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有效的品德教学活动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h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实施建议部分,要求教师“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课标中也明确指出本课程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活动教学已成为品德课程的重要教学手段。由此,在新课程的实施中,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活动轰轰烈烈。我想,实效性应是我们品德活动教学不懈的追求。不管活动怎么设计,有效的才是最好的。那么,如何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来引导儿童更好地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以下几方面实施策略。
  一、紧扣目标,让活动凸显价值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设计活动应围绕教学目标,无论是活动内容,还是活动形式,都应指向教学目标,为达成目标而服务。
  如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活在集体中》的第二课《集体处处有规则》中,我围绕教学目标设计的活动就是带领学生玩他们最喜欢的女生、男生之间的“脑筋急转弯”的智力大比拼。在他们玩得特别尽兴的时候,我作为裁判,故意偏袒女生,引起男生由稍微有些不满到情绪激动大叫“黑哨”,直至最后罢赛。我随即“承认错误”,把“风向一转”,一味维护男生的利益,女生又是一片抗议声。此时,我这个裁判准备“引咎辞职”前,请教游戏者,怎么做受欢迎的裁判?学生纷纷献计:按规则来嘛!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游戏活动中体验、了解了规则。之后,我顺势引导:游戏有规则,规则还会在哪里呢?紧接下来的“我们给自己定规则”的课堂教学环节则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的高潮,《班级公约》成文,他们收获的并不仅仅是一份成文的规则,更重要的是通过制定规则,不经意地完成了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
  二、创设情境,让活动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也提到,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创设合理的情境,让活动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在其中快乐成长。
  例如我在执教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家乡特产知多少》时,把我们绍兴较有代表性的特产带入课堂,从尝家乡的茴香豆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讲述鲁迅小说笔下的人物——孔乙己与茴香豆的关系,使学生明白,宣传可以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引出“特产”这一话题。然后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方式了解家乡的特产,并现场让学生当一回小小推介员:你怎样宣传家乡的特产?怎样树立某特产的品牌?透过特产,学生明白了当地老百姓的喜好,明白特产与家乡地理位置、经济效益的作用,从而激起爱家乡的豪情。在这一系列充满情境的活动中,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基于生活,让活动唤起真情
  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知、体验和感悟。教学活动应源于儿童的生活又高于生活,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课堂中的儿童已经积累了很多生活经验,因此,教学要从了解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他们对生活的感受、认识、体验、感悟开始,注意已有生活经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浙教版三年级上册《我要向你学习》这一课时,我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了一些来自学生、家长、老师等各个方面的了解,并从这些经验着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引发思考:“你觉得你长大了吗?”“你有哪些优势和不足?”每一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已有的经验出发,具体地谈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一起寻找身边小伙伴的长处,并在卡片中写下来。在相互欣赏的同时,适时引导:你想向谁学,向他学什么?并分析原因,让学生明白哪种行为才是取长补短。这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贴近生活,还高于生活,使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一个有效提升。
  四、开发资源,让活动富有厚蕴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师首先要树立课程资源观,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融入课程内容中去,根据教学需要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来创设活动。
  例如在设计浙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寻访大师的童年》教学时,考虑到课本中呈现的有些名人离学生较远,因此可结合本地文化开发教材。我们绍兴县品德组老师在设计教学时就别出心裁,以绍兴名人鲁迅为范例,以绍兴特色乌篷船为主轴,以故事为主要内容,让孩子们摇着乌篷船跟老师一起走进大师鲁迅的童年。一摇摇到外婆桥,通过听和看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外婆家发生的故事,并联系个人的经验回忆自己在外婆家的快乐时光,让孩子们深切体会到童年小鲁迅和我们一样也是调皮爱玩的,找到了相互的共同点,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二摇摇到百草园,通过采访现场老师的形式了解小鲁迅在百草园发生的有趣好玩的事,去发现一个好奇、爱观察的小鲁迅,寻找他身上的优点。三摇摇到三味书屋,通过看视频绍兴社戏《三味早读》,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从中感受到鲁迅的勤奋好学。本课利用本土文化资源——鲁迅童年的故事,通过多种形式呈现在孩子面前,在互动中产生情感共鸣:原来大师也并非生来就是天才,他们和我们一样,但他们从小好奇、好问、好探索。通过挖掘本土文化,使原本离学生实际生活较为遥远的伟大大师成为身边触手可及的人,激活了课堂,拉近了生本距离,让活动富有底蕴。
  五、拓展空间,让活动更具效益
  课程标准提出本课程教学活动应注意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其他学科和教育活动,如少先队活动、班会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学校德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相互结合,相互促进,资源共享,实现综合教育效益。因此,品德课的教学不能仅向短短的40分钟课堂要效果,需要不断开发道德教育的资源,拓宽道德教育的渠道,走出课堂,根据学习主题需要,结合学校和本地实际,将活动延伸到课外。
  如上完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生我养我的地方》这一单元后,我就组织学生设计开展了“绍兴风采展”这样一次综合活动。活动分课前收集—信息发布—讨论制作(节目单)—表演展示—再制作(绍兴名片)几阶段完成。学生自由组合成活动小组收集、发现家乡绍兴的民风民俗,并以文字、图片、照相甚至录像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在课内召开了信息发布会,学生将丰富的素材一一展示,教师则协助分类,再组合,协助学生按绍兴的传说故事、名胜古迹、戏曲艺术及民间舞蹈等设计文艺演出的板块。经过一周准备的表演展示可谓精彩纷呈:学生讲述了大禹治水的传说、陆游与唐琬的悲凄爱情,展示了鲁迅故居、柯岩、兰亭等风景名胜和宏伟建筑的照片。学生带来了绍兴的特产:黄酒、梅干菜、臭豆腐……听家乡戏绍剧《孙悟空》给学生带来了美的享受,他们在表演展示中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升华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此活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进行探索和研究,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欲、求知欲,又提升了学生的品德。
  总之,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运用策略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探究、讨论感受生活、学习做人,从而增强品德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提高教学质量,切实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其他文献
遵义汇川区进一步整治作风顽疾,不断增强各部门整治营商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优化要素保障和服务条件,企业和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在2018年12月15日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全面
浸浴疗法是将患者全身或局部浸于温水或药液中一定时间.使创面细菌、毒素、脓痂及松动的腐皮与机体分离,达彻底清创之目的。整个过程患者感觉舒适,出血少,清创彻底。我科自2001年
日前,鸡西市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推进会议召开。会上,鸡西市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就当前抓好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做了深刻的阐述。他要求,在推动教育事业
在沿河自治县中寨镇,有这样一位军嫂,人们亲切地称她为'羊妈妈',她便是镇里远近闻名的养殖能手田秀珍。作为一名军嫂,田秀珍本可以随军工作和生活,但为了能带领家乡
曾几何时,阅读教学我们必须借助“问答”的方式才能展开和推进。  到新中国成立前后,我们都不知道可以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语文(主要是阅读)教学的,那时我们只会通过“讲解”让学生“懂”,讲深讲透讲精彩,是那时阅读教学好课的标准。直到1953年,这种一味讲授,被当做“死灌”“填鸭”来批判,关于“红领巾教学法”的大讨论,我们学得了“谈话法”和“问答式”。而且,因“问答”暗合中国传统的“启发式”,所以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