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来源 :职业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j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自主开发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就业质量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为研究工具,调查全国64所高校,从高校组织视角识别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探索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进而基于实证分析面向高校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就业质量;就业能力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7)03-0057-0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业能力问题的研究成为欧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1]。目前,关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但由于不同研究者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视角方法不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关于就业能力内涵和结构的复杂性、多维性方面已达成共识,但核心问题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此外,就业能力概念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内涵和外延的边界也存在较大的分歧。
  国外有关就业能力概念及结构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研究对象的范围较宽泛,研究趋势呈现出更加宽阔复杂的特点,体现一种复合性的连接关系和交互作用,并逐渐发展为以高度适应性和职业生涯发展为中心的个体联合体的就业能力结构观。大多数学者认同把就业能力定义为一个多维的综合体,是一个社会—心理的广义概念[2]。近年来,研究主体涉及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广泛,开始以社会组织或中介机构发起的大规模研究为主,这些组织或机构往往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就业部、劳动部等)、产业界(工业协会或雇主)及教育界等代表,开展大规模的实证研究,大多从雇主的角度开展调查研究,所得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国内关于就业能力的研究在2005年起引起较多学者的关注,已有研究提出了就业能力结构的二维模型、三维模型、四维模型、五维模型及以上模型,但由于对就业能力概念内涵理解的角度和着眼点不同,模型研究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提出的维度要素呈现多样化,各项研究中模型中维度或因子的命名和解释不尽相同[2]。在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来看,测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工具的文献相对较少,政府及研究机构为主导的大规模就业能力相关调查研究更少,而且调查对象仅仅局限在大学生群体。2005年以后实证研究成果明显增多,研究视角有所拓展,研究内容越来越深入,研究方法也更规范,自主开发量表过程比较严谨,然而在研究范围上,大多以几所高校或集中在某个区域(城市)的高校为研究对象,样本容量在1 000以上的较少,虽有一定推广价值,但结论的外在效度不高[3]。就业质量是衡量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两者之间是高度关联的概念。国内关于就业质量的研究,从国内文献来看,既有研究大多是从组织的角度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评价就业质量。马庆发认为就业质量可以概括为职业社会地位、工资水平、社会保障、发展空间四大方面[4];李素华提出就业质量的内容包含工作特征、工作环境、工作满意度三个基本要素[5]。上述研究可得出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概念,不仅有客观性标准,也有主观性标准。
  关于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国外高校对此问题的实践探索起步较早,实践效果显著,理论研究也比较成熟。较有影响的是北爱尔兰研究者提出了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综合模型,该理论认为个体特征、劳动力市场管理、就业环境、就业能力结构性因素影响就业能力。国外学者普遍认为高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而且也是大学人才培养功能实现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学生就业能力主要是通过学校培养获得并不断提升的发展过程,因此高等教育培养过程是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国内自2008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凸显,多数高校逐渐建立起以就业能力为主导的就业教育体系,确立全面提升就业质量的目标,因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国内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包括客观和主观两大因素。陈迎明认为影响大学生就业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之分,具体包括个人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6]。郑天驰认为,影響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客观因素主要包括高校毕业生就业相关联的经济状况、社会需求、劳动力市场、就政策、学校教育、就业与创业指导、家庭环境;主观因素包括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择业观念以及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7]。陈勇基于高校组织视角,通过实证研究获得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模型,该理论模型有战略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师资水平、与雇主的互动机制、职业指导、评价反馈机制8个因素[8]。
  总体而言,此方面的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多数研究局限于政府层面的宏观政策研究,高校层面则多局限于描述性的研究,缺少实证性分析。近两年来,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环节探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对策。本研究以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建构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为实证研究工具,主要考察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从组织层面的视角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立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角度,提出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的对策。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提出如下研究假设:
