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中封皮染色工艺的研究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m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籍修复中,对于破损的封皮、书页往往通过对配纸的染色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染料是常用的两种染色剂。传统染料(颜料)主要有植物染料、矿物颜料等,化学染料比较常见是管装浆状的国画颜料。吴煦档案中的《重刊灾赈果报录》封皮破损需要修复,文章通过对该文献的封皮染色来进一步研究文物修复中的纸张染色原料和染色工艺。
  关键词:古籍;封皮;染色工艺
  1 文物信息与价值
  该文献为《重刊灾赈果报录》,是吴煦档案中一份56件套的文书,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号荔影,别号秦望山民或秦望山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曾任江苏嘉定知县、松江知府、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对公务档案、私函的收集和保存十分在意,涉及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这些收集保存下的文献文书被定名为“吴煦档案”。也正是因为吴煦个人的丰富经历,让吴煦档案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成为近代历史档案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刊灾赈果报录》主要内容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安徽流民泛滥,盗决东坝,造成大水蔓延;江苏境内荆溪等地农田屋舍被大水所淹,灾民流离失所。官府在进行赈灾过程中,通过刊印《果报录》形式予以宣讲因果报应等事由,劝谏民众乐善好施,警戒官吏勿巧取豪夺,冒领贪污赈灾款物。《重刊灾赈果报录》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内容不乏有警戒世人行善积德等积极因素。
  2 现状及修复方案
  按照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认真编制规范性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申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批准后,对其实施了系列保护措施,其保护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是该古籍的修复方案。
  首先是进行物理检测,检测文献长度、宽度、厚度、重量以及字迹、颜料稳定性等基本信息。然后将面粉混合清水搓成面粉团对文物表面进行清尘。由于该批古籍在留存过程中曾遭受虫噬鼠咬,并在纸张中留有蝇屎虫粪,为此纸张霉污、污渍较多。我们将消毒液与纯净水按照低比例混和后对书页进行清洗工作。为防止消毒液在书页上的残留,用纯净水多次淋洗,以保证无化学药物残留。淋洗时,将水温控制在40~50摄氏度,以确保字迹及颜色不发生改变。接下来是配纸,采用纸张性能相似的浙江奉化棠云纸作为补纸。根据封皮的色差,选取三种纸并采用传统方法染色处理,其中包括不同颜色的棠云纸、富阳竹纸以及古法毛边染制封底、封面补纸。最后进行修补,由于古籍书页为清代竹纸,纸质薄且韧性良好,经仪器检测选配与文书纸性相似、帘纹一致的浙江奉化(棠云纸)竹纸作为修补材料。书的封面有部分残损,封皮的修补工作是该文献的重点,修复原则中有一条是要遵循“修旧如旧”,尽可能地选取与原书页纸性、颜色等一致的古纸。但因封皮颜色特殊,并没有合适的配纸,这就需要我们对与待修复封皮的纸张性质、厚薄、帘纹、密度等相近的纸张进行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修复要求的配纸。该件文书的封皮处理采用的是染色的方式,对于需要处理的修复用纸,在修复范畴内我们称其为新型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按照文物保护中修复材料的使用要求,新材料在使用之前是要进行反复试验,以确保其不会对文物本体产生保护性破坏。但是目前对于修复用纸染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同时修复用纸的染色性试验对文献文书的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将对封皮修复中的染色原料的选取、染色方式的使用进行重点阐述。
  3 染色工艺
  对纸张染色从而达到修复效果是古籍文献修复中常有的一种纸张处理的方式。经过调查,修复中常用的染色剂主要是传统染料(颜料)类和化学颜料类。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对染黄颜料的选取做了多种研究。
  3.1 原料
  传统的染色原料是使用植物或者矿物提纯的色素进行染色。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方式之一,并普遍用于古籍修复中。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性质,因其色素分子与纤维亲和而改变纤维的颜色,着色效果不易脱落或者很少脱落。植物染料中黄色染料通常有黄檗、槐米、姜黄、藤黄、栀子等。因封皮颜色是黄色,我们选取了黄檗和槐米作为实验染料,多次染色后比对是否与原书页匹配。矿物染料古称石染,是将有色矿物研磨成细粒后制成的染料,在绘画、仿古、文物修复中广泛应有。矿物染料中黄色染料主要是雄黄。
  3.1.1 黄檗
