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年5月25日,上海外滩。交通堵塞,人头攒动。各国商团云集,水兵列队,驻沪领事和各界大佬纷纷露面。一场隆重的铜像揭幕仪式即将举行。
鼓乐声中,领事团首席领事乐斯劳揭开幕布,只见这尊9英尺高的铜像微微颔首,身体前倾,左腿略弓,大衣敞开。铜像的主人,就是英国人罗伯特·赫德。100年来,他的言行虽然备受争议,但他所致力的海关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这个古老帝国走向近代。
接手烂摊子
康熙年间,清廷在东南沿海分别设立了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关,履行征收关税、管理船舶的职责。这就是大清海关的由来。即便是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接受“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损失了关税主权,但依旧自主掌控海关的管理权。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者占领上海县城,设在上海松江的江海关被迫关张。英美商人趁乱拒交关税。眼看海关失控,在洋人的诱迫下,江海关监督吴建彰只好邀请洋人“帮办税务”。就这样,英美法三国派员组成海关管理委员会,取代江海关来征收关税、稽查走私。
其实,清廷本来对海关就不重视,关税收入在财政总盘子里的比重很小。反正收的都是洋人的钱,收回来之后再当作战争赔款付出去,对朝廷也没什么损失。干脆就聘洋人管得了。于是,这样的做法逐渐推广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干脆聘请英国人李泰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门,管理全国海关事务。
赫德来华,就赶上了这样的新局面。他干过领馆翻译、贸易官员,汉语娴熟流利,为人沉着圆通,熟悉官场礼节,能跟中国士大夫打成一片,深受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清廷高层赏识。1863年,28岁的赫德取代因干涉中国内政而辞职的李泰国,被聘为大清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掌门,接手这个东亚最庞大的海关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大清海关的运作虽然独立,但积弊丛生。行政管理松弛涣散、人事任免贿赂成风,关税征收标准不一,关政不修、人员杂乱。一言以蔽之:不讲规矩。
这样的状态,显然担不起维护国家贸易主权和经济利益的重任。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清海关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赫德接手的,就是这样的烂摊子。
创新海关管理
赫德上任之时,总税务司署所辖海关多达14处,遍及所有通商口岸,雇佣洋员400人,华籍员工上千人。怎样才能让这个庞大的机构有效运作呢?赫德开出的药方是立规矩。
——改变混乱,从垂直管理做起。先前,大清海关没有中央领导机构,各地海关各行其是,接受多头领导。京城的内务府、所在地的督抚,甚至海关监督的家奴,都能插手海关事务,从中分肥。赫德参照英国海关的做法,建立了新的总税务司制度。总税务司署作为中央级海关领导机构,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于手中,对各地海关实行垂直统一领导。这种垂直管理的做法在海关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分类记账,优化会计制度。长期以来,大清海关的会计账目只有一本总账,类别不清、账目混乱。1865年起,赫德主持了会计制度改革,全部收支总账分为A、B、C、D四个账户。A是海关经费支出账,B是海关罚没收入账,C是船钞收入及用于航务设施的提成账,D是其他规费收入和开支账。结余必须存入指定账户,非经总税务司署点头,各海关不得截留。这样,关税收入更清晰,克扣之风有收敛,故而这一制度沿用到1930年代。
