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朝鲜半岛为多山地地形,夏季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对士兵和武器都是极大的考验。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敌我双方所使用的武器都是经历二战欧、亚、非战场考验的优良武器。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装备了多种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如PPSh-41与中国50式冲锋枪、掸链供弹式戈留诺夫机枪、马克沁机枪与弹盘供弹式杰格佳廖夫机枪等等。以荚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和韩国军队装备了伽兰德M1步枪,勃朗宁自动步枪,汤普森冲锋枪,M3、M3AI冲锋枪,勃朗宁重机枪与火箭发射器等等。但决定战争胜败的不能仅看武器装备,还要从其正义性及人的因素去考虑。本文主要介绍朝鲜战场上的美军步兵武器,仅供参考。
伽兰德M1步枪
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是由美国人约翰·伽兰德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于1937年开始生产,二战中产量达400万支,朝鲜战争期间又生产了50万支,装备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该枪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可靠性是美军所使用轻武器中最高的,即使在尘土飞扬、倾盆大雨和呼啸的暴风雪中,也能可靠地射击。
该枪口径7.62毫米,初速865米/秒,有效射程600米,枪口动能3597焦耳,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与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单发射击,8发弹仓供弹方式,全枪长1106毫米,枪管长610毫米,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毫米),空枪重4.3公斤,瞄准装置由片状准星和觇孔式照门组成,瞄准基线长71毫米。该枪所使用的是7.62毫米(0.30英寸)口径M1906普通弹(简称“0.30—06”普通弹,又称7.62x63毫米枪弹)、M2普通弹、0.30英寸勃朗宁步枪弹和0.30英寸斯普林菲尔德(或译为“春田”)步枪弹。它对有生目标的杀伤力较高,特种穿甲弹可穿透阵地上的原木,杀伤对方。
该枪可在枪管下配装榴弹发射器,发射杀伤榴弹、破甲榴弹、信号弹和照明弹等,执行攻击、防卫的各种任务。各步兵班通常有2名榴弹射手,可有效地对付开阔地或躲在阵地里的部队,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其发射的降落伞吊式照明弹和各种颜色烟幕弹,可以用来为炮兵射击指示方向,也可作为其他支援信号。
勃朗宁自动步枪
约翰·勃朗宁1917年设计的MI918式7.62毫,米自动步枪(BAR)被称为勃朗宁自动步枪,1918年由美国柯尔特、温彻斯特和马林·罗克韦三家公司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该枪有标准型、长枪管型、M2、A1、A2等几种变型枪。它们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与枪机起落式闭锁机构,除A2仅能全自动射击外,其他几种均能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M2和lA2装有两脚架,可作为轻机枪使用,因此又称勃朗宁轻机枪。
M1918A2式早在1941年被美军列为制式轻武器,后来成为二战和朝鲜战争中美军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朝鲜战争中还生产了61000支装备侵朝美军。该枪在朝鲜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仅次于伽兰德M1步枪,特别是在泥沙中和寒冷气候下,弹带或弹链供弹式轻、重机枪常出现抛壳故障或不发火,而该枪仍能可靠地射击。该枪田径7.62毫米,全枪长t210毫米,枪管长610毫米,全抢重7.25公斤,枪管重1.67公斤,初速853米/秒,表尺为直立式,表尺射程1372米,有效射程450米,瞄准基线长788毫米。该枪有两种射速,快慢机调到“A”位置为快速射击,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调到“F”位置为慢速,理论射速为300~340发/分。实际射速为40~60发/分,供弹具为20发弹匣,使用7.62毫米M1906式枪弹。
