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嘴、眼睛、空间、时间,最大可能地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在教学中,我一直坚持这个观点,并把它内化为积极的课堂教学行为,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发想象,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感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但是这一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十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组织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惜时教育。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二、科学求异,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增强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计算12×25,我引导学生: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简便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 3×100
=300(个)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此题在解答过程中,促使学生不囿于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而根据具体情况择优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创新,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就是得益于反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独辟蹊径,让学生学会变换思路看问题,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例:某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24,求该数。解答时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互逆和乘除互逆的原理,从最后一次运算开始,一步一步倒退回去,顺次进行相反的运算,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化乘为除,化除为乘,得出:24×5÷4+3-2=31。此题在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解,既快又不易出错,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四、鼓励探究,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研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含三项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梯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可提出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从而产生共鸣。例如: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4cm、3cm的长方体橡皮泥,把它切割成2个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争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学生发现此题不是唯一解,共有三种切割方法:4×3×2=24cm2 ;6×4×2=48cm2 ;3.6×3×2=36cm2。
五、多元评价,培养小学生的发展能力
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数学知识、方法、能力等)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既要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水平方面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结束时请学生谈体会,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面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的新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样使同学们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总之,一句话,在教改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迁移尝试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由地发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想象,培养小学生的直觉思维
直觉思维是指直接快速对客观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的过程,它不要求有严密的逻辑性,允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允许甚至鼓励学生运用直觉思维进行联想,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开阔视野,由此及彼,得到启发,从而使学生在无拘无束中感受到发现新知识的美感和乐趣。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秒的认识》一课中,教材提供的是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的一个场景来导入新课,从而感悟1秒钟的时间很短来揭示课题。但是这一场景时间过去较长了,对学生而言感受不大。于是我结合前几天学校组织观看过的神舟十号发射前的倒计时来进行导入,不仅使学生感受了1秒很短,更让学生了解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发展,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设计教学时,又插入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的成绩,明白1秒甚至比1秒更短的时间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学生课前收集时间格式、组织课堂交流,对学生进行了惜时教育。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碰撞,不但激发了学生积极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非常活跃的状态,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也使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更丰富、更富有时代特色。
二、科学求异,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我提倡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增强好奇心,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如计算12×25,我引导学生:你能否用不同的方法简便计算这道题?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解法一:12×25
=(3×4)×25
=3×(4×25)
= 3×100
=300(个)
解法二:12×25
=12×100÷4
=1200÷4
=300 (个)
我们知道应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可使一些计算简便,同样我们应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也可以进行简便运算。此题在解答过程中,促使学生不囿于固有的程序和模式,而根据具体情况择优思维,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在实践与操作中,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发展,创新意识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创新,培养小学生的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又称反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就是得益于反向思维。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独辟蹊径,让学生学会变换思路看问题,用“倒过来”思考的逆向思维方式,往往会收到异乎寻常的效果。例:某数加上2,减去3,乘以4,除以5等于24,求该数。解答时引导学生利用加减互逆和乘除互逆的原理,从最后一次运算开始,一步一步倒退回去,顺次进行相反的运算,变加为减,变减为加,化乘为除,化除为乘,得出:24×5÷4+3-2=31。此题在解答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来解,既快又不易出错,从而培养了思维的敏捷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育和发展。
四、鼓励探究,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探究研讨”是指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运用自己的方式去思考、去探索,并在同伴之间交流讨论自己的发现。这一过程包含三项相辅相成的学习活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明代理学家陈宪章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则觉悟之梯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因此,可提出一些能引起争论的问题,让学生互相启发,展开联想,从而产生共鸣。例如:一块长、宽、高分别是6cm、4cm、3cm的长方体橡皮泥,把它切割成2个相等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争论,积极思考,主动质疑,从而获得较多的创新设想。学生发现此题不是唯一解,共有三种切割方法:4×3×2=24cm2 ;6×4×2=48cm2 ;3.6×3×2=36cm2。
五、多元评价,培养小学生的发展能力
课堂评价既要关注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习水平(数学知识、方法、能力等)的提高,更要关注对探究活动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既要有教师评价、同学互相评价,更要激发学生自主评价、反思;引导学生既要反思自己在数学学习水平方面的表现,更要反思自己在数学思想、数学策略上的领悟。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课结束时请学生谈体会,经过引导,学生体会到:“面对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样的新问题,根据商不变规律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用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样使同学们在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上有所领悟,他们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创造力的发展也就有了基础。
总之,一句话,在教改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特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材料信息,留足思维的时空,组织学生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等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学习品质。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利用迁移尝试让学生亲身经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自由地发展,充分挖掘出学生的探究潜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