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语文教材每一篇阅读文章之后均附有“研讨与练习”的栏目,这是由教材编者为了配合课文阅读、引导和方便师生教与学的活动而精心设计的。但是,实践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被忽视的现象,致使它的教学价值流失。这种现象必须扭转过来。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鲁迅的《雪》一文,编者设计了三个题目:
题目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处理这类题目,执教者应有明确的教学主旨。
1. 研讨与练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严肃的教育任务,主要通过教材来实现。编者设计这些题目意在落实教学目标。因此研讨与练习是沟通教材编者、教材与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教师应该明白怎样利用教学资源达成教学目标,而前提就是必须有能力解析文本,抓住文本的要核。很显然,这个题目的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这涉及到思路梳理、层次段落划分直至提炼出主要内容,感知其主要思想情感。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到相应的语文术语的知晓和运用,涉及到材料与中心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文章的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艺术性问题。
2. 研讨与练习是师生课堂活动的得力工具
正是因为题目承载着严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活动的重要抓手,所以,它可以成为师生课堂活动的得力工具。从对题目一的分析来看,它充当了教学杠杆的作用,用得好能够四两拨千斤,找到合适的抓手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使用呢?
题目一题干中强调了回答问题的主体地位,两次使用了“你”,即师生或者别的读者。这样要求的意图无非是强调阅读者的独特体验,尊重解读的多元性。究竟哪一个更符合文本本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还得依靠课堂对话的广泛而深入的展开。师生进入对话情景之前,必须独立解读文本,思考这个题目,给出自己的答案,形成文字,这是师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这个环节,课堂上现场解决给出题目的答案,很显然是仓促的,肤浅的,很难在对话中产生耀眼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这样阐述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笔者本着这样的思想,利用题目一展开教学。
师:自主研读,列出本文的提纲。(生阅读后展示、师生对话)
活动中有的学生对于雪的特点把握并不全面,或者提点有重复;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寄托其中的真正的思想感情,读者理解与作者表达意图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因此,如果没有在自主学习环节,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深入研读的背景下,学生很难抵达文本内核。
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绝不是说各说各理,而是要展开讨论。课堂精彩之处往往就在于观点争鸣,质疑辩论。有了这样的题目,课堂活动一定精彩纷呈。
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样的题目。它是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展开的牛鼻子,如果我们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就等于牵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3. 研讨与练习是教学反馈检测的重要参考
由于“研讨与练习”一般会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品析语言,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句式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拓展迁移等,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作为自主学习的任务,或者当做老师实施教学反馈的手段。
比如《雪》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题目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这道题设题意图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学生要检查自己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蕴,老师要了解学生品析语言和解读文本的程度,即可通过这些关键性词句来实现。
请看这道题的第3小题: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这三个词语牵涉文章的主旨,牵涉到对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把握,很能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教师借此能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解读状态,从而为下一步教学行为提供依据;学生也可以借此再去研读文本和资料,求证自己的解读是否合情合理。
再看本课中的题目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很显然,这是编者引导学生及时迁移,形成实际的语文表达能力。题目中提到的描写雪的片段都是比较经典的,学生的超强模仿能力,应该能够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雪中游戏。不过,学生未必能懂得有意识地在描写中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情感来,这一点有必要提醒学生。
很多时候,像这样的随机练笔性的题目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其实,这是非常遗憾的。编者设计这样的题目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训练的机会,也是综合落实教学目标的有益之举,万万不可敷衍了事。
当然,“研讨与练习”的设计不敢说百分之百的科学合理,但是一旦编入教材,我们还得要充分利用,不仅要保障使用,不随意更改,也要做到位,不要敷衍了事,还要灵活运用,不要固步自封。
例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鲁迅的《雪》一文,编者设计了三个题目:
题目一:作者对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绘,引起你怎样的联想?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何处理这类题目,执教者应有明确的教学主旨。
1. 研讨与练习是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体现
教学目标的达成是严肃的教育任务,主要通过教材来实现。编者设计这些题目意在落实教学目标。因此研讨与练习是沟通教材编者、教材与师生关系的重要纽带。
教师应该明白怎样利用教学资源达成教学目标,而前提就是必须有能力解析文本,抓住文本的要核。很显然,这个题目的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主要思想。这涉及到思路梳理、层次段落划分直至提炼出主要内容,感知其主要思想情感。这个过程必然涉及到相应的语文术语的知晓和运用,涉及到材料与中心的关系问题,涉及到文章的布局谋篇、构思立意的艺术性问题。
2. 研讨与练习是师生课堂活动的得力工具
正是因为题目承载着严肃的教学目标,是阅读活动的重要抓手,所以,它可以成为师生课堂活动的得力工具。从对题目一的分析来看,它充当了教学杠杆的作用,用得好能够四两拨千斤,找到合适的抓手培育学生的语文能力。那么,怎样使用呢?