——摸清家底,推进数据统计。清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很大,但究竟有多大,清廷一无所知。大清海关从未做过全国性的贸易统计,也就拿不出促进外贸的针对性举措。赫德主持总税务司署后,很重视数据统计。1873年,总税务司署成立贸易造册处,专门负责编印各口岸贸易季报和年报,编写贸易报告,涉及财政、经济、货币、金融等方面情况,尤其是关于大宗商品进出口的数据,统计详细,资料翔实,既是总税务司署外贸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天研究晚清海关的基础文献。
——加强巡视,稽查各地海关。赫德在总税务司署专设稽查账目税务司,“总管辖海关之会计,并审查各地海关之会计,至少每年到各地巡视一次,副税务司驻留北京总司署负责审查各关报表”,有权随时检查各地海关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重大违规现象,有权先接管该关业务,再请示总税务司署定夺。由于巡视频繁,稽查严格,在赫德任职的半个世纪里,违规情况寥寥无几。
——依法缉私,遏制走私偷漏。赫德曾在一封书信中记述,宝文洋行购买4000匹市布,谎报为2000匹,海关要没收货物,洋行却借口申报时“笔误”,拒绝交出;魏尔塞洋行从英国运来9个箱子,发票上写明“螺丝钉与书籍”,经海关查验,其实是枪支用的铜帽。其实,早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海关官员就跟外商勾结,包庇鸦片贸易,从中获利。为了遏制日益泛滥的走私行为,赫德主持制订了《会讯船货入官章程》,使缉私惩罚作到有章可循,尽可能有效威慑和防患于未然。
经济学家杨小凯曾说,赫德的改革“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使海关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因而促进了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他也保证了用有效率的管理和制度为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1861年,关税收入496万多两银子,1887年达到2050万两,到19世纪末更超过3000万两。在国库空虚、开销浩大的那段岁月里,越来越成为清廷财政的主心骨。
不拘一格管人才
清前期,监督大人是各个海关的一把手,通常为满族大臣,非亲即贵。在任期间,既替皇帝敛财,把海外奢侈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又勾结本省官员大捞油水,中饱私囊。监督们常让家奴操持公务。这些人既没有编制,也没人考核,刁难商民之事屡见不鲜。有监督大人及其家奴带头,其他海关官员更是有恃无恐,征收关税时上下其手,吃拿卡要,稍不如意,要么多收点,要么干脆把船只晾在港外,任其生意搅黄。
赫德到任后,对大清海关一塌糊涂的人事管理动了手术。1867年,总税务司署颁布《中国海关管理章程》,这是近代中国首个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有了它,海关员工不再随意招聘,而是理性规划,凡进必考,即便是递条子打招呼,也要参加考试,考不好照样落榜。赫德曾说,“不够格的一个也不要,就是总税务司长的儿子也不例外。”有了它,日常监督有章可循,不仅定期考核,而且业绩跟级别、待遇挂钩。这样,海关的内耗明显减少,高学历员工越来越多,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清前期海关的种种乱象,跟海关官员的薪酬偏低有直接关系。海关监督“税务繁多,需人料理,各口遥远,差查滋费,且有南北往回盘缠杂项,而会城酬谢,难以一概省减”。无论是日常业务,还是下属薪水,皆需自掏腰包。每年区区几千两的养廉银,根本不够用。监督大人尚且钱紧,其他官员的手头更不富裕。于是,朝廷对海关官员巧立名目征收陋规,往往视而不见。
赫德深知,海关是肥缺,虽说高薪不见得养廉,但与职务重要性、工作难度和业绩水平相匹配的薪酬,是刺激员工做好工作、洁身自好的关键。他把海关员工的薪酬分为基本薪酬、刺激性薪酬和福利津贴三部分。以外班关员为例,最低等级的钤子手(即验货员),年薪有600两,与七品知县相当;最高等级的超等验估,年薪可达2400两,与五品知府相当。可谓待遇优厚。
海关员工的优厚待遇,不光体现在年薪上。只要奉公守法,不出差错,就可每两三年加薪或提级一次。此外,赫德还首创养老储备金机制。退休时一次性领取相当于10年薪酬的退休金,因此,服务期越长,在职薪酬越高,退休金就越多。
