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是针对每一年度国内各类媒体发布的各类体裁和题材的新闻作品的最优化选择过程。本文试通过对近五年来网络评论获奖作品的观察分析,通过横向和纵向对比等多维视角来窥探网络新闻评论的动态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奖;价值;媒介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7-02
自1991年全国好新闻奖更名为中国新闻奖以来,已经评选了21届。网络新闻评论在2006年第一次纳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进入全国性最权威的新闻奖的评选视野[1]。从第16届首批评出13件网络新闻作品,到第20届的26件、第21届的23件网络获奖作品,虽然在每年评出的数百件新闻作品中,网络的力量有限,但是其数量上的比重不断上升。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学者王振业对其界定颇具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2]网络新闻评论从无到有,反映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业界地位的勃兴,如今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大体定格为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三篇。其中中央新闻网站的获奖比例较大,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一、网络评论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
从历届评奖标准来看,中国新闻奖颇为重视专业奖项的政治属性。这点可以从每年的特别奖中窥见一二,如21届新闻奖中的特别奖《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坚定沉着战狂澜》,选题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宣传党的指导思想,“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3]。
网络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广阔,第19届的获奖作品中包含了2010国内外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中日冲突、奥巴马会见达赖、犀利哥、农民工等等。不仅如此,网络新闻评论在选题上事件性更强,均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标题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戏剧性、争议性强。如《揭开热比娅的面纱》、《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等,网络阅读比纸媒阅读更加急迫,是“一种高成本的快餐式的阅读”[4],因此一些更加深入思考和看似“冷”的标题,往往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从评论内容来看,网络所评论的事件多数是负面事件,如《CNN应就其辱华言论向中国道歉》、《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等。评论内容多具批判性和主观性,这或可追溯到网络的媒介环境:在去中心化的氛围中,人人可以掌握话语权,有条件形成意见的自由交流市场,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分析新闻事件,发表观点。草根网友评论中,去责任化也决定了他们评论的批判性。从立意上看,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证有理有据,如《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中,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现场,类比特拉梅尔,在精神层面上论证刘翔的放弃是一个运动员对自己健康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是运动员应有的尊严,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度’。”虽然网络评论主体多样化,但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主体多数为特约专家或网站内部评论员,且发布在专业的评论专栏中。网络给予网民的是大众话语权,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途径,但多数网民的自身观点常常不具备理性的思辨和严谨的论证,缺乏权威性,因而也就“难登大雅之堂”。从论证方式上看,由于选题的批判性,所以在论证方式上常常采用驳论的方式,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常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叙述新闻由头,进而提出自身的观点进行逐步论证。如《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中,针对网络中层出不穷的恶搞现象提出质疑,分析原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由于网络受众快餐化和浅阅读的特性,导致网络新闻评论常常篇幅简短,语言精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评选原则上不超过2000个字,而多数获奖作品字数在1000字左右,短小精悍,契合了浅阅读的现代网民。在文风上,由于不像报纸严肃,网络评论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二、由纵向对比看网络新闻评论内容的嬗变
从1996年设置网络新闻评论以来,网络评论本身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标题来看,最初大量的设问反问句已逐渐淡出,代之以更为明确肯定的论断题和研判题。随着网络发展的逐步成熟,网络评论以更加自信的面貌给予受众舆论上的引导。16届一等獎作品丁刚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和21届一等奖作品郭馨的《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均是讨论面对日本的挑衅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表达爱国热情,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从开头来看,丁文首先进行了一番爱国主义的铺垫描述,随后转入新闻由头,感情充沛饱满;而郭文则开门见山,摆事实讲道理。从论证过程来看,丁文着重理论分析,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日本右翼分子行径的原因,从国际的立场上阐述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而郭文则从国民情绪的立场上给予一定的抚慰,从两国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的大国形象方面论证爱国情感应该理性表达。在对于国民一些过激行为的评论上,丁文给予直接否定,并类比对战犯的改造教育来说明理性的力量;而郭文则采用间接委婉、欲抑先扬的方式,承认这种爱国精神是我国民族的无价财富,但是通过作者充满理性语言的感性分析,让读者意识到这种过激行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个人认为,郭文更加凸显了网络时代新闻评论的特色,其温润的文风如涓涓溪流,让人心悦诚服。这或许也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脱离了过去生硬严肃的文风,代之以平民化的表达,更显自然亲近。
