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苏省海门市以底线要求、伙伴互助和榜样引领的形式,倡导一线教师在团队“共读、共写、共研”活动中共同发展。这项计划的实施由单向的行政要求转变为同伴间的相互支持,利用集体的向心力激发教师的教科研自觉,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教师发展;底线;榜样;人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2-0044-02
2015年底,江苏省海门市举行省重点资助课题集中开题论证活动,专家学者对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做了客观评价。有专家认为,通过整合县区教研、教科、进修、信息等资源,实现了区域管理统整,提升了效率,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但是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下,教科研一体化也导致了教研“被强化”、教科“被弱化”的趋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掣肘之嫌。江苏省南通市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之外又成立了平级的教师发展学院,不能不说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那么基层教科研工作者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要愈加科学严谨地研究教育,观照区域教育事业的后十年发展,更要有守护好教育科研工作一亩田园的实际行动,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精心设计教育科研的底线要求,发掘草根榜样教师,开展丰富有效的示范引领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形成团队向心力,从而引发教师的教科自觉、行动自愿和自我成长。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中师生、生生、亲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成功经验,面向基层学校,重点关注乡村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实施团队化的“共同阅读、共同写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育科研为媒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标尺佐证教育科研的人本价值。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呢?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师和以前的自己比,和现在的团队伙伴比。前者可定义为教师个体对自我成长的诉求,后者增加了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团队发展的要求。基于此,2016年初海门市实施区域“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想法应运而生,旨在以教师团队为单位,设置底线要求,倡导榜样引领,形成同伴互助(竞争)、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一、倡导共同阅读,提升教师底蕴
“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帮助教师通过团队共读活动,增加知识积累,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人格师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自省反思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共读”的底线目标是让每位教师在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类专著、期刊或报纸,并做好阅读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在团队内分享。通过提供优秀的教育类图书、报刊,让教师团队进行选择性阅读。推荐教师团队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学科阅读书目》。该书目共有书籍100本,分为基本书目30本和推荐书目70本两类,每类又分职业认同、专业发展和视野拓展三个级别,满足不同兴趣、类型和层次的教师的阅读需求。
倡导学校建立以名师工作室、教研组、骨干教师培养梯队、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等为单位的共读团队,每月开展团队范围内的共读沙龙,每学期开展学校范围内的评比、展示,还可在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高中跨校联盟、学前教育共同体)内开展专家引读、榜样领读、专题展示阅读成果等活动。相关图书报刊在团队内“漂流”,让批注促进教师阅读的思想再生,成为教师间相互参详、角力的抓手。参照骨干教师考核办法,将读书笔记的检查结果作为学校(或集团)骨干教师评选的基本条件和考核的依据。寒暑假后,学校应利用开学工作调研的机会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发现优秀典型并予以推介。同时提供展示平台,为教师开辟专栏,择优刊登阅读心得。
二、倡导共同写作,提炼教育经验
“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通过团队共写活动,梳理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以撰写论文、教育教学叙事、案例研究、随笔等形式,形成可推广的成果,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共写”的底线目标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1篇文章,争取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并积极参与论文竞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科室作用,组建教科研积极分子团队,推荐教师参加论文写作培训活动。我们鼓励教师记录教育随笔,主动向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投稿,并集体参加各级论文比赛,如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等。我们将学校年度论文发表、获奖的情况进行统计后,以简报的形式公布,在学校间产生了相互学习比超的氛围。