侵朝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通常以两个班为一个作战分队,每班五六个人,各班或其中一个班装备BAR。攻击时该枪射手的任务是火力支援。当一个班进攻时,另一个班进行火力支援。防卫时装上两脚架,由射手在远处进行火力袭击。当BAR的弹药供应不足时,可用步兵班拥有的伽兰德M1步枪用弹夹代替20发弹匣。
勃朗宁重机枪
BAR虽有可取之处,但射程、射击持续力均不足,于是美军采用了二战中广泛使用的三种勃朗宁重机枪,即7.62毫米口径的M1917A1和M1919A4式重机枪以及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
M1919A4是美军的制式武器,也是朝鲜战争中美军主要重机枪之一。该枪是水冷式M1919A1去掉水筒改为气冷的变型枪,枪管外部有散热筒,筒前有助推器,使用非常方便。
M2HB用于需要更强火力的场合,可以将拇指大的42.9克重弹丸发射到1650米远处有效杀伤目标。该枪是世界有名的机枪,几十年来被美军土兵视为“精髓”。在朝鲜战争中,该枪被配装在坦克、轻型吉普、步兵战车和飞机上使用,配M3式枪架为平射;配M63高射架为高射,还可以配用M33式双联电动转塔、M45式四联装电动转塔等。
手榴弹与“注油枪”
手榴弹与枪榴弹是白刃战,尤其是堑壕战和防御战的理想兵器。手榴弹有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类,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量使用MKⅡ式手榴弹,该弹系防御型手榴弹。MKⅡ最早于一战中装备美军,二战中的大量库存剩余晶被用于朝鲜战场。该弹的弹体用铸铁制成,外侧有宽而深的纵横沟槽,内装约57克的TNT炸药,全弹长114毫米,全弹质量595克,弹体直径57毫米,配用M204A1或M204A2火药延期引信,延期时间4~5秒,破片有效杀伤半径9米,平均手投距离30米,枪掷距离约140米。该弹的引信摘除后,装上M9反坦克枪榴弹的尾管,可作枪榴弹使用。
朝鲜战争中美军装备的冲锋枪,主要有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当汤姆逊冲锋枪还在一些部队使用时,许多美军更换了更便宜而简单的M3、M3A1式冲锋枪。由于M3、M3A1的外形像机械设备中广泛使用的注油枪,所以美军士兵称之为“注油枪”。M3、M3A1利用自由枪机原理,采用全自动射击方式、伸缩式钢丝枪托、30发直弹匣,其理论射速450发/分,初速280米/秒,全枪长579毫米/757毫米(托缩/托伸),枪管长203毫米,膛线4条(右旋、缠距406毫米),带30发弹匣的全枪重4.7公斤/4.52公斤(M3/M3A1),瞄准基线长276毫米,有效射程200米,使用11.43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由于该枪较小,主要装备坦克兵和夜间巡逻兵。
狙击手瞄准镜与便携式反坦克武器
狙击手瞄准镜是一种电子红外光学瞄准镜,能使射手在全黑条件下瞄准目标。该瞄准镜是二战末期美国陆军开发的,后来被忽视,直到朝鲜战 争时才推出。美军在可单发、连发转换射击的手提式M2卡宾枪基础上,将机械瞄准具改装为狙击手瞄准镜,并在枪口增设消焰器,成为M3卡宾枪。该枪虽然有效射程仅300米,但由于配装红外瞄准镜,很适宜前沿监视哨的士兵在夜战申使用。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60毫米“巴祖卡”火箭发射器和88.9毫米“超超级巴祖卡”。“巴祖卡”火箭发射器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发的,1942年装备美军,因外形像管形乐器中的巴祖管号,故称“巴祖卡”火箭发射器。由于60毫米火箭弹不能穿透T-34坦克的前装甲,而且直到1950年夏,远东地区尚未配备88.9毫米“超级巴祖卡”和75毫米无坐力炮,导致开战后的几个月,美、韩军队惨败,朝鲜人民军利用前苏联的T-34坦克及其他重型装甲车辆作战,取得引人注目的胜利。
M2与M3卡宾枪
1940年,美国人约翰·伽兰德研制出7.62毫米M1卡宾枪。这是下种介于手枪与步枪之间的中间型轻武器,原打算取代11.43毫米M1911半自动手枪。1941年定型后,该型枪由温彻斯特武器公司生产,用于二战,装备太平洋战线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在朝鲜战争中,该枪极少用于前线,主要装备后方美军部队及执行小规模护卫任务和突击战中的美军士兵。
M1卡宾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只能单发发射7.62毫米(0.30英寸)M1式卡宾枪弹,初速607米/秒,有效射程300米,15发弹匣供弹,射速40发/分,全枪长904毫米,枪管长548毫米,全枪重量2.36公斤。该枪经几度改进,形成5种变型枪:M1A1是枪托侧向折叠式变型枪,1942年5月定型,装备美空军伞兵,MIA2以斜轨式表尺代替翻转式表尺,M1A3为伸缩托式变型枪,两者定型后均未投产,另外还有装备侵朝美军步兵的M2和M3卡宾枪。
