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中不免迸发诸多感叹,深深的为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真诚所感动。于是在心底就有着些寻求这本书的真谛的想法,在这本书里,读到教育方法、读到教育智慧、读到教育理念、读到教育的精髓。
关键词:教育理念;爱;思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中不免迸发诸多感叹,深深的为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真诚所感动。于是在心底就有着些寻求这本书的真谛的想法,在这本书里,读到教育方法、读到教育智慧、读到教育理念、读到教育的精髓。可谁又曾深深地挖掘到这些动人的教育故事背后是否又有怎样的曲折在启示着我们,在鼓舞着我们。在这本书里,我至少读出了以下东西:
第一,教育的真谛就是“爱”。我们经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真正在教育实践中,是否用一颗真诚的心灵去爱学生,就表现在教育行为的细细点点的事情中。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不乏这样的故事在敲击着我们每位老师的灵魂。在处理“三年级生艾力克斯的书包很乱”这件事中,“艾力克斯的老师原可以利用他的书包进行机会教育,但他却对着艾力克斯大吼大叫,还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桌上给同学看。接着,他叫学生去他车上拿照相机,把桌上的一片狼藉拍下来,还对艾力克斯说,他会在家长返校夜向所有来宾展示这张照片,让大家知道他有多邋遢。最后,这位老师还做了一件事情;他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到垃圾桶,直接丢到艾力克斯桌上就好了。”这个故事也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了管好清洁卫生,我们也照过相,也这样“严厉批评”过不讲究清洁卫生的孩子。但雷夫老师认为“艾力克斯的老师显然残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对的”。读过全文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夫老师的对这件事的反应是自己的一种本能的行为,也没有上升到如何的理论高度去认真学习和研究,而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孩子的真诚的爱。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爱孩子,一切正确的判断和行为是不需要经过思考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要真正成为“名师”,只有从真诚的爱孩子做起。一个不爱孩子的名师,不可能是一个“纯洁的名师”。雷夫因为爱孩子,他在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上的诸多作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学习和研究《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若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爱孩子,这种学习是不成功的。“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的未来是不是完蛋了?隔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孩子们需要了解,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世界末日了。爸妈还是爱他们的,我也是!”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很容易说到,但很少有老师从内心做到。世间的功名利禄,让老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这些事情,一次考试之后(特别是大型考试),真正从内心说出这样的话的老师不是很多。一名老师,只有抛弃所有的自私,从心底爱孩子,才能说出这样真诚的话语。
第二,名师出自对现实教育管理桎梏的反叛与新教育理念的追求。我们有很多老师习惯于按部就班,言听计从,终身难于走出教书匠的境地。要成为一位名师,只有勇于挑战现实的不合理,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教育道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我们要反叛教育现实,可以要放弃许多即得的东西,包括许多功名,包括世人的目光,包括上级领导的意见和意志。当然,雷夫老师走出反叛的这一步,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在现实的美国社会,如果这种尝试不成功,他失去的不仅是功名,很可能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在《第56号教室奇迹》里,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读到这些文字。