享受了高福利,就得接受更严格的约束。赫德最反感的就是贪腐。在他看来,“一个做事不可靠的雇员,实际上是一个累赘”。闽海关的一位外班关员私受报关人员一条鲜鱼,就砸了金饭碗,而且永不叙用。赫德在任的几十年间,大清海关曝出的贪腐案不超过5起。
待遇优厚,会让海关员工权衡利弊,从而“不想贪”;惩贪手段强硬,几乎露头就打,使试法者望而却步,从而“不敢贪”;海关报税制度的业务流程复杂,无法独自完成,使有贪念的海关员工无机可乘,从而“不能贪”。
堂堂大清海关,由洋人担任掌门人近半个世纪,无疑是民族耻辱。赫德既是清廷雇员,又是英国人,既遵循职业操守,又仍以英国利益为重,既协助清廷办洋务,又不忘干涉中国内政。不过,在他的擘画下,海关作为曾经腐败混乱的重灾区,变得越来越有近代范儿。
外滩的赫德铜像,1942年毁于战火。
(作者为历史学博士)
鼓乐声中,领事团首席领事乐斯劳揭开幕布,只见这尊9英尺高的铜像微微颔首,身体前倾,左腿略弓,大衣敞开。铜像的主人,就是英国人罗伯特·赫德。100年来,他的言行虽然备受争议,但他所致力的海关改革,客观上推动了这个古老帝国走向近代。
接手烂摊子
康熙年间,清廷在东南沿海分别设立了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四关,履行征收关税、管理船舶的职责。这就是大清海关的由来。即便是鸦片战争之后,清廷被迫接受“值百抽五”的协定关税,损失了关税主权,但依旧自主掌控海关的管理权。
1853年9月,小刀会起义者占领上海县城,设在上海松江的江海关被迫关张。英美商人趁乱拒交关税。眼看海关失控,在洋人的诱迫下,江海关监督吴建彰只好邀请洋人“帮办税务”。就这样,英美法三国派员组成海关管理委员会,取代江海关来征收关税、稽查走私。
其实,清廷本来对海关就不重视,关税收入在财政总盘子里的比重很小。反正收的都是洋人的钱,收回来之后再当作战争赔款付出去,对朝廷也没什么损失。干脆就聘洋人管得了。于是,这样的做法逐渐推广到各个通商口岸。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廷干脆聘请英国人李泰国为大清海关总税务司掌门,管理全国海关事务。
赫德来华,就赶上了这样的新局面。他干过领馆翻译、贸易官员,汉语娴熟流利,为人沉着圆通,熟悉官场礼节,能跟中国士大夫打成一片,深受恭亲王奕、大学士文祥等清廷高层赏识。1863年,28岁的赫德取代因干涉中国内政而辞职的李泰国,被聘为大清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掌门,接手这个东亚最庞大的海关管理体系。
长期以来,大清海关的运作虽然独立,但积弊丛生。行政管理松弛涣散、人事任免贿赂成风,关税征收标准不一,关政不修、人员杂乱。一言以蔽之:不讲规矩。
这样的状态,显然担不起维护国家贸易主权和经济利益的重任。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清海关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赫德接手的,就是这样的烂摊子。
创新海关管理
赫德上任之时,总税务司署所辖海关多达14处,遍及所有通商口岸,雇佣洋员400人,华籍员工上千人。怎样才能让这个庞大的机构有效运作呢?赫德开出的药方是立规矩。
——改变混乱,从垂直管理做起。先前,大清海关没有中央领导机构,各地海关各行其是,接受多头领导。京城的内务府、所在地的督抚,甚至海关监督的家奴,都能插手海关事务,从中分肥。赫德参照英国海关的做法,建立了新的总税务司制度。总税务司署作为中央级海关领导机构,将各地的海关行政和人事任免集中于手中,对各地海关实行垂直统一领导。这种垂直管理的做法在海关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分类记账,优化会计制度。长期以来,大清海关的会计账目只有一本总账,类别不清、账目混乱。1865年起,赫德主持了会计制度改革,全部收支总账分为A、B、C、D四个账户。A是海关经费支出账,B是海关罚没收入账,C是船钞收入及用于航务设施的提成账,D是其他规费收入和开支账。结余必须存入指定账户,非经总税务司署点头,各海关不得截留。这样,关税收入更清晰,克扣之风有收敛,故而这一制度沿用到1930年代。
——摸清家底,推进数据统计。清前期,中国对外贸易的规模很大,但究竟有多大,清廷一无所知。大清海关从未做过全国性的贸易统计,也就拿不出促进外贸的针对性举措。赫德主持总税务司署后,很重视数据统计。1873年,总税务司署成立贸易造册处,专门负责编印各口岸贸易季报和年报,编写贸易报告,涉及财政、经济、货币、金融等方面情况,尤其是关于大宗商品进出口的数据,统计详细,资料翔实,既是总税务司署外贸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今天研究晚清海关的基础文献。
