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一场以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为核心的巨大变革。高等职业教育,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两张皮"问题仍然存在。在此情况下,有必要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研究,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推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会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辽宁省曾经是工业大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在为国家贡献利税的同时也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为了解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我们采取召开校企合作专家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调研了我市包括工业制造业、食品生产企业、服装加工企业、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20余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对毕业生是否具有工作经验要求;
2.对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
3.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否有要求;
4.对毕业生英语水平是否有要求;
5.對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具体要求。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整理,我们发现各类企业(合资公司、独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对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还是比较认可的,我们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机器的衍生,各行业企业、各岗位对毕业生不仅在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方面有些基础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主要包括:
1.职业素养方面: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有上进心和责任心,能够吃苦耐劳等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职业知识方面。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会计专业以及相关知识。包括会计基础知识的了解;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及编制报表;成本会计核算、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编制成本报表;统计学基础知识、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相关知识、管理学知识等内容。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还要能熟练应用Excel、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3.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工作认真仔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字迹工整。同时,要求能够办理公司纳税申报、开具各种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及其他票据;能够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定期提供统计报表;熟悉企业仓库管理程序、掌握存货进销存情况、履行存货领用手续、熟悉存货期末盘点制度等内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还体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应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通过网络完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会计处理,同时具备知识更新拓展能力、电算化会计业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力等。
4. 岗位适应性方面。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上岗能力和上岗时间提出新的要求,与以往的上岗后先进行岗位培训,安排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相比,企业更希望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岗位,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学校能够依据企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实训练习,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真正实现“零”对接。
5.职业发展方面。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把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做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升空间。同时希望员工能够融入企业,不仅能适应本职岗位,更需具备通过自身努力胜任其他岗位的转岗能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为学校推荐就业单位、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三种形式,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企业会计、出纳、审计助理、统计核算、成本核算、仓库保管员等基础岗位以及经过锻炼和提升以后成为企业主管会计、财务经理等拓展岗位,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执业资格,从事会计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税收筹划等专业技术工作。通过对我院2015级会计专业300余名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整理以及对部分毕业生的电话访谈,我们发现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很高,但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低,跳槽率高,岗位流动性大,对就业单位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认同感低,满意度差等现象。出现上述情况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当然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学生自身方面
调查发现,2015级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3%,连续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6个月的为42%,对单位的文化精神、发展前景满意度为38%,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主观层面也有被动层面。例如:
1.学生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由家长做主填报志愿,毕业后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出发来选择就业单位造成专业不对口。
2.对就业单位缺乏必要的了解,盲目就业,以至于上岗后对工资薪金水平不满意、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对职业的预期。
3.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职业定位不准,缺乏竞争意识,自视过高,上岗后发现岗位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企业岗位所需而不得不离岗。
4.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对就业迷茫,缺乏方向,或者缺乏就业动力,当毕业在即,周围同学签约就业时,迫于“毕业即失业”的无奈,只能先就业再择业。
(二)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
1.一些用人单位希望通过聘用高学历人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海归派)来提升单位人才质量,在选用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人员的职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人才浪费。 2.用人单位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意识,当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时聘用临时工,由于用人存在短期行为缺少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规划,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3. 政府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但对政策宣传不到位,缺乏执行力度。