  H1: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
  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是一个有多种要素系统过程的有机链条,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至关重要,其中有一些关键影响因素。
  H1a:高校制定就业能力开发战略与目标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b:高校专业设置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c: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d: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e:高校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f:高校培养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g:高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激励机制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H1h:高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   H2: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呈正相关性。
  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是紧密关联的概念,就业能力结构中一些稳定性、内隐性的能力或素质会影响到就业质量。
  H3: 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会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
  如下页图1所示。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College Studengt’s Employability Questionnaire),该问卷包括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就业质量量表、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三个子问卷,共计117道问题。其中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由6个分量表、89道题构成;就业质量问卷包括主观满意度和客观满意度,共计10道题;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包含8个因素,共28道题。
  1.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的编制与验证
  本量表的编制是基于150家企业140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通用技能、核心素质、职业潜能、职业人格、领导素质和团队素质6个维度33项要素构成的理论模型。通过对33项要素内涵细化,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初始问卷,共97道题。通过小样本预测分析及专家评估,最终获得一份由89道题构成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然后,以7所高校292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为基础,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量表总体的克龙巴赫a系数为0.992,六个维度分量表的a系数分别为0.964、0. 0.855、0.969、0.976、0.941、0.951,各因子的a系数均在0.7以上(0.855-0.979)[2]。这说明编制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问卷内部一致性达到较高水平,作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测量工具是稳定可靠的。
  2.大学生就业质量问卷的编制与检验
  该问卷编制首先是基于文献综述提炼基础性指标。然后,通过对20位已毕业两至三年的大学生进行小组访谈,了解其对目前工作状况的满意度评价以及评价参照,确定了个体兴趣的相适度、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薪酬水平、企业文化等多个重要维度。最后,选取2014届准本科毕业生30名,要求其在当年4月份已签约,进行小样本预测,进一步验证大学生就业能力自评题目的区分度和效标题目的理解难度。通过征询有关专家意见,确定由10个题项构成的就业质量量表。该问卷包括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和就业总体满意度,其中主观满意度包括“专业兴趣适合度”“专业匹配度”“薪酬期望吻合度”“个人职业发展影响度”以及“人际关系和谐度”5项指标,客观满意度包括“薪酬水平”“工作地点”“找工作时间”“企业知名度”4项指标。通过对该量表采用克龙巴赫(Cronbach)a系数检验问卷信度,结果发现总量表相关系数为0.733,就业质量主观满意度相关系数为0.703,客观满意度0.581,结果表明各维度的a系数均为0.5以上,说明具有较高的信度[2]。
  3.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的编制
  该问卷首先在文本研究和访谈的基础上筛选基础性要素,编制一份由49道题构成的半结构化的初始问卷,其次基于17所高校(调研对象:高校就业指导教师、学生工作教师、专业教师)284份有效样本的分析,采用频率统计方法,按照各题项选择“重要”和“极重要”的比例排序,再根据专家评估意见,将入选题项进行归类,同时考察每一类题项重要性的平均百分比,据此对维度排序抽取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要因素,进一步修正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具体指标,最后得出战略目标、教学能力、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校园文化、评价激励、专业设置及职业规划8个因素,包含28个题项,构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克龙巴赫(Cronbach)a系数检验的结果表明,总系数为0.923,8个具体因素的a系数,除评价激励的a系数偏低(0.393)外,其他各因素a系数均在0.5以上,说明该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二、实证分析
  (一)样本分布
  调查样本取自全国23个省市的64所高等院校,抽样学校层次包括985高校、211高校、普通本科高校,涵盖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西南7大区域,涉及理工、财经、管理、文史哲、医學、农学、艺术、军事等八大专业类。调研时间为2014年5—8月,共发放问卷3 400份,回收问卷3 205份,问卷回收率94.26%;剔除数据缺失值超过5%、有明显反应偏向的或重复率高的无效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2 571份,有效率80.21%,样本详细信息如下页表1所示。就业质量子问卷有效样本1336份,样本详细信息如下页表2所示。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关系分析
  1.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表3显示,就业能力总分与就业质量总分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就业能力的各维度与就业质量的各维度之间也呈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这说明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呈显著正相关,且相关程度较高。