题目一题干中强调了回答问题的主体地位,两次使用了“你”,即师生或者别的读者。这样要求的意图无非是强调阅读者的独特体验,尊重解读的多元性。究竟哪一个更符合文本本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这还得依靠课堂对话的广泛而深入的展开。师生进入对话情景之前,必须独立解读文本,思考这个题目,给出自己的答案,形成文字,这是师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没有这个环节,课堂上现场解决给出题目的答案,很显然是仓促的,肤浅的,很难在对话中产生耀眼的火花。
新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是这样阐述的:“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笔者本着这样的思想,利用题目一展开教学。
师:自主研读,列出本文的提纲。(生阅读后展示、师生对话)
活动中有的学生对于雪的特点把握并不全面,或者提点有重复;有的学生不能很好地体会作者寄托其中的真正的思想感情,读者理解与作者表达意图之间发生一定程度的错位。因此,如果没有在自主学习环节,充分利用学习资源深入研读的背景下,学生很难抵达文本内核。
本文的主旨比较隐晦,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是绝不是说各说各理,而是要展开讨论。课堂精彩之处往往就在于观点争鸣,质疑辩论。有了这样的题目,课堂活动一定精彩纷呈。
教学效果的高低、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这样的题目。它是课堂活动是否有效展开的牛鼻子,如果我们牵住了这个牛鼻子,就等于牵住了阅读教学的重点内容。
3. 研讨与练习是教学反馈检测的重要参考
由于“研讨与练习”一般会帮助学生整体把握内容,体会思想情感,帮助学生品析语言,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修辞、句式和写作手法,帮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和写作技巧,帮助学生拓展迁移等,体现了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以此作为自主学习的任务,或者当做老师实施教学反馈的手段。
比如《雪》的研讨与练习中的题目二:结合全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这道题设题意图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关键性语句,更深地品味文章的内涵。学生要检查自己是否能够准确理解文本的意蕴,老师要了解学生品析语言和解读文本的程度,即可通过这些关键性词句来实现。
请看这道题的第3小题: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这三个词语牵涉文章的主旨,牵涉到对朔方的雪的特点的把握,很能体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水平,教师借此能发现不同程度的学生的解读状态,从而为下一步教学行为提供依据;学生也可以借此再去研读文本和资料,求证自己的解读是否合情合理。
再看本课中的题目三: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很显然,这是编者引导学生及时迁移,形成实际的语文表达能力。题目中提到的描写雪的片段都是比较经典的,学生的超强模仿能力,应该能够帮助他们运用各种描写手法,描绘出属于自己的雪中游戏。不过,学生未必能懂得有意识地在描写中呈现出一定的思想情感来,这一点有必要提醒学生。
很多时候,像这样的随机练笔性的题目往往被视为可有可无的内容。其实,这是非常遗憾的。编者设计这样的题目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写作训练的机会,也是综合落实教学目标的有益之举,万万不可敷衍了事。
当然,“研讨与练习”的设计不敢说百分之百的科学合理,但是一旦编入教材,我们还得要充分利用,不仅要保障使用,不随意更改,也要做到位,不要敷衍了事,还要灵活运用,不要固步自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