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世界末日”的关系,2012年美剧的恐怖惊悚题材特别多。最著名当然要数已经拍到第三季的《行尸走肉》(The Walking Dead),此外还有《邪恶力量》《鬼楼契约》《美国恐怖故事》……
恐怖类电影特别多,但这类剧集却非常少。毕竟它和爱情、喜剧、剧情类相比,终究还是非主流,嗜好恐怖片的观众亦是少数派。因此世界各地的恐怖片均属低成本小制作——观影基数小,收回票房的可能性就越低。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涉及恐怖题材的电视剧特别少。毕竟电视剧为了收益和良性运作,它的分门别类不如电影精致,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口味。美剧之所以敢为人先,还是因为美国影视产业的发达——毕竟全世界都在看美剧,能把全世界的“僵尸粉”集结起来,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观众群。观众基数大了,就有收益。有了收益这道附身符,又有电影团队来“护法开光”,于是乎,各种丧尸猛鬼才敢走进美剧的摄影棚。
恐惧的要义就是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幕幕这样的场景:面目狰狞的丧尸三五成群地围攻一个活人并且把他撕碎吃掉。年轻女孩独自在家听到异常声响眼睛睁得上下眼皮子不沾黑眼仁。变态跟踪狂的影子逼近,斧头高举。深夜回家,电梯突然震动黑暗继而多出一只鬼影……
这些画面用文字形容毕竟有些折损,不过对于有过丰富恐怖片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他的脑海里的想象一定热闹非凡,既有让人皮肉发麻的音响效果,又有高清特写的战栗画面,说不定还能嗅到冰冷的灰尘和斧头的铁腥气味……那是属于死亡的前兆。是的,恐惧的核心要义就是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然而,整天在石头森林里朝九晚五营营役役的升斗市民,为生存压迫了呼吸因此还需要在吃过晚餐之后在客厅的沙发上重温死亡的威胁与恐吓吗?
为什么热爱恐怖片?
最不动脑筋的说法,就是恐怖片可以释放压力。
看过一篇报道,大意是说全世界各地白领释放压力的偏门怪招,比如美国人喜欢吃零食,日本人喜欢玩香薰,法国人喜欢对抗性运动,而英国人则喜欢看恐怖片。当然,每一种对应的方式都有所谓的专家来对应解答其科学性及合理性。比如吃零食可以减压是因为“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能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时,可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逻辑漏洞百出。比如,“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能让人获得“一种慰藉”,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把事物换成香烟照样成立。至于恐怖片的解释则更是牵强附会:“以毒攻毒”,似乎再也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拿来遮挡。
事实上,我并不排斥“观看恐怖片可以解压”的说法,只是不喜欢这种山寨说法的笼统与不求甚解。
一切皆因“杏仁体”?
正如同力比多掌管我们的性欲,多巴胺则掌握着我们的快乐。国外有一项实验,其结论正是,“寻求刺激的人比回避刺激的人多巴胺的数量更多。”恐怖画面出现时,人们会出现心跳加快、皮肤出汗等反应,如同自己正在经历恐惧一样。大脑想象出来的画面能够让身体觉得真实。“大脑杏仁体这样的区域对输入信息做出反应并释放激素,但脑前额皮质却会提供额外的保护结构;我们拥有足够的掌控,知道我们自己并未处于危险之中,并且能够平衡肾上腺素。”
科学家还发现,“大脑中的杏仁体是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主要神经关联,而当快乐情绪产生时,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会和其他一些部分共同参与这一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中,杏仁体和额叶可以被同时激活,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被同时激发。这种共激活作用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结构,恐怖片可以启动这种共激活作用,使人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体验到快乐。”
玩的就是心跳
也有人说,“恐怖片是观众的一个心魔:在恐怖电影里寻找自己的悲伤童年或者某种潜意识。”这么说来,恐怖片还是一种比较诗意的美学。每个感情细腻的人的童年都是悲伤的,甚至于每个民族集体意识里的过去也是悲伤的,《汉江怪物》便是如此。《汉江怪物》一开场,美国军医恶作剧般地命令韩国下属把剧毒化学物倒入汉江,直接揭示了“汉江怪物”的成因。优质的恐怖片能够抓住某个文化语境中观众意识的最脆弱之处,让他们陷在一种“安全的恐惧”之中。这可能是恐怖片比过山车、探险、极限运动更安全也更美妙的地方——它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而又不真正伤害和威胁到日常生活,观众何乐而不为?正如王朔说的,“玩的就是心跳”。虽然在观看恐怖片时,我们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但必须把这种害怕一分为二来看待——我们的害怕亦包含了为电影情节感到兴奋,以及故事结束后享受到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或许现实太过平淡无奇,美国人刚从金融危机里缓过来,中国人则还在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焦灼不堪,没有几个成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满足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某种安全的方式来突围。为什么关于“世界末日”的传闻会那么多,不管拍成世界毁灭的大片,还是戏谑解构成“是芥末日”,说到底,终归都是一种对末日的狂欢与消费!没错,仅仅是一种狂欢与消费,若真有人相信末日一说,怎么会有功夫拍电影或开玩笑呢?这与观赏恐怖片有着殊途同归之处: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恐惧的刺激。
图书链接:
《僵尸生存指南》
副标题:如何在活死人横行的疯狂世界求生
作者:[美]马克斯·布鲁克斯
译者: 张翔 / 余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书的腰封上用一本正经的口气这样推荐,“这是一本关键时刻的救命书!”“末日将近,僵尸横行,是选择生存还是自甘毁灭?这绝不是一个幻想或者玩笑。世界僵尸教教主呕心沥血之作,畅销十年,风靡全球!僵尸迷没有理由不读、不买、不供奉的僵尸圣经!千万僵丝,吐血力荐:当一切发生,你会庆幸读过此书!”说得这么严重,看书读读看吧,毕竟《纽约邮报》都推荐了,“开始读的时候抱着找乐子的心态,但是读到第50页就想跑出去买把大砍刀防身!” 《叫魂》
副标题::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作者: [美]孔飞力
译者:陈兼 / 刘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你想找从恐怖片和神神叨叨之外寻找一点深度,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
来点新鲜的行不行?