  2.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为了进一步说明关系的方向,表明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验证。
  表4显示,就业质量总分与就业能力6个具体维度线性关系高度显著,常数项和就业质量的T值均达到显著效应(P<0.001),其中领导素质的回归系数为0.259,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6.7%;核心素质的回归系数为0.248,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6.1%。通用技能的回归系数为0.238,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5.7%。团队素质的回归系数为0.086,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4.1%;职业潜能的回归系数为0.292,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8.5%。职业人格的回归系数为0.265,可以解释就业质量总分变异的7%。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就业能力6个维度分别对就业质量产生不同影响,其中职业潜能、职业人格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最大,验证了理论假设H2成立,即就业能力指标(项目或要素)中有一些内隐性的稳定能力或素质要素,贯穿个体职业发展的始终,属于促进和支配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主要以相对稳定的内隐性能力或缄默素质或潜能嵌入个体的就业能力结构中,这不仅影响个体就业质量,也是促进个体职业良好发展的核心能力或素质。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在编制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问卷过程,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实证遴选,获得8个因素,为验证这8个因素可能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的作用,本研究采取多元回归分析方法来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就业能力结构维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识别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的关键影响因素。
  1.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
  本研究从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条件出发,首先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维度与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见表5)。
  2.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多元回归分析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关键因素进行识别。
  由表6可见,模型1以领导素质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的职业规划、评价激励、创新创业、教学能力等变量解释领导素质变异的5.1%。模型2以核心素质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因素的专业设置、创新创业、校园文化、评价激励等变量可以解释核心素质变异的5.8%。模型3以通用技能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设置、评价激励、 职业规划、教学能力、创新创业等变量可以解释通用技能变异的7%。模型4以团队素质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设置、目标战略、职业规划、教学能力、校园文化等变量可以解释团队素质变异的6.7%。模型5以职业潜能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专业设置、职业规划、教学能力、校企合作、评价激励等变量可以解释职业潜能的5.9%。模型6以职业人格为因变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园文化、专业设置等变量可以解释职业人格的11.3%。上述结论验证了理论假设H1成立,也验证了H1的8个细分假设成立,即高校人才培养过程的8个影响因素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开发有重要的影响力。
  (三)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就业质量回归分析
  为探析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作用,本研究进一步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探析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就业质量的关系。
  1.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就业质量相关性分析
  表7显示,就业质量总分及具体维度主观满意度均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总分及具体因素的目标战略、教学能力、校企合作、职业规划、校园文化显著相关,而客观满意度和就业能力影响因素总分及其具体各维度无关。说明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对就业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
  2.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下页表8显示,分析结果与研究假设H3有一定差距。专业设置、校企合作、评价激励等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仅校园文化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解释调整后R2值可见,总体上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对就业质量的影响力偏小,可解释为可能是通过就业能力的开发产生间接影响作用。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通过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验证了所提出的理论假设成立。得出三个重要结论:其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的8个方面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其中,专业设置、职业规划、教学能力、校园文化和评价激励是关键的影响因素。其二就业能力影响就业质量,有预测影响力,两者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就业能力结构的6个维度分别对就业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预测作用,其中,多元回归分析得出职业人格和职业潜能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就业能力结构中的一些稳定素质和发展性能力将贯穿个体职业发展的始终,也会持续影响就业质量。其三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对就业质量直接影响力较弱,是通过就业能力的开发产生间接影响作用。