(三)学校方面
1.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指导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理念,指导方法单一,指导内容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最新发展动向,导致毕业生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岗位所需偏离,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与企业岗位所求脱节。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为主,學生被动接受,纸上谈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3.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学科体系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高职教育应在对区域经济环境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行业和企业,依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人才规格和层次,探索出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4. 高职院校教学软硬建设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虽然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实践实训的重要性,但对于教学设施设备缺少必要的投入,设备陈旧,数量也不能保证实践操作所需,另外对于授课教师是否真正具备实践指导经验,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也未做明确要求。
5. 对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都面临着竞争,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率关注有余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转岗适应能力等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阶段性就业的理念,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规划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动加强社会实践,把握就业竞争主动权,分阶段从低层次基础岗位向高层次管理岗位迈进。
(二)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意见》强调,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在此背景下,用人单位应抓住机会积极与学校合作,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贡献力量。
(三)学校方面。建立建全就业指导工作,对高职办学理念正确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意见》要求,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在此背景下,加大力度落实校内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发设置,引进真实(模拟仿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备,实现全真模拟校内实训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开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利用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第三,注重对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选择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强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一线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把高职教育越办越好。
(此文系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LJZY201807)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企业需求;毕业生就业质量
一、会计行业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
辽宁省曾经是工业大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中小企业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增长趋势,在为国家贡献利税的同时也提供了大批的就业岗位。为了解中小企业对会计人才的具体需求,我们采取召开校企合作专家座谈会、电话访谈、走访企业实地调研等形式调研了我市包括工业制造业、食品生产企业、服装加工企业、代账公司、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等20余家中小企业,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
1.对毕业生是否具有工作经验要求;
2.对毕业生在校期间是否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要求;
3.对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否有要求;
4.对毕业生英语水平是否有要求;
5.對毕业生职业综合能力具体要求。
通过对调查信息的整理,我们发现各类企业(合资公司、独资企业、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对高职院校所培养出的毕业生还是比较认可的,我们的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很受用人单位的青睐。但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智能机器的衍生,各行业企业、各岗位对毕业生不仅在知识能力及职业素养方面有些基础要求同时还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主要包括:
1.职业素养方面:遵守会计职业道德,在工作中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坚持准则、客观公正、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服务意识,有上进心和责任心,能够吃苦耐劳等会计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
2.职业知识方面。企业对毕业生职业知识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会计专业以及相关知识。包括会计基础知识的了解;财务会计账务处理及编制报表;成本会计核算、成本费用开支范围、成本分析、成本考核、编制成本报表;统计学基础知识、税务会计与纳税筹划相关知识、管理学知识等内容。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还要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不但能熟练掌握各种会计软件还要能熟练应用Excel、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
3.职业能力方面。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工作认真仔细、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字迹工整。同时,要求能够办理公司纳税申报、开具各种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及其他票据;能够做好企业统计工作,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定期提供统计报表;熟悉企业仓库管理程序、掌握存货进销存情况、履行存货领用手续、熟悉存货期末盘点制度等内容。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企业对毕业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要求还体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应适应会计信息化工作环境,通过网络完成会计信息的传递与会计处理,同时具备知识更新拓展能力、电算化会计业务操作能力、职业判断力等。
4. 岗位适应性方面。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对毕业生的上岗能力和上岗时间提出新的要求,与以往的上岗后先进行岗位培训,安排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做法相比,企业更希望毕业生能尽快适应岗位,了解企业文化、认同企业生产经营理念,学校能够依据企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课程体系、安排实训练习,使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所需真正实现“零”对接。