——盘点美式恐怖的俗套桥段
南柯一梦
如果主人公在开场15分钟死亡,你大可不必为他担心,因为片酬早已支付,不可能轻松放过他——转场的功夫,你就能看到他大汗淋漓又惊恐万分地从——自己的床上惊醒,通常情况下,如果主角不是单身,他的配偶必然像早已准备好似的一个鲤鱼打挺,睁着清醒的大眼,明知故问,又做恶梦啦?当然,在前15分钟出现还是有情可原的,最操蛋的是用它来结尾——敢情我们那位九死一生的英雄一直在做梦,他压根还没起床呢——《盗梦空间》不算!
人格分裂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它的鬼神文化自然不如中国丰厚和有底蕴。这也是急不来的事,但美国人有他们的强项——自然科学。初看《致命ID》时,眼看还差十几分钟结尾,实在为编剧着急,死了十几个人,这尾巴该如何收拾?总不能烂尾啊!事实我确实想多了,一个人完全可以分裂成一支足球队来自娱自乐。2012年热门美剧《异度觉醒》又玩出新花样,主人公于车祸后醒来,他的生活分裂成两半,一边是他与妻子怀念儿子的生前,一边是他和儿子缅怀妻子的去世。心理暗示和梦境让整个故事氛围变得诡异而秘密。
不要看镜子
不仅亚洲恐怖片爱使用镜子,美剧也不例外。主人公人照镜子的时候,通常能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卫生间里的镜子,往往是主人公低头洗脸或挤牙膏的时候——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出现在镜子里。
无用的喊叫
“help!help!!help!!!”当深陷危机的人这样呼叫的时候,你能透过拉近的镜头看到他脸上真实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源于绝望——任是他喊破了喉咙,血液渗入声带,还是没有一个人来救他。在恐怖片里,所有的呼叫都是无效的。
坏人永远跑在前头
你以为你已经甩掉坏人了,至少已经和坏人已经拉开了好几圈的差距。可是就在你稍微放慢速度或躲在某个建筑物背后窥伺观察之际,一个转身一次回眸一声尖叫,你愕然发现坏人就在你的正前方。奇怪了,难道坏人会飞不成?
无用的电话
和喊叫一样,另一种徒劳的无用功就是电话。不管是座机还是手机,往往喜欢在危急时刻,喜欢在需要援助或报警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是没信号没电了就是电话线被坏人切断了。总之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编剧这样做无非增加故事的合理性——你看,主人公不是没有自救,是自救也没用;此外,四面楚歌,四面埋伏,切断一切跟外界的联系,是主人公陷入绝对的危险和绝对的孤立无援时,故事才更好看。
黑人第一个死
这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连环杀手恐怖片(Slasher)里很常见。《进化》里有句台词说的好: “这电影我看过,那黑哥们儿第一个死的”。即便在如今的恐怖片里,拉美人、亚裔、行为乖张的家伙——或者干脆是胖子,依然比其他人更容易挂掉。这一俗套,在对种族歧视如此敏感的今天虽然好一点,但你看《行尸走肉》,最先挂掉,或暂时没挂掉但戏份很少的永远是黑人。当然,也有反例——Will Smith主演的《我是传奇》就是唯一的幸存者。
邪教特别多
如果你以为美国只有基督教,那真是大错特错。在美国,个人的宗教选择是比性取向更私密的事情。美国的宗教多到不计其数,其中亦不乏鱼目混珠的邪教。试想,如果没有邪教,恐怖片该少了多少坏头目?将恐怖源头放在邪教上头,就可能解释人生产生心魔的依据从何而来,同样也能把单纯的血腥事件扩大并隐射到整个社会层面。邪教的负面效应及对人类精神的控制,已经在很多普通观众脑中形成了某种概念,所以将它作为切入点既有意思,也很俗辣。
愈密室愈危险
“鬼吹灯”系列小说已经让中国的读者领略了密室的恐怖指数,然而国情不同,美国人的墓地往往就在自家后院,所以棺材密道之类并不常用,但狭小的密闭空间依然是编剧们的心头好。《心慌方》《战栗空间》《电锯惊魂》《电梯里的恶魔》……利用密室的封闭感制造恐怖效果,这一招已是屡试不爽,因为观众们无端地相信,空间越小,人物之间容易产生短兵相皆的效果,戏剧冲突也更激烈。
变态杀手
