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爱情的命运悲歌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h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誓鸟》作为“80后”作家张悦然的转型之作,在告别青春书写的同时,亦蕴含了她同类作品中鲜见的宿命色彩。《誓鸟》的宿命色彩突出表现在戏剧性的情节,预示性的场面和不可思议的巧合三个方面,悲剧性的情感指向使其成为人物命运的悲凉底色。尽管小说将借宿命观完成了一次对现代意识的任性反叛,却陷入了对宿命观过分推崇的怪圈。
  【关键词】《誓鸟》;宿命观;表现;情感指向;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22-02
  “宿”指过去,“命”指命运。宿命观是一种古已有之的思想,随着时代与科学的发展,它在文学作品已较少作为一种陈旧观念,而逐渐体现为对无法预知的偶然性事件和个体无法掌控命运的无力感。一些中西方的经典文本,如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系列和沈从文的《边城》,均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宿命色彩。“80后”作家张悦然的长篇小说《誓鸟》亦有强烈的宿命色彩体现,小说围绕大航海时代下的南洋,中国女子春迟寻找记忆的故事展开,穿插进淙淙、宵行、婳婳等一系列人物,书写他们交织缠绕的、最终化作誓鸟的宿命。小说以带有悲剧色彩的情感指向,重建爱与忠诚的信仰体系。
  一、曲折的古典爱情
  《誓鸟》的书名取自精卫填海的神话[1]。悲鸣着的精卫鸟至死不渝,矢志填海,被看成是百折不回的坚毅者的伟大代表,而实际上无论精卫如何坚持,大海始终无法被填平,甚至连微茫的希望都看不到。这使精卫填海的故事流露着浪漫主义的悲剧色彩——精卫不计较是否有结果,只是固执地把填海当作一生的宿命。这一互文性的隐喻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古典韵味,暗示了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在《誓鸟》中,春迟也有着赤红的脚掌,为寻找记忆而双目失明,十个指甲脱落,俨然是一个虔诚的信徒,似是精卫的化身。故事中出现的每个人几乎都带有鲜明的“誓鸟精神”,把对另一个人的倾囊所出当作一生的使命。每个人的宿命纠缠环绕,像锁链一般环环相扣,无法挣脱。一面是对所爱之人的极端付出,一面是对第三个人的极端冷漠。每个人既充当着他人宿命的投射体,又是命运洪流中渺小的个体,低卑、顺从,认定命运的神秘力量,自认无力与其抗衡。小说中多次提及“宿命”一词,并自我解读为:“宿命就像日有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一样无法改变、无法逆转。”[2]270作者叙述声音的加入令读者不得不注意到宿命在小说情节走向中的牵引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在构思之初就与之有一定的关联。