海门市教育局、海门市教育学会主办的双月刊《海门教育研究》,本着“不因栏目选文章,而以文章定栏目”的原则开门办刊,并对首次投稿的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开绿灯”,让其优先发表稿件,提高其写作投稿的积极性。教科室举办教科研叙事征文比赛,让普通教师在记录教育生活故事中总结教育经验。为此我们建议学校组织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每年至少选择参加1项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其他人员可自愿参加;学校每学期根据教育热点话题,组织同话题论文写作展评活动,在年终考核中设置论文写作专项表彰。
三、倡导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寻找专业发展路径
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共研活动,发现身边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基于日常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科研态度,树立教学主张,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共研”的底线目标是让每位教师均能参与课题研究。在认真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并开展研究。凡符合申报条件但未获省、市立项者,以自愿为原则可参与海门市微课题研究,以省、市、县三级课题组和海门市微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团队,共同开展研究。
为此,我们建议学校和各级名师工作室积极申报省、市级主课题研究;各级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积极申报省、市级个人专业课题研究;所有有志于教育科研和个人专业发展的教师,应积极申报海门市微课题研究;凡未获得海门市级以上立项者,均需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或校级课题申报。目前在海门市基础教育各学段和职业教育中,均有省精品课题或精品课题培育项目,我们采用现场展示活动和特约稿件的方式,放大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点”“面”相结合,普及和普惠相结合,优质和提升相结合,使教科工作层次更丰富,教师更容易接受,效果更明显。
针对普通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实行宽严结合,积极引导其开展微课题研究。“宽”指的是凡申报皆立项,有成果便结题。课题采取通讯开(结)题的方式,既简化了程序,又方便了教师。“严”指的是要求每项微课题研究必须开通博客进行信息跟踪,每月至少更新2次研究进展,记录研究过程,将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日志随笔、方案设计、专题调研、数据分析、典型案例、活动图片、学生作品、表彰奖励等进行展示。这种形式呼应了“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趋势,将课题研究“晒”在网上,纤毫毕现。认真研究且成绩显著者可作为榜样教师推荐给其他研究者学习;不研究、假研究者可以随时限期整改,甚至取消立项,消除了课题研究“轰轰烈烈地开题、结题,但过程寂静无声”的问题。这样的“共研”策略一是督促研究者自觉定期开展研究,并做好“大事记”记录;二是研究者可以随时记录研究心得,做好成果积累;三是研究者之间可以评论点赞、相互学习,实现研究成果的即时推广;四是方便了课题管理者进行定期检查,与研究者之间互相监督。善用博客记录课题过程的教师,到结题时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利用平时积累的相关丰富材料,完成结题报告便是水到渠成。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科研亦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們应该放大教师的团队力量和教师在团队中产生的能量,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在同伴互助中坚定信念并有所作为,最终实现教科工作人本价值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利双生。
【关键词】教师发展;底线;榜样;人本价值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2-0044-02
2015年底,江苏省海门市举行省重点资助课题集中开题论证活动,专家学者对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的建设做了客观评价。有专家认为,通过整合县区教研、教科、进修、信息等资源,实现了区域管理统整,提升了效率,对提高教育质量意义重大。但是在当下的教育大环境下,教科研一体化也导致了教研“被强化”、教科“被弱化”的趋势,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掣肘之嫌。江苏省南通市在教育科学研究院之外又成立了平级的教师发展学院,不能不说是有这方面的考量。
那么基层教科研工作者又该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要愈加科学严谨地研究教育,观照区域教育事业的后十年发展,更要有守护好教育科研工作一亩田园的实际行动,并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实施策略,精心设计教育科研的底线要求,发掘草根榜样教师,开展丰富有效的示范引领活动,营造浓郁的科研氛围,形成团队向心力,从而引发教师的教科自觉、行动自愿和自我成长。
为此我们可以借鉴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中师生、生生、亲子“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成功经验,面向基层学校,重点关注乡村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实施团队化的“共同阅读、共同写作、共同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育科研为媒介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标尺佐证教育科研的人本价值。
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呢?简单来说就是让教师和以前的自己比,和现在的团队伙伴比。前者可定义为教师个体对自我成长的诉求,后者增加了教育管理者对教师团队发展的要求。基于此,2016年初海门市实施区域“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的想法应运而生,旨在以教师团队为单位,设置底线要求,倡导榜样引领,形成同伴互助(竞争)、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
