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古籍修复中,对于破损的封皮、书页往往通过对配纸的染色从而达到“修旧如旧”的修复效果,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染料是常用的两种染色剂。传统染料(颜料)主要有植物染料、矿物颜料等,化学染料比较常见是管装浆状的国画颜料。吴煦档案中的《重刊灾赈果报录》封皮破损需要修复,文章通过对该文献的封皮染色来进一步研究文物修复中的纸张染色原料和染色工艺。
关键词:古籍;封皮;染色工艺
1 文物信息与价值
该文献为《重刊灾赈果报录》,是吴煦档案中一份56件套的文书,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号荔影,别号秦望山民或秦望山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曾任江苏嘉定知县、松江知府、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对公务档案、私函的收集和保存十分在意,涉及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这些收集保存下的文献文书被定名为“吴煦档案”。也正是因为吴煦个人的丰富经历,让吴煦档案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成为近代历史档案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刊灾赈果报录》主要内容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安徽流民泛滥,盗决东坝,造成大水蔓延;江苏境内荆溪等地农田屋舍被大水所淹,灾民流离失所。官府在进行赈灾过程中,通过刊印《果报录》形式予以宣讲因果报应等事由,劝谏民众乐善好施,警戒官吏勿巧取豪夺,冒领贪污赈灾款物。《重刊灾赈果报录》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内容不乏有警戒世人行善积德等积极因素。
2 现状及修复方案
按照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认真编制规范性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申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批准后,对其实施了系列保护措施,其保护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是该古籍的修复方案。
首先是进行物理检测,检测文献长度、宽度、厚度、重量以及字迹、颜料稳定性等基本信息。然后将面粉混合清水搓成面粉团对文物表面进行清尘。由于该批古籍在留存过程中曾遭受虫噬鼠咬,并在纸张中留有蝇屎虫粪,为此纸张霉污、污渍较多。我们将消毒液与纯净水按照低比例混和后对书页进行清洗工作。为防止消毒液在书页上的残留,用纯净水多次淋洗,以保证无化学药物残留。淋洗时,将水温控制在40~50摄氏度,以确保字迹及颜色不发生改变。接下来是配纸,采用纸张性能相似的浙江奉化棠云纸作为补纸。根据封皮的色差,选取三种纸并采用传统方法染色处理,其中包括不同颜色的棠云纸、富阳竹纸以及古法毛边染制封底、封面补纸。最后进行修补,由于古籍书页为清代竹纸,纸质薄且韧性良好,经仪器检测选配与文书纸性相似、帘纹一致的浙江奉化(棠云纸)竹纸作为修补材料。书的封面有部分残损,封皮的修补工作是该文献的重点,修复原则中有一条是要遵循“修旧如旧”,尽可能地选取与原书页纸性、颜色等一致的古纸。但因封皮颜色特殊,并没有合适的配纸,这就需要我们对与待修复封皮的纸张性质、厚薄、帘纹、密度等相近的纸张进行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修复要求的配纸。该件文书的封皮处理采用的是染色的方式,对于需要处理的修复用纸,在修复范畴内我们称其为新型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按照文物保护中修复材料的使用要求,新材料在使用之前是要进行反复试验,以确保其不会对文物本体产生保护性破坏。但是目前对于修复用纸染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同时修复用纸的染色性试验对文献文书的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将对封皮修复中的染色原料的选取、染色方式的使用进行重点阐述。
3 染色工艺
对纸张染色从而达到修复效果是古籍文献修复中常有的一种纸张处理的方式。经过调查,修复中常用的染色剂主要是传统染料(颜料)类和化学颜料类。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对染黄颜料的选取做了多种研究。
3.1 原料