  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高校应立足发展战略,以人才培养目标的精准定位为切入点,采取全方位、全过程的协同发展策略,构建就业能力提升的协同育人机制。这需要高校在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必须不断通过内部和外部因素的系统诊断性分析,预测社会发展趋势,形成对社会教育资源、学校权力结构和组织文化结构的全方位整合机制,在发展战略和目标调整方面,注重体制和權力结构的重建或修正、理论价值系统和文化理念的内涵拓展,以及微观层面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运行方式的深入革新,整合各方资源动态调整发展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
  第二,以多元评估参数为分析框架,提高专业设置与市场人才需求契合点。随着现代大学职能的不断完善,高校设置的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大学的社会功能内涵实质集中展现在高校培养的人才植入社会工作领域后的价值发挥,因而社会需求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性也越来越具有影响力和牵引力[9]。其实,高校的专业设置是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特定范围的职业领域形成学科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专业、人才培养和市场人力资源需求三者在逻辑上而言是一个互动运行的协同体,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作为向人力资源市场输送高级要素的专业化及职业化场所,其培养的人才将专业学术与职业岗位构架一个互动链,形成天然的有机联系。然而,目前在现实社会中出现了社会急需人才,而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现象,其背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与产业结构及市场人才需求体系的错位。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高校自身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度偏低外,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对专业内涵建设的理解以及专业设置的价值取向、学术与职业的融通性边界概念厘定不清晰,更多地是从狭义视角分析问题,从而影响专业设置、定位与发展,且市场的需求意合度、达成度偏低,进而引发高校培养人才的学术定位与社会职业能力契合度偏低的问题,导致高校专业设置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均无法实现最优化目标。可见,专业建设自身是一个不断调整、整合和完善的过程,其调整完善过程的参数标准除专业的学术性微观评估指标参数外,还要纳入经济结构及社会分工细化的变化参数评估,以及面向人才输送区域或职业领域的发展动向的参数标准。基于上述分析,高校在专业设置与建设方面必须立足以就业能力开发为导向,依照学术质量、经济结构及职业发展“三元参数”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自适应机制,这不仅是有效推动专业发展与市场无缝对接的重要路径,也将成为专业学术化建设与发展的引擎,进而推进高校专业设置与建设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向最优化发展。   第三,建构完善的心理能力发展教育网络系统,塑造良好的职业人格,优化心理结构,提升心理品质的深层质量,即个体人格发展中那些不外显、难以衡量而又对其长远发展和潜能开发起关键作用的素质。这一素质是个体发展中的动力性因素,如人生观、价值观、耐挫力、思维方法、积极防御系统、自我概念、成长中的经验整合形成的潜意识等。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中统摄为人格力量并贯穿职业发展的始终。因此,在人格层面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是职业潜能开发的关键。
  第四,在课程与教学中嵌入就业能力开发,拓展多元化的就业能力学习路径。课程的发展和大学的发展交互发生作用,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我国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决定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式的深层次变革,职业教育嵌入或融入高等教育教学是高校适应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必然趋势和现实选择。大学教育是整体融合性的教育,是专业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性和系统性融合。为此,高校应以就业能力开发与提升为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基于社会人才需求、学科和专业特点调整改进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而有层次地构建课程教学体系、科研实验平台、实践实训和综合素质平台、创新创业训练平台,以及架构融入职业技能、职业伦理及职业精神等职业素质提升的学习平台,拓展提升就业能力的多元化学习路径。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实施过程中嵌入就业能力开发,通过就业能力开发理解终身学习,通过以工作为基础的学习与个人专业性学习档案同步,将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地进行专业学习并自觉地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从而有效提升自主学习能力、职业规划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可见,课程中嵌入就业能力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路径。因此,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研究,将促进我国专业教育與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方面的整合式发展。
  第五,搭建促进学生自主构建就业能力的校本文化支持系统,高校应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和激励评价等建设,建造良好的大学生自主构建就业能力的育人环境和服务学习体系,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和公益志愿服务,通过工作体验自主提升就业能力,打造以能力开发为核心的多元化校园活动文化品牌,建立职业综合素质提升的生态系统,形成完善的个人成长档案袋式激励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朱国玮,黄珺.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4-68.
  [2]程玮.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6(18):80-84.
  [3]程玮.职业发展视角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建模[J].重庆高教研究,2016(8):102-110.
  [4]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2004(12):6-8.
  [5]李素华.就业质量:概念、内容及对就业质量的影响[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5(7):34-38.
  [6]陈迎明.影响大学生就业因素研究十年回归:2003-2013[J].中国大学教育,2013(4).
  [7]郑天驰.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29.
  [8]陈勇.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开发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2:78.
  [9]冯皓.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间的错位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2):24-26.