M2卡宾枪,美陆军二战前制定M1卡宾枪研制的规格要求时,原本要求该枪具备半自动/全自动射击能力,但由于后来美国加入二战需要大量武器装备,于是简化机构,省略M1上的快慢机,以便大批量快速生产,并装备部队。直到1944年盟军在二战中的优势明显时,才在M1上增设快慢机,实施半自动/全自动射击转换。同年变型枪M2卡宾枪定型并投产,装备欧洲与太平洋战线的美军。二战中对M2的性能尚无不良反映,普遍认为该枪既比手枪威力大,又比步枪灵巧。朝鲜战争中,该枪不仅装备美军步兵,还装备作战工程兵、炮兵、通信兵及其他后援部队。
M2在朝鲜战场上暴露出三个缺点:第一是快速射击(每分钟750发)中较难控制;第二是新型30发弧形弹匣供弹口的卡爪容易生锈,导致弹瞠堵塞故障;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缺点,是所用枪弹的杀伤威力和射击精度均很差,因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正如美军第1海军陆战队约瑟夫R·菲夏中尉所说:“我们的士兵对卡宾枪失去信赖的主要理由,是在仅25码《约22.8米)距离内命中土兵,但不能使其停止前进。这是我自身的经验,弹头打中要害,但敌人还是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进。” (摘自《美军作战研究局R-13号报告》)
M3卡宾枪 该枪是在M2的基础上将普通瞄准具更换为红外狙击手瞄准镜(装在枪顶部的瞄准镜座上),增加装有红外探照灯开关的前握把(红外探照灯装在望远镜式显像管上部,卧姿射击时也可将探照灯卸下放在地上使用),并在枪口安装消焰器。
整个红外瞄准系统包括射手背包中的电池、卡宾枪瞄准镜座上的望远镜式红外显像管和红外探照灯3个部分组成。瞄准时打开前握把上的开关,装有红外滤光器的30瓦探照灯发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照射到目标上并反射红外图像,经红外显像管转换成可见图像。
该瞄准装置是二战后,以二战末期德军使用的“吸血鬼”夜视装置为基础开发的。其照明范围长114.3米(125码),重量却达14.5公斤(32磅),体积和耗电量也较大,但成像质量好,在夜战中可起一定作用。
M1919A4与M1919A6重机枪
勃朗宁M1917式7.62毫米重机枪是一种老式的水冷式重机枪,一战末期开始装备美军,后不断改进,1936年的改进型被称为M1917A1,但仍采用水冷枪管的结构,导致全枪笨重,含1917A1式三脚架的全系统重达34.05公斤,在现代战争中是不实用的,于是产生了两种气冷式变型枪M1919A4和A6。
M1919A4重机枪 该枪与M1917Al式同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工作原理,楔闩横动带动扣铁起落的闭锁机构,250发弹带供弹。其主要改进是将水冷改为气冷,不用水套筒,枪管外部装有散热筒,筒上有许多散热孔。散热筒前端装有M6型助退器,配用M2三脚架和重型枪管(重3.33公斤),含M2三脚架的全系统仅22.59公斤。该枪筒分成枪本体、三脚架和弹药3个部分携带,在朝鲜丘陵地带险峻山脉中也容易转移,机动性较强。然而,该枪的持续射击能力仍然比不上M1917AI重机枪,需要频繁地擦拭和进行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润滑。虽然重型枪管具有吸热与散热的作用,但1个弹带250发弹1分钟就发射完,所以连续射击容易过热。为了避免枪管过热,需要较长的冷却时间或赶快更换枪管。枪管更换要在几分钟内完成,还要注意弹底间隙的调整。
M1919A6重机枪 勃朗宁M1919A4式7.62毫米重机枪虽然是轻型气冷式变型枪,但带三脚架依然较重,在许多战术场合很难说有足够的便携性。于是,他们对M1919A4进行轻型化改进:先是在M1919A4气冷式坦克机枪上装上较细的三脚架,用粗钢丝制枪托;后又将三脚架换成折叠式两脚架,枪托变为薄钢板制的鱼尾形枪托,使枪重减至14.76公斤,比A4型重机枪减轻近8公斤,能够兼作轻机枪用。该枪于二战将结束时被美陆军选用,命名为M1919A6。
A6的机匣内部部件与A4完全相同。虽然A6配用轻型枪管后可发射弹药的数量减少了,但全枪重量轻,对必须背上重机枪转移的士兵来说,无疑是受欢迎的。因为装在枪管节套人口处的助推器管壳能起活塞作用,减小了机枪的后坐力,便于提高射速。
美军步兵在朝鲜战争中大量装备A4和A6重机枪,但由于朝鲜多山和高原的地形,几乎无适合重机枪射击的地形,其效能使美军深感失望,这为战后M60通用机枪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M2HB重机枪
1918年12月,美国温彻斯特公司开发成功12.7x99毫米枪弹。该弹的问世,促使当时在柯尔特公司工作的约翰·勃朗宁将已开发的M1917水冷式7.62毫米重机枪改为使用该弹的12.7毫米重机枪,后来又对7.62毫米重机枪进行了改进,重新设计了气动缓冲器。 从1919年开始,该枪接受美陆军的广泛试验。1921年,该枪定型并被命名为“勃朗宁M192]式12.7毫米机枪”。后来,又将该枪直动式装填拉柄改为杠杆式,以减小拉力,并被命名为M1921A1。1926年底,勃朗宁因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后由柯尔特公司和陆军兵工厂的技师继续对该枪进行改进。陆军兵工厂加重了枪管并将水冷改为气冷,研制成重枪管(HB)型气冷式12.7毫米机枪。1933年,美陆军将M1921重新命名为M2,并将采用重枪管的M2命名为M2HB,配用的三脚架(M1919A4重机枪三脚架的放大型)被命名为M3。此后,该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除美国大量生产外,许多国家也大量仿制,用作地面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车载武器和航空武器。20世纪80年代,比利时FN公司开发了一种快速更换枪管(QCB)的装置,在几秒钟内便可完成枪管更换,采用该装置的M2HB称M2HB—QCB重机枪。