死人不算恐怖,关键是怎么个死法?在这一环节,美国恐怖片贡献了不少邪门偏招。那些有过童年阴影的杀手,其杀人手段不尽令人发指,还令人发冷,惊恐指数直逼“满清十大酷刑”。具体手段不赘述,避免教唆之嫌和读者的不适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电影《沉默的羔羊》或美剧《犯罪心理》。
连环杀手
除了变态杀手,连环杀手亦不可少。这可能是英剧和美剧最大的不同。米兰·昆德拉在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时说:“她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魔术师,因为她懂得如何把谋杀变成消遣……她的小说像是一个杀人集中营,里面有一条专为我们消遣的杀人生产线。”英剧里的谋杀更这种“谋”的含量,美剧更着重渲染死亡数量和血腥手段。难怪奥威尔会说,“受到美国文化深刻影响的所谓谋杀,不可能像英国式谋杀一样被人长久流传。”
别惹怨妇
有了怨妇,一切恐怖事件都能发生,因为编导总是相信幽怨的女子能激发最恐怖的能量,她们或化身杀人狂魔,或变成精神病患者,或死后变成恶鬼报复社会。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最毒妇人心”。《邪恶力量》第一季第一集就是一个因为丈夫外遇而心生咒怨的妻子,手刃掉两个孩子之后,又化身女鬼报复每一个出轨的男人。看来,妇人心虽然毒辣,但源头还是因为男人,或者说因为情爱的不完整。不知道女权主义者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丧尸亲友团
所有丧尸片,或感染病毒的故事中,主人公身边的亲友总会很倒霉地变成丧尸或感染病毒。事实上这也是僵尸电影中最为狗血煽情的那部分,借此机会也能稍微展现一下人文关怀。《僵尸之地》里那位小鸟依人般偎在杰西·艾森伯格身边的邻家辣妹变僵尸了,《Z-108弃城》里戎祥哥的老婆和手下都一个个变僵尸了,《杀出个黎明》中乔治·克鲁尼的弟弟昆汀也变僵尸了!更绝的还是《行尸走肉》,剧中每一位人物都遭遇了亲友变僵尸的悲痛局面。丧尸亲友团远比路边跳出来袭击你的陌生生化人要更让人揪心,有了他们,那些全片从头到尾都在奔跑中的男女"逃主"们才有了一点所谓"复杂"的内心戏。
危险的性
数量不在少数的恐怖片都喜欢渲染性爱场面。《本能》中被莎朗姐用冰椎插死的男人还处于勃起状态,《人皮客栈》里吸嗨了之后开始嗨咻的一对男女后来都被送入"游戏室"供富人们虐杀……《美国恐怖故事》几乎每一集都会安排身材性感的男主角露一露肌肉或和金发女郎来一段激情场面。然而激情过后,往往是死神纷沓来之。太多太多的激情床戏是为死亡而服务的,既能满足观众的恶趣味,又可在恐怖中尝到一丝情欲的甜头。
不要洗澡
自从希区柯克在《惊魂记》中用最少量的血液,制造了最惊悚的浴室谋杀情节之后,所有恐怖片的编导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纷纷拿浴室袭击开涮。因为主角一丝不挂,视角封闭,且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所以洗澡时间也成了最危险的时机。刚开始,仅适用于女士,后来男女通用。洗澡的时候,除了哗哗的水声,往往还能听到步步惊心的配乐声或者惊魂电话铃声。后者还好,前者就是一段肉搏厮杀。
末日美剧推荐
《行尸走肉》 第三季
The Walking Dead Season 3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 罗伯特·柯克曼
主演:安德鲁·林肯 / 莎拉·韦恩·卡丽丝 / 大卫·莫瑞瑟 / 劳瑞·侯登 / 史蒂文·元 / 钱德勒·里格斯 / 斯科特·威尔森 / 劳伦·科汉 / 诺曼·瑞杜斯
美剧《行尸走肉》从第一季开播就引发了全世界僵尸粉的热烈围观。实在是太好看了,所有好看的元素全部具备,编导演都很用心,成绩自然也不容小觑。然而编导似乎还不肯罢休,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中,突然深沉起来。于是乎,在第一季中出现过的浩浩荡荡的群尸场面减少了,团队的内讧和人性的可怕成了着重渲染的部分。整个第二季就像一个加长版的电影,一个男生受伤,一个女孩失踪,于是所有线索围绕这两个孩子。
男孩受伤之后,苦于没有药物,因为医院早已被丧尸攻陷。绝望教人思考生存的意义,就这样一日日为了生存而躲避丧尸的生活究竟和“行尸走肉”有何分别?为何要活着?然而男孩在昏迷中说的话,拯救了陷入终极哲学困境中的大人们,他说,“好美!”
