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沉浸式教学法初探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5313134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用“沉浸式”理论进行诗歌教学,教会学生配乐诵读法、诗画法、联想想象法、知人知世读诗法等,以探求诗歌的本质美。
  【关键词】沉浸 欣赏 诗歌
  读诗是一种高雅艺术,我国从古就有诗教的传统,“不学诗,无以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好的诗歌,都是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韵律和谐,意境优美,可以陶冶情操,净化情感,启迪思维。课程标准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诗歌是一个无形的看不见的高尚的活动,而对一个读诗不多的初中生来说,欣赏是高层次的要求,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沉浸式的阅读教学和阅读活动,教会他们一些方法以探求诗歌的本质美,了解其表现特征和艺术规律。
  一、沉浸音乐诵读中
  “书声琅琅”是传统诗歌教学的方式,历经几千年而不衰。“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强调熟练,以理解为终极目的,这在传统的启蒙教育中是切实可行的方法。对缺少一定阅读量的学生而言,这也是学习诗歌的起步。学生的阅历使他们对有些诗词不可能完全理解,但通过熟读成诵,背诵多了,时间久了,理解也会逐步加深。但这单一的模式影响了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喜爱。笔者在教学中依据诗词的内容,播放一些古典音乐作为背景音乐,如为格调苍凉沉郁的《天净沙·秋思》选一段低沉舒缓的音乐,为格调清新喜悦的《春夜喜雨》选一段清新悠扬的乐曲,在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以铿锵明快昂扬的《将军令》把学生带入作品特有的磅礴气势,雄浑的格调中去。
  除此之外,还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模仿名师用古音吟哦唐诗宋词,在悠扬的古典音乐声中,学生摇头晃脑,吟哦记诵,其乐融融。
  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学中恰当运用音频媒体,播放一段与诗词意境相和谐的乐曲,能够很快地使学生沉浸在诗词的意境中,从而对诗词的氛围有深刻领悟。
  二、沉浸“诗与画”中
  诗歌的最高美学层次是它的境界,又称意境。诗歌的意境是在直觉形象的实境基础上,以具体的物象为依托而产生的美学境界,是情与景、意与象的融注、神与物的浑成,即作者主观内情与客观外物的感应而形成的艺术审美空间。这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对只有十二三岁而又没多少文化底蕴的学生来说“意境”简直无从谈起。
  诗歌是用形象来说话的,诗歌意境总是以鲜明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的,我们常说“诗中有画”,于是把“画”引入教学,让学生借助于语言文字,进入诗人所创造的意境中,随着诗人创造的飞跃来体验、把握诗意,进行美的想象。如唐朝诗人王维极为成功的在诗歌中描绘了幽静的景色以反映其恬淡心境闲逸的情趣,他的山水画为他的山水诗作了最好的解释,把这些古画图片在实物展示平台上展示给学生,帮助他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当诗与画相融合时,学生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极浓的兴趣,从起初的看古画,到后来的依据诗词的内容用画面来描述,然后分别在展示平台上展示学生的创作,进行评点,有时还把收集到的古画照片展示,进行比较。“绘画法”对初中生而言是学古诗的一种极好的方法,能将诗境“形象特征的艺术”通过画面有感性认识,如品《渔歌子》时,引导学生品读语言,将诗句内容画成画面,“渔翁垂钓”画成了青山红花,飞鸟肥鱼,潺潺流水,斜风细雨。画面的直观性,一下子就使学生记住了内容,再稍一点拨,对诗人借助于渔翁的艺术形象,寄托“不须归”的情感来表现的那种境界也有了体验,这样一来对“诗境的虚化”也有了认识。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传统的诗歌教学送来了春天的气息。庞大的信息量,音乐、声音、图片、画面等直观可感的手段,使初一学生感受到了诗歌学习的趣味性、知识性,在知识的殿堂中流连忘返。
  三、沉浸联想与想象中
  艺术想象在诗词创作中非常重要,它是创造诗美的生命力。诗人进行创作时以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或物为基础进行联想活动,构成诗思,而品味鉴赏诗词就可从诗人思路入手,了解了诗人创作时采用的“相似联想”、“对立联想”、“连接联想”、“组合联想”、“由此及彼联想”等等,品读语言,沉浸其中进而理解。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将诗歌语言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从而感受到诗人在诗作中所创设的意境的习惯。如品读《君子于役》,学生脑中出现的是一幅安谧祥和的乡村晚景图:“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妻子翘首盼夫,进而学生会产生联想——丈夫为何久不归家?又会与《出塞》相比,体会《出塞》的意境——戈壁荒滩,关隘城堡,守关将士月下翘首东望盼回家。两幅图画一起展示,可感悟到前者运用对立联想,后者运用相似联想,然后让学生为这两首诗选择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就决定为前者配上舒缓哀怨的旋律,为后者选用悲怆激昂的旋律。
  笔者在教学中用“沉浸式”课题的理念积极构建学生参与熏陶的教学气氛,提供观赏画面,设计朗读配音等等正是为了让学生读懂他们的诗词。训练学生先在笔者的诗词鉴赏课上,经常让学生进入特设的氛围中,在“我的画”和“我的鉴赏”的形式中任选自己最拿手的一项,或用画面,或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所学诗词的理解,在合作小组中交流,欣赏,在全班作展示,在富有民族特色的古典音乐声中聆听学生的诵读评点,学生各抒己见,一首诗词可以画出多种画面,一句佳句可以有多种理解,从而激活了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绘画法与联想想象法在诗词学习中的采用,既能领会作者的意境,又能培养想象力、创造力。
  四、沉浸知人与知世中
  知人论诗,知世论诗的方法,古人很早就讲过,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氛围和社会风俗)和创作目的,从而设身处地的揣摩诗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技巧,这样才能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只有“知人论诗,知世论诗”才能理解的全面透彻,真正的理解诗人情感,才能真“解其中味”。所以学生了解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豪气,就可以理解其“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逍遥;了解杜甫的大济苍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乱的战火惨烈,就可以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了解文天祥的抗元历程,就可以理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决心……正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风格各异的诗人。
