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历史真正成为人们记忆的时候,它才会变成鼓舞人勇敢前进的力量。”在《党史文汇》杂志创办30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之际,这样一行文字就突然闪现在我的脑际。我虽然不是该刊的工作人员,却因为爱好党史,又因为受有关部门的委托,多年来一直审读这本杂志,所以对它的了解还是比较深入的。在翻检该刊在自己心中的记忆时,我便被其编者和记者的辛劳与智慧深深地感动了!
历史,是岁月的记事,生活的化石,唯有成为人们鲜活的记忆时,它才能变成人生的教科书和工作的指南针。《党史文汇》杂志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编刊过程中就把力气用在了历史的真实和事件人物的生动上,发挥创造之力,尽力让它们成为人们的鲜活记忆。他们所抓的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
用创新精神明确期刊定位,让杂志涂上鲜红的党旗颜色。《党史文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为改革中党的建设倾力服务的。当全国各省还把党史资料当作保密的、不能对社会公开的机密,尚无公开发行的党史期刊时,通俗而大众化的《党史文汇》在1985年4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自那时起,该刊就把改革创新当作自己起飞的引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肃活泼,写史为今”的办刊方针,营造出了“可信、可读、可鉴、可存”的办刊特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战斗中发展、在纠正失误中成熟的历史,当作党史宣传的主旋律,以党史主旋律定位,拿读者需求调色,用宣传纪律维矩,坚守品格,提升品位,锻造品牌,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刊之路。从1999年起,该刊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6年又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史期刊的殊荣。打开这本刊物,我们就能感受到迎面扑来的那股强烈的豪气和蓬勃的朝气,看到编辑记者们急匆匆向上攀登、向前赶路的深深足迹。
用如椽大笔写好党员故事,让高大形象撩动读者的心弦。这本杂志创刊后前6年是双月刊,此后变为月刊,还出版过不少增刊。它问世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懈地追求党史宣传大众化的高水平,热情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山西共产党员英勇顽强、大气悲壮、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生活故事、建设故事。如上世纪90年代开辟的“伟人风采”“党员风范百例”“一代风流”等专栏,就刊发了中共党员的大量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让人熟知了高君宇、贺昌、张叔平、彭真、薄一波、刘胡兰、尹灵芝、陈永贵、李顺达等出生于山西的共产党人的事迹。1997年开辟的著名的“新中国的脊梁”专栏,更采取“冷饭热炒”手法,把建国后17年间报刊上推出的焦裕禄、雷锋、时传祥、向秀丽、邢燕子、大庆人、大寨路等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报道,再次精选发表出来,并配发当年作者的附言或本刊的专访,异常新鲜、异常生动地编出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新意,“炒”出了宣传党史主旋律的新曲。这样讲出来的党员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新鲜的现实性,让当年的英雄人物长久地活在了读者的心中。
用革命实录展示中国道路,让高唱的战歌激励我们英勇前行。展现和宣传伟大而光荣的中国道路,鼓励人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它前进,是党史期刊的一项光荣使命。因此,《党史文汇》就用最大的力气来讲述它,宣传它,让它如奔涌的江河给大地划出一条亮丽的曲线一样,深深地铺在了读者的心田上。如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该刊开辟了“历史转折关头的毛泽东”专栏,从1992年起到1994年止,历时3年,发文20多篇,写明了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的创建,以及“文革”10年动乱的教训,使道路问题在人们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记。1998年又开辟“真理追求者之歌”专栏,发表了记述李大钊、夏明翰等为寻求革命道路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说明了革命道路的寻求之难、之险、之宝贵,让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1999年辟出“社会主义与新中国”专栏,用12篇史实述评,来表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2014年隆重推出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栏目,发表《邓小平新时期业绩举要》等9篇文章,和以“本刊特载”形式转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具体阐述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贡献。通过这样的报道,一条曲折的、漫长的、连续发展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就异常清晰地闪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沿着它大步勇敢地向前迈进!
