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普惠金融是指能有效、全方位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实际上就是让所有老百姓享受更多的金融服务,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的改革成就有目共睹,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盈利能力不断提高,社会融资渠道不断拓宽,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但我们也要看到,以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过多强调了金融规模扩张、金融机构效益及抗风险能力的提高,而忽略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忽略了金融本身的人文特征,忽略了金融的普惠性。因此,我们要从金融的本质属性出发,从注重金融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入手,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金融服务大众的普惠性质,从全局角度出发,制定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搭建适合中国农村的普惠金融体系。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关键词】普惠金融 农村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 服务大众
一、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经济效益提升,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也面临不少困难,需要政策配套、政府给力及多方支持。
一是资产风险控制压力较大,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风险防控难,呈现“贷款难放、不良难控、利息难收、效益难增、人员难带”等不利局面,自身发展亟需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是就农户种养殖经营而言,农村种植风险大,农产品受市场制约因素明显,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保险及财政补贴较小甚至没有,一旦发生风险,农民亏损严重。农户没有有效资产作为抵质押物,主要为保证贷款,贷款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风险,较难处置。同时,农村土地流转频繁,农场品市场波动导致农户很难长时间稳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三权”评估、抵押、登记、交易等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信用体系,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受经济下行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企业流动性不足,加之部分企业涉及民间融资过多,易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银行业机构的信贷风险及潜在风险不断暴露。
二、对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
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实普惠金融,要根据所在区域及自身情况,找准定位,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是立足服务所在区域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转型步伐,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树立自觉转型、主动转型、加快转型的思想认识,按“转型理念先行”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着力点,找加快转型步伐,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情况相契合,确保商务转型工作接地气、出实效。二是全员参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种专业证书教育和短期培训。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及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客户经理队伍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前移关口,由侧重事后查处,向侧重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业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条线的监管力度,使之成为监督制约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对业务部门履行监管、效能监察的再监督角色,达到加固第一道防线的目的。
(二)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业务产品服务
一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推行“一站式服务”。二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习惯逐步改变,提前消费需求加大的现状,结合“阳光信贷”走访,春节前后送福上门等,调研客户有效信贷需求,紧扣做实做细,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三农”阵地。三是持续跟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居民消费需求,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财富增加和金融服务需求多样的趋势,大力拓展居民消费贷款,对农民在家电、汽车、房产购置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做到应贷尽贷。四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
(三)政策配套支持,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肩负为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重任的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由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专项担保基金,用于支持辖区农业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小额贷款风险转移;对规模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设备、产品作为担保措施,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题。探索行业协会统一担保,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由商会或行业协会统一担保,形成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机制化、新常态。
(四)立足服务三农,精耕细作农村市场
紧抓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种养大户转化为家庭农场,建立服务名册和重点支持名单,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培育和壮大家庭农场;二是大力支持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及时满足规模农业生产、万亩示范良田、特色经济林果、疏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牧业规模养殖以及水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的有效信贷需求。三是加强银政对接,与农经、土地、财税、工商等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家庭农场项目建设,推进当地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帮助家庭农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推动银农对接,搭建金融支农、惠农新平台,参加政府、人行等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产品推介会、交流会,重点宣传特色涉农信贷产品。