——男孩受伤之前与雄鹿的对视,仿佛整个世界从未有过行尸,从未有过人性的阴暗。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二季
American Horror Story Season 2
导演: 瑞恩·墨菲
编剧: 瑞恩·墨菲
主演: 杰西卡·兰格 / 约瑟夫·费因斯 / 扎克瑞·昆图 / 莎拉·保罗森 / 莉莉·拉贝 / 亚当·莱文 / 伊万·彼得斯 / 科洛·塞维尼 / 珍娜·迪万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克里·杜瓦尔 / 弗兰卡·波坦特 / 丽兹·布罗谢
光看剧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剧集。“美国恐怖故事”听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希腊神话故事》。事实上,这确实是一部美国恐怖故事集锦或美国恐怖元素集大成。第一季是讲一对夫妇搬家之后出现各种诡异的事情,第二季则把故事的发生地搬到了一所精神病院。不仅如此,连主人公也全部撤换——第一季中因频繁露肉而受到观众追捧的帅大叔Dylan McDermott被拿掉之后,追看的人数并没有往下掉,可见这部戏主角不过是站在“说书人”的位置;也有些评论指出剧集太过俗套和陈旧,许多桥段似曾相识。当然,每个人口味不同,但不能指责一条清蒸鱼没有烤鱼那么香辣焦脆。
《美国恐怖故事》走的不是另辟蹊径的路,它的精彩是在我们熟知的大路上。它概括了整个西方,鬼宅恐怖电影的各种经典元素以及历史。地下室、肢解、魔鬼婴儿、怪胎、邪恶邻居、未揭发的罪行、主角们的心魔、各种经历不同际遇相似又互相依靠互相针锋相对的鬼魂,构成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诡异舞台。各种经典桥段都运用上了,这种用心可谓良苦。
此外它的拍摄手法也是非常的熟练和电影化,采用了昆汀和和克里斯托佛诺兰惯用的叙事手法,打破时间界限,不断用插叙,倒叙,回闪镜头,让我们对鬼宅故事的历史,那种时空交错,环环相扣的感受更加加深,不得不说是沿用经典套路的一次成功演绎。不能说是创新,但却运用得滴水不漏。
《鬼楼契约》(又译魔约之宅 / 666号鬼宅)
666 Park Avenue Season 1
导演: Alex Graves
编剧: David Wilcox / Gabriella Pierce
主演: 瑞切尔·泰勒 / 特瑞·欧奎恩 / 戴夫·安纳布尔
这是给年轻人看的恐怖剧集。几位主演都极为年轻靓丽,十分养眼。中国观众对他们也挺眼熟的,坏女人是《丑女贝蒂》里的时尚女主编,坏男人来自《迷失》里的仓库保管员,男作家是《口红森林》里的惊鸿一瞥的小白脸,女主角则出演过《实习医生格雷》。
说是给年轻人的,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故事的主题是讲一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初到纽约即遭遇外部邪恶力量的种种威胁。虽然不一定每一个初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都会遭遇邪恶力量,但面对崭新的未知世界的恐惧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实体验。666 Park Avenue正是抓牢这一点,并将其不断放大、夸张,变形。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鬼楼的传说,莫不如说它是一场年轻的灵魂对抗欲望世界的战争。 在这栋纽约最豪华的派克大街上最有名望的666号的大楼里。平凡的你将有机会实现一切愿望--财富、性爱、爱情、权力,甚至复仇。向往成功又缺乏处世经验的年轻人很少能对捷径免疫,然而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何况是和魔鬼交易!
总的来说,如果你喜欢《魔鬼代言人》、《八号当铺》或者《浮士德》,那么这部美剧一定符合你的胃口。
《邪恶力量》(又译超自然)第八季
Supernatural Season 8
导演: Jim Fitzpatrick
编剧: Eric Kripke
主演: Jared Padalecki / Jensen Ackles / Michael Busswood
我看到豆瓣上有很多人给《美国恐怖故事》和《行尸走肉》的打分是3星,原因竟然是自己一个人在家不敢看。有人吐槽说,不敢看就是没看,没看为何要打分?还有人批评这种负责任的评分会让整个评价体现变得不再有参考价值。我当然也不认同这种草率的评分,但也理解那些对恐怖片怀有叶公好龙之心的观众。就像美国的中餐馆和北京的四川菜一样,其实都是入乡随俗的改良版,嗜辣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要挑战加纳辣椒,事实上麻辣香锅卖的最好的永远是微辣款!
《邪恶力量》其实就是微微麻点点辣。追求绝对的视觉刺激和肾上腺飙升的观众会觉得这个剧不够味儿,但却极其符合入门级或叶公好龙者之流。该剧也有一些隐含性意味的镜头和轻微粗口,所以也并不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说完门槛,来谈谈它的特色。它的悬疑氛围和鬼神符号都是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其中不乏大量的宗教知识、自然科学和对数字的偏好。比如40代表死亡(40天大雨毁灭世界,诺亚造方舟);怨念最强的不是被谋杀者,而是自杀的人(宗教对自杀的人诟病最多);4代表创造性的数字(四大元素,四个季节);7代表精神上的完美(光谱的7种颜色,一周有7天);888和耶稣有关(将Jesus(IESOUS)中字母按希腊字母表上的序列号以及其数字等值加起来就是888);十字路口是立定契约的地方;绣线菊是异教传说中法力最强大的植物,在活人祭祀中使用;牛顿用数字命理学推算出世界末日的精确时间,他认为是2060年……
此外,该剧也涉猎不少美国民间传说。如兔脚会替拥有的人带来好运。砍兔脚必须要在墓地、满月、十三号星期五进行仪式,它是纯巫毒咒语,是设计来取人命的,一但接触到就会非常幸运,但失去后会在七天内死亡。破解的方法是进行仪式来烧掉兔脚。
恐怖类电影特别多,但这类剧集却非常少。毕竟它和爱情、喜剧、剧情类相比,终究还是非主流,嗜好恐怖片的观众亦是少数派。因此世界各地的恐怖片均属低成本小制作——观影基数小,收回票房的可能性就越低。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地涉及恐怖题材的电视剧特别少。毕竟电视剧为了收益和良性运作,它的分门别类不如电影精致,必须照顾到大多数人的口味。美剧之所以敢为人先,还是因为美国影视产业的发达——毕竟全世界都在看美剧,能把全世界的“僵尸粉”集结起来,也是一支不容小觑的观众群。观众基数大了,就有收益。有了收益这道附身符,又有电影团队来“护法开光”,于是乎,各种丧尸猛鬼才敢走进美剧的摄影棚。
恐惧的要义就是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
于是乎,我们看到了一幕幕这样的场景:面目狰狞的丧尸三五成群地围攻一个活人并且把他撕碎吃掉。年轻女孩独自在家听到异常声响眼睛睁得上下眼皮子不沾黑眼仁。变态跟踪狂的影子逼近,斧头高举。深夜回家,电梯突然震动黑暗继而多出一只鬼影……
这些画面用文字形容毕竟有些折损,不过对于有过丰富恐怖片观影经验的观众来说,他的脑海里的想象一定热闹非凡,既有让人皮肉发麻的音响效果,又有高清特写的战栗画面,说不定还能嗅到冰冷的灰尘和斧头的铁腥气味……那是属于死亡的前兆。是的,恐惧的核心要义就是时刻面对死亡的威胁。然而,整天在石头森林里朝九晚五营营役役的升斗市民,为生存压迫了呼吸因此还需要在吃过晚餐之后在客厅的沙发上重温死亡的威胁与恐吓吗?
