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医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高度结合的科学体系,具有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双重属性。医学的双重属性要求医务人员既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又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沟通能力、心理素质、写作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必须具有人道主义精神。为深入了解医科生的人文素质现状,特此研究。
[关键词] 医科生 人文素质 教育 重要性
一、医科生人文素质的亮点
医科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维活跃,渴望到大学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技能。
1、思想素质过硬
大多数医科生具有正确的理想追求,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的,思想主流、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都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脚踏实地、务实进取,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比较强,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注重个性发展,敢于表现自我,这些特点为医科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锻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2、学习能力较强
医科生的课业负担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较为繁重,他们的学习内容多且杂,学习任务相当艰巨。各医学院校对于医科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很高,考核要求极为严格,除了要考以记忆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实验考、操作考、出科考(指在医院各科室实习后的阶段考试)、临床综合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项目贯穿医科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此医学院校的学风都比较严谨,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精力集中、听课认真、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科研素质较高
由于医学本身就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广大医科生自进入医学院校后就逐渐需要适应医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记忆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医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创造性地设计机能型动物实验,完成从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撰写科研论文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医科生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使医科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科研能力。
4、责任感、使命感强烈
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医科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2003年非典来袭,医科生主动、积极要求参与这场抗非战役,在社区宣传防非知识、发放卫生用品等。同样,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工作中,医科生踊跃报名,争先恐后赶往灾区治病救人,毫不吝啬的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了医科生正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用自己的热情拯救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回报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青年学生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医科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就业指挥棒的指挥下,医学教育侧重的是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更多的是注重用科学、用技术去“铸造”人才。“长期形成的医学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师资和惯性,加上高密度的医学科技知识对于医科大学生的压力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的不对称性,都决定教、学双方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忽视和漠视”。[1]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大家似乎有意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次上。同时,由于高考的导向,医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分在理科班学习,他们主要精力放在主攻数理化,无论是他们自身还是他们所在的群体都比较忽视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入医学院校后,又由于课程设置的严重“生态失衡”,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学习,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遍忽视和厌倦,且学习的目的是功利主义的应付考试,而不是增强人文修养,导致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不高。
目前,医科生的人文素质不太尽如人意,亟待提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创新精神相对不足
由于受传统影响等原因,当前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厚。虽然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造成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而医科生大多数来自理科生,医科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创新精神不足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2、人文关怀相对缺失
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据悉,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投诉事件中,因为医生对病人的态度过于恶劣、开具不必要的大额检查单、因关注不够导致病人意外死亡或病情加重的就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医科生在临床见习阶段对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处于“迷惘”状态,恰好遇到这样的带教老师给其不良熏陶,经常出现功利心过重、服务观念淡薄、与病人交流较少、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置之不理,甚至有呵斥病人及其家属的情况发生。他们认为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医学问题,简直就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同样的道理;或者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只看病,不看人。
3、人文素质观念较为滞后