(五)推精准扶贫,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与当地人行、团委等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工作,完善农村青年信用档案,农户经济档案,探索建立青年信用信息评价体系,有效改善信用环境。二是与当地团市委、市农办等加强合作,建立创业青年基本信息共享机制,借力这些单位为创业青年提供实用技能教育、创业实践、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青年创业素质,引导并帮助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三是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金融、消费金融、生产经营金融等信贷扶持的同时,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物理网点延伸、离行式自助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等金融服务,满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关键词】普惠金融 农村商业银行 实体经济 服务大众
一、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存在的问题
在改革转型发展过程中,农村商业银行取得社会效益、管理效益、经济效益提升,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也面临不少困难,需要政策配套、政府给力及多方支持。
一是资产风险控制压力较大,金融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息息相关,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小微企业及个体工商户经营困难,风险防控难,呈现“贷款难放、不良难控、利息难收、效益难增、人员难带”等不利局面,自身发展亟需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二是就农户种养殖经营而言,农村种植风险大,农产品受市场制约因素明显,农民抗风险能力较弱,社会保险及财政补贴较小甚至没有,一旦发生风险,农民亏损严重。农户没有有效资产作为抵质押物,主要为保证贷款,贷款风险较大,一旦出现风险,较难处置。同时,农村土地流转频繁,农场品市场波动导致农户很难长时间稳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农村“三权”评估、抵押、登记、交易等工作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是信用体系,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需改善。目前,宏观经济处于转型的关键期,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受经济下行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少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企业流动性不足,加之部分企业涉及民间融资过多,易产生资金链断裂风险。银行业机构的信贷风险及潜在风险不断暴露。
二、对农村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
作为农村商业银行,要做实普惠金融,要根据所在区域及自身情况,找准定位,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是立足服务所在区域的中小农村金融机构实现提质增效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加快转型步伐,强化全面风险管理
一是树立自觉转型、主动转型、加快转型的思想认识,按“转型理念先行”的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找准着力点,找加快转型步伐,将理论与实际工作情况相契合,确保商务转型工作接地气、出实效。二是全员参与,加强员工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各种专业证书教育和短期培训。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及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客户经理队伍及时发现风险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三是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前移关口,由侧重事后查处,向侧重事前、事中监督转变,业务部门进一步加大对条线的监管力度,使之成为监督制约机制的第一道防线。充分发挥纪检监察部门对业务部门履行监管、效能监察的再监督角色,达到加固第一道防线的目的。
(二)以客户为中心,完善业务产品服务
一是强化客户关系管理。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内容,推行“一站式服务”。二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生活消费习惯逐步改变,提前消费需求加大的现状,结合“阳光信贷”走访,春节前后送福上门等,调研客户有效信贷需求,紧扣做实做细,脚踏实地,精耕细作“三农”阵地。三是持续跟进城镇化发展进程中的居民消费需求,适应城镇化进程中农民财富增加和金融服务需求多样的趋势,大力拓展居民消费贷款,对农民在家电、汽车、房产购置等方面的消费需求,做到应贷尽贷。四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积极创新“量体裁衣”式的金融产品。
(三)政策配套支持,健全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作为肩负为社会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和农户提供金融服务重任的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需要配套政策支持,可以通过与政府合作,由相关政府部门设立专项担保基金,用于支持辖区农业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与保险公司合作,实现小额贷款风险转移;对规模较大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其设备、产品作为担保措施,有效解决其担保难题。探索行业协会统一担保,在对企业进行信用评级时,由商会或行业协会统一担保,形成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的机制化、新常态。
(四)立足服务三农,精耕细作农村市场
紧抓政策导向,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加大对家庭农场的支持力度,引导更多种养大户转化为家庭农场,建立服务名册和重点支持名单,开展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培育和壮大家庭农场;二是大力支持土地流转集中经营,及时满足规模农业生产、万亩示范良田、特色经济林果、疏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牧业规模养殖以及水产品生产基地等项目的有效信贷需求。三是加强银政对接,与农经、土地、财税、工商等部门沟通协调,共同推动家庭农场项目建设,推进当地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质押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出台,帮助家庭农场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四是推动银农对接,搭建金融支农、惠农新平台,参加政府、人行等举办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产品推介会、交流会,重点宣传特色涉农信贷产品。
(五)推精准扶贫,优化农村信用环境
一是与当地人行、团委等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信用村、信用乡镇的建设工作,完善农村青年信用档案,农户经济档案,探索建立青年信用信息评价体系,有效改善信用环境。二是与当地团市委、市农办等加强合作,建立创业青年基本信息共享机制,借力这些单位为创业青年提供实用技能教育、创业实践、市场营销等培训,提高青年创业素质,引导并帮助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三是做好城镇化基础设施金融、消费金融、生产经营金融等信贷扶持的同时,适应城镇化建设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物理网点延伸、离行式自助银行、电子银行、银行卡等金融服务,满足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多元化的金融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