一、倡导共同阅读,提升教师底蕴
“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帮助教师通过团队共读活动,增加知识积累,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人格师德,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培养自省反思意识,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个人专业发展。
“共读”的底线目标是让每位教师在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教学类专著、期刊或报纸,并做好阅读笔记,最后将阅读成果在团队内分享。通过提供优秀的教育类图书、报刊,让教师团队进行选择性阅读。推荐教师团队关注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研重点课题“新教育实验促进师生发展的行动研究”成果之一的《中国中小学教师学科阅读书目》。该书目共有书籍100本,分为基本书目30本和推荐书目70本两类,每类又分职业认同、专业发展和视野拓展三个级别,满足不同兴趣、类型和层次的教师的阅读需求。
倡导学校建立以名师工作室、教研组、骨干教师培养梯队、青年教师发展中心等为单位的共读团队,每月开展团队范围内的共读沙龙,每学期开展学校范围内的评比、展示,还可在义务教育管理集团(高中跨校联盟、学前教育共同体)内开展专家引读、榜样领读、专题展示阅读成果等活动。相关图书报刊在团队内“漂流”,让批注促进教师阅读的思想再生,成为教师间相互参详、角力的抓手。参照骨干教师考核办法,将读书笔记的检查结果作为学校(或集团)骨干教师评选的基本条件和考核的依据。寒暑假后,学校应利用开学工作调研的机会了解活动开展情况,发现优秀典型并予以推介。同时提供展示平台,为教师开辟专栏,择优刊登阅读心得。
二、倡导共同写作,提炼教育经验
“一线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帮助教师通过团队共写活动,梳理反思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和改进工作方法,以撰写论文、教育教学叙事、案例研究、随笔等形式,形成可推广的成果,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共写”的底线目标是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1篇文章,争取在校级以上刊物发表,并积极参与论文竞赛。学校应充分发挥教科室作用,组建教科研积极分子团队,推荐教师参加论文写作培训活动。我们鼓励教师记录教育随笔,主动向各级各类教育报刊投稿,并集体参加各级论文比赛,如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五四杯”教学研究论文评选、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等。我们将学校年度论文发表、获奖的情况进行统计后,以简报的形式公布,在学校间产生了相互学习比超的氛围。
海门市教育局、海门市教育学会主办的双月刊《海门教育研究》,本着“不因栏目选文章,而以文章定栏目”的原则开门办刊,并对首次投稿的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开绿灯”,让其优先发表稿件,提高其写作投稿的积极性。教科室举办教科研叙事征文比赛,让普通教师在记录教育生活故事中总结教育经验。为此我们建议学校组织50周岁以下专任教师每年至少选择参加1项省、市级论文评比活动,其他人员可自愿参加;学校每学期根据教育热点话题,组织同话题论文写作展评活动,在年终考核中设置论文写作专项表彰。
三、倡导共同开展课题研究,寻找专业发展路径
共同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是帮助教师通过参与课题共研活动,发现身边问题,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教师基于日常教学开展行动研究,形成科研态度,树立教学主张,提升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共研”的底线目标是让每位教师均能参与课题研究。在认真完成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的基础上,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并开展研究。凡符合申报条件但未获省、市立项者,以自愿为原则可参与海门市微课题研究,以省、市、县三级课题组和海门市微课题组成员为核心团队,共同开展研究。
为此,我们建议学校和各级名师工作室积极申报省、市级主课题研究;各级骨干教师、名师工作室成员积极申报省、市级个人专业课题研究;所有有志于教育科研和个人专业发展的教师,应积极申报海门市微课题研究;凡未获得海门市级以上立项者,均需参与学校主课题研究或校级课题申报。目前在海门市基础教育各学段和职业教育中,均有省精品课题或精品课题培育项目,我们采用现场展示活动和特约稿件的方式,放大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点”“面”相结合,普及和普惠相结合,优质和提升相结合,使教科工作层次更丰富,教师更容易接受,效果更明显。
针对普通教师,特别是乡村教师群体、青年教师群体实行宽严结合,积极引导其开展微课题研究。“宽”指的是凡申报皆立项,有成果便结题。课题采取通讯开(结)题的方式,既简化了程序,又方便了教师。“严”指的是要求每项微课题研究必须开通博客进行信息跟踪,每月至少更新2次研究进展,记录研究过程,将开题报告、结题报告、日志随笔、方案设计、专题调研、数据分析、典型案例、活动图片、学生作品、表彰奖励等进行展示。这种形式呼应了“互联网 ”教育的发展趋势,将课题研究“晒”在网上,纤毫毕现。认真研究且成绩显著者可作为榜样教师推荐给其他研究者学习;不研究、假研究者可以随时限期整改,甚至取消立项,消除了课题研究“轰轰烈烈地开题、结题,但过程寂静无声”的问题。这样的“共研”策略一是督促研究者自觉定期开展研究,并做好“大事记”记录;二是研究者可以随时记录研究心得,做好成果积累;三是研究者之间可以评论点赞、相互学习,实现研究成果的即时推广;四是方便了课题管理者进行定期检查,与研究者之间互相监督。善用博客记录课题过程的教师,到结题时不会出现“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利用平时积累的相关丰富材料,完成结题报告便是水到渠成。
德国哲学家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提到:“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科研亦然。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們应该放大教师的团队力量和教师在团队中产生的能量,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在同伴互助中坚定信念并有所作为,最终实现教科工作人本价值与教师专业发展的互利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