5.职业发展方面。调查发现,一些企业把对员工职业能力的培养做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给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提升空间。同时希望员工能够融入企业,不仅能适应本职岗位,更需具备通过自身努力胜任其他岗位的转岗能力。
二、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途径主要为学校推荐就业单位、学生自主择业和自主创业三种形式,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为中小企业会计、出纳、审计助理、统计核算、成本核算、仓库保管员等基础岗位以及经过锻炼和提升以后成为企业主管会计、财务经理等拓展岗位,还有一部分毕业生通过自身努力考取注册会计师、评估师、税务师等执业资格,从事会计审计、验资、资产评估、税收筹划等专业技术工作。通过对我院2015级会计专业300余名毕业生的实习报告进行统计分析整理以及对部分毕业生的电话访谈,我们发现毕业生就业率虽然很高,但专业对口率低,毕业后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度低,跳槽率高,岗位流动性大,对就业单位的经营理念和文化认同感低,满意度差等现象。出现上述情况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原因,也有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当然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方面也有一定的原因。具体如下:
(一)学生自身方面
调查发现,2015级会计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率为53%,连续在一个单位工作超过6个月的为42%,对单位的文化精神、发展前景满意度为38%,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既有主观层面也有被动层面。例如:
1.学生报志愿时对专业不了解,由家长做主填报志愿,毕业后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出发来选择就业单位造成专业不对口。
2.对就业单位缺乏必要的了解,盲目就业,以至于上岗后对工资薪金水平不满意、对工作环境不满意、所从事的工作不符合对职业的预期。
3.对自身能力认识不清,职业定位不准,缺乏竞争意识,自视过高,上岗后发现岗位职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差,无法适应企业岗位所需而不得不离岗。
4.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对就业迷茫,缺乏方向,或者缺乏就业动力,当毕业在即,周围同学签约就业时,迫于“毕业即失业”的无奈,只能先就业再择业。
(二)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
1.一些用人单位希望通过聘用高学历人才(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海归派)来提升单位人才质量,在选用人才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和求职人员的职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一味追求高学历,高成本的同时也造成人才浪费。 2.用人单位缺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储备意识,当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时聘用临时工,由于用人存在短期行为缺少对毕业生未来的发展规划,导致人员流动性大。
3. 政府方面对毕业生就业也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目前,虽然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来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但对政策宣传不到位,缺乏执行力度。
(三)学校方面
1.就业指导流于形式。一些高职院校虽然设置了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但指导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就业模式和就业理念,指导方法单一,指导内容不符合就业形势的最新发展动向,导致毕业生求职需求和用人单位用人需求信息不对称,职业能力培养和企业岗位所需偏离,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低。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陈旧,与企业岗位所求脱节。通过对毕业生的回访,大部分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还有待提高。专业课程设置仍然停留在传统层面,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上,仍以讲授为主,學生被动接受,纸上谈兵,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下降。
3.人才培养模式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学科体系培养模式的主要区别。高职教育应在对区域经济环境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托行业和企业,依据企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人才规格和层次,探索出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4. 高职院校教学软硬建设不能满足高职人才培养要求。虽然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实践实训的重要性,但对于教学设施设备缺少必要的投入,设备陈旧,数量也不能保证实践操作所需,另外对于授课教师是否真正具备实践指导经验,是否具备“双师素质”也未做明确要求。
5. 对学生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行业都面临着竞争,高职院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对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但是,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毕业生就业率关注有余却忽视了学生创新能力、转岗适应能力等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一)学生自身方面。作为高职院校的毕业生,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阶段性就业的理念,能够正确进行自我认知,明确职业规划和自身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掌握好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实践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主动加强社会实践,把握就业竞争主动权,分阶段从低层次基础岗位向高层次管理岗位迈进。
(二)用人单位和社会方面。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企业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支持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意见》强调,要强化行业协调指导,规范发展市场服务组织,打造信息服务平台,健全社会第三方评价,促进产教供需双向对接。要利用市场合作和产业分工,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形成稳定互惠的合作机制,促进校企紧密联结。在此背景下,用人单位应抓住机会积极与学校合作,为培养符合社会所需人才贡献力量。
(三)学校方面。建立建全就业指导工作,对高职办学理念正确定位,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加强内涵建设,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支持校企合作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直接接收学生实习实训。《意见》要求,要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基础教育。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实践性教学课时不少于总课时的50%。在此背景下,加大力度落实校内实训室建设和实训课程开发设置,引进真实(模拟仿真)的教学案例和教学设备,实现全真模拟校内实训环境。另一方面,积极主动开发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将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和利用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第三,注重对实训指导教师的培养,选择具备企业实践经验、动手能力和专业胜任能力强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校担任实训指导教师。
长期以来,高等职业院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一线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应以《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精神为指引,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把高职教育越办越好。
(此文系辽宁金融职业学院校级课题——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课题编号LJZY201807)
(作者单位:辽宁金融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