传统的染色原料是使用植物或者矿物提纯的色素进行染色。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方式之一,并普遍用于古籍修复中。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性质,因其色素分子与纤维亲和而改变纤维的颜色,着色效果不易脱落或者很少脱落。植物染料中黄色染料通常有黄檗、槐米、姜黄、藤黄、栀子等。因封皮颜色是黄色,我们选取了黄檗和槐米作为实验染料,多次染色后比对是否与原书页匹配。矿物染料古称石染,是将有色矿物研磨成细粒后制成的染料,在绘画、仿古、文物修复中广泛应有。矿物染料中黄色染料主要是雄黄。
3.1.1 黄檗
黄檗主要成分為小檗碱,既能作为黄色染料,也对纸张文献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敦煌发现的5~10世纪的经卷,大多经过黄檗染色,保存良好,未被虫蛀。黄檗纸也为当时皇宫贵族所青睐,如《名义考》中有唐高宗喜用黄檗麻纸的记录。
3.1.2 姜黄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一直是古代黄色染料的主要来源,颜色亮黄,上染效果好。但因其易溶于水,存在牢色度较差的情况。
3.1.3 雄黄
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坤的矿石,也称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主要用途是制作染料和烟火。
我们对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的染纸结果进行了最终比较。从纸张强度上来看,传统染色原料为天然物质,不含对纸张耐久性造成影响的化学有害物质,纸张基本保留原来的耐久性,同时因其植物特性,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为后续文物保存提供了保护;化学染料中含有化学添加剂,对纸张耐久性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色度变化上来看,植物染料所染的纸张在老化过程中褪色现象较为明显,颜色稳定性较差,而矿物染料则表现出较好的颜色稳定性。
3.2 染色方式
不同的染色方式对染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取的染色方式有刷染、浸染和喷染。刷染法的优点是比较快捷方便,单人即可完成操作,但是缺点在于刷染过程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匀的情况。浸染法的优势在于着色容易且均匀,但是因盛放染液的器皿大小局限,不能处理大尺幅的纸张。喷染是将纸张悬挂于高处,染液置于喷壶中,从上而下均匀地喷在待染色纸上,一遍遍叠加,这种方式是集刷染和浸染的优势于一体,既操作方便、染色均匀,也能对大张的修复用纸进行染色。
4 经验归纳与总结
古籍、文献文书、信札等纸质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急需保护和修复的纸质文物量十分庞大,破损属于文物修复中的常见病害,因此选择稳定性高、耐久性强的修复材料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有利于修复后文物更为长久的保护。为了避免修复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保护性”损害,需要我们对修复材料的使用有深入的了解,确保不会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本体产生二次破坏。修复配纸染色是修复过程中常出现的操作,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和染色工艺至关重要,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颜料染色后的纸张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化学颜料耐久性差,并因其含有腐蚀性化学物质,加速纸张老化,不利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所以不建议作为修复配纸的染色原料使用。植物染料对纸张的耐久性没有不良影响,染色后的纸依旧具有为染色之前的耐久性,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均匀,渗透力强,易达到古纸的颜色,是很好的染色剂。但是通过一层层叠加后,达到饱和,单纯的植物染色,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而矿物染料分子大,更容易附着在修复配纸上,增加染色纸的色度,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改封面的修复配纸,我们采用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作为染色原料,使耐久性与持久性达到最好效果。
