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科兴趣、学习态度及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实验教学效果不大理想的原因有很多,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教学的研究和探讨,下面我就如何将实验教学落实到位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物理实验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研究物体合力、质量、加速度关系”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实验过程中是否一起讨论三个物理量变化关系,怎样改进?②小车的重力是否等于小车所受合力,怎样改进?③对于数据的处理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通过思考,学生得出重要的结论。通过观察上述物理现象,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满足了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特征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学会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解决、反思的能力。如: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教师先演示导线或磁铁不动时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然后演示导线或磁铁运动时表盘示数变化,提醒运动的方向对结果有何影响,让学生总结现象和结论,并让学生亲自演示,这样就把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学生也享受到再创造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4.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能够创造最直接、最真实,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物理环境,它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多样的因素。实验论证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观察、猜测、推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检验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由书本或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和答案。
二、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到位,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
1.有明确的实验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体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要求,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才会明确,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验证守恒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实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操作中建议学生多问“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真正“学会”这些实验。
2.教师应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设计好实验教学流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排查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得细致,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一些实验时,学生往往只对“运动”、“闪光”、“声音”的“好玩”因素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表盘示数变化,小车加速下滑,小灯闪烁,这有什么物理意义?”“物理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另外,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课堂涣散、无所事事的现象,以提高效率。
3.师生共同探索,积极寻找实验中的科学规律。
教师演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教会学生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了然于胸。教师要对实验采取引导、分析、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但应注意实验动作要慢,语言简练,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验中及时提醒学生,当然,在演示实验的时候也可以有意地犯一些小错误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4.教师应增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也不知实验目的和要求,更不用说总结规律,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动作,每个实验完毕后都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师生共同配合总结规律。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三、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阶段,因而多媒体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实现,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物理实验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适当结合,恰当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科学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必须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创新型学习,充分发掘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验中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物理实验的真正目的。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物理实验素养。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必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观察“研究物体合力、质量、加速度关系”实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①实验过程中是否一起讨论三个物理量变化关系,怎样改进?②小车的重力是否等于小车所受合力,怎样改进?③对于数据的处理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通过思考,学生得出重要的结论。通过观察上述物理现象,学生不仅产生了学习兴趣,满足了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观察能力。
2.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特征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课外实验中既能学到科学知识,学会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利用物理实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多方面地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
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提“为什么”。
观察是有目的的综合知觉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只有多观察才能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最后上升为理性认识,进而形成良好的创造氛围,为创造能力奠定基础。因为学生观察事物缺乏条理顺序,所以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探究、解决、反思的能力。如:演示电磁感应现象实验,教师先演示导线或磁铁不动时让学生观察电流表示数变化,然后演示导线或磁铁运动时表盘示数变化,提醒运动的方向对结果有何影响,让学生总结现象和结论,并让学生亲自演示,这样就把复杂的理论知识通过实验化难为易地让学生理解,学生也享受到再创造的喜悦,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4.掌握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实验能够创造最直接、最真实,并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态进行物理环境,它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蕴藏着极其多样的因素。实验论证是一种推理判断在前、实验验证在后的研究方法,也就是要求学生在事实的基础上,经过观察、猜测、推理,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检验其严谨的科学态度,而不是由书本或教师直接给出结论和答案。
二、常规物理实验教学模式到位,教师提高自身的实验教学能力。
1.有明确的实验目标。
教师在教学中都有体会:学生表现出对实验的兴趣,往往是处于好玩。因此让学生知道实验目的、要求,是实验教学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目标才会明确,操作才会认真。如选择仪器、验证守恒等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练习”实现“初步学会”,但学生往往只对仪器和实验中新奇的现象的观察产生好奇而忘记实验的目的,使教学目标不能实现。因此对这些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操作的独立性和准确性上,教师应指导学生严格操作,在操作中建议学生多问“为什么”,从而加深学生对实验步骤的掌握,使学生真正“学会”这些实验。
2.教师应做好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设计好实验教学流程。
教师在设计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排查操作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要考虑得细致,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如观察一些实验时,学生往往只对“运动”、“闪光”、“声音”的“好玩”因素感兴趣而忽视必要的思考,所以教师在试验中要提醒学生:“表盘示数变化,小车加速下滑,小灯闪烁,这有什么物理意义?”“物理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另外,不能为做实验而做实验,而应全面系统地分析实验目的、操作要求、实验步骤等,科学合理地安排好时间,避免出现学生课堂涣散、无所事事的现象,以提高效率。
3.师生共同探索,积极寻找实验中的科学规律。
教师演示实验不仅仅是为了观察到实验现象、教会学生实验,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师实验操作的基本过程如何,直接影响到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教学前教师应按课本中的实验要求,做几遍,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了然于胸。教师要对实验采取引导、分析、操作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但应注意实验动作要慢,语言简练,让学生看得清,听得明。在演练中还要研究和摸索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试验中及时提醒学生,当然,在演示实验的时候也可以有意地犯一些小错误来启迪学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进行再创造。
4.教师应增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也不知实验目的和要求,更不用说总结规律,如果他们没经过必要的训练,那么一堂课下来,教师会疲惫不堪,学生一无所获。要下大力气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实验动作,每个实验完毕后都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师生共同配合总结规律。实践证明,让学生主动参与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在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指导得法与否是实验成败的关键。
三、适当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阶段,因而多媒体具有声、光、电的综合刺激,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些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演示实验或现象,以及在现有的条件下无法完成的一些实验,则可以通过电脑模拟实现,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物理实验课中,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教学手段适当结合,恰当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行探索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的学科,在探索科学规律中必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在教学中必须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研究创新型学习,充分发掘实验在学习中的功能和作用。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实验中实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的有效途径,是物理实验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