为什么热爱恐怖片?
最不动脑筋的说法,就是恐怖片可以释放压力。
看过一篇报道,大意是说全世界各地白领释放压力的偏门怪招,比如美国人喜欢吃零食,日本人喜欢玩香薰,法国人喜欢对抗性运动,而英国人则喜欢看恐怖片。当然,每一种对应的方式都有所谓的专家来对应解答其科学性及合理性。比如吃零食可以减压是因为“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一方面能通过皮肤神经将感觉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从而产生一种慰藉,使人通过与外界物体的接触而消除内心的压力;另一方面,当嘴部接触食物并咀嚼和吞咽时,可转移人对紧张和焦虑的注意,在大脑摄食中枢产生另外一个兴奋区,使紧张兴奋区得到抑制,最终使身心得到放松。”
听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发现逻辑漏洞百出。比如,“当食物与嘴部皮肤接触时”能让人获得“一种慰藉”,事实上,这不过是一种心理暗示,把事物换成香烟照样成立。至于恐怖片的解释则更是牵强附会:“以毒攻毒”,似乎再也没有别的理由可以拿来遮挡。
事实上,我并不排斥“观看恐怖片可以解压”的说法,只是不喜欢这种山寨说法的笼统与不求甚解。
一切皆因“杏仁体”?
正如同力比多掌管我们的性欲,多巴胺则掌握着我们的快乐。国外有一项实验,其结论正是,“寻求刺激的人比回避刺激的人多巴胺的数量更多。”恐怖画面出现时,人们会出现心跳加快、皮肤出汗等反应,如同自己正在经历恐惧一样。大脑想象出来的画面能够让身体觉得真实。“大脑杏仁体这样的区域对输入信息做出反应并释放激素,但脑前额皮质却会提供额外的保护结构;我们拥有足够的掌控,知道我们自己并未处于危险之中,并且能够平衡肾上腺素。”
科学家还发现,“大脑中的杏仁体是恐惧或其他消极情绪的主要神经关联,而当快乐情绪产生时,额叶前部的大脑皮层会和其他一些部分共同参与这一过程。在特殊的环境中,杏仁体和额叶可以被同时激活,消极和积极的情绪就可以被同时激发。这种共激活作用是一种基本的情绪结构,恐怖片可以启动这种共激活作用,使人们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体验到快乐。”
玩的就是心跳
也有人说,“恐怖片是观众的一个心魔:在恐怖电影里寻找自己的悲伤童年或者某种潜意识。”这么说来,恐怖片还是一种比较诗意的美学。每个感情细腻的人的童年都是悲伤的,甚至于每个民族集体意识里的过去也是悲伤的,《汉江怪物》便是如此。《汉江怪物》一开场,美国军医恶作剧般地命令韩国下属把剧毒化学物倒入汉江,直接揭示了“汉江怪物”的成因。优质的恐怖片能够抓住某个文化语境中观众意识的最脆弱之处,让他们陷在一种“安全的恐惧”之中。这可能是恐怖片比过山车、探险、极限运动更安全也更美妙的地方——它掩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焦虑和烦恼,而又不真正伤害和威胁到日常生活,观众何乐而不为?正如王朔说的,“玩的就是心跳”。虽然在观看恐怖片时,我们提心吊胆,精神高度紧张,但必须把这种害怕一分为二来看待——我们的害怕亦包含了为电影情节感到兴奋,以及故事结束后享受到那种如释重负的快感。
或许现实太过平淡无奇,美国人刚从金融危机里缓过来,中国人则还在为最基本的衣食住行而焦灼不堪,没有几个成年人对自己的生活是完全满足的,或许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某种安全的方式来突围。为什么关于“世界末日”的传闻会那么多,不管拍成世界毁灭的大片,还是戏谑解构成“是芥末日”,说到底,终归都是一种对末日的狂欢与消费!没错,仅仅是一种狂欢与消费,若真有人相信末日一说,怎么会有功夫拍电影或开玩笑呢?这与观赏恐怖片有着殊途同归之处:给人们一个安全的环境去体验恐惧的刺激。
图书链接:
《僵尸生存指南》
副标题:如何在活死人横行的疯狂世界求生
作者:[美]马克斯·布鲁克斯
译者: 张翔 / 余莉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书的腰封上用一本正经的口气这样推荐,“这是一本关键时刻的救命书!”“末日将近,僵尸横行,是选择生存还是自甘毁灭?这绝不是一个幻想或者玩笑。世界僵尸教教主呕心沥血之作,畅销十年,风靡全球!僵尸迷没有理由不读、不买、不供奉的僵尸圣经!千万僵丝,吐血力荐:当一切发生,你会庆幸读过此书!”说得这么严重,看书读读看吧,毕竟《纽约邮报》都推荐了,“开始读的时候抱着找乐子的心态,但是读到第50页就想跑出去买把大砍刀防身!” 《叫魂》
副标题::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作者: [美]孔飞力
译者:陈兼 / 刘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如果你想找从恐怖片和神神叨叨之外寻找一点深度,那么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
来点新鲜的行不行?