《重刊灾赈果报录》共56册,封皮颜色也各有细微差异,对此我们需要染制不同的修复补纸以达到修复要求。封皮破损面积也不是很大,只需要小尺幅的修复用纸,通过浸染的染色方式即可完成染色工序。染色原料我们采用的是传统染料,即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相结合,以黄檗染液作为底色,黄檗不仅能起到染色作用,还能杀虫防蛀,加入铬黄染液,根据文物本地封皮颜色的细微差异调节染料的用量,其中部分封皮带有灰度,则通过刷染一层淡墨使之完成匹配。因考虑到文献文书修复的特殊性,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染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在染色过程中,染色纸要比原书页浅一个色度,使其在后续保护过程中慢慢达到一个融合自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巩梦婷.古文献修复中染色配纸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
关键词:古籍;封皮;染色工艺
1 文物信息与价值
该文献为《重刊灾赈果报录》,是吴煦档案中一份56件套的文书,吴煦(1809—1872),字晓帆,号春池,晚号荔影,别号秦望山民或秦望山樵,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曾任江苏嘉定知县、松江知府、苏松太道、江苏布政使等职。他在任职期间,对公务档案、私函的收集和保存十分在意,涉及清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这些收集保存下的文献文书被定名为“吴煦档案”。也正是因为吴煦个人的丰富经历,让吴煦档案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成为近代历史档案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刊灾赈果报录》主要内容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安徽流民泛滥,盗决东坝,造成大水蔓延;江苏境内荆溪等地农田屋舍被大水所淹,灾民流离失所。官府在进行赈灾过程中,通过刊印《果报录》形式予以宣讲因果报应等事由,劝谏民众乐善好施,警戒官吏勿巧取豪夺,冒领贪污赈灾款物。《重刊灾赈果报录》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迷信色彩,但其中内容不乏有警戒世人行善积德等积极因素。
2 现状及修复方案
按照国家文物局有关规定和要求,我们认真编制规范性的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申报国家文物局。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论证批准后,对其实施了系列保护措施,其保护效果显著,达到预期目标。以下是该古籍的修复方案。
首先是进行物理检测,检测文献长度、宽度、厚度、重量以及字迹、颜料稳定性等基本信息。然后将面粉混合清水搓成面粉团对文物表面进行清尘。由于该批古籍在留存过程中曾遭受虫噬鼠咬,并在纸张中留有蝇屎虫粪,为此纸张霉污、污渍较多。我们将消毒液与纯净水按照低比例混和后对书页进行清洗工作。为防止消毒液在书页上的残留,用纯净水多次淋洗,以保证无化学药物残留。淋洗时,将水温控制在40~50摄氏度,以确保字迹及颜色不发生改变。接下来是配纸,采用纸张性能相似的浙江奉化棠云纸作为补纸。根据封皮的色差,选取三种纸并采用传统方法染色处理,其中包括不同颜色的棠云纸、富阳竹纸以及古法毛边染制封底、封面补纸。最后进行修补,由于古籍书页为清代竹纸,纸质薄且韧性良好,经仪器检测选配与文书纸性相似、帘纹一致的浙江奉化(棠云纸)竹纸作为修补材料。书的封面有部分残损,封皮的修补工作是该文献的重点,修复原则中有一条是要遵循“修旧如旧”,尽可能地选取与原书页纸性、颜色等一致的古纸。但因封皮颜色特殊,并没有合适的配纸,这就需要我们对与待修复封皮的纸张性质、厚薄、帘纹、密度等相近的纸张进行预处理,使之成为符合修复要求的配纸。该件文书的封皮处理采用的是染色的方式,对于需要处理的修复用纸,在修复范畴内我们称其为新型的文物保护修复材料。按照文物保护中修复材料的使用要求,新材料在使用之前是要进行反复试验,以确保其不会对文物本体产生保护性破坏。但是目前对于修复用纸染色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同时修复用纸的染色性试验对文献文书的修复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此,我们将对封皮修复中的染色原料的选取、染色方式的使用进行重点阐述。
3 染色工艺