  预示性的场面是《誓鸟》宿命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作者叙述次要人物的故事实则是为预叙主要人物与之相似的命运,从而凸显人物挣扎的无力感。淙淙的母亲像一只艳丽的鸟儿一般从高塔跳下,与此同时,淙淙正在烛光中欢度生日。作者用蒙太奇的手法将两件事并列叙述,有意建立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极致的欢乐与悲伤构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生命今日的绽放预示着明日的毁灭,暗示淙淙此时的无忧无虑即将被后半生的悲剧命运所取代。在描写前后两个场面时,作者重复使用了“紅色的鸟儿”“开屏的孔雀”等意象,力图营造一种预示性的氛围,凸显淙淙在命运轮回中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悲壮气氛。
  巧合是《誓鸟》宿命色彩的又一重体现,推动故事情节走向曲折跌宕,最终使人物完成宿命的安排。整个故事充斥着惊人的巧合,春迟死去的爱人是骆驼的弟弟,而失忆的春迟又阴差阳错地爱上骆驼。春迟是一只“迷失的誓鸟”,她追随一生的爱情竟是一个错误,这本身就体现了宿命对渺小个体的无情捉弄。整个故事困扰读者的“春迟的记忆是什么”在故事的结尾才被揭开,读者仿佛也感觉被宿命戏弄了,从而在强烈的落差中感叹命运的荒诞与无常。
  戏剧性的情节,预示性的场面和不可思议的巧合集中体现了《誓鸟》的宿命色彩。然而,这些仅是表象,向《誓鸟》的情感指向与现实意义延伸,或许能对宿命观有更深入的解读。
  二、隐含的悲剧意识
  无论是人物不可避免走向死亡的命运,抑或是无力把握人生种种偶然的无力感,宿命观的出现似乎总是蕴含着一种悲剧意识。这种悲剧意识流露在《誓鸟》的字里行间,成为人物命运的悲凉底色。
  张悦然的写作偏爱一种“过”的状态[3]。《誓鸟》不仅写春迟的迷失之爱,还写淙淙的同性之爱,宵行的乱伦之爱,钟潜的无性之爱,种种爱欲在宿命的牵引下交织缠绕,构成了一场病态的虐恋。这种虐恋又无不包含着偏执与倔强,与其说这种偏执与倔强是人物的忠贞使然,倒不如说是人物对宿命力量的深信。“我接受了为春迟寻找贝壳的宿命,而宝儿也必须接受用性命交换贝壳的宿命。”[2]270宿命的力量让宵行对自己的“信徒”使命心甘情愿接受,甚至洗刷了对死去的儿子的愧疚。
  正如鲁迅所说,“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4]。《誓鸟》构造了一座华美的幻想城堡,读者只有走进去才能体会到美好沦为泡影的巨大虚无感。其中的人物开始无不是以美好无瑕的形象出现,最终陨灭的方式又无一不是极其惨烈的。深藏在这背后的纯爱的泯灭更令人揪心。爱情在《誓鸟》中是被歌颂的主题,但这些爱或是一种畸形的虐恋,或是一种错位的痴恋。最具幻灭感的应是春迟的记忆之爱,作者花了大半的篇目叙述春迟寻找记忆的过程,最后却笔锋一转,揭示了这种追寻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突如其来的荒诞感体现了人物在宿命支配下提线木偶一般的存在,也增加了文本的悲剧色彩。张悦然的初衷是歌颂古典式的至死不渝的爱情,然而她并未给予这段古典爱情一个美好结局,也就从侧面给予读者一种被感动的假象,使读者亲历美好事物幻灭的悲怆感,陷入巨大落差感的悲剧圈套中无法自拔。
  《誓鸟》的悲剧意识中又隐现着一点现代主义的元素,如对死亡的诗性书写,对人精神困境的隐喻,即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无力感,以及非理性情感对人生选择的支配作用,体现了作者对宿命观在当下意义的探讨。   三、哀伤的浅层思考