三、由横向对比看网络新闻评论内容的特色
网络新闻评论和平面媒体新闻评论的不同在于,网络新闻评论能凭借其巨大的张力短期内迅速传播,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揭开热比娅的面纱》一文,其刊登后引起了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累计点击率超过50万,且多数来自海外,有力地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这种效果的产生得力于网络的技术特性:能连接海内外,传达自己的声音;其次,呈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反馈,其时效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还在于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海南教育,该为8000名满分考生羞耻》在网络上发表后,《中国青年报》援引该组时评,发出报道《海南中考满分学生数量狂涨遭质疑被指是羞耻》,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羊城晚报等多家平面、电视媒体予以转载,或配发评论文章。在网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腾讯3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门户网站予以转载,网上转载页面2190个[5]。这也体现了网络评论不乏深刻性,在此过程中,网络起到了设置公共议题的作用,而国内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得事件有了纵深的社会意义,形成了边缘推动主流媒体的传播态势[6]。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意见的流动结构”[4],加大了评论的影响力,也更好地发挥公共舆论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于传统评论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其延伸性阅读的广泛空间。通过链接的手段,超文本阅读为网民大量阅读相关评论和新闻提供了便利。《埃尔多安要为自己的谎言负责》中,添加了多处超链接,包括关于作者窦含章作者文集的链接,并附上了《发指罪行暴露”三股势力”本质》,《恐怖主义行径破坏不了民族团结》两篇对于同一事件的深度评论。
文后附有关于7?5事件相关报道的延伸阅读,并给予网友评论和纠错的空间。评论全方位地展现了新闻事件全貌,营造了意见的自由市场,让网友多层次认识和了解事件真相,其强大的整合力量凸显了网络的优势。
四、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的不足与前瞻
在价值倾向上,由于中国新闻奖比较浓厚的政治属性,所以其评论也大多数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叙事宏大,且多严肃规范,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较多尖锐抨击、揭黑社会的新闻评论,相比之下,中国新闻奖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欠缺灵活性,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体现不明显。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更多是从新闻评论的标准来评选的,并未充分结合网络的媒介特质,交互性、时效性等特点未得到足够重视,因而在参與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上仍有不足。如《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在刘翔因伤退赛两个多小时后就发表在人民网头条,其他的几篇评论在时效性上稍逊一筹,少则比新闻晚一天,如获一等奖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美式经济弊端》,多则近一个月,如获三等奖的《伟大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复兴》[7]。网络新闻评论不应仅仅比质量,还应兼顾到效率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花费愈长,成就精品的可能性愈大,深层次的思考需要对于选题冷静的思考和积淀,而在倚马可待的作品可能由于媒体间的“速度竞争”流于浅层次上的重复表达。由此看来,中国新闻奖的评审忽略评论时效性有失公平。网络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是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但是新闻奖中评论主体多是特约作者或媒体自身的评论员,网友的精彩评论成了沧海遗珠。另外,由于新闻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大报大刊垄断中国新闻奖的局面,而小媒体却只能对其望而却步[8]。主体成分的单调显然不利于群众基础的扩大,也不利于新闻奖的长远发展。
因而,我认为中国新闻奖应该与时俱进,扩大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选择范围,评论在精不在多,甚至可以将网友们的短评纳入到评审范围中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公共表达”的队伍中,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更加生动有趣,提供更开阔的意见传播与交流的可能。
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而在中国新闻奖的评审中,网络评论文本形式依旧以文字为主,禁锢了网络评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也限制了网络评论的创新性。
综上,我认为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的标准过于单一,依旧停留在和报纸同样的标准思维上,无法凸显网络的媒介特色。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中国新闻界的水平。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新媒体的天下,中国新闻奖也应该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结合网络新闻评论的媒介特色制定评审标准,才能全面展现网络新闻评论的风采,进一步扩大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邓炘炘.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跨越重要的临界点[J].新闻与写作,2006(8).
[2] 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 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2008(4).
[4] 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 海南教育.该为8000名满分考生羞耻[OL].新华网,2012-06-10.
[6]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杨树.网络新闻评论如何体现网络特色[J].新闻大学,2009(6).
