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图书馆的价值
古今中外,业内行外都给予了图书馆崇高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更是耳熟能详,影响甚大。关于学校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门于2015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师生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图书馆空间不友好,馆藏不够豐富多样、设备不方便、馆员不专业、服务不便利,导致好书进不来,书也流通不起来,特别是图书馆不能支持教与学,未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和综合效益。学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国台湾的资深图书馆老师曾品方提到:学校图书馆的本质是“提供资源、推动阅读、支援教学、引导学习”。我们自建校起便积极探索“图书馆中的学校”建设,除大力发展优质图书馆的“七好”——好空间、好馆藏、好设备、好馆员、好服务、好人力、好活动之外,特别重视好课程的开发,其意图便在于让学校图书馆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全校阅读,最大限度地支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信息资源高地,成为学习支援中心,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文化场所。
主题研习的实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在校学生,也将突破原有学习空间的局限,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发生在标准化的教室里、不变的师生关系中、统一的教材中和固化的课表控制下。对于这场以信息技术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更好应对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的主题研习课程应运而生。
从课程分类角度看,主题研习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具体来说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真实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多学科内容,链接多方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体现深度学习的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
自2016年秋季以来,学校以整体推进的方式鼓励全员参与,在近百个主题的研习实践中,明确了“确定主题—研究学习—创作分享—评估反思”研习四环节,并逐渐形成“问中学、读中学、做中学”的研习特点。其中,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高地、支援中心,在研习的全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
图书馆对主题研习的三大支援
组织馆藏,提供丰富的研习资源。学校图书馆首要定位是资源中心。图书馆资源,除了纸质书、还包括非印刷类书籍、报刊、影片、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数字产品以及计算机可读资料等等。丰富多元合理的馆藏是优质图书馆的第一个衡量标准,而能支持教与学的馆藏,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当各年级或者各班级的研习主题确定下来,图书馆老师便会用最快的速度配置研习书目和相关素材,用最醒目的形式和最便利的方法为主题研习提供丰富的研习资源。
制作研习书单。围绕主题,找出馆内适用的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并整理成册提供给师生。例如,“茶”是四年级确定的研习主题,图书馆老师细读研习方案,了解其研习目标及时间安排,然后立即组织馆藏,编制“茶”主题研习书单。如果遇到一些研习主题较为偏小,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不够,图书馆或者征询老师意见即刻现采或者求助省图、市图,将相关的图书等资源打包借回满足师生的研习需求。
布置主题单架。为了让师生接触到更直观的资源,图书馆布置主题桌、主题架,将和研习主题有关的实物进行艺术化的陈列。这些实物与纸媒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通过现场观察与体验,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围绕主题“茶”布置茶桌,图书馆陈列出安徽各种名茶和茶具。围绕主题“种子”布置种子桌,摆放常见的、不常见的各类植物种子。
邀请校外专家。根据研习需要,图书馆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适时邀请和主题研习相关的专家进校进班,为孩子们进行专题讲座,解惑答疑,精准点拨。例如,邀请茶文化专家为四年级“茶”研习组讲解茶的历史文化,邀请作家为全校“书剧”研习的师生们讲解墙书的魅力,邀请美国插画家大卫·威斯那为爱创作的学生讲如何创作一本图画书。
教授方法,教给学生实用的研习工具如何澄清自己的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信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贯穿整个研习过程,是研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尽管主题研习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我探究,但是教师适时的引导与专题教学能为孩子的深度学习助力。