对纸张染色从而达到修复效果是古籍文献修复中常有的一种纸张处理的方式。经过调查,修复中常用的染色剂主要是传统染料(颜料)类和化学颜料类。在修复过程中,我们对染黄颜料的选取做了多种研究。
3.1 原料
传统的染色原料是使用植物或者矿物提纯的色素进行染色。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国古代染色工艺的主流方式之一,并普遍用于古籍修复中。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植物染料的性质,因其色素分子与纤维亲和而改变纤维的颜色,着色效果不易脱落或者很少脱落。植物染料中黄色染料通常有黄檗、槐米、姜黄、藤黄、栀子等。因封皮颜色是黄色,我们选取了黄檗和槐米作为实验染料,多次染色后比对是否与原书页匹配。矿物染料古称石染,是将有色矿物研磨成细粒后制成的染料,在绘画、仿古、文物修复中广泛应有。矿物染料中黄色染料主要是雄黄。
3.1.1 黄檗
黄檗主要成分為小檗碱,既能作为黄色染料,也对纸张文献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敦煌发现的5~10世纪的经卷,大多经过黄檗染色,保存良好,未被虫蛀。黄檗纸也为当时皇宫贵族所青睐,如《名义考》中有唐高宗喜用黄檗麻纸的记录。
3.1.2 姜黄
姜黄为姜科姜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姜黄中提取的天然色素一直是古代黄色染料的主要来源,颜色亮黄,上染效果好。但因其易溶于水,存在牢色度较差的情况。
3.1.3 雄黄
雄黄是一种含有硫化坤的矿石,也称鸡冠石,橘黄色,有光泽,主要用途是制作染料和烟火。
我们对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的染纸结果进行了最终比较。从纸张强度上来看,传统染色原料为天然物质,不含对纸张耐久性造成影响的化学有害物质,纸张基本保留原来的耐久性,同时因其植物特性,具有杀虫防蛀的功效,为后续文物保存提供了保护;化学染料中含有化学添加剂,对纸张耐久性造成一定的损害。从色度变化上来看,植物染料所染的纸张在老化过程中褪色现象较为明显,颜色稳定性较差,而矿物染料则表现出较好的颜色稳定性。
3.2 染色方式
不同的染色方式对染色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我们采取的染色方式有刷染、浸染和喷染。刷染法的优点是比较快捷方便,单人即可完成操作,但是缺点在于刷染过程中容易出现染色不匀的情况。浸染法的优势在于着色容易且均匀,但是因盛放染液的器皿大小局限,不能处理大尺幅的纸张。喷染是将纸张悬挂于高处,染液置于喷壶中,从上而下均匀地喷在待染色纸上,一遍遍叠加,这种方式是集刷染和浸染的优势于一体,既操作方便、染色均匀,也能对大张的修复用纸进行染色。
4 经验归纳与总结
古籍、文献文书、信札等纸质文物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我国急需保护和修复的纸质文物量十分庞大,破损属于文物修复中的常见病害,因此选择稳定性高、耐久性强的修复材料显得至关重要,不仅可以节省时间、精力,也有利于修复后文物更为长久的保护。为了避免修复过程中操作不当而导致的“保护性”损害,需要我们对修复材料的使用有深入的了解,确保不会在修复过程中对文物本体产生二次破坏。修复配纸染色是修复过程中常出现的操作,选择合适的染色剂和染色工艺至关重要,具有极大的实际意义。
通过对传统染料(颜料)和化学颜料染色后的纸张进行一段时间的观察后发现:化学颜料耐久性差,并因其含有腐蚀性化学物质,加速纸张老化,不利于文物本体的保护,所以不建议作为修复配纸的染色原料使用。植物染料对纸张的耐久性没有不良影响,染色后的纸依旧具有为染色之前的耐久性,在染色过程中,染色均匀,渗透力强,易达到古纸的颜色,是很好的染色剂。但是通过一层层叠加后,达到饱和,单纯的植物染色,效果却很难达到预期。而矿物染料分子大,更容易附着在修复配纸上,增加染色纸的色度,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因此,对于改封面的修复配纸,我们采用植物染料和矿物染料作为染色原料,使耐久性与持久性达到最好效果。
《重刊灾赈果报录》共56册,封皮颜色也各有细微差异,对此我们需要染制不同的修复补纸以达到修复要求。封皮破损面积也不是很大,只需要小尺幅的修复用纸,通过浸染的染色方式即可完成染色工序。染色原料我们采用的是传统染料,即植物染料与矿物染料相结合,以黄檗染液作为底色,黄檗不仅能起到染色作用,还能杀虫防蛀,加入铬黄染液,根据文物本地封皮颜色的细微差异调节染料的用量,其中部分封皮带有灰度,则通过刷染一层淡墨使之完成匹配。因考虑到文献文书修复的特殊性,在实际修复过程中,染液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在染色过程中,染色纸要比原书页浅一个色度,使其在后续保护过程中慢慢达到一个融合自然的状态。
参考文献
[1]巩梦婷.古文献修复中染色配纸的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