[8]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
关键词:网络新闻评论;中国新闻奖;价值;媒介特色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8-0047-02
自1991年全国好新闻奖更名为中国新闻奖以来,已经评选了21届。网络新闻评论在2006年第一次纳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围,进入全国性最权威的新闻奖的评选视野[1]。从第16届首批评出13件网络新闻作品,到第20届的26件、第21届的23件网络获奖作品,虽然在每年评出的数百件新闻作品中,网络的力量有限,但是其数量上的比重不断上升。
关于网络新闻评论的概念众说纷纭,尚无定论。学者王振业对其界定颇具代表性。他认为,“网络新闻评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意见信息是个人或组织在网络媒体上就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社会问题发表的评价性意见。”[2]网络新闻评论从无到有,反映了网络媒体在新闻传播业界地位的勃兴,如今网络评论获奖作品大体定格为一等奖一篇,二等奖两篇,三等奖三篇。其中中央新闻网站的获奖比例较大,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
一、网络评论获奖作品的特点分析
从历届评奖标准来看,中国新闻奖颇为重视专业奖项的政治属性。这点可以从每年的特别奖中窥见一二,如21届新闻奖中的特别奖《决定现代化命运的重大抉择》、《坚定沉着战狂澜》,选题多具有重大政治意义,宣传党的指导思想,“配合党和政府的工作中心、重大部署,开展正面引导”[3]。
网络新闻评论的选题范围广阔,第19届的获奖作品中包含了2010国内外重大政治和社会事件,中日冲突、奥巴马会见达赖、犀利哥、农民工等等。不仅如此,网络新闻评论在选题上事件性更强,均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标题具有极高的可读性,戏剧性、争议性强。如《揭开热比娅的面纱》、《谁代表网友给小慧的后妈道歉》等,网络阅读比纸媒阅读更加急迫,是“一种高成本的快餐式的阅读”[4],因此一些更加深入思考和看似“冷”的标题,往往难以吸引受众的注意。
从评论内容来看,网络所评论的事件多数是负面事件,如《CNN应就其辱华言论向中国道歉》、《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等。评论内容多具批判性和主观性,这或可追溯到网络的媒介环境:在去中心化的氛围中,人人可以掌握话语权,有条件形成意见的自由交流市场,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出发分析新闻事件,发表观点。草根网友评论中,去责任化也决定了他们评论的批判性。从立意上看,观点鲜明有新意,论证有理有据,如《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期望不该一人扛》中,作者以亲身经历描述了现场,类比特拉梅尔,在精神层面上论证刘翔的放弃是一个运动员对自己健康的尊重,对观众的尊重。“这是运动员应有的尊严,也是奥林匹克精神所包含的题中应有之义——‘适度’。”虽然网络评论主体多样化,但是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主体多数为特约专家或网站内部评论员,且发布在专业的评论专栏中。网络给予网民的是大众话语权,成为他们宣泄情感的途径,但多数网民的自身观点常常不具备理性的思辨和严谨的论证,缺乏权威性,因而也就“难登大雅之堂”。从论证方式上看,由于选题的批判性,所以在论证方式上常常采用驳论的方式,论点清晰、论据充分、论证有力。常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叙述新闻由头,进而提出自身的观点进行逐步论证。如《网上“恶搞”有悖和谐理念》中,针对网络中层出不穷的恶搞现象提出质疑,分析原因,条理清晰,逻辑性强。由于网络受众快餐化和浅阅读的特性,导致网络新闻评论常常篇幅简短,语言精炼,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评选原则上不超过2000个字,而多数获奖作品字数在1000字左右,短小精悍,契合了浅阅读的现代网民。在文风上,由于不像报纸严肃,网络评论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
二、由纵向对比看网络新闻评论内容的嬗变
从1996年设置网络新闻评论以来,网络评论本身也不知不觉地发生着变化。从标题来看,最初大量的设问反问句已逐渐淡出,代之以更为明确肯定的论断题和研判题。随着网络发展的逐步成熟,网络评论以更加自信的面貌给予受众舆论上的引导。16届一等獎作品丁刚的《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和21届一等奖作品郭馨的《依法理性表达爱国热情》均是讨论面对日本的挑衅我们应该如何合理表达爱国热情,具有极强的可比性。
从开头来看,丁文首先进行了一番爱国主义的铺垫描述,随后转入新闻由头,感情充沛饱满;而郭文则开门见山,摆事实讲道理。从论证过程来看,丁文着重理论分析,运用大量背景材料日本右翼分子行径的原因,从国际的立场上阐述应该怎样表达爱国热情;而郭文则从国民情绪的立场上给予一定的抚慰,从两国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的大国形象方面论证爱国情感应该理性表达。在对于国民一些过激行为的评论上,丁文给予直接否定,并类比对战犯的改造教育来说明理性的力量;而郭文则采用间接委婉、欲抑先扬的方式,承认这种爱国精神是我国民族的无价财富,但是通过作者充满理性语言的感性分析,让读者意识到这种过激行为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也不利于我国的发展。个人认为,郭文更加凸显了网络时代新闻评论的特色,其温润的文风如涓涓溪流,让人心悦诚服。这或许也体现了网络新闻评论的发展趋势,脱离了过去生硬严肃的文风,代之以平民化的表达,更显自然亲近。
三、由横向对比看网络新闻评论内容的特色