——盘点美式恐怖的俗套桥段
南柯一梦
如果主人公在开场15分钟死亡,你大可不必为他担心,因为片酬早已支付,不可能轻松放过他——转场的功夫,你就能看到他大汗淋漓又惊恐万分地从——自己的床上惊醒,通常情况下,如果主角不是单身,他的配偶必然像早已准备好似的一个鲤鱼打挺,睁着清醒的大眼,明知故问,又做恶梦啦?当然,在前15分钟出现还是有情可原的,最操蛋的是用它来结尾——敢情我们那位九死一生的英雄一直在做梦,他压根还没起床呢——《盗梦空间》不算!
人格分裂
对于美国这样一个只有200年历史的国家,它的鬼神文化自然不如中国丰厚和有底蕴。这也是急不来的事,但美国人有他们的强项——自然科学。初看《致命ID》时,眼看还差十几分钟结尾,实在为编剧着急,死了十几个人,这尾巴该如何收拾?总不能烂尾啊!事实我确实想多了,一个人完全可以分裂成一支足球队来自娱自乐。2012年热门美剧《异度觉醒》又玩出新花样,主人公于车祸后醒来,他的生活分裂成两半,一边是他与妻子怀念儿子的生前,一边是他和儿子缅怀妻子的去世。心理暗示和梦境让整个故事氛围变得诡异而秘密。
不要看镜子
不仅亚洲恐怖片爱使用镜子,美剧也不例外。主人公人照镜子的时候,通常能看到不干净的东西。尤其是卫生间里的镜子,往往是主人公低头洗脸或挤牙膏的时候——不干净的东西就会出现在镜子里。
无用的喊叫
“help!help!!help!!!”当深陷危机的人这样呼叫的时候,你能透过拉近的镜头看到他脸上真实的恐惧,这种恐惧是源于绝望——任是他喊破了喉咙,血液渗入声带,还是没有一个人来救他。在恐怖片里,所有的呼叫都是无效的。
坏人永远跑在前头
你以为你已经甩掉坏人了,至少已经和坏人已经拉开了好几圈的差距。可是就在你稍微放慢速度或躲在某个建筑物背后窥伺观察之际,一个转身一次回眸一声尖叫,你愕然发现坏人就在你的正前方。奇怪了,难道坏人会飞不成?
无用的电话
和喊叫一样,另一种徒劳的无用功就是电话。不管是座机还是手机,往往喜欢在危急时刻,喜欢在需要援助或报警的关键时刻掉链子。不是没信号没电了就是电话线被坏人切断了。总之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编剧这样做无非增加故事的合理性——你看,主人公不是没有自救,是自救也没用;此外,四面楚歌,四面埋伏,切断一切跟外界的联系,是主人公陷入绝对的危险和绝对的孤立无援时,故事才更好看。
黑人第一个死
这在七八十年代的美国连环杀手恐怖片(Slasher)里很常见。《进化》里有句台词说的好: “这电影我看过,那黑哥们儿第一个死的”。即便在如今的恐怖片里,拉美人、亚裔、行为乖张的家伙——或者干脆是胖子,依然比其他人更容易挂掉。这一俗套,在对种族歧视如此敏感的今天虽然好一点,但你看《行尸走肉》,最先挂掉,或暂时没挂掉但戏份很少的永远是黑人。当然,也有反例——Will Smith主演的《我是传奇》就是唯一的幸存者。
邪教特别多
如果你以为美国只有基督教,那真是大错特错。在美国,个人的宗教选择是比性取向更私密的事情。美国的宗教多到不计其数,其中亦不乏鱼目混珠的邪教。试想,如果没有邪教,恐怖片该少了多少坏头目?将恐怖源头放在邪教上头,就可能解释人生产生心魔的依据从何而来,同样也能把单纯的血腥事件扩大并隐射到整个社会层面。邪教的负面效应及对人类精神的控制,已经在很多普通观众脑中形成了某种概念,所以将它作为切入点既有意思,也很俗辣。
愈密室愈危险
“鬼吹灯”系列小说已经让中国的读者领略了密室的恐怖指数,然而国情不同,美国人的墓地往往就在自家后院,所以棺材密道之类并不常用,但狭小的密闭空间依然是编剧们的心头好。《心慌方》《战栗空间》《电锯惊魂》《电梯里的恶魔》……利用密室的封闭感制造恐怖效果,这一招已是屡试不爽,因为观众们无端地相信,空间越小,人物之间容易产生短兵相皆的效果,戏剧冲突也更激烈。
变态杀手
死人不算恐怖,关键是怎么个死法?在这一环节,美国恐怖片贡献了不少邪门偏招。那些有过童年阴影的杀手,其杀人手段不尽令人发指,还令人发冷,惊恐指数直逼“满清十大酷刑”。具体手段不赘述,避免教唆之嫌和读者的不适感。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电影《沉默的羔羊》或美剧《犯罪心理》。