  张悦然在谈及《誓鸟》的创作时说:“古典式的忠贞与坚守,在有些现代人身上看不到了。”[5]于是作者似乎要用这样一个故事寻找遗失的感动,反思现代人的精神状态,重构现代社会信仰体系。小说中的元素极具古典色彩,小说人物对“一生一世一双人”式的古典爱情有一种近乎疯狂的执念。而与这些美好相对立的丑恶则具有近现代性。小说多次提及大航海时代下的掠夺战争和南洋部落间的搏斗,大批的南洋原住民和华人被屠杀,传教的牧师也被杀死。缺少忠贞与坚守,人的行为会变得随便、潦草,少敬畏之心。与之形成对照的是以春迟为首的小说人物不谙世事般的纯净和对爱情执着的坚守。因此,不妨将《誓鸟》的出现看作是对现代社会爱情乃至人性的一次极致反扑,而宿命观则成为作者重建人类信仰体系的内容之一。作品并不意在宣扬宿命对人的支配作用,而仅作为对现代爱情观乃至价值观的一次任性反叛。然而这种“反叛”的价值却有待商榷。
  徐妍认为,《誓鸟》是张悦然笔下的一片“自闭的幻想天空”[6],它太像一部童话,缺少社会、文化、历史的因素,故失去了重构现实的功能。故事被设置在广阔的大海上,错综复杂的关系却只围绕简单的几个人物展开,小岛与陆地的空间切换更是使人物间充满隔离感。这使得本该代表着未知的大海变为尘世之外纯爱生长的净土,而现实生活远比其复杂得多。这种自闭空间的形成与宿命元素相关:宿命观本身就含有一种对现实的逃避意味。这种对现实的逃避使小说缺乏反思的深度,更使其失去谴责现实的力度。凄婉哀怨的文字又掩盖不住单调的主题,最终让小说失去了现实的土壤。读者往往从中读到的是缠绵凄恻的爱情,而非一种忠贞与坚守的道德力量。从这一点来看,作者重建现代社会信仰体系的努力无疑是缺少力度的。其次,宿命观是“古典式的忠贞与坚守”的一种解释形式。小说人物把这种忠贞解释为宿命的安排,是一种偏执而病态的忠诚,是非理性的。这无疑会让人走向极端,为完成宿命的安排,甚至不惜泯灭自我价值与道德。春迟因有了爱情而觉得自己不再是“毫无凭借的”,而这根牵引线同时也切断了她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使她彻底成为一座冷漠的孤岛。春迟从未想过为了自己一厢情愿的追求毁灭了多少条无辜的生命,淙淙更是使整个部落的人为其殉葬。张悦然“冷漠叙事”下的故事也藏着冷漠的气息,整个故事看起来像一襲华美的帷幕,令无数向往爱情的读者为之动容,而他们却很难注意到帷幕之下无数生命为所谓宿命观而消逝的残酷。这也再次说明个人完全脱离社会价值而存在的荒谬性,而《誓鸟》中的宿命观则走向了对宿命作用与个体情感的过分推崇——带有一种“遵从天命,一切应当为我服务”的自我中心情结。
  总之,《誓鸟》的出现的确是张悦然反攻现代意识,重建信仰体系的一次努力,但由于它谴责现实的力度不够,又陷入过于推崇宿命作用和个体情感的极端,最终止于哀伤的浅层思考。
  四、结语
  宿命观在《誓鸟》中突出表现为戏剧性的情节,预示性的场面和不可思议的巧合三个方面,通过情感指向的悲剧性带动读者,最终成为《誓鸟》主题的表现形式之一,然而并未探向更深入的命题,造成了文本思想价值的缺陷。一部作品的解读应是多角度、多层面的,本文仅从表现、情感指向、现实意义对其进行解读,难免有所疏漏。除以上角度外,宿命观的表现手法、艺术特色等,亦值得进一步深究。
  参考文献:
  [1]辛生.张悦然新书书名之争尘埃落定[J].全国新书目,2006,(21):18.
  [2]张悦然.誓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
  [3]刘巍,金华.爱欲与负罪——解读《誓鸟》中的虐恋[J].文艺争鸣,2012,(09):135-137.
  [4]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J].杂文选刊,2006,(10):
  52-53.
  [5]罗雪挥,刘芳.张悦然.没有人给我们一条救命的绳索[J].中国新闻周刊,2006,(27):72-73.
  [6]徐妍.自闭天空下的疼痛快感——女性写作视阈
  下张悦然小说《誓鸟》的当代意义[J].名作欣赏,2008,(03):
  97-101.