勃朗宁M2HBl2.7毫米童机枪是M1917A1和M1919A4两种7.62毫米重机枪的放大变型枪,它们的许多部件是通用的。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组合式金属弹链供弹、气冷式重枪管和液压缓冲器,全枪长1143毫米,膛线右旋8条,缠距381毫米,枪管重12.7公斤,枪身重38.14公斤,全枪(含M3三脚架)重58.12公斤。瞄准装置由设在机匣上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组成,瞄准基线长510毫米,表尺射程1800米,有效射程165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可半自动、全自动射击,采用组合式金属弹链供弹。朝鲜战争爆发时,该枪已大量装备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各步兵大队在大队本部和重武器班配备装三脚架的M2HB,而且炮兵、工程兵及其他作战部队(含作战求援部队)也同样有此装备。实战证明,该枪具有威力大、精度高等特点,可配用不同枪架,作为多种用途武器。虽然射速较低,但该枪可装在多联电动转塔上使用,因此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M2HB重机枪使用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等多种弹药。由于基本弹药为M2普通弹,所以统称为12.7毫米M2枪弹。M2普通弹全长138.43毫米,质量为116.6克,初速893米/秒,最大射程6764米。金属被甲的46克铅合金弹丸,在全射程上的侵彻力大大超过7.62毫米弹,例如,可在548米(600码)远处穿透305毫米厚的干燥沙层或610毫米厚的黏土层杀伤隐蔽的有生目标。M2穿甲弹能在91.4米(100码)远处穿透22毫米厚的装甲板。M8穿甲燃烧弹能在500米远处穿透10毫米厚的装甲板,所装填的燃烧剂在装甲板内侧燃烧起来,效果更大。该枪还可使用M1、M10、M17、M21等曳光弹,便于射击瞄准。
M2HBl2.7毫米重机枪主要用作地面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车载武器和航空武器。当作地面支援武器使用时,它安装在M3三脚架上,也可以安装在M63支架上用于对空射击,曾击落过米格-5战斗机。朝鲜战争是长期对抗的山地战,重型支援武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面对躲在坑道里或沿阵地逐惭逼近的对手,更加需要能进行远程射击的狙击武器和狙击手。对于一般的狙击距离,可用装瞄准镜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或M1步枪,但当距离大于548.4米(600码)时,它们就鞭长莫及了,需要使用其他狙击武器。而M2HB重机枪长达1143毫米的枪管使弹丸初速达到最大级别,最大射程近7000米;而且采用特种枪管和非常稳定的三脚架,可以进行有效的射击。
火箭筒
朝鲜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星期,美陆军装备的火箭筒绝大多数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简,不能击穿朝鲜人民军装备的苏式T-34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除非命中其顶部,否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长驱直入。于是美陆军紧急调集全部M20式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送往朝,鲜战场。经过3个月的激战,终于逐渐挽回了战局。然而60毫米“巴祖卡”是不是就没有作用呢?美军作战研究局R-13号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朝鲜战争中89毫米‘超级巴祖卡’主要是阻止敌坦克……然而在敌坦克已无威胁时,在近战中需击倒多数敌人,60毫米‘巴祖卡’在这种作战中可以起主要杀伤有生目标的作用,实践证明它是有一定价值的辅助兵器。”