  理解诗作,就不能离开对诗人的品读、对历史的了解。实际上,学生在品读古代诗词,也就是在读中国社会发展史,读中国文化发展史,读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用“沉浸”法品读诗词实践,开智慧之泉,养浩然之气,立奋发之志,使学生懂得如何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也正是“沉浸”于诗词品读,才激起学生更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力。传统与创新并存,让诗词教学活力四射。
  
  【参考书目】
  [1]《也谈古典诗词教学》(《苏州高新区教学研究》2003.1)
  [2]《简论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及调控策略》(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3] 沈靖《咏月诗词教学设计》(选自《初中语文“沉浸式”教学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成果汇编》)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高新区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新课程的坐标系中,谁是物理实验教学的GPS?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GPS的作用又是什么?如何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怎样才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高效?这些正是我们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实验 定位 主导 有效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所以提高物理实验课的实效和成功
课堂提问的类型很多,结局类提问即是其一。所谓结局类提问,就是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深刻认识各种思想或行为的结局的提问类型。结局包括后果、结果、结论、影响、危害、作用、意义等。这类提问引导学生探求各种问题的结局,能够使学生对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运用得更灵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究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体验到成功
【内容摘要】我们不要抱怨生活太过平淡,教材文本选择太过枯燥,其实生活并非不美,教材也并非缺少美。我们要引领学生欣赏课文,培养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品位,从而塑造美好人格。  【关键词】审美 自然美 人格美 理性美  缘 起  “距离产生美”。这一著名的审美立论似乎已成为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悖论:高考语文命题似“远离”课本、教材中的文本选择大多已“远离”时代、以至于语文教学也“远离”课本。但这种“
课堂的生命是什么?这是困扰许多老师和教育专家多年的问题。是把学习知识从生活中孤立起来直接追求的事体,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掘知识事物的魅力?是知识至高无上,唯我独尊,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共鸣?在探究许多名校经验后,不少人感叹:应该解放孩子!应该让孩子去丈量生命尺度!应该让孩子在老师的视野外自由成长!应该无条件相信孩子的潜能!可是,怎样解放孩子呢?怎样让学生自己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呢?我们推出“三性五
【内容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缺乏学习的内驱力,导致英语课堂低效的问题,探讨了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模式的构建。本文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和“在做中学”的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英语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策略  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教学改革尝试,
《祝福》是鲁迅小说中的典范精品,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一边的对联已经脱落,松松的卷了放在长桌上,一边的还在,道是‘事理通达心气和平’。”这是一个物件细节描写,虽然没有人的活动和言语表达,也无动态显示和多少评价,但却传达了无穷的意味和多种作用。细节是生活的细胞,也是事物的本质,尤其是这篇小说中的这个细节,耐人寻味,含蕴丰盈,仔细揣摩,可以表现出如下十种意义。  一、显示年底实情  作者让四叔书房的对联
在我任教的中学,有这样一群孩子,当别的孩子依偎在父母怀中撒娇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却远离家乡到外地务工,这些被留在家乡的孩子——留守儿童,是我教育教学中特别重视的一群孩子。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些孩子要么由不会教育只知道一味溺爱和迁就的祖辈负责照顾;要么就是投亲靠友,寄居在亲友家里,缺乏亲情交流,教育能力也有限;还有的干脆花钱请人托管,因为带有功利性,教育自然打了折扣。留守儿童中或多或少存在家教缺位
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四个内容中,研究性学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来自于《报刊文摘》转载的一篇短文《“知识分子”与“知道分子”
[内容摘要]地理学科是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地理学科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德育意识。笔者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知识,强化了学生环保意识,收到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知识 学生环保意识  中国科学家钱学森1986年提出的“地理科学”这一概念。他理解地理学应当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等并列的大科学体系,故称“地理科学”。著名地理学、遥感技术应用领域专家,北京大学教授,
【内容摘要】新课程要求学生从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具有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自主阅读的有效教学策略主要是:引导学生自觉研读,组织学生有效合作,引导学生自主质疑,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关键词】自主阅读 有效教学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阅读教学中,应强调对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在自主阅读教学实践中,如果能围绕“引导学生自觉研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