据调查,不少的医科大学生对医学的本质及医学与人文课程的内在联系还缺乏充分的认识,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医科生中普遍存在着“拿好手术刀,管他谁领导”的心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平时不看新闻不读报,政治敏感性不强,对人文素质置若罔闻,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认识过于简单。医科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普遍地对心理、行为与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因果作用认识不足,而且缺乏系统、完整的精神病学、行为医学与技能;对于健康、疾病、医学概念中的医学方法论等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临床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合理性问题的思考,更是缺乏基本的训练。
4、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贫乏
在现今的医学院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医科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人文科学,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理、历史知识却知之甚少。人文社会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认识、理解社会能力不强,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位低,对未来产生迷惑,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虽然是医学专业,却相信迷信或宗教。而有的学生还热衷于武打小说和港台流行音乐,对经典名著却陌生漠然,有的则追求享乐性、刺激性的消遣,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称新人类或“飘一代”,为了满足物欲而不择手段。
5、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据调查,医科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极差,多数学生对基本的文书格式不清楚,相当多的毕业生不会写求职信、推荐书,作业、答卷、论文、病历乃至一般应用文,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语句不通,而且错字连篇,有的连简单的借条、假条也写不好,造成时下“人像大学生,文像中学生,字像小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实验报告、毕业论文、临床病历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对于医学中的美学问题,以及运用艺术于临床、康复实践,运用卫生经济学知识制定疾病防治策略,运用文学增进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理解等,更是一片空白。
6、职业道德素质相对较差
“受社会风气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医科大学生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医生职业稳定,收入高,从而缺乏为病人着想、奉献社会、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理想,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往往使学生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医科生处理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实践及病案讨论等团体合作性活动中,忽视集体观念,突出个人主义,爱出风头抢功劳,而不愿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对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不主动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
(三)医科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偏少的问题,教学内容也缺乏与医学教育、实践的结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师资力量匮乏,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教学评价较单一,学校相关部门态度不明确等现象亦较明显。”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而言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生自费上大学有了投资的性质。家长出于对孩子成才的迫切愿望,希望孩子尽量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让孩子参加若干辅导班、学习班,孩子不堪重负,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童趣和快乐,内心的压抑无法发泄,情感得不到交流,精神上孤独空虚。另外,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家长们的溺爱在所难免,思想处于迷失状态,人文精神更显渺茫与暗淡。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的不仅仅是上大学,在其背后深藏着的是出人头地的思想。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必然给青年大学生的经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人文心灵被束缚、人文精神被扭曲,使得他们失去青年一代所应有的活泼、朝气与激情。
其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人们极力追求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而不惜以牺牲社会文明、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为代价,使人文知识与人文修养倍受冷落。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窄化为“科技知识”,把“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技术经济”。因此,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标准化,忽略人才的弹性;二是偏重强调应用型人才,忽视人才应有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当然也被忽视;三是强调热门学科技术人才,忽视人才的社会性要求;四是就业强调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当前的双向选择制,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了多样化特点。这样的人才要求必然使得医科生在校期间轻视人文素质的提高。
其三,教育环境的影响
“第一,学校全员育人的氛围尚未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统一性,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考试,忽略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片面性,片面强调对技术性、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三是功利性,强调适应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忽略了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要求”。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学科的比例偏低,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缺失,教育方法单一、不合理等现象,这对医科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造成了不少学生智力发展不全,创造性思维、心理素质及人文素质欠缺,尤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其四,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人文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这就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青年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友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医学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医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并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成效,增强医科生人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宛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的对策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8,2:10-11。