M1式火箭筒是二战中由美军上校斯克纳和中尉厄尔共同研制成功的,1942年装备美军,并首次用于北非战场打击德军坦克。M1是最早的型号,后经改进,形成了MIAl、M9等型号。该火箭简由发射筒、握把、肩托、发射机构、背带、瞄准具等组成。此火箭筒口径60毫米,筒长1.5米,战斗全重6~6.6公斤,初速91.5米/秒,使用直径60毫米、长约500毫米、重约1.6公斤的破甲弹(或燃烧弹、发烟弹),直射距离100米,最大射程640米,有效射程270米,垂直破甲厚度127毫米,机械瞄准具由准星和表尺组成。
M1火箭简出现后不久,德国研制并装备了与M1相似但口径增大的“潘策士莱克”88毫米火箭筒,该火箭筒在二战中被美军缴获。鉴于M1式60毫米火箭筒初速低、精度差,不能对付德军的坦克,于是美军仿照德国“潘策士莱克”88毫米火箭筒研制了M20式89毫米(3.5英寸)火箭筒,战后取代了M1装备部队,经改进,形成了M20A1、M20A1B1和M20B1等型号,其性能比M1有大幅度提高。M20装有脚架,发射筒为两段可折叠式,射击时需2人操作,配用光学瞄准镜。其口径89毫米,携行状态时筒长803毫米,战斗状态时筒长1549毫米,前发射筒长768毫米,重1.6公斤,后发射筒(含击发装置等)重3.94公斤,总重9.54公斤。该火箭筒配用直径89毫米、长598毫米、重4.04公斤的M28、M28A1、M28A2和M34破甲弹,初速310.76米/秒,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1200米,破甲厚度280毫米。
无坐力炮
无坐力炮是一种在发射过程中利用后喷火药气体的动量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亦称无后坐力炮。无坐力炮的优点是重量轻,少数人即可移动,并可发射大威力弹药。该炮也存在缺点:由于发射时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炮后方的一定区域内不能有友军人员,不能在障碍物内或背靠山冈斜坡进行射击。朝鲜战争中,美军使用了57毫米无坐力炮和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57毫米无坐力炮重量轻,可肩扛发射。75毫米无坐力炮较重,可安装在一般重机枪用的轻型三脚架上或吉普车上发射。
虽然无坐力炮成功地用于反坦克的例子很多,但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无坐力炮主要用来对付对方的防御阵地,在远距离直接瞄准射击。
伽兰德M1步枪
M1式7.62毫米半自动步枪是由美国人约翰·伽兰德于20世纪30年代设计的,美国斯普林菲尔德武器公司于1937年开始生产,二战中产量达400万支,朝鲜战争期间又生产了50万支,装备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该枪在朝鲜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可靠性是美军所使用轻武器中最高的,即使在尘土飞扬、倾盆大雨和呼啸的暴风雪中,也能可靠地射击。
该枪口径7.62毫米,初速865米/秒,有效射程600米,枪口动能3597焦耳,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与枪机回转式闭锁机构,单发射击,8发弹仓供弹方式,全枪长1106毫米,枪管长610毫米,膛线4条(右旋,缠距254毫米),空枪重4.3公斤,瞄准装置由片状准星和觇孔式照门组成,瞄准基线长71毫米。该枪所使用的是7.62毫米(0.30英寸)口径M1906普通弹(简称“0.30—06”普通弹,又称7.62x63毫米枪弹)、M2普通弹、0.30英寸勃朗宁步枪弹和0.30英寸斯普林菲尔德(或译为“春田”)步枪弹。它对有生目标的杀伤力较高,特种穿甲弹可穿透阵地上的原木,杀伤对方。
该枪可在枪管下配装榴弹发射器,发射杀伤榴弹、破甲榴弹、信号弹和照明弹等,执行攻击、防卫的各种任务。各步兵班通常有2名榴弹射手,可有效地对付开阔地或躲在阵地里的部队,以及轻型装甲车辆。其发射的降落伞吊式照明弹和各种颜色烟幕弹,可以用来为炮兵射击指示方向,也可作为其他支援信号。
勃朗宁自动步枪
约翰·勃朗宁1917年设计的MI918式7.62毫,米自动步枪(BAR)被称为勃朗宁自动步枪,1918年由美国柯尔特、温彻斯特和马林·罗克韦三家公司开始生产并装备部队。该枪有标准型、长枪管型、M2、A1、A2等几种变型枪。它们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与枪机起落式闭锁机构,除A2仅能全自动射击外,其他几种均能半自动和全自动射击,M2和lA2装有两脚架,可作为轻机枪使用,因此又称勃朗宁轻机枪。
M1918A2式早在1941年被美军列为制式轻武器,后来成为二战和朝鲜战争中美军的主要步兵武器之一,朝鲜战争中还生产了61000支装备侵朝美军。该枪在朝鲜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仅次于伽兰德M1步枪,特别是在泥沙中和寒冷气候下,弹带或弹链供弹式轻、重机枪常出现抛壳故障或不发火,而该枪仍能可靠地射击。该枪田径7.62毫米,全枪长t210毫米,枪管长610毫米,全抢重7.25公斤,枪管重1.67公斤,初速853米/秒,表尺为直立式,表尺射程1372米,有效射程450米,瞄准基线长788毫米。该枪有两种射速,快慢机调到“A”位置为快速射击,理论射速为500~600发/分,调到“F”位置为慢速,理论射速为300~340发/分。实际射速为40~60发/分,供弹具为20发弹匣,使用7.62毫米M1906式枪弹。