  黄檗主要成分為小檗碱,既能作为黄色染料,也对纸张文献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敦煌发现的5~10世纪的经卷,大多经过黄檗染色,保存良好,未被虫蛀。黄檗纸也为当时皇宫贵族所青睐,如《名义考》中有唐高宗喜用黄檗麻纸的记录。
  3.1.2 姜黄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一直是古代黄色染料的主要来源,颜色亮黄,上染效果好。但因其易溶于水,存在牢色度较差的情况。
  3.1.3 雄黄
  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坤的矿石,也称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主要用途是制作染料和烟火。
  我们对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的染纸结果进行了最终比较。从纸张强度上来看,传统染色原料为天然物质,不含对纸张耐久性造成影响的化学有害物质,纸张基本保留原来的耐久性,同时因其植物特性,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为后续文物保存提供了保护;化学染料中含有化学添加剂,对纸张耐久性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色度变化上来看,植物染料所染的纸张在老化过程中褪色现象较为明显,颜色稳定性较差,而矿物染料则表现出较好的颜色稳定性。
  3.2 染色方式
  不同的染色方式对染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取的染色方式有刷染、浸染和喷染。刷染法的优点是比较快捷方便,单人即可完成操作,但是缺点在于刷染过程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匀的情况。浸染法的优势在于着色容易且均匀,但是因盛放染液的器皿大小局限,不能处理大尺幅的纸张。喷染是将纸张悬挂于高处,染液置于喷壶中,从上而下均匀地喷在待染色纸上,一遍遍叠加,这种方式是集刷染和浸染的优势于一体,既操作方便、染色均匀,也能对大张的修复用纸进行染色。
  4 经验归纳与总结
  古籍、文献文书、信札等纸质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急需保护和修复的纸质文物量十分庞大,破损属于文物修复中的常见病害,因此选择稳定性高、耐久性强的修复材料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有利于修复后文物更为长久的保护。为了避免修复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保护性”损害,需要我们对修复材料的使用有深入的了解,确保不会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本体产生二次破坏。修复配纸染色是修复过程中常出现的操作,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和染色工艺至关重要,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颜料染色后的纸张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化学颜料耐久性差,并因其含有腐蚀性化学物质,加速纸张老化,不利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所以不建议作为修复配纸的染色原料使用。植物染料对纸张的耐久性没有不良影响,染色后的纸依旧具有为染色之前的耐久性,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均匀,渗透力强,易达到古纸的颜色,是很好的染色剂。但是通过一层层叠加后,达到饱和,单纯的植物染色,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而矿物染料分子大,更容易附着在修复配纸上,增加染色纸的色度,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改封面的修复配纸,我们采用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作为染色原料,使耐久性与持久性达到最好效果。
  《重刊灾赈果报录》共56册,封皮颜色也各有细微差异,对此我们需要染制不同的修复补纸以达到修复要求。封皮破损面积也不是很大,只需要小尺幅的修复用纸,通过浸染的染色方式即可完成染色工序。染色原料我们采用的是传统染料,即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相结合,以黄檗染液作为底色,黄檗不仅能起到染色作用,还能杀虫防蛀,加入铬黄染液,根据文物本地封皮颜色的细微差异调节染料的用量,其中部分封皮带有灰度,则通过刷染一层淡墨使之完成匹配。因考虑到文献文书修复的特殊性,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染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在染色过程中,染色纸要比原书页浅一个色度,使其在后续保护过程中慢慢达到一个融合自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巩梦婷.古文献修复中染色配纸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天水自古为华夏重镇,文脉昌盛,代代承续。众多书画艺术家留下了一幅幅流传千古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创作灵感和艺术境界等。这次对已故当代著名画家的作品甄选展出,既是缅怀,更是传承。  关键词:天水;已故画家;作品展;鉴赏  天水钟灵毓秀,文脉昌盛,书画艺术历数百年而不衰。众多书画大师相承一脉,倾心浸淫于书画之道,翰墨飞扬,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艺术佳作。为缅怀天水老一辈艺术家在