“恶魔般的行政官员与政客无所不在”——对社会现状和行政的反叛;“教育界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心胸狭隘的人,再坚强的意志他们都摧毁得了”——这是对教育管理的反叛;“我目睹过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家长,因外在压力而放弃了开发卓越孩子的潜质”——对家长的反叛;“许多受人尊敬的教育家都怀疑测验公司根本不在乎孩子们的表现,他们只想在成绩不佳的学校身上大捞油水,利用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日进斗金”——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现实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反思我们的行为,我们是顺从了,还是反叛了。顺从了,你也许会有许多好处,但作为一个老师内在的良心,“心灵是否在流血?”雷夫老师接着列举了八种这样的现象,我相信他选择反叛一是他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出自爱孩子的本性。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是评价的终极标准。在我们现在老师队伍中,许多人都对“应试教育”不滿,一些老师除了满腹怨言外,没有实际行动,不愿多思考问题,更不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改变大的社会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们的认识,可以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和成绩改变家长的看法。
第三,我认为雷夫老师之所以创造了奇迹,关键在于他多“思”。作为老师,要多读书,是成长的必须。可我们可看到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有些人貌似读了许多书,可教育教学行为却得不到孩子和家长的认可。有位老师说:“死读书,读死书,害死人!”此话有些偏激,但也有些道理。我们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要读什么,要学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终归一条,我们不能学其“型”,而不习其“神”。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照搬雷夫老师的做法,很可能达不到他那样神奇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现实,一名老师,在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时,一定要考虑“社会、历史、学生”三方面的现实。我们读“雷夫老师”,更看重的是他的“思”。“思考”是教师的灵魂,因为思考就不会盲动,因为思考就不会怨天尤人,而会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雷夫老师思考的痕迹。“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但在实际上却加速他们的失败”——面对露西要参加数学考试,“激动的老师失控了,大声尖叫着”,而雷夫不更层次的思考,从考试本身和孩子内心的活动想到这次考试让露西的心灵受到的伤害。“普遍来说,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不过这也难怪”——面对这样的学生,雷夫老师肯定是先“思考”,用积极的方法去应对。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少年写作计划”。“教室应该是学生主要的创作地点。这确保作品出自学生之手,而不是由操心过度的家长、兄姐,或家人共同的朋友代劳。这样的做法也鼓励孩子们慢慢写,不要急”——这些写作教学方法,更加反应出雷夫老师“长长的等待”和“冷静的思考”。
初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悟也许还不太深。只要我们深刻的挖掘,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让我们终生受益。我相信,每一个用“心”去爱孩子,去思考,去教学的老师,都可以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参考文献:
[1]第5号教室的阅读叙事[J]. 熊发顺. 新阅读. 2018(06)
[2]一本好书对我的影响——由《第56号教室的奇迹》想到的[J]. 徐红艳. 宁夏教育. 2012(Z1)
关键词:教育理念;爱;思
读过《第56号教室的奇迹》,心中不免迸发诸多感叹,深深的为雷夫老师的智慧和真诚所感动。于是在心底就有着些寻求这本书的真谛的想法,在这本书里,读到教育方法、读到教育智慧、读到教育理念、读到教育的精髓。可谁又曾深深地挖掘到这些动人的教育故事背后是否又有怎样的曲折在启示着我们,在鼓舞着我们。在这本书里,我至少读出了以下东西:
第一,教育的真谛就是“爱”。我们经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可真正在教育实践中,是否用一颗真诚的心灵去爱学生,就表现在教育行为的细细点点的事情中。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不乏这样的故事在敲击着我们每位老师的灵魂。在处理“三年级生艾力克斯的书包很乱”这件事中,“艾力克斯的老师原可以利用他的书包进行机会教育,但他却对着艾力克斯大吼大叫,还把书包里的东西全都倒在桌上给同学看。接着,他叫学生去他车上拿照相机,把桌上的一片狼藉拍下来,还对艾力克斯说,他会在家长返校夜向所有来宾展示这张照片,让大家知道他有多邋遢。最后,这位老师还做了一件事情;他对全班同学说,大家如果有垃圾要丢,不要丢到垃圾桶,直接丢到艾力克斯桌上就好了。”这个故事也很可能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为了管好清洁卫生,我们也照过相,也这样“严厉批评”过不讲究清洁卫生的孩子。但雷夫老师认为“艾力克斯的老师显然残忍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种做法当然是不对的”。