[2]汪滋民,李明,蔡郑东:《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87-88。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783-784。
[关键词] 医科生 人文素质 教育 重要性
一、医科生人文素质的亮点
医科生同其他专业的大学生一样,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维活跃,渴望到大学接受系统的教育,学到有用的知识,提高自己为人民服务的技能。
1、思想素质过硬
大多数医科生具有正确的理想追求,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正确的,思想主流、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整体思想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都有着高度的爱国热情,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同时他们脚踏实地、务实进取,成才愿望非常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比较强,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注重个性发展,敢于表现自我,这些特点为医科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人文精神的锻炼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2、学习能力较强
医科生的课业负担相比其他专业学生较为繁重,他们的学习内容多且杂,学习任务相当艰巨。各医学院校对于医科生的专业学习要求很高,考核要求极为严格,除了要考以记忆为主的基础理论知识外,实验考、操作考、出科考(指在医院各科室实习后的阶段考试)、临床综合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试项目贯穿医科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因此医学院校的学风都比较严谨,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精力集中、听课认真、勤于学习、善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科研素质较高
由于医学本身就是具有实践性的应用学科,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科学实验、临床实践,广大医科生自进入医学院校后就逐渐需要适应医学学科的学习方法,不仅记忆大量的理论知识,还必须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医科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创造性地设计机能型动物实验,完成从查阅文献、实验设计到实验操作、结果分析和撰写科研论文的全过程,既培养了医科生实事求是、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也使医科生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实践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科研能力。
4、责任感、使命感强烈
由于所学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医科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非常关注与医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如2003年非典来袭,医科生主动、积极要求参与这场抗非战役,在社区宣传防非知识、发放卫生用品等。同样,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后的救援工作中,医科生踊跃报名,争先恐后赶往灾区治病救人,毫不吝啬的为灾区人民捐款捐物,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了医科生正用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社会,用自己的热情拯救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回报祖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青年学生所特有的社会责任感。
(二)医科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在就业指挥棒的指挥下,医学教育侧重的是科学教育和技术层面的训练,更多的是注重用科学、用技术去“铸造”人才。“长期形成的医学教育理念体制、模式、师资和惯性,加上高密度的医学科技知识对于医科大学生的压力以及人力资源市场对于医学人才的专业标准和人文标准的不对称性,都决定教、学双方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忽视和漠视”。[1]对人文教育的理解大家似乎有意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浅表层次上。同时,由于高考的导向,医科大学生在高中阶段大多数分在理科班学习,他们主要精力放在主攻数理化,无论是他们自身还是他们所在的群体都比较忽视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素质先天不足。考入医学院校后,又由于课程设置的严重“生态失衡”,更加局限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程、相关的自然科学和外语学习,对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普遍忽视和厌倦,且学习的目的是功利主义的应付考试,而不是增强人文修养,导致医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不高。
目前,医科生的人文素质不太尽如人意,亟待提高,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
1、创新精神相对不足
由于受传统影响等原因,当前在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厚。虽然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但是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造成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而医科生大多数来自理科生,医科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在创新精神不足方面显得尤为突出,特别是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想象力、创造力的开发及思维方式的拓展、人格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际间的交流与沟通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
2、人文关怀相对缺失
人文关怀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据悉,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投诉事件中,因为医生对病人的态度过于恶劣、开具不必要的大额检查单、因关注不够导致病人意外死亡或病情加重的就占到相当大的比例。很多医科生在临床见习阶段对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处于“迷惘”状态,恰好遇到这样的带教老师给其不良熏陶,经常出现功利心过重、服务观念淡薄、与病人交流较少、对病人及其家属的询问置之不理,甚至有呵斥病人及其家属的情况发生。他们认为向病人及其家属解释医学问题,简直就跟“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是同样的道理;或者他们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只看病,不看人。
3、人文素质观念较为滞后