连环杀手
除了变态杀手,连环杀手亦不可少。这可能是英剧和美剧最大的不同。米兰·昆德拉在评论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小说时说:“她真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魔术师,因为她懂得如何把谋杀变成消遣……她的小说像是一个杀人集中营,里面有一条专为我们消遣的杀人生产线。”英剧里的谋杀更这种“谋”的含量,美剧更着重渲染死亡数量和血腥手段。难怪奥威尔会说,“受到美国文化深刻影响的所谓谋杀,不可能像英国式谋杀一样被人长久流传。”
别惹怨妇
有了怨妇,一切恐怖事件都能发生,因为编导总是相信幽怨的女子能激发最恐怖的能量,她们或化身杀人狂魔,或变成精神病患者,或死后变成恶鬼报复社会。正应了中国那句老话——“最毒妇人心”。《邪恶力量》第一季第一集就是一个因为丈夫外遇而心生咒怨的妻子,手刃掉两个孩子之后,又化身女鬼报复每一个出轨的男人。看来,妇人心虽然毒辣,但源头还是因为男人,或者说因为情爱的不完整。不知道女权主义者是否认同这一说法。 丧尸亲友团
所有丧尸片,或感染病毒的故事中,主人公身边的亲友总会很倒霉地变成丧尸或感染病毒。事实上这也是僵尸电影中最为狗血煽情的那部分,借此机会也能稍微展现一下人文关怀。《僵尸之地》里那位小鸟依人般偎在杰西·艾森伯格身边的邻家辣妹变僵尸了,《Z-108弃城》里戎祥哥的老婆和手下都一个个变僵尸了,《杀出个黎明》中乔治·克鲁尼的弟弟昆汀也变僵尸了!更绝的还是《行尸走肉》,剧中每一位人物都遭遇了亲友变僵尸的悲痛局面。丧尸亲友团远比路边跳出来袭击你的陌生生化人要更让人揪心,有了他们,那些全片从头到尾都在奔跑中的男女"逃主"们才有了一点所谓"复杂"的内心戏。
危险的性
数量不在少数的恐怖片都喜欢渲染性爱场面。《本能》中被莎朗姐用冰椎插死的男人还处于勃起状态,《人皮客栈》里吸嗨了之后开始嗨咻的一对男女后来都被送入"游戏室"供富人们虐杀……《美国恐怖故事》几乎每一集都会安排身材性感的男主角露一露肌肉或和金发女郎来一段激情场面。然而激情过后,往往是死神纷沓来之。太多太多的激情床戏是为死亡而服务的,既能满足观众的恶趣味,又可在恐怖中尝到一丝情欲的甜头。
不要洗澡
自从希区柯克在《惊魂记》中用最少量的血液,制造了最惊悚的浴室谋杀情节之后,所有恐怖片的编导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纷纷拿浴室袭击开涮。因为主角一丝不挂,视角封闭,且身体处于完全放松状态,所以洗澡时间也成了最危险的时机。刚开始,仅适用于女士,后来男女通用。洗澡的时候,除了哗哗的水声,往往还能听到步步惊心的配乐声或者惊魂电话铃声。后者还好,前者就是一段肉搏厮杀。
末日美剧推荐
《行尸走肉》 第三季
The Walking Dead Season 3
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
编剧:弗兰克·德拉邦特 / 罗伯特·柯克曼
主演:安德鲁·林肯 / 莎拉·韦恩·卡丽丝 / 大卫·莫瑞瑟 / 劳瑞·侯登 / 史蒂文·元 / 钱德勒·里格斯 / 斯科特·威尔森 / 劳伦·科汉 / 诺曼·瑞杜斯
美剧《行尸走肉》从第一季开播就引发了全世界僵尸粉的热烈围观。实在是太好看了,所有好看的元素全部具备,编导演都很用心,成绩自然也不容小觑。然而编导似乎还不肯罢休,在第二季和第三季中,突然深沉起来。于是乎,在第一季中出现过的浩浩荡荡的群尸场面减少了,团队的内讧和人性的可怕成了着重渲染的部分。整个第二季就像一个加长版的电影,一个男生受伤,一个女孩失踪,于是所有线索围绕这两个孩子。
男孩受伤之后,苦于没有药物,因为医院早已被丧尸攻陷。绝望教人思考生存的意义,就这样一日日为了生存而躲避丧尸的生活究竟和“行尸走肉”有何分别?为何要活着?然而男孩在昏迷中说的话,拯救了陷入终极哲学困境中的大人们,他说,“好美!”