六年级某班的研习主题是“民间技艺”,在孩子们探访非遗博览会后,孩子的研习热情又被向前推了一波,对糖画、脸谱、泥塑等民间技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对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有些不知所措。图书馆的老师了解班级研习的动向,结合图书馆课程,与研习导师协作,开始教授思维导图。老师带领孩子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和意义,并以“民间技艺”为主题词,让孩子针对最感兴趣的民间技艺发问。比如“脸谱”,你到底想知道和探究什么呢?随着孩子们的问题提出,他们梳理出:脸谱的源起、代表的含义、类别、画法、文化意义等,并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孩子们的思路一下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由“民间技艺”大的主题又生发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于是,孩子们开始分小组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的“民间技艺”研习的落脚点,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用思维导图记录研习的过程。
像这样的专题学习还有很多。例如不知如何提出问题,就学习“六何法”;不知如何统整信息,就学习用“方格笔记表”记录信息来源,找出重要信息;不知如何自我评估,那就利用kwl表;不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就学习Super3工具;不知如何选择,就学习利用范恩图。这些专题学习,犹如思考问题的钥匙和解决问题的脚手架,有了他们,学生研习起来更加顺利,也更加有收获感。这类专题教学隶属于我校另一个校本课程——图书馆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馆藏分类,提高借阅的能力和效率,解决学生在收集、选择、使用信息过程中的困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提升阅读能力,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各类工具,提高思维和探究能力。像信息技术课一样,《我的图书馆课》是一门服务性的课程,它给学科老师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给学生最真实的学习体验、方法习得以及思维的训练。这门课程充分彰显了图书馆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布置展览,分享真实的研习成果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是,主题研习非常强调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们会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学生分享、交流,但毕竟分享的时空有局限,为了更好地集中展示研习成果,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引发更深入的反思,图书馆会收集各班级的成果资源,因地制宜布置各种展览——一本书,一面墙,一个馆,一段视频,一场市集。展览让研习不止于结束。师生们或是课间路过,随意翻阅,或是专课学习,深入研读,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益的学习,它是成果荟萃,是相互欣赏,更是下场研习的动力。而这些,也将成为图书馆特别的馆藏,成为下一场主题研习的资源。
古今中外,业内行外都给予了图书馆崇高的地位。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说过:一所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只要有图书馆,就可以称之为学校。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的“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更是耳熟能详,影响甚大。关于学校图书馆的地位与作用,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门于2015年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指出:中小学图书馆作为服务教育教学、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办学条件,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是均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的重要内容,是师生获取信息资源不可或缺的途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校图书馆空间不友好,馆藏不够豐富多样、设备不方便、馆员不专业、服务不便利,导致好书进不来,书也流通不起来,特别是图书馆不能支持教与学,未能发挥应有的育人功能和综合效益。学校图书馆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如何有效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中国台湾的资深图书馆老师曾品方提到:学校图书馆的本质是“提供资源、推动阅读、支援教学、引导学习”。我们自建校起便积极探索“图书馆中的学校”建设,除大力发展优质图书馆的“七好”——好空间、好馆藏、好设备、好馆员、好服务、好人力、好活动之外,特别重视好课程的开发,其意图便在于让学校图书馆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提供丰富资源,推动全校阅读,最大限度地支援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使图书馆真正成为信息资源高地,成为学习支援中心,成为学校最重要的文化场所。
主题研习的实施
随着互联网技术、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对于在校学生,也将突破原有学习空间的局限,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发生在标准化的教室里、不变的师生关系中、统一的教材中和固化的课表控制下。对于这场以信息技术为背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更好应对未来为目标的教育变革背景下,学校的主题研习课程应运而生。