网络新闻评论和平面媒体新闻评论的不同在于,网络新闻评论能凭借其巨大的张力短期内迅速传播,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如《揭开热比娅的面纱》一文,其刊登后引起了海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累计点击率超过50万,且多数来自海外,有力地维护了中国人的尊严。这种效果的产生得力于网络的技术特性:能连接海内外,传达自己的声音;其次,呈裂变式的传播速度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反馈,其时效和速度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网络新闻评论的影响还在于和传统媒体的互动。《海南教育,该为8000名满分考生羞耻》在网络上发表后,《中国青年报》援引该组时评,发出报道《海南中考满分学生数量狂涨遭质疑被指是羞耻》,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羊城晚报等多家平面、电视媒体予以转载,或配发评论文章。在网上,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腾讯30多家重点新闻网站和主要商业门户网站予以转载,网上转载页面2190个[5]。这也体现了网络评论不乏深刻性,在此过程中,网络起到了设置公共议题的作用,而国内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使得事件有了纵深的社会意义,形成了边缘推动主流媒体的传播态势[6]。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之间“意见的流动结构”[4],加大了评论的影响力,也更好地发挥公共舆论的作用。 网络新闻评论较之于传统评论的另一大优点,在于其延伸性阅读的广泛空间。通过链接的手段,超文本阅读为网民大量阅读相关评论和新闻提供了便利。《埃尔多安要为自己的谎言负责》中,添加了多处超链接,包括关于作者窦含章作者文集的链接,并附上了《发指罪行暴露”三股势力”本质》,《恐怖主义行径破坏不了民族团结》两篇对于同一事件的深度评论。
文后附有关于7?5事件相关报道的延伸阅读,并给予网友评论和纠错的空间。评论全方位地展现了新闻事件全貌,营造了意见的自由市场,让网友多层次认识和了解事件真相,其强大的整合力量凸显了网络的优势。
四、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的不足与前瞻
在价值倾向上,由于中国新闻奖比较浓厚的政治属性,所以其评论也大多数是以正面宣传为主,叙事宏大,且多严肃规范,而普利策新闻奖则较多尖锐抨击、揭黑社会的新闻评论,相比之下,中国新闻奖受到的限制比较多,欠缺灵活性,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职能体现不明显。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更多是从新闻评论的标准来评选的,并未充分结合网络的媒介特质,交互性、时效性等特点未得到足够重视,因而在参與的广泛性和时效性上仍有不足。如《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在刘翔因伤退赛两个多小时后就发表在人民网头条,其他的几篇评论在时效性上稍逊一筹,少则比新闻晚一天,如获一等奖的《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美式经济弊端》,多则近一个月,如获三等奖的《伟大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复兴》[7]。网络新闻评论不应仅仅比质量,还应兼顾到效率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时间花费愈长,成就精品的可能性愈大,深层次的思考需要对于选题冷静的思考和积淀,而在倚马可待的作品可能由于媒体间的“速度竞争”流于浅层次上的重复表达。由此看来,中国新闻奖的评审忽略评论时效性有失公平。网络新闻评论的一大特色是评论主体的多元化,但是新闻奖中评论主体多是特约作者或媒体自身的评论员,网友的精彩评论成了沧海遗珠。另外,由于新闻资源的过度集中,导致了大报大刊垄断中国新闻奖的局面,而小媒体却只能对其望而却步[8]。主体成分的单调显然不利于群众基础的扩大,也不利于新闻奖的长远发展。
因而,我认为中国新闻奖应该与时俱进,扩大网络新闻评论的主体选择范围,评论在精不在多,甚至可以将网友们的短评纳入到评审范围中来,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公共表达”的队伍中,使得网络新闻评论更加生动有趣,提供更开阔的意见传播与交流的可能。
传统的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媒体特色和局限分别以文字、声音、图像为主要文本形式,网络新闻评论根据自身的技术优势可以综合运用这些载体进行整合传播。而在中国新闻奖的评审中,网络评论文本形式依旧以文字为主,禁锢了网络评论多种表达方式的特点,也限制了网络评论的创新性。
综上,我认为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评论的标准过于单一,依旧停留在和报纸同样的标准思维上,无法凸显网络的媒介特色。作为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代表着中国新闻界的水平。试看将来的世界,必是新媒体的天下,中国新闻奖也应该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结合网络新闻评论的媒介特色制定评审标准,才能全面展现网络新闻评论的风采,进一步扩大中国新闻奖的权威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邓炘炘.中国网络新闻传播跨越重要的临界点[J].新闻与写作,2006(8).
[2] 王振业,李舒.新闻评论与电子媒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3] 丁法章.漫谈网络新闻评论[J].新闻大学,2008(4).
[4] 彭兰.网络新闻学原理与应用[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5] 海南教育.该为8000名满分考生羞耻[OL].新华网,2012-06-10.
[6] 马少华.新闻评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7] 杨树.网络新闻评论如何体现网络特色[J].新闻大学,2009(6).
[8] 尹成.中国新闻奖的价值分析[D].湘潭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