  作者简介:
  蒲昕雨,女,湖南科技大学在读本科生。
其他文献
【摘要】 广西的合浦港在汉代时曾经非常繁荣和辉煌,是早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而合浦汉墓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大型墓葬群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挖掘墓葬已达1200余座,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各种随葬器物为研究墓主族属提供了可靠的物证资料。本文以广西合浦汉朝出土的陶屋为研究对象,对陶屋的由来及其修建风格进行研究,来阐释汉朝陶屋所表现的文化和当
期刊
【摘要】 论文摘要作为期刊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期刊论文内容有着提纲挈领的重要概括作用,同时也对论文检索,发表有着重大意义。本研究从2015-2010年影响因子较高的国际SSCI语言学期刊和国内CSSCI语言学期刊中共选取200篇论文摘要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标注,Antconc软件统计频率和卡方检验的研究方法,从语步数量和语步分布频率分析其语步结构构成。结果显示,国际语言学期刊摘要语步更加完
期刊
【摘要】迟子建《白雪乌鸦》以“白雪”“乌鸦”两个意象为题,作品中用大量笔墨进行意象描绘。用“白雪”意象书写自然,“乌鸦”意象表述人性。透过“白雪”“乌鸦”两个意象可以了解作家的文学创作方式,进而发掘书写疫情的文学作品在当代文学中所体现的前沿文化。  关键词】迟子建;白雪;乌鸦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0-0004-0
期刊
【摘要】 中国诗歌语言精练、情感丰富,深受民众喜爱。诗人善用意象抒发情感。然而,诗中“意象”的英译往往因两种文化间的不对等或文化空缺,影响原文意境的表达效果。本文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对比分析了译者在翻译意象时应对文化空缺现象下的方法。研究表明,翻译诗歌时,译者应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在传递原诗情感的基础上,针对中英之间的文化空缺现象,对原诗的形式、内容、意象等进行合理取舍。
期刊
【摘要】 本文研究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几个主观因素以及相关依据。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以他的作品《天真的预言》第一节译本为例,单独从主观因素的角度分析这一诗歌第一节的翻译策略及其背后的主观依据。本文针对这些译本进行历时和共时研究,在分析该节诗的多个主要译本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并发现:宏观上这些译本从文化角度出发分别采取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中观上是译者们对诗歌形式和词汇意象
期刊
【摘要】两晋时期,大量佛教典籍被翻译成汉语,佛教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巨大的思想文化变革。直到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儒释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佛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也渗透着方方面面,为我国戏曲的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和表现手法,创造出了如《南柯记》等充满传奇色彩以及浪漫主义思想的作品。本文主要对《南柯记》中有关于佛教思想的部分做一个探讨论述。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小说《飘》在很多人眼中,是一部描写女主人公思嘉的生活和爱情经历,讲述她与几位男主人公的爱情纠葛的世界经典名著。然而,运用后殖民理论分析时,《飘》却是一部不折不扣反映殖民主义思想对建国不久的美国在国家、个人和种族等各层面伤害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中的殖民主义思想如何深刻地伤害着美国的各个层面将会在本文中得到剖析和解读。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飘》;种族歧视  【中图分类号】I712
期刊
【摘要】本文从软科幻与硬科幻的分野入手,主要分析软科幻中的两大世界观背景设定之一——地下世界的文学内涵,并与另一设定:星空宇宙进行对比,从地下世界中带有的危机叙事,地下世界蕴含的文明阴面的象征意义,以及先锋科幻文学下地下世界作为人类文明试验场的载体作用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展现了科幻文学中几个主要的地下世界设定偏向及其代表的含义。  【关键词】科幻文学;地下世界;危机叙事;文明阴面;文明进化  【中
期刊
【摘要】中国传统的重农、重商和远离现代都市的文化观念,使我国的市井阶级文学长期处于发展的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特殊的现代文化发展语境,逐渐使我国的市井阶级文学在改革开放后,受到现代中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以及西方社会经济、文学等诸多社会因素的影響,出现了许多社会底层市井文学创作的繁荣现象。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初的市井小说开始聚焦城市底层,书写市井人生,缔造市井传奇。本
期刊
【摘要】在《雌性的草地》中,严歌苓极为重视小说的空间塑造和叙事结构。她以蛮荒的草地空间为其空间建构,塑造在革命年代追逐理想和信仰的女性形象。但在牧马班女子牺牲与热忱背后,严歌苓也看到了在父权机制的运作中,女性如何无意识的被男权社会秩序操控,成为被异化的“他者”悲剧。  【关键词】他者;空间;女性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