从课程分类角度看,主题研习属于综合实践课程范畴,具体来说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在真实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整合多学科内容,链接多方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和创造力,体现深度学习的探究式学习、项目化学习。
自2016年秋季以来,学校以整体推进的方式鼓励全员参与,在近百个主题的研习实践中,明确了“确定主题—研究学习—创作分享—评估反思”研习四环节,并逐渐形成“问中学、读中学、做中学”的研习特点。其中,图书馆作为学校信息高地、支援中心,在研习的全过程中起到了强劲的支撑作用。
图书馆对主题研习的三大支援
组织馆藏,提供丰富的研习资源。学校图书馆首要定位是资源中心。图书馆资源,除了纸质书、还包括非印刷类书籍、报刊、影片、幻灯片、唱片、录音带、数字产品以及计算机可读资料等等。丰富多元合理的馆藏是优质图书馆的第一个衡量标准,而能支持教与学的馆藏,能最大限度满足不同教师、不同学段学生的需求,是图书馆的首要任务。当各年级或者各班级的研习主题确定下来,图书馆老师便会用最快的速度配置研习书目和相关素材,用最醒目的形式和最便利的方法为主题研习提供丰富的研习资源。
制作研习书单。围绕主题,找出馆内适用的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源,并整理成册提供给师生。例如,“茶”是四年级确定的研习主题,图书馆老师细读研习方案,了解其研习目标及时间安排,然后立即组织馆藏,编制“茶”主题研习书单。如果遇到一些研习主题较为偏小,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不够,图书馆或者征询老师意见即刻现采或者求助省图、市图,将相关的图书等资源打包借回满足师生的研习需求。
布置主题单架。为了让师生接触到更直观的资源,图书馆布置主题桌、主题架,将和研习主题有关的实物进行艺术化的陈列。这些实物与纸媒资源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而且通过现场观察与体验,激发了学生深入研究的兴趣。例如,围绕主题“茶”布置茶桌,图书馆陈列出安徽各种名茶和茶具。围绕主题“种子”布置种子桌,摆放常见的、不常见的各类植物种子。
邀请校外专家。根据研习需要,图书馆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适时邀请和主题研习相关的专家进校进班,为孩子们进行专题讲座,解惑答疑,精准点拨。例如,邀请茶文化专家为四年级“茶”研习组讲解茶的历史文化,邀请作家为全校“书剧”研习的师生们讲解墙书的魅力,邀请美国插画家大卫·威斯那为爱创作的学生讲如何创作一本图画书。
教授方法,教给学生实用的研习工具如何澄清自己的问题?面对如此丰富的资源,如何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如何分析整理信息?如何形成自己的观点?如何有创意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问题贯穿整个研习过程,是研习的重点也是难点。尽管主题研习十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自我探究,但是教师适时的引导与专题教学能为孩子的深度学习助力。
六年级某班的研习主题是“民间技艺”,在孩子们探访非遗博览会后,孩子的研习热情又被向前推了一波,对糖画、脸谱、泥塑等民间技艺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但对下一步该如何进行有些不知所措。图书馆的老师了解班级研习的动向,结合图书馆课程,与研习导师协作,开始教授思维导图。老师带领孩子了解思维导图的概念和意义,并以“民间技艺”为主题词,让孩子针对最感兴趣的民间技艺发问。比如“脸谱”,你到底想知道和探究什么呢?随着孩子们的问题提出,他们梳理出:脸谱的源起、代表的含义、类别、画法、文化意义等,并用思维导图表示出来,孩子们的思路一下有了更清晰的方向,由“民间技艺”大的主题又生发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于是,孩子们开始分小组使用思维导图梳理不同的“民间技艺”研习的落脚点,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用思维导图记录研习的过程。
像这样的专题学习还有很多。例如不知如何提出问题,就学习“六何法”;不知如何统整信息,就学习用“方格笔记表”记录信息来源,找出重要信息;不知如何自我评估,那就利用kwl表;不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流程,就学习Super3工具;不知如何选择,就学习利用范恩图。这些专题学习,犹如思考问题的钥匙和解决问题的脚手架,有了他们,学生研习起来更加顺利,也更加有收获感。这类专题教学隶属于我校另一个校本课程——图书馆课程,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馆藏分类,提高借阅的能力和效率,解决学生在收集、选择、使用信息过程中的困惑,引导学生从阅读中学习,提升阅读能力,并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利用各类工具,提高思维和探究能力。像信息技术课一样,《我的图书馆课》是一门服务性的课程,它给学科老师提供一定的课程支持,给学生最真实的学习体验、方法习得以及思维的训练。这门课程充分彰显了图书馆在教学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布置展览,分享真实的研习成果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是,主题研习非常强调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老师们会搭建各种平台鼓励学生分享、交流,但毕竟分享的时空有局限,为了更好地集中展示研习成果,促进更广泛的交流,引发更深入的反思,图书馆会收集各班级的成果资源,因地制宜布置各种展览——一本书,一面墙,一个馆,一段视频,一场市集。展览让研习不止于结束。师生们或是课间路过,随意翻阅,或是专课学习,深入研读,都是一段美好的回忆,有益的学习,它是成果荟萃,是相互欣赏,更是下场研习的动力。而这些,也将成为图书馆特别的馆藏,成为下一场主题研习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