用纪实笔法表现中国精神,让远征大军焕发出气吞山河的战斗豪情。作为党史期刊,这本杂志字里行间流淌着共产党人革命的激情,每个专栏和版面闪烁着中国精神动人的霞彩。这精神是这么的神奇,五千年了,中华民族虽有过多次磨难,却从来没有屈服过,而是如英勇的战士一样,擦干身上的血迹,一次又一次地奋起,高擎着战旗在枪林弹雨中呼啸前进。山西中共党组织就是这样,从2014年该刊“纪念山西地方党组织成立90周年”专栏所载文章中,就可知道在新中国建立前的腥风血雨中,党的组织曾多次遭到破坏,党的不少负责人被捕被杀,但我党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战斗,直到全国解放。该刊2012年出版的增刊《老一辈革命家咏晋诗抄》,更显示了大气磅礴、勇敢豪迈的中国精神。该增刊收录了在山西战斗、生活过的82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家的221首(篇)诗作,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冲天动地的革命豪情,坚定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党为民的崇高品质。这本杂志所散发出来的,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宝贵的创造精神,高昂的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战中是离不开这种精神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搞好进入深水区的伟大改革,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用大众史学的品位感染人,让生动的叙事把历史变成记忆。实践说明,没有真诚的态度和巧妙的手法,呆板僵硬的历史是不会变成鲜活的记忆的。因此,该刊注意的不只是反映历史,记录历史,它更强调把历史写活,让人好读、好记、好参考。他们注意抓了四点:一是坚持一级文献的价值,在以史料真实程度来划分文献级别的过程中,坚持采用真实可靠的一级文献,而不采用史料基本真实和史料较为含糊的二三级文献,以最真实的历史来武装读者。如2007—2008年年度系列选题“民族魂”专栏,所发表的党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故事,就感动了众多的读者。二是坚持大众史学的品位,用大众化写作手法,曲折动人的叙事,来吸引读者,尽力把历史变为人们鲜活生动的记忆。如创刊初期连载20多期的记述粟裕事迹的系列故事,香港回归前于1996年开辟的“香港问题纪事”所载文章等,就是如此。三是强调描写细节,用细节充实情节,证明历史,让人容易记忆。如2012年1月,该刊为澄清史实,纠正谬误,开辟的“百年史辨”专栏,就发表了很多为党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廓清迷雾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展现情节的同时,特别注意细节,因为细节构成了历史,细节是历史的横切面,是历史的小情节和细环节,从中可看出内在的经络构造,使历史不再浮泛抽象。如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支持山西创办农业合作社,刘少奇有不同意见,毛泽东就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西方靠手工业协作形成新生产力,向资本主义工业过渡一事,来说明农业社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的基础也是可以的。仅这一细节,就解决了刘少奇的顾虑,使意见达成了一致。四是重视文字语言,注意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感人,具有穿透力、感染力。这从“专题史话”“历史的沉思”“本刊约访”“黄土地”等专栏里的文章,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历史是平静了的岁月,是过去生活的化石,是今天行动的参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我们熟知的一句话,说明将历史变成鲜活记忆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史文汇》30年来所做的,就是让历史真实现身,让历史活起来进入人们的记忆,并大声地发言。他们的工作是突出的,有意义的,是值得学习和仿效的。在其杂志创刊30周年庆祝的日子里,作为一名老报刊工作者,我特作此文表达祝贺之意,希望他们继续努力,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在人们的心里把历史的记忆打得更深,让它发挥出更大的威力!
历史,是岁月的记事,生活的化石,唯有成为人们鲜活的记忆时,它才能变成人生的教科书和工作的指南针。《党史文汇》杂志显然知道这一点,所以在编刊过程中就把力气用在了历史的真实和事件人物的生动上,发挥创造之力,尽力让它们成为人们的鲜活记忆。他们所抓的问题,是有启发意义的。
用创新精神明确期刊定位,让杂志涂上鲜红的党旗颜色。《党史文汇》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为改革中党的建设倾力服务的。当全国各省还把党史资料当作保密的、不能对社会公开的机密,尚无公开发行的党史期刊时,通俗而大众化的《党史文汇》在1985年4月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自那时起,该刊就把改革创新当作自己起飞的引擎,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严肃活泼,写史为今”的办刊方针,营造出了“可信、可读、可鉴、可存”的办刊特色,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战斗中发展、在纠正失误中成熟的历史,当作党史宣传的主旋律,以党史主旋律定位,拿读者需求调色,用宣传纪律维矩,坚守品格,提升品位,锻造品牌,立足山西,面向全国,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办刊之路。从1999年起,该刊连续被评为山西省一级期刊,2006年又获得了全国优秀党史期刊的殊荣。打开这本刊物,我们就能感受到迎面扑来的那股强烈的豪气和蓬勃的朝气,看到编辑记者们急匆匆向上攀登、向前赶路的深深足迹。
用如椽大笔写好党员故事,让高大形象撩动读者的心弦。这本杂志创刊后前6年是双月刊,此后变为月刊,还出版过不少增刊。它问世以来,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不懈地追求党史宣传大众化的高水平,热情讲述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山西共产党员英勇顽强、大气悲壮、感天动地的革命故事、生活故事、建设故事。如上世纪90年代开辟的“伟人风采”“党员风范百例”“一代风流”等专栏,就刊发了中共党员的大量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让人熟知了高君宇、贺昌、张叔平、彭真、薄一波、刘胡兰、尹灵芝、陈永贵、李顺达等出生于山西的共产党人的事迹。1997年开辟的著名的“新中国的脊梁”专栏,更采取“冷饭热炒”手法,把建国后17年间报刊上推出的焦裕禄、雷锋、时传祥、向秀丽、邢燕子、大庆人、大寨路等影响全国的重大典型报道,再次精选发表出来,并配发当年作者的附言或本刊的专访,异常新鲜、异常生动地编出了历史与现实有机结合的新意,“炒”出了宣传党史主旋律的新曲。这样讲出来的党员故事,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新鲜的现实性,让当年的英雄人物长久地活在了读者的心中。
用革命实录展示中国道路,让高唱的战歌激励我们英勇前行。展现和宣传伟大而光荣的中国道路,鼓励人们坚定不移地沿着它前进,是党史期刊的一项光荣使命。因此,《党史文汇》就用最大的力气来讲述它,宣传它,让它如奔涌的江河给大地划出一条亮丽的曲线一样,深深地铺在了读者的心田上。如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该刊开辟了“历史转折关头的毛泽东”专栏,从1992年起到1994年止,历时3年,发文20多篇,写明了中国武装革命道路的开辟,社会主义制度在新中国的创建,以及“文革”10年动乱的教训,使道路问题在人们的脑海留下深刻的印记。1998年又开辟“真理追求者之歌”专栏,发表了记述李大钊、夏明翰等为寻求革命道路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说明了革命道路的寻求之难、之险、之宝贵,让人的印象进一步加深。1999年辟出“社会主义与新中国”专栏,用12篇史实述评,来表现“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一真理。2014年隆重推出的“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栏目,发表《邓小平新时期业绩举要》等9篇文章,和以“本刊特载”形式转载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都具体阐述了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贡献。通过这样的报道,一条曲折的、漫长的、连续发展的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道路,就异常清晰地闪现在读者的眼前,让我们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沿着它大步勇敢地向前迈进!