期刊
摘 要:文章从东莞市博物馆馆藏晚清民国地契出发,介绍馆藏地契的基本情况、契约的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从中了解到晚清、民国时期东莞传统的人情、道德、民风和习俗。  关键词:地契;东莞市博物馆;乡情  民间地契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见证物,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重视。地契作为见证我国土地权属变更的重要历史资料,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权属变更以及土地的管理制度。  地契是
期刊
摘 要:河南省许昌禹州市发现一件“椀见宜男”铭红绿彩瓷碗,碗心以生动的萱草图样配合碗口的四字铭文,体现着宋金时期“宜男多子”的生育文化。萱草作为祥瑞植物,寓指母亲、宜男、无忧。魏晋及至明清,萱草既是农业社会生育文化的体现,也承载着人们“多子多福”“椿萱并茂”“无忧无虑”的生活愿望。笔者通过对瓷器与书画中萱草形象的描绘,通过对魏晋、宋金时期生育风俗的研究,揭示我国农业社会时期传统生育风俗的典型性。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上海闵行区博物馆收藏的一尊民国年间由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赠予法总领事韦礼德的银爵为引,在查证文献、列举事实的基础上,对法国驻沪总领事韦礼德在沪七年间的行为方式、处事态度进行了考证,实证了上海总商会、上海县商会对于韦礼德“公正和平”的高度评价。该银爵是一件铭刻着一段历史记忆、凝结着一份深厚友谊的重要物证,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纪念象征意义。  关键词:银爵;法总领事;韦礼德;
期刊
摘 要:文章以张彤云的油画名作《祖国》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心理学“集体记忆”的概念范畴入手,探讨了集体记忆对艺术创作,特别是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影响,思考这样一个事关艺术作品成败的核心问题:一件艺术作品打动人灵魂的因素是什么,感召力来自何处?或者说,情感与记忆、感性与理性,是如何在一幅主题性绘画作品中凝结与呈现的?  关键词:《祖国》;张彤云;集体记忆;个体记忆  1 群体、社会和时代精神提供给我们唤醒
期刊
摘 要:考古遗址留存下来的人类、动物遗骨遗骸和植物残留是古代生物信息的载体,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基因信息。文章概述了几种古DNA提取常用的方法及原理,并介绍了这些方法在古DNA研究中的一些应用实例。  关键词:考古;遗骸;古DNA;提取方法  我国墓葬、考古遗址中经常发掘出土大量猪、马、牛、羊等动物遗骨遗骸、古尸以及植物残留[1-6],这些遗存为我们提供了古代动物、植物和人类重要的基因信息。古DNA
期刊
摘 要:辽阔的疆域、大一统的政治格局以及通达四方的驿路,使元代的商品贸易非常活跃,其繁荣程度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时期中国与欧洲开始有使臣往来,商人与教士纷纷来华,自古形成的草原丝绸之路也空前繁荣,多元文化汇聚于此。因此,内蒙古地区出土的元代文物呈现出多种文化风貌。  关键词:元朝;造型;纹样;多元文化  元朝作为一个通达四海的帝国王朝,经济生产获得极大发展,手工业生产中的陶瓷制造、矿冶业中的金银器
期刊
摘 要:中国是一个城墙文化充分发展的国家,城墙文化从古代起就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观念。临海的台州府城墙从筑城初期开始就与整个历史发展形势息息相关,兴衰荣辱的千年光阴投射在台州府城墙的文化中,显现出其共性与特性交替的光辉。而它未来的发展走向如何,也是其他城市城墙文化遗产工作的迷惑与思索之一。  关键词:文化遗产;城墙保护;现代语境  相对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令人沮丧的大规模拆毁城墙的运动,时隔
期刊
摘 要:文章基于“中国知网”可在线查阅到的期刊文献,对敦煌学研究领域中涉及宗教、历史、地理、美术、舞蹈和民俗这六个主题的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了敦煌学研究在这六个领域中研究的重点主题。文章在最后提出建议,应将敦煌本土文化建设与敦煌学研究成果有机结合,提升敦煌本土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深度;应进一步增强敦煌市民对历史文化的认识和辨别力,以及对当代本土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力;应进一步彰显我国民族文化的过去、
期刊
摘 要: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1986年出土于白衣寺塔刹内,由铜丝、珍珠、珊瑚穿缀而成,是现存明代头饰中较为特殊的一种。文章基于此,首先对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的来源做了简介,然后从用料珍贵、造型独特、做工精细三个角度分析了头饰的特点,最后从白衣寺塔和多子、富贵的寓意等出发,深入探讨了头饰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明石榴花珍珠串珠头饰;艺术特点;文化内涵  头饰是古代女性首饰中的一种,插戴于发上,具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