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书,吸引我入迷,我就读,不能吸引我,就扔掉。对我而言,读书的第一要义是读着过瘾。因为,只有这样读书,我才能记得住、才能消化吸收。
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但是,从始至终我只欣赏两位作者:一位是金庸先生,一位是二月河先生。
“金庸先生的14部书写得非常好”。听了我这样的描述,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文学研究专业的朋友反驳说:“这种表达不准确。将来,这几部书一定会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有同样的地位”。金庸的作品是否能够达到这么高的艺术水平,尽管现在还很难说,但至今的大量盗版足以说明其价值。
另外,我对二月河先生的“皇帝三部曲”情有独钟。个人认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可谓传世之作。《乾隆皇帝》则稍微散了一点儿。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文学处理也相当之妙。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一些被热炒的书并不好看。写巴菲特的书翻翻就行了,既不经典也没有太多的享受——那些事儿读了书也不能照做。艾柯卡、德鲁克……很多管理大师的书,即便是回忆或总结,也是发于一时,我觉得读这些还没有读冯仑的书更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杜鲁门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对这些书我反而不太在意。从这个角度说,在被奉为管理大师的彼得·德鲁克面前,我也是管理大师——因为我没有看他的书就把慧聪做出来了。所以,管理是适合于不同的国情、社会和人文条件的东西,约束性很强,其中并没有太多应该死命去学的东西。因此,大师的书我会翻,但不会模仿或者背书中的东西,没有用。
经济学、法律等系统科学则是例外,这些基础理论必须要好好读。上学的时候,萨默尔逊的书我看了很多遍,很多内容都背过。
我读书速度快,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地方,一般不会去仔细地琢磨。但是好书要反复看。这就像是吃涮羊肉,爱吃的人不会吃一次就不再吃了,而是会多吃几次,而且越吃越有味。
我从没有把书看作是不得不读、用来学习的工具,那样就太枯燥了。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种消遣和娱乐,不享受我就不读。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一向坚持企业家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好,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其实,很多企业家没有读过什么书,王永庆、李嘉诚就是如此。但是,即便好读,企业家也千万不能总是读那些管理学、经济学的书。因为企业家不是被书本教育出来的,被书本教育出来的是教授、学者,是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读什么书应该由自己说了算。如果读的书相同,企业家不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吗?
读书是为了让人与众不同,如果按照同样的规则读书,那读书就变成宗教纲领了。因此,我很少给员工推荐书——他们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人,两代人不可能按照特定的规则去读同样的书。就和我们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辣一样,如果我给他们推荐,或者让他们之间互相推荐,他们肯定不想看,这样读书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我个人并不认为与员工分享读书感受会有利于企业文化的统一。一来,企业文化能够统一吗?我打一个问号。二来,我不认为仅仅靠一个老板的努力就能够建立起企业的文化。三来,就算是我给每个人发一本《毛选》,读完之后大家的理解也不会相同。差了二三十岁的人看两类书,是很正常的文化人文现象。相反,看同样的书,才证明这个社会没有进步。
只要是书中有用的东西我肯定很快就“忘”了,因为我会把它变成一种理解、内化,理解就是忘记,不理解才需要死记硬背。
我最早接触的书是《野火春风斗古城》和《红岩》——那个年代,大家都读这些书。“文革”时期,我则想方设法去找一些世界名著来读。大学毕业,尤其是做企业之后,我确实读了很多书。但是,从始至终我只欣赏两位作者:一位是金庸先生,一位是二月河先生。
“金庸先生的14部书写得非常好”。听了我这样的描述,一位在中国人民大学读文学研究专业的朋友反驳说:“这种表达不准确。将来,这几部书一定会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有同样的地位”。金庸的作品是否能够达到这么高的艺术水平,尽管现在还很难说,但至今的大量盗版足以说明其价值。
另外,我对二月河先生的“皇帝三部曲”情有独钟。个人认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可谓传世之作。《乾隆皇帝》则稍微散了一点儿。当然,这并不影响它的价值,文学处理也相当之妙。
相比之下,我倒觉得一些被热炒的书并不好看。写巴菲特的书翻翻就行了,既不经典也没有太多的享受——那些事儿读了书也不能照做。艾柯卡、德鲁克……很多管理大师的书,即便是回忆或总结,也是发于一时,我觉得读这些还没有读冯仑的书更有意思,还不如去看杜鲁门回忆录、艾森豪威尔回忆录。
对这些书我反而不太在意。从这个角度说,在被奉为管理大师的彼得·德鲁克面前,我也是管理大师——因为我没有看他的书就把慧聪做出来了。所以,管理是适合于不同的国情、社会和人文条件的东西,约束性很强,其中并没有太多应该死命去学的东西。因此,大师的书我会翻,但不会模仿或者背书中的东西,没有用。
经济学、法律等系统科学则是例外,这些基础理论必须要好好读。上学的时候,萨默尔逊的书我看了很多遍,很多内容都背过。
我读书速度快,除非遇到特别好的地方,一般不会去仔细地琢磨。但是好书要反复看。这就像是吃涮羊肉,爱吃的人不会吃一次就不再吃了,而是会多吃几次,而且越吃越有味。
我从没有把书看作是不得不读、用来学习的工具,那样就太枯燥了。我始终觉得读书是一种消遣和娱乐,不享受我就不读。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一向坚持企业家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就好,养成读书的习惯就好。其实,很多企业家没有读过什么书,王永庆、李嘉诚就是如此。但是,即便好读,企业家也千万不能总是读那些管理学、经济学的书。因为企业家不是被书本教育出来的,被书本教育出来的是教授、学者,是职业经理人。企业家读什么书应该由自己说了算。如果读的书相同,企业家不就可以批量生产了吗?
读书是为了让人与众不同,如果按照同样的规则读书,那读书就变成宗教纲领了。因此,我很少给员工推荐书——他们是80后甚至是90后的人,两代人不可能按照特定的规则去读同样的书。就和我们有的人爱吃甜、有的人爱吃辣一样,如果我给他们推荐,或者让他们之间互相推荐,他们肯定不想看,这样读书就变成了形式主义。
我个人并不认为与员工分享读书感受会有利于企业文化的统一。一来,企业文化能够统一吗?我打一个问号。二来,我不认为仅仅靠一个老板的努力就能够建立起企业的文化。三来,就算是我给每个人发一本《毛选》,读完之后大家的理解也不会相同。差了二三十岁的人看两类书,是很正常的文化人文现象。相反,看同样的书,才证明这个社会没有进步。
只要是书中有用的东西我肯定很快就“忘”了,因为我会把它变成一种理解、内化,理解就是忘记,不理解才需要死记硬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