  (责任编辑:王璐)
其他文献
对马海战(1905年5月27日-28日)又称对马海峡海战,日本称为“日本海海战”,是1905年日俄战争中两国在朝鲜半岛和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所进行的一场海战。日本东乡平八郎海军大将所指挥的联合舰队使用丁字战法摧毁了罗泽德斯特凡斯基海军中将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三分之二的舰只,而自己仅损失三艘鱼雷艇,战役以日方大获全胜而告终。这是海战史上损失最为悬殊的海战之一。  参战船只  日本联合舰队:  
今天来演播室做客的嘉宾是纪录片《海洋》里的大明星海鬣蜥。  淘气章鱼和飘逸水母发现,等“鼻水”干了之后,海鬣蜥头上的那层白色盐壳又增厚了一点儿。  海鬣蜥:自备“净水设备”的蜥蜴  海鬣蜥是地球上唯一能在海洋里生活的蜥蜴。海水中含有大量盐分,并不适合直接饮用。为了解决日常饮水问题,它不得不自备“净水设备”。  在它的鼻孔与眼睛之间有盐腺。每次进食时带入体内的盐分,会先暂时储存在盐腺里。当盐腺被装满
五位小编万万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能登上航空母舰!  “基辅”号是基辅级航空母舰的首舰,以乌克兰首都基辅命名,1970年在乌克兰黑海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工建造。苏联解体后,在俄罗斯继续服役。1993年退役后,出售给中国,在天津南疆港安下了家。最令人兴奋的是,它可以供游客参观!五位小编一拍即合,在一个美好的周末驱车前往大家心目中期盼已久的“基辅”号。  车行一个多小时,眼见周边景色越发空旷冷清,众小编
古人认为海底的地形像口锅,最中间的地方应该是最深的。但是到了19世纪中期,人们发现大西洋中部的水较浅,两旁的水反而更深。原来,大西洋海底正中的位置上有一条巨大的海底山脉,人们称它为洋中脊,又名大洋中脊、中隆或中央海岭。  后来,人们又陆续发现太平洋、印度洋海底也有巨大的海底山脉。这三大洋的中脊在南半球互相连接,总长达8万千米,最宽的地方达到5000千米,面积约1.2亿平方千米。它的“海拔”在100
摘要:中职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教学质量状况是当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考前出复习题划重点的相关背景出发,分析其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提出提高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考前;出复习题;教育教学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0-0155-02  考试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考试不仅能考核学生掌握
4月4日清明节小长假的第一天,由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发起,大连市城建局、大连市林业局、大连市环保局、大连市中山区政协共同主办的2013年第四届“老虎滩海鸟保护节”系列活动之“来,为了我们热爱的鸟儿”海鸟喂食公益活动,在老虎滩海洋公园内近海沙滩处拉开帷幕。活动当天,有近千名爱心市民,包括老虎滩会员俱乐部会员亲临现场,而大连老虎滩海洋公园·老虎滩极地馆也特意准备了400斤新鲜的鱼食,供市民
我们的地球是一颗名副其实的蓝色星球,因为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同时与陆地上的任何一个区域都不同,海洋还代表着一个更为立体的空间,地球上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 795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1/1600,海洋的体积也占据了地球体积的1/800。海洋近在咫尺却仍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世界,人类对月球的了解甚至多过对于海底世界的了解。借助人力以及机器进行潜水是目前探索海洋的唯一方式,其中潜水员能够亲身感受海底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陆间海(被陆地环绕、形似湖泊的海),同时它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海。它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之间,自古就是通往三大洲的交通要道,通过它,埃及、希腊、古罗马的文明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地中海气候独特,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使得周围河流冬季涨满雨水,夏季则干旱枯竭。气象学家便给它量身打造了一个名称——地中海气候。现在,地中海是大西洋的附属海,但是在地质史上,它比大西洋的“资历”还老呢
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大量吸收西方文化,在军国主义兴起后,更是醉心于研制坚船利炮。和各列强海军一样,最初日本海军内部也曾有过航空母舰与战列舰孰轻孰重的激烈争议,但从1911年日本海军就开始了航母的研发工作。1913年,日本海军把一艘商船改装成水上飞机母舰“若宫”号,该舰是日本海军第一艘可搭载飞机的军舰,也是世界上最早搭载飞机的军舰之一。  “一战”结束后,英国海军快速发展的海军航空兵和航母等作战力量给日
数字化资源平台一般是指根据实践中存在的教育和教学需要,由学校或其他机构收集和开发的主要用于教学辅助的数字化资源。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主要是围绕专业进行建设,形成某一专业的数字资源库,目的也是辅助职校教师的教学活动。数字化资源平台的建立需要在一定的理念指导下进行,不同理念指导下的数字化资源平台会有不同的内容结构,也会带来不同的现实效果。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平台建设应该遵循的建构理念有:(1)要与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