侵朝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通常以两个班为一个作战分队,每班五六个人,各班或其中一个班装备BAR。攻击时该枪射手的任务是火力支援。当一个班进攻时,另一个班进行火力支援。防卫时装上两脚架,由射手在远处进行火力袭击。当BAR的弹药供应不足时,可用步兵班拥有的伽兰德M1步枪用弹夹代替20发弹匣。
勃朗宁重机枪
BAR虽有可取之处,但射程、射击持续力均不足,于是美军采用了二战中广泛使用的三种勃朗宁重机枪,即7.62毫米口径的M1917A1和M1919A4式重机枪以及12.7毫米口径的M2HB式大口径机枪。
M1919A4是美军的制式武器,也是朝鲜战争中美军主要重机枪之一。该枪是水冷式M1919A1去掉水筒改为气冷的变型枪,枪管外部有散热筒,筒前有助推器,使用非常方便。
M2HB用于需要更强火力的场合,可以将拇指大的42.9克重弹丸发射到1650米远处有效杀伤目标。该枪是世界有名的机枪,几十年来被美军土兵视为“精髓”。在朝鲜战争中,该枪被配装在坦克、轻型吉普、步兵战车和飞机上使用,配M3式枪架为平射;配M63高射架为高射,还可以配用M33式双联电动转塔、M45式四联装电动转塔等。
手榴弹与“注油枪”
手榴弹与枪榴弹是白刃战,尤其是堑壕战和防御战的理想兵器。手榴弹有进攻型和防御型两类,美军在朝鲜战场上大量使用MKⅡ式手榴弹,该弹系防御型手榴弹。MKⅡ最早于一战中装备美军,二战中的大量库存剩余晶被用于朝鲜战场。该弹的弹体用铸铁制成,外侧有宽而深的纵横沟槽,内装约57克的TNT炸药,全弹长114毫米,全弹质量595克,弹体直径57毫米,配用M204A1或M204A2火药延期引信,延期时间4~5秒,破片有效杀伤半径9米,平均手投距离30米,枪掷距离约140米。该弹的引信摘除后,装上M9反坦克枪榴弹的尾管,可作枪榴弹使用。
朝鲜战争中美军装备的冲锋枪,主要有汤姆逊冲锋枪和M3冲锋枪。当汤姆逊冲锋枪还在一些部队使用时,许多美军更换了更便宜而简单的M3、M3A1式冲锋枪。由于M3、M3A1的外形像机械设备中广泛使用的注油枪,所以美军士兵称之为“注油枪”。M3、M3A1利用自由枪机原理,采用全自动射击方式、伸缩式钢丝枪托、30发直弹匣,其理论射速450发/分,初速280米/秒,全枪长579毫米/757毫米(托缩/托伸),枪管长203毫米,膛线4条(右旋、缠距406毫米),带30发弹匣的全枪重4.7公斤/4.52公斤(M3/M3A1),瞄准基线长276毫米,有效射程200米,使用11.43毫米柯尔特自动手枪弹。由于该枪较小,主要装备坦克兵和夜间巡逻兵。
狙击手瞄准镜与便携式反坦克武器
狙击手瞄准镜是一种电子红外光学瞄准镜,能使射手在全黑条件下瞄准目标。该瞄准镜是二战末期美国陆军开发的,后来被忽视,直到朝鲜战 争时才推出。美军在可单发、连发转换射击的手提式M2卡宾枪基础上,将机械瞄准具改装为狙击手瞄准镜,并在枪口增设消焰器,成为M3卡宾枪。该枪虽然有效射程仅300米,但由于配装红外瞄准镜,很适宜前沿监视哨的士兵在夜战申使用。
美军在朝鲜战争中使用的反坦克武器有60毫米“巴祖卡”火箭发射器和88.9毫米“超超级巴祖卡”。“巴祖卡”火箭发射器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发的,1942年装备美军,因外形像管形乐器中的巴祖管号,故称“巴祖卡”火箭发射器。由于60毫米火箭弹不能穿透T-34坦克的前装甲,而且直到1950年夏,远东地区尚未配备88.9毫米“超级巴祖卡”和75毫米无坐力炮,导致开战后的几个月,美、韩军队惨败,朝鲜人民军利用前苏联的T-34坦克及其他重型装甲车辆作战,取得引人注目的胜利。
M2与M3卡宾枪
1940年,美国人约翰·伽兰德研制出7.62毫米M1卡宾枪。这是下种介于手枪与步枪之间的中间型轻武器,原打算取代11.43毫米M1911半自动手枪。1941年定型后,该型枪由温彻斯特武器公司生产,用于二战,装备太平洋战线上的美海军陆战队。在朝鲜战争中,该枪极少用于前线,主要装备后方美军部队及执行小规模护卫任务和突击战中的美军士兵。
M1卡宾枪采用导气式工作原理,只能单发发射7.62毫米(0.30英寸)M1式卡宾枪弹,初速607米/秒,有效射程300米,15发弹匣供弹,射速40发/分,全枪长904毫米,枪管长548毫米,全枪重量2.36公斤。该枪经几度改进,形成5种变型枪:M1A1是枪托侧向折叠式变型枪,1942年5月定型,装备美空军伞兵,MIA2以斜轨式表尺代替翻转式表尺,M1A3为伸缩托式变型枪,两者定型后均未投产,另外还有装备侵朝美军步兵的M2和M3卡宾枪。
M2卡宾枪,美陆军二战前制定M1卡宾枪研制的规格要求时,原本要求该枪具备半自动/全自动射击能力,但由于后来美国加入二战需要大量武器装备,于是简化机构,省略M1上的快慢机,以便大批量快速生产,并装备部队。直到1944年盟军在二战中的优势明显时,才在M1上增设快慢机,实施半自动/全自动射击转换。同年变型枪M2卡宾枪定型并投产,装备欧洲与太平洋战线的美军。二战中对M2的性能尚无不良反映,普遍认为该枪既比手枪威力大,又比步枪灵巧。朝鲜战争中,该枪不仅装备美军步兵,还装备作战工程兵、炮兵、通信兵及其他后援部队。
