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牛图》是唐代著名画家韩滉的代表作品。从后卷的题跋中可知,这幅作品被历代收藏家、鉴赏家收藏过,诸如赵构、赵伯昂、赵孟頫、孙弘、项元汴、金农等。在明代,曾几易其主,明末清初战争连连,散落民间,去向不明。直到乾隆年间,清宫开始在民间大量收集珍宝,偶从民间收集到宫中御府珍藏,乾隆钤有御玺。此后它又遭遇了类似《游春图》的坎坷经历,曲曲折折。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平,大肆洗劫了宫廷和圆明园,无数国宝遇难,《五牛图》即可能是随着大量的国宝一同被洗劫的,从此近半个世纪杳无音讯。
《五牛图》极有可能是被八国联军的士兵卖掉了,因为当时抢夺国宝的士兵多数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更不懂中国的绘画,所以他们把抢来的国宝随意就在街上换成钱或别的什么,因此,事实上有数不清的国宝至今还下落不明。
后来《五牛图》能惊现于世就已经是奇迹了。有两种版本的说法:一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五牛图》幸被一位居住在香港的鉴赏家发现,凭他的经验深知这是一件国宝。他不忍心国宝就这样在外漂泊,并极有可能会流出海外,但他又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此画,于是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了希望国宝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祖国的愿望。周恩来总理像对待其他国宝一样,立即指示文化部,派专家鉴真伪,若是真迹要不惜一切代价购回。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国内知名书画鉴定专家赴港进行鉴定,当确定《五牛图》为真迹时,便与卖方数次交涉。1952年,中国文化部最终以6万港币购回国宝。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周恩来总理还指示派可靠人员和公安护送回国。画面残破不堪的《五牛图》,经过北京故宫修复专家耗时几年的精心修复和装裱,终于修复完好,呈现出今天所见的新面貌。此图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一说是杨仁恺的说法,他说:“所幸的是此画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画家张大千所得,新中国建立后连同诸名迹,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香港购回。”杨仁恺的寥寥数语,可能还隐藏了一些难以公开的隐情。张大千是怎样得到《五牛图》的,仍然是一个谜。但是,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五牛图》失落在香港,后从香港购回。这是国宝之万幸。
《五牛图》韩滉就是下去体察民情时得到的灵感和收集到的素材。某一天,韩滉为了进一步体察和了解民情,来到了长安城的郊外。田野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人们劳动的身影是那样欢快和富有生命活力。极目四望,农夫耕作,妇女们在渭河河畔洗衣,牧童嬉水玩耍。郊外是鸟语花香,太阳穿过扶桑树,鸡鸣犬吠,如世外桃源。休息间,农夫们荷锄而立,耕牛悠闲地吃草,有的耕牛抬头四望,有的俯首觅草,有的或翘首或回头舐舌,也有纵趾鸣叫的,耕牛的各种姿态鲜活地呈现在这位高官的眼前。韩滉看到这一切,心情无比舒畅,颇为享受这种田园美景。于是,他决定要把这一派祥和的景象描繪出来。构思数日,最后决定描绘那些给他印象最深刻、最为生动的姿态各异的牛。经过数月的细心描摹,栩栩如生的《五牛图》终于完成。《宣和画谱》评其曰:“昔人以谓牛马目前近习,状最难似,滉落笔绝人,然世罕得之。”不过这段评语是在唐人朱景玄评论的基础上作出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牛图》,因其画中有5头动态各异的牛,而称其为《五牛图》。画中耕毕归来的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其中发生的农耕故事,十分耐人寻味。绘画风格古朴而厚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农村的朴素特征。构图中显示的五头牛为并列展开,前面一头牛在缓步慢行,第二头牛回首张望,第三头牛即中间那头正面行走,第四头牛翘首向前行进,最后一头牛在低头啃食一丛荆棘的叶子。从造型上讲,5头牛逼真的形态令人赞叹,它们肥瘦不同,用色各异,三头黄色,两头深褐色,深浅亦有所不同,色彩丰富且细腻,笔法简朴而写实,难怪赵孟頫题跋大加赞赏:“神气磊落,稀世名笔。”画面为长卷形式,5头牛相对各自独立,除最后一处有丛荆棘之外,其他没有物象背景,任凭观者自由想象。更特别的是,5头牛的眼睛具有不同的表情特征,我们可以从牛的眼睛及其动态上看到一种特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韩滉对民情的关注。5头生动多姿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农民画家”的笔下被“人格化”的手法表现了出来。我们从画面中领略到五牛的硕壮、朴实和勤劳的品格,更从中看到了韩滉对农民任劳任怨精神的歌颂。