用纪实笔法表现中国精神,让远征大军焕发出气吞山河的战斗豪情。作为党史期刊,这本杂志字里行间流淌着共产党人革命的激情,每个专栏和版面闪烁着中国精神动人的霞彩。这精神是这么的神奇,五千年了,中华民族虽有过多次磨难,却从来没有屈服过,而是如英勇的战士一样,擦干身上的血迹,一次又一次地奋起,高擎着战旗在枪林弹雨中呼啸前进。山西中共党组织就是这样,从2014年该刊“纪念山西地方党组织成立90周年”专栏所载文章中,就可知道在新中国建立前的腥风血雨中,党的组织曾多次遭到破坏,党的不少负责人被捕被杀,但我党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战斗,直到全国解放。该刊2012年出版的增刊《老一辈革命家咏晋诗抄》,更显示了大气磅礴、勇敢豪迈的中国精神。该增刊收录了在山西战斗、生活过的82位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名家的221首(篇)诗作,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冲天动地的革命豪情,坚定顽强的战斗精神,为党为民的崇高品质。这本杂志所散发出来的,是顽强的拼搏精神,宝贵的创造精神,高昂的中国精神,在实现中国梦的征战中是离不开这种精神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我们相信,只要有了这种精神,就一定能搞好进入深水区的伟大改革,就一定能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
用大众史学的品位感染人,让生动的叙事把历史变成记忆。实践说明,没有真诚的态度和巧妙的手法,呆板僵硬的历史是不会变成鲜活的记忆的。因此,该刊注意的不只是反映历史,记录历史,它更强调把历史写活,让人好读、好记、好参考。他们注意抓了四点:一是坚持一级文献的价值,在以史料真实程度来划分文献级别的过程中,坚持采用真实可靠的一级文献,而不采用史料基本真实和史料较为含糊的二三级文献,以最真实的历史来武装读者。如2007—2008年年度系列选题“民族魂”专栏,所发表的党史上有关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故事,就感动了众多的读者。二是坚持大众史学的品位,用大众化写作手法,曲折动人的叙事,来吸引读者,尽力把历史变为人们鲜活生动的记忆。如创刊初期连载20多期的记述粟裕事迹的系列故事,香港回归前于1996年开辟的“香港问题纪事”所载文章等,就是如此。三是强调描写细节,用细节充实情节,证明历史,让人容易记忆。如2012年1月,该刊为澄清史实,纠正谬误,开辟的“百年史辨”专栏,就发表了很多为党史上重要人物、重大事件廓清迷雾的文章。这些文章在展现情节的同时,特别注意细节,因为细节构成了历史,细节是历史的横切面,是历史的小情节和细环节,从中可看出内在的经络构造,使历史不再浮泛抽象。如上世纪50年代毛泽东支持山西创办农业合作社,刘少奇有不同意见,毛泽东就拿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西方靠手工业协作形成新生产力,向资本主义工业过渡一事,来说明农业社靠统一经营形成新生产力去动摇私有的基础也是可以的。仅这一细节,就解决了刘少奇的顾虑,使意见达成了一致。四是重视文字语言,注意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亲切感人,具有穿透力、感染力。这从“专题史话”“历史的沉思”“本刊约访”“黄土地”等专栏里的文章,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这里就不再举例了。
历史是平静了的岁月,是过去生活的化石,是今天行动的参考。“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是我们熟知的一句话,说明将历史变成鲜活记忆的重要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党史文汇》30年来所做的,就是让历史真实现身,让历史活起来进入人们的记忆,并大声地发言。他们的工作是突出的,有意义的,是值得学习和仿效的。在其杂志创刊30周年庆祝的日子里,作为一名老报刊工作者,我特作此文表达祝贺之意,希望他们继续努力,采用更有效的方法,在人们的心里把历史的记忆打得更深,让它发挥出更大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