M2在朝鲜战场上暴露出三个缺点:第一是快速射击(每分钟750发)中较难控制;第二是新型30发弧形弹匣供弹口的卡爪容易生锈,导致弹瞠堵塞故障;第三也是最主要的缺点,是所用枪弹的杀伤威力和射击精度均很差,因而受到各方面的指责。正如美军第1海军陆战队约瑟夫R·菲夏中尉所说:“我们的士兵对卡宾枪失去信赖的主要理由,是在仅25码《约22.8米)距离内命中土兵,但不能使其停止前进。这是我自身的经验,弹头打中要害,但敌人还是跌跌撞撞地继续前进。” (摘自《美军作战研究局R-13号报告》)
M3卡宾枪 该枪是在M2的基础上将普通瞄准具更换为红外狙击手瞄准镜(装在枪顶部的瞄准镜座上),增加装有红外探照灯开关的前握把(红外探照灯装在望远镜式显像管上部,卧姿射击时也可将探照灯卸下放在地上使用),并在枪口安装消焰器。
整个红外瞄准系统包括射手背包中的电池、卡宾枪瞄准镜座上的望远镜式红外显像管和红外探照灯3个部分组成。瞄准时打开前握把上的开关,装有红外滤光器的30瓦探照灯发射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照射到目标上并反射红外图像,经红外显像管转换成可见图像。
该瞄准装置是二战后,以二战末期德军使用的“吸血鬼”夜视装置为基础开发的。其照明范围长114.3米(125码),重量却达14.5公斤(32磅),体积和耗电量也较大,但成像质量好,在夜战中可起一定作用。
M1919A4与M1919A6重机枪
勃朗宁M1917式7.62毫米重机枪是一种老式的水冷式重机枪,一战末期开始装备美军,后不断改进,1936年的改进型被称为M1917A1,但仍采用水冷枪管的结构,导致全枪笨重,含1917A1式三脚架的全系统重达34.05公斤,在现代战争中是不实用的,于是产生了两种气冷式变型枪M1919A4和A6。
M1919A4重机枪 该枪与M1917Al式同样采用枪管短后坐工作原理,楔闩横动带动扣铁起落的闭锁机构,250发弹带供弹。其主要改进是将水冷改为气冷,不用水套筒,枪管外部装有散热筒,筒上有许多散热孔。散热筒前端装有M6型助退器,配用M2三脚架和重型枪管(重3.33公斤),含M2三脚架的全系统仅22.59公斤。该枪筒分成枪本体、三脚架和弹药3个部分携带,在朝鲜丘陵地带险峻山脉中也容易转移,机动性较强。然而,该枪的持续射击能力仍然比不上M1917AI重机枪,需要频繁地擦拭和进行适合不同气候条件的润滑。虽然重型枪管具有吸热与散热的作用,但1个弹带250发弹1分钟就发射完,所以连续射击容易过热。为了避免枪管过热,需要较长的冷却时间或赶快更换枪管。枪管更换要在几分钟内完成,还要注意弹底间隙的调整。
M1919A6重机枪 勃朗宁M1919A4式7.62毫米重机枪虽然是轻型气冷式变型枪,但带三脚架依然较重,在许多战术场合很难说有足够的便携性。于是,他们对M1919A4进行轻型化改进:先是在M1919A4气冷式坦克机枪上装上较细的三脚架,用粗钢丝制枪托;后又将三脚架换成折叠式两脚架,枪托变为薄钢板制的鱼尾形枪托,使枪重减至14.76公斤,比A4型重机枪减轻近8公斤,能够兼作轻机枪用。该枪于二战将结束时被美陆军选用,命名为M1919A6。
A6的机匣内部部件与A4完全相同。虽然A6配用轻型枪管后可发射弹药的数量减少了,但全枪重量轻,对必须背上重机枪转移的士兵来说,无疑是受欢迎的。因为装在枪管节套人口处的助推器管壳能起活塞作用,减小了机枪的后坐力,便于提高射速。
美军步兵在朝鲜战争中大量装备A4和A6重机枪,但由于朝鲜多山和高原的地形,几乎无适合重机枪射击的地形,其效能使美军深感失望,这为战后M60通用机枪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M2HB重机枪
1918年12月,美国温彻斯特公司开发成功12.7x99毫米枪弹。该弹的问世,促使当时在柯尔特公司工作的约翰·勃朗宁将已开发的M1917水冷式7.62毫米重机枪改为使用该弹的12.7毫米重机枪,后来又对7.62毫米重机枪进行了改进,重新设计了气动缓冲器。 从1919年开始,该枪接受美陆军的广泛试验。1921年,该枪定型并被命名为“勃朗宁M192]式12.7毫米机枪”。后来,又将该枪直动式装填拉柄改为杠杆式,以减小拉力,并被命名为M1921A1。1926年底,勃朗宁因心脏病发作不幸逝世,后由柯尔特公司和陆军兵工厂的技师继续对该枪进行改进。陆军兵工厂加重了枪管并将水冷改为气冷,研制成重枪管(HB)型气冷式12.7毫米机枪。1933年,美陆军将M1921重新命名为M2,并将采用重枪管的M2命名为M2HB,配用的三脚架(M1919A4重机枪三脚架的放大型)被命名为M3。此后,该枪被许多国家广泛采用,除美国大量生产外,许多国家也大量仿制,用作地面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车载武器和航空武器。20世纪80年代,比利时FN公司开发了一种快速更换枪管(QCB)的装置,在几秒钟内便可完成枪管更换,采用该装置的M2HB称M2HB—QCB重机枪。