读过全文之后,我们有理由相信,雷夫老师的对这件事的反应是自己的一种本能的行为,也没有上升到如何的理论高度去认真学习和研究,而是发自内心的出于对孩子的真诚的爱。我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爱孩子,一切正确的判断和行为是不需要经过思考的。作为一名老师,如果要真正成为“名师”,只有从真诚的爱孩子做起。一个不爱孩子的名师,不可能是一个“纯洁的名师”。雷夫因为爱孩子,他在教育行为、教育方法上的诸多作为,都是可以理解的。学习和研究《第56号教室的奇迹》,若不能从内心深处去爱孩子,这种学习是不成功的。“要是他们某次数学没考好,会有什么实际结果?他们的未来是不是完蛋了?隔天太阳是不是照样升起?孩子们需要了解,一次没考好并不代表世界末日了。爸妈还是爱他们的,我也是!”这样的故事在我们的教育行为中,很容易说到,但很少有老师从内心做到。世间的功名利禄,让老师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这些事情,一次考试之后(特别是大型考试),真正从内心说出这样的话的老师不是很多。一名老师,只有抛弃所有的自私,从心底爱孩子,才能说出这样真诚的话语。
第二,名师出自对现实教育管理桎梏的反叛与新教育理念的追求。我们有很多老师习惯于按部就班,言听计从,终身难于走出教书匠的境地。要成为一位名师,只有勇于挑战现实的不合理,才能走出一条崭新的教育道路,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理念。我们要反叛教育现实,可以要放弃许多即得的东西,包括许多功名,包括世人的目光,包括上级领导的意见和意志。当然,雷夫老师走出反叛的这一步,比我们付出的更多。在现实的美国社会,如果这种尝试不成功,他失去的不仅是功名,很可能是自己赖以生存的“饭碗”。在《第56号教室奇迹》里,我们在很多地方可以读到这些文字。“恶魔般的行政官员与政客无所不在”——对社会现状和行政的反叛;“教育界本身也存在着不少心胸狭隘的人,再坚强的意志他们都摧毁得了”——这是对教育管理的反叛;“我目睹过很多优秀的教师和家长,因外在压力而放弃了开发卓越孩子的潜质”——对家长的反叛;“许多受人尊敬的教育家都怀疑测验公司根本不在乎孩子们的表现,他们只想在成绩不佳的学校身上大捞油水,利用我们对失败的恐惧日进斗金”——这样的现象在中国的现实社会,有过之而无不及。反思我们的行为,我们是顺从了,还是反叛了。顺从了,你也许会有许多好处,但作为一个老师内在的良心,“心灵是否在流血?”雷夫老师接着列举了八种这样的现象,我相信他选择反叛一是他的教育理念,更重要的是出自爱孩子的本性。现在国家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仍然是评价的终极标准。在我们现在老师队伍中,许多人都对“应试教育”不滿,一些老师除了满腹怨言外,没有实际行动,不愿多思考问题,更不愿意以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改变大的社会现实,但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态,可以改变孩子们的认识,可以用自己的实际教育教学行为和成绩改变家长的看法。
第三,我认为雷夫老师之所以创造了奇迹,关键在于他多“思”。作为老师,要多读书,是成长的必须。可我们可看到一个令人奇怪的现象,有些人貌似读了许多书,可教育教学行为却得不到孩子和家长的认可。有位老师说:“死读书,读死书,害死人!”此话有些偏激,但也有些道理。我们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要读什么,要学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但终归一条,我们不能学其“型”,而不习其“神”。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中照搬雷夫老师的做法,很可能达不到他那样神奇的效果,有时还会适得其反。我们要考虑到我们的现实,一名老师,在实施自己的教育教学时,一定要考虑“社会、历史、学生”三方面的现实。我们读“雷夫老师”,更看重的是他的“思”。“思考”是教师的灵魂,因为思考就不会盲动,因为思考就不会怨天尤人,而会积极主动的解决问题。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里,许多地方都留下了雷夫老师思考的痕迹。“标准化测验旨在帮助孩子们成功,但在实际上却加速他们的失败”——面对露西要参加数学考试,“激动的老师失控了,大声尖叫着”,而雷夫不更层次的思考,从考试本身和孩子内心的活动想到这次考试让露西的心灵受到的伤害。“普遍来说,现在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差,不过这也难怪”——面对这样的学生,雷夫老师肯定是先“思考”,用积极的方法去应对。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的“少年写作计划”。“教室应该是学生主要的创作地点。这确保作品出自学生之手,而不是由操心过度的家长、兄姐,或家人共同的朋友代劳。这样的做法也鼓励孩子们慢慢写,不要急”——这些写作教学方法,更加反应出雷夫老师“长长的等待”和“冷静的思考”。
初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感悟也许还不太深。只要我们深刻的挖掘,还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东西,让我们终生受益。我相信,每一个用“心”去爱孩子,去思考,去教学的老师,都可以写出一部属于自己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
参考文献:
[1]第5号教室的阅读叙事[J]. 熊发顺. 新阅读. 2018(06)
[2]一本好书对我的影响——由《第56号教室的奇迹》想到的[J]. 徐红艳. 宁夏教育. 2012(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