——男孩受伤之前与雄鹿的对视,仿佛整个世界从未有过行尸,从未有过人性的阴暗。
《美国恐怖故事》 第二季
American Horror Story Season 2
导演: 瑞恩·墨菲
编剧: 瑞恩·墨菲
主演: 杰西卡·兰格 / 约瑟夫·费因斯 / 扎克瑞·昆图 / 莎拉·保罗森 / 莉莉·拉贝 / 亚当·莱文 / 伊万·彼得斯 / 科洛·塞维尼 / 珍娜·迪万 / 詹姆斯·克伦威尔 / 克里·杜瓦尔 / 弗兰卡·波坦特 / 丽兹·布罗谢
光看剧名就知道这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剧集。“美国恐怖故事”听名字就会让人联想《希腊神话故事》。事实上,这确实是一部美国恐怖故事集锦或美国恐怖元素集大成。第一季是讲一对夫妇搬家之后出现各种诡异的事情,第二季则把故事的发生地搬到了一所精神病院。不仅如此,连主人公也全部撤换——第一季中因频繁露肉而受到观众追捧的帅大叔Dylan McDermott被拿掉之后,追看的人数并没有往下掉,可见这部戏主角不过是站在“说书人”的位置;也有些评论指出剧集太过俗套和陈旧,许多桥段似曾相识。当然,每个人口味不同,但不能指责一条清蒸鱼没有烤鱼那么香辣焦脆。
《美国恐怖故事》走的不是另辟蹊径的路,它的精彩是在我们熟知的大路上。它概括了整个西方,鬼宅恐怖电影的各种经典元素以及历史。地下室、肢解、魔鬼婴儿、怪胎、邪恶邻居、未揭发的罪行、主角们的心魔、各种经历不同际遇相似又互相依靠互相针锋相对的鬼魂,构成了一个别出心裁的诡异舞台。各种经典桥段都运用上了,这种用心可谓良苦。
此外它的拍摄手法也是非常的熟练和电影化,采用了昆汀和和克里斯托佛诺兰惯用的叙事手法,打破时间界限,不断用插叙,倒叙,回闪镜头,让我们对鬼宅故事的历史,那种时空交错,环环相扣的感受更加加深,不得不说是沿用经典套路的一次成功演绎。不能说是创新,但却运用得滴水不漏。
《鬼楼契约》(又译魔约之宅 / 666号鬼宅)
666 Park Avenue Season 1
导演: Alex Graves
编剧: David Wilcox / Gabriella Pierce
主演: 瑞切尔·泰勒 / 特瑞·欧奎恩 / 戴夫·安纳布尔
这是给年轻人看的恐怖剧集。几位主演都极为年轻靓丽,十分养眼。中国观众对他们也挺眼熟的,坏女人是《丑女贝蒂》里的时尚女主编,坏男人来自《迷失》里的仓库保管员,男作家是《口红森林》里的惊鸿一瞥的小白脸,女主角则出演过《实习医生格雷》。
说是给年轻人的,还有一个原因则是故事的主题是讲一对涉世不深的年轻人初到纽约即遭遇外部邪恶力量的种种威胁。虽然不一定每一个初到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都会遭遇邪恶力量,但面对崭新的未知世界的恐惧则是放诸四海皆准的真实体验。666 Park Avenue正是抓牢这一点,并将其不断放大、夸张,变形。与其说这是一个关于鬼楼的传说,莫不如说它是一场年轻的灵魂对抗欲望世界的战争。 在这栋纽约最豪华的派克大街上最有名望的666号的大楼里。平凡的你将有机会实现一切愿望--财富、性爱、爱情、权力,甚至复仇。向往成功又缺乏处世经验的年轻人很少能对捷径免疫,然而天下永远没有免费的午餐,何况是和魔鬼交易!
总的来说,如果你喜欢《魔鬼代言人》、《八号当铺》或者《浮士德》,那么这部美剧一定符合你的胃口。
《邪恶力量》(又译超自然)第八季
Supernatural Season 8
导演: Jim Fitzpatrick
编剧: Eric Kripke
主演: Jared Padalecki / Jensen Ackles / Michael Busswood
我看到豆瓣上有很多人给《美国恐怖故事》和《行尸走肉》的打分是3星,原因竟然是自己一个人在家不敢看。有人吐槽说,不敢看就是没看,没看为何要打分?还有人批评这种负责任的评分会让整个评价体现变得不再有参考价值。我当然也不认同这种草率的评分,但也理解那些对恐怖片怀有叶公好龙之心的观众。就像美国的中餐馆和北京的四川菜一样,其实都是入乡随俗的改良版,嗜辣的人不在少数,然而不是每个人都要挑战加纳辣椒,事实上麻辣香锅卖的最好的永远是微辣款!
《邪恶力量》其实就是微微麻点点辣。追求绝对的视觉刺激和肾上腺飙升的观众会觉得这个剧不够味儿,但却极其符合入门级或叶公好龙者之流。该剧也有一些隐含性意味的镜头和轻微粗口,所以也并不适合全家人一起看。
说完门槛,来谈谈它的特色。它的悬疑氛围和鬼神符号都是基于西方文化传统的,其中不乏大量的宗教知识、自然科学和对数字的偏好。比如40代表死亡(40天大雨毁灭世界,诺亚造方舟);怨念最强的不是被谋杀者,而是自杀的人(宗教对自杀的人诟病最多);4代表创造性的数字(四大元素,四个季节);7代表精神上的完美(光谱的7种颜色,一周有7天);888和耶稣有关(将Jesus(IESOUS)中字母按希腊字母表上的序列号以及其数字等值加起来就是888);十字路口是立定契约的地方;绣线菊是异教传说中法力最强大的植物,在活人祭祀中使用;牛顿用数字命理学推算出世界末日的精确时间,他认为是2060年……
此外,该剧也涉猎不少美国民间传说。如兔脚会替拥有的人带来好运。砍兔脚必须要在墓地、满月、十三号星期五进行仪式,它是纯巫毒咒语,是设计来取人命的,一但接触到就会非常幸运,但失去后会在七天内死亡。破解的方法是进行仪式来烧掉兔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