据调查,不少的医科大学生对医学的本质及医学与人文课程的内在联系还缺乏充分的认识,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医科生中普遍存在着“拿好手术刀,管他谁领导”的心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医学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平时不看新闻不读报,政治敏感性不强,对人文素质置若罔闻,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一些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认识过于简单。医科大学生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不仅普遍地对心理、行为与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因果作用认识不足,而且缺乏系统、完整的精神病学、行为医学与技能;对于健康、疾病、医学概念中的医学方法论等重大问题的哲学思考,以及临床判断推理中的逻辑合理性问题的思考,更是缺乏基本的训练。
4、人文基础知识相对贫乏
在现今的医学院校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医科生专业知识扎实,但对于人文科学,尤其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地理、历史知识却知之甚少。人文社会知识的缺乏导致他们认识、理解社会能力不强,部分学生精神空虚,生活品位低,对未来产生迷惑,对共产主义信仰产生动摇。虽然是医学专业,却相信迷信或宗教。而有的学生还热衷于武打小说和港台流行音乐,对经典名著却陌生漠然,有的则追求享乐性、刺激性的消遣,缺乏社会责任感,自称新人类或“飘一代”,为了满足物欲而不择手段。
5、人文知识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据调查,医科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极差,多数学生对基本的文书格式不清楚,相当多的毕业生不会写求职信、推荐书,作业、答卷、论文、病历乃至一般应用文,不仅内容杂乱无章,语句不通,而且错字连篇,有的连简单的借条、假条也写不好,造成时下“人像大学生,文像中学生,字像小学生”的情况,更谈不上实验报告、毕业论文、临床病历的准确性、条理性、逻辑性和科学性。对于医学中的美学问题,以及运用艺术于临床、康复实践,运用卫生经济学知识制定疾病防治策略,运用文学增进对人类精神和社会的理解等,更是一片空白。
6、职业道德素质相对较差
“受社会风气和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很多医科大学生之所以学医是因为医生职业稳定,收入高,从而缺乏为病人着想、奉献社会、献身医疗卫生事业的理想,这种重利轻义的功利主义思想往往使学生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相当一部分医科生处理人与人利益关系的原则是从个人利益出发,不考虑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实践及病案讨论等团体合作性活动中,忽视集体观念,突出个人主义,爱出风头抢功劳,而不愿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对活动中所产生的问题不主动承担责任,甚至推卸责任。
(三)医科生人文素质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差强人意,普遍存在人文素质课程学时偏少的问题,教学内容也缺乏与医学教育、实践的结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人文课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另外,师资力量匮乏,特别是具有跨学科知识结构的教师较少,部分教师上课缺乏吸引力;教学评价较单一,学校相关部门态度不明确等现象亦较明显。”
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而言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家庭环境的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学生自费上大学有了投资的性质。家长出于对孩子成才的迫切愿望,希望孩子尽量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所以他们让孩子参加若干辅导班、学习班,孩子不堪重负,丧失了孩子应有的童趣和快乐,内心的压抑无法发泄,情感得不到交流,精神上孤独空虚。另外,当前独生子女现象普遍,家长们的溺爱在所难免,思想处于迷失状态,人文精神更显渺茫与暗淡。家长寄希望于孩子的不仅仅是上大学,在其背后深藏着的是出人头地的思想。这种功利性极强的教育,必然给青年大学生的经历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人文心灵被束缚、人文精神被扭曲,使得他们失去青年一代所应有的活泼、朝气与激情。
其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当今市场经济体制的刺激下,人们极力追求经济的增长、财富的增加,而不惜以牺牲社会文明、道德标准和伦理规范为代价,使人文知识与人文修养倍受冷落。不少人习惯于把“知识”窄化为“科技知识”,把“知识经济”单纯理解为“技术经济”。因此,对人才的要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强调标准化,忽略人才的弹性;二是偏重强调应用型人才,忽视人才应有的整体素质,人文素质当然也被忽视;三是强调热门学科技术人才,忽视人才的社会性要求;四是就业强调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尤其是当前的双向选择制,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了多样化特点。这样的人才要求必然使得医科生在校期间轻视人文素质的提高。
其三,教育环境的影响
“第一,学校全员育人的氛围尚未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者没有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二,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也存在着问题:一是统一性,统一要求,统一内容,统一考试,忽略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二是片面性,片面强调对技术性、应用性知识的掌握,忽略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传授。三是功利性,强调适应阶段性的培养目标,忽略了社会发展的长期目标要求”。目前,医学院校普遍存在人文学科的比例偏低,专业教师人文素质缺失,教育方法单一、不合理等现象,这对医科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极其不利的影响。应试教育造成了不少学生智力发展不全,创造性思维、心理素质及人文素质欠缺,尤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人才发展的需要。
其四,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充分肯定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的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它在人文价值观方面对大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网络本身存在着一定缺陷,网络环境往往较为复杂且缺乏有效的管理和保护。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成熟,有的大学生对网络文化、网络环境和网络交往等信息缺乏甄别能力。少数学生沉溺于网上娱乐而无心向学,有的学生上网造成道德水平下降。大学生网络生活的局限性便在于太过感情化、肤浅化和片面化,这就导致大学生个体思维空间发展片面化,尤其缺乏逻辑概括能力和探求事物抽象本质的精神。青年大学生强烈的交往欲望促使其迷恋于网络虚拟社会的沟通方式,导致他们忽视现实中的人际交往,网络交友缺乏表情、手势等丰富的肢体和身势语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实中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鉴于以上情况,医学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医科生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并大力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成效,增强医科生人文素质,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褚宛玉:《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缺失问题的的对策研究》[J],《素质教育论坛》,2008,2:10-11。
[2]汪滋民,李明,蔡郑东:《医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和思考》[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87-88。
[3]何松,陈姝:《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8,5:783-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