的确如此,今天的我们有幸能看到这幅《五牛图》,韩滉用笔朴实不虚华,牛的眼睛生动传神,憨厚可掬的动态呼之欲出,体现了我国古代写实主义风格绘画的最高成就。
《五牛图》极有可能是被八国联军的士兵卖掉了,因为当时抢夺国宝的士兵多数是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更不懂中国的绘画,所以他们把抢来的国宝随意就在街上换成钱或别的什么,因此,事实上有数不清的国宝至今还下落不明。
后来《五牛图》能惊现于世就已经是奇迹了。有两种版本的说法:一说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五牛图》幸被一位居住在香港的鉴赏家发现,凭他的经验深知这是一件国宝。他不忍心国宝就这样在外漂泊,并极有可能会流出海外,但他又没有经济实力购买此画,于是他写信给周恩来总理,表达了希望国宝能够重新回到自己祖国的愿望。周恩来总理像对待其他国宝一样,立即指示文化部,派专家鉴真伪,若是真迹要不惜一切代价购回。文化部接到指示后,立即组织国内知名书画鉴定专家赴港进行鉴定,当确定《五牛图》为真迹时,便与卖方数次交涉。1952年,中国文化部最终以6万港币购回国宝。为了确保文物安全,周恩来总理还指示派可靠人员和公安护送回国。画面残破不堪的《五牛图》,经过北京故宫修复专家耗时几年的精心修复和装裱,终于修复完好,呈现出今天所见的新面貌。此图现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另一说是杨仁恺的说法,他说:“所幸的是此画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画家张大千所得,新中国建立后连同诸名迹,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香港购回。”杨仁恺的寥寥数语,可能还隐藏了一些难以公开的隐情。张大千是怎样得到《五牛图》的,仍然是一个谜。但是,这两种说法,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五牛图》失落在香港,后从香港购回。这是国宝之万幸。
《五牛图》韩滉就是下去体察民情时得到的灵感和收集到的素材。某一天,韩滉为了进一步体察和了解民情,来到了长安城的郊外。田野里到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繁忙景象,人们劳动的身影是那样欢快和富有生命活力。极目四望,农夫耕作,妇女们在渭河河畔洗衣,牧童嬉水玩耍。郊外是鸟语花香,太阳穿过扶桑树,鸡鸣犬吠,如世外桃源。休息间,农夫们荷锄而立,耕牛悠闲地吃草,有的耕牛抬头四望,有的俯首觅草,有的或翘首或回头舐舌,也有纵趾鸣叫的,耕牛的各种姿态鲜活地呈现在这位高官的眼前。韩滉看到这一切,心情无比舒畅,颇为享受这种田园美景。于是,他决定要把这一派祥和的景象描繪出来。构思数日,最后决定描绘那些给他印象最深刻、最为生动的姿态各异的牛。经过数月的细心描摹,栩栩如生的《五牛图》终于完成。《宣和画谱》评其曰:“昔人以谓牛马目前近习,状最难似,滉落笔绝人,然世罕得之。”不过这段评语是在唐人朱景玄评论的基础上作出的。
我们现在看到的《五牛图》,因其画中有5头动态各异的牛,而称其为《五牛图》。画中耕毕归来的场景,让人不禁联想其中发生的农耕故事,十分耐人寻味。绘画风格古朴而厚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农村的朴素特征。构图中显示的五头牛为并列展开,前面一头牛在缓步慢行,第二头牛回首张望,第三头牛即中间那头正面行走,第四头牛翘首向前行进,最后一头牛在低头啃食一丛荆棘的叶子。从造型上讲,5头牛逼真的形态令人赞叹,它们肥瘦不同,用色各异,三头黄色,两头深褐色,深浅亦有所不同,色彩丰富且细腻,笔法简朴而写实,难怪赵孟頫题跋大加赞赏:“神气磊落,稀世名笔。”画面为长卷形式,5头牛相对各自独立,除最后一处有丛荆棘之外,其他没有物象背景,任凭观者自由想象。更特别的是,5头牛的眼睛具有不同的表情特征,我们可以从牛的眼睛及其动态上看到一种特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韩滉对民情的关注。5头生动多姿的老黄牛,在这位当朝宰相“农民画家”的笔下被“人格化”的手法表现了出来。我们从画面中领略到五牛的硕壮、朴实和勤劳的品格,更从中看到了韩滉对农民任劳任怨精神的歌颂。
的确如此,今天的我们有幸能看到这幅《五牛图》,韩滉用笔朴实不虚华,牛的眼睛生动传神,憨厚可掬的动态呼之欲出,体现了我国古代写实主义风格绘画的最高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