——加强巡视,稽查各地海关。赫德在总税务司署专设稽查账目税务司,“总管辖海关之会计,并审查各地海关之会计,至少每年到各地巡视一次,副税务司驻留北京总司署负责审查各关报表”,有权随时检查各地海关财务状况,一旦发现重大违规现象,有权先接管该关业务,再请示总税务司署定夺。由于巡视频繁,稽查严格,在赫德任职的半个世纪里,违规情况寥寥无几。
——依法缉私,遏制走私偷漏。赫德曾在一封书信中记述,宝文洋行购买4000匹市布,谎报为2000匹,海关要没收货物,洋行却借口申报时“笔误”,拒绝交出;魏尔塞洋行从英国运来9个箱子,发票上写明“螺丝钉与书籍”,经海关查验,其实是枪支用的铜帽。其实,早在嘉庆道光年间,有些海关官员就跟外商勾结,包庇鸦片贸易,从中获利。为了遏制日益泛滥的走私行为,赫德主持制订了《会讯船货入官章程》,使缉私惩罚作到有章可循,尽可能有效威慑和防患于未然。
经济学家杨小凯曾说,赫德的改革“不但使中国海关迅速现代化,而且使海关成为最有效率、最少贪污的清朝官僚机构。他保证了条约制度对关税率的限制,因而促进了自由贸易及公平税收,他也保证了用有效率的管理和制度为清朝政府提供了大量税收”。1861年,关税收入496万多两银子,1887年达到2050万两,到19世纪末更超过3000万两。在国库空虚、开销浩大的那段岁月里,越来越成为清廷财政的主心骨。
不拘一格管人才
清前期,监督大人是各个海关的一把手,通常为满族大臣,非亲即贵。在任期间,既替皇帝敛财,把海外奢侈品源源不断地送往京城,又勾结本省官员大捞油水,中饱私囊。监督们常让家奴操持公务。这些人既没有编制,也没人考核,刁难商民之事屡见不鲜。有监督大人及其家奴带头,其他海关官员更是有恃无恐,征收关税时上下其手,吃拿卡要,稍不如意,要么多收点,要么干脆把船只晾在港外,任其生意搅黄。
赫德到任后,对大清海关一塌糊涂的人事管理动了手术。1867年,总税务司署颁布《中国海关管理章程》,这是近代中国首个系统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有了它,海关员工不再随意招聘,而是理性规划,凡进必考,即便是递条子打招呼,也要参加考试,考不好照样落榜。赫德曾说,“不够格的一个也不要,就是总税务司长的儿子也不例外。”有了它,日常监督有章可循,不仅定期考核,而且业绩跟级别、待遇挂钩。这样,海关的内耗明显减少,高学历员工越来越多,工作效率显著提升。
清前期海关的种种乱象,跟海关官员的薪酬偏低有直接关系。海关监督“税务繁多,需人料理,各口遥远,差查滋费,且有南北往回盘缠杂项,而会城酬谢,难以一概省减”。无论是日常业务,还是下属薪水,皆需自掏腰包。每年区区几千两的养廉银,根本不够用。监督大人尚且钱紧,其他官员的手头更不富裕。于是,朝廷对海关官员巧立名目征收陋规,往往视而不见。
赫德深知,海关是肥缺,虽说高薪不见得养廉,但与职务重要性、工作难度和业绩水平相匹配的薪酬,是刺激员工做好工作、洁身自好的关键。他把海关员工的薪酬分为基本薪酬、刺激性薪酬和福利津贴三部分。以外班关员为例,最低等级的钤子手(即验货员),年薪有600两,与七品知县相当;最高等级的超等验估,年薪可达2400两,与五品知府相当。可谓待遇优厚。
海关员工的优厚待遇,不光体现在年薪上。只要奉公守法,不出差错,就可每两三年加薪或提级一次。此外,赫德还首创养老储备金机制。退休时一次性领取相当于10年薪酬的退休金,因此,服务期越长,在职薪酬越高,退休金就越多。
享受了高福利,就得接受更严格的约束。赫德最反感的就是贪腐。在他看来,“一个做事不可靠的雇员,实际上是一个累赘”。闽海关的一位外班关员私受报关人员一条鲜鱼,就砸了金饭碗,而且永不叙用。赫德在任的几十年间,大清海关曝出的贪腐案不超过5起。
待遇优厚,会让海关员工权衡利弊,从而“不想贪”;惩贪手段强硬,几乎露头就打,使试法者望而却步,从而“不敢贪”;海关报税制度的业务流程复杂,无法独自完成,使有贪念的海关员工无机可乘,从而“不能贪”。
堂堂大清海关,由洋人担任掌门人近半个世纪,无疑是民族耻辱。赫德既是清廷雇员,又是英国人,既遵循职业操守,又仍以英国利益为重,既协助清廷办洋务,又不忘干涉中国内政。不过,在他的擘画下,海关作为曾经腐败混乱的重灾区,变得越来越有近代范儿。
外滩的赫德铜像,1942年毁于战火。
(作者为历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