勃朗宁M2HBl2.7毫米童机枪是M1917A1和M1919A4两种7.62毫米重机枪的放大变型枪,它们的许多部件是通用的。该枪采用枪管短后坐自动原理、卡铁起落式闭锁机构、组合式金属弹链供弹、气冷式重枪管和液压缓冲器,全枪长1143毫米,膛线右旋8条,缠距381毫米,枪管重12.7公斤,枪身重38.14公斤,全枪(含M3三脚架)重58.12公斤。瞄准装置由设在机匣上的片状准星和立框式表尺组成,瞄准基线长510毫米,表尺射程1800米,有效射程1650米,理论射速500发/分,可半自动、全自动射击,采用组合式金属弹链供弹。朝鲜战争爆发时,该枪已大量装备美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各步兵大队在大队本部和重武器班配备装三脚架的M2HB,而且炮兵、工程兵及其他作战部队(含作战求援部队)也同样有此装备。实战证明,该枪具有威力大、精度高等特点,可配用不同枪架,作为多种用途武器。虽然射速较低,但该枪可装在多联电动转塔上使用,因此能发挥出较大的威力。
M2HB重机枪使用普通弹、穿甲弹、曳光弹、穿甲燃烧弹等多种弹药。由于基本弹药为M2普通弹,所以统称为12.7毫米M2枪弹。M2普通弹全长138.43毫米,质量为116.6克,初速893米/秒,最大射程6764米。金属被甲的46克铅合金弹丸,在全射程上的侵彻力大大超过7.62毫米弹,例如,可在548米(600码)远处穿透305毫米厚的干燥沙层或610毫米厚的黏土层杀伤隐蔽的有生目标。M2穿甲弹能在91.4米(100码)远处穿透22毫米厚的装甲板。M8穿甲燃烧弹能在500米远处穿透10毫米厚的装甲板,所装填的燃烧剂在装甲板内侧燃烧起来,效果更大。该枪还可使用M1、M10、M17、M21等曳光弹,便于射击瞄准。
M2HBl2.7毫米重机枪主要用作地面重型支援武器、高射武器、车载武器和航空武器。当作地面支援武器使用时,它安装在M3三脚架上,也可以安装在M63支架上用于对空射击,曾击落过米格-5战斗机。朝鲜战争是长期对抗的山地战,重型支援武器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面对躲在坑道里或沿阵地逐惭逼近的对手,更加需要能进行远程射击的狙击武器和狙击手。对于一般的狙击距离,可用装瞄准镜的斯普林菲尔德步枪或M1步枪,但当距离大于548.4米(600码)时,它们就鞭长莫及了,需要使用其他狙击武器。而M2HB重机枪长达1143毫米的枪管使弹丸初速达到最大级别,最大射程近7000米;而且采用特种枪管和非常稳定的三脚架,可以进行有效的射击。
火箭筒
朝鲜战争开始的前几个星期,美陆军装备的火箭筒绝大多数是M1式60毫米“巴祖卡”火箭简,不能击穿朝鲜人民军装备的苏式T-34坦克和其他装甲车辆;除非命中其顶部,否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们长驱直入。于是美陆军紧急调集全部M20式89毫米“超级巴祖卡”火箭筒送往朝,鲜战场。经过3个月的激战,终于逐渐挽回了战局。然而60毫米“巴祖卡”是不是就没有作用呢?美军作战研究局R-13号报告是这样描述的:“朝鲜战争中89毫米‘超级巴祖卡’主要是阻止敌坦克……然而在敌坦克已无威胁时,在近战中需击倒多数敌人,60毫米‘巴祖卡’在这种作战中可以起主要杀伤有生目标的作用,实践证明它是有一定价值的辅助兵器。”
M1式火箭筒是二战中由美军上校斯克纳和中尉厄尔共同研制成功的,1942年装备美军,并首次用于北非战场打击德军坦克。M1是最早的型号,后经改进,形成了MIAl、M9等型号。该火箭简由发射筒、握把、肩托、发射机构、背带、瞄准具等组成。此火箭筒口径60毫米,筒长1.5米,战斗全重6~6.6公斤,初速91.5米/秒,使用直径60毫米、长约500毫米、重约1.6公斤的破甲弹(或燃烧弹、发烟弹),直射距离100米,最大射程640米,有效射程270米,垂直破甲厚度127毫米,机械瞄准具由准星和表尺组成。
M1火箭简出现后不久,德国研制并装备了与M1相似但口径增大的“潘策士莱克”88毫米火箭筒,该火箭筒在二战中被美军缴获。鉴于M1式60毫米火箭筒初速低、精度差,不能对付德军的坦克,于是美军仿照德国“潘策士莱克”88毫米火箭筒研制了M20式89毫米(3.5英寸)火箭筒,战后取代了M1装备部队,经改进,形成了M20A1、M20A1B1和M20B1等型号,其性能比M1有大幅度提高。M20装有脚架,发射筒为两段可折叠式,射击时需2人操作,配用光学瞄准镜。其口径89毫米,携行状态时筒长803毫米,战斗状态时筒长1549毫米,前发射筒长768毫米,重1.6公斤,后发射筒(含击发装置等)重3.94公斤,总重9.54公斤。该火箭筒配用直径89毫米、长598毫米、重4.04公斤的M28、M28A1、M28A2和M34破甲弹,初速310.76米/秒,有效射程200米,最大射程1200米,破甲厚度280毫米。
无坐力炮
无坐力炮是一种在发射过程中利用后喷火药气体的动量使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亦称无后坐力炮。无坐力炮的优点是重量轻,少数人即可移动,并可发射大威力弹药。该炮也存在缺点:由于发射时向后喷出的火药气体的冲击力非常大,所以炮后方的一定区域内不能有友军人员,不能在障碍物内或背靠山冈斜坡进行射击。朝鲜战争中,美军使用了57毫米无坐力炮和M20式75毫米无坐力炮。57毫米无坐力炮重量轻,可肩扛发射。75毫米无坐力炮较重,可安装在一般重机枪用的轻型三脚架上或吉普车上发射。
虽然无坐力炮成功地用于反坦克的例子很多,但朝鲜战争中美军的无坐力炮主要用来对付对方的防御阵地,在远距离直接瞄准射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