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有座桥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testa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鲍家沟像一条捻不断的细线,一头连着千里长淮,一头穿过我们小小村落,最终向西南方向流去。鲍家沟上的那座碾盘桥,对我而言,却不仅仅是个传说。
   我所知道的碾盘就是那圆圆的磨盘,恰如奶奶平日切菜用的案板,只不过一个是石雕的躯壳,一个是木做的身体。假使这两件东西中的任何一样压在心头,每一天、每一刻都会是无比沉重。
   我见到碾盘桥其实早已不是桥了。有桥便有河,便有路。桥没了,河还在。路被河隔成了两块相向的、半圆形的土墩。路西头成了奶奶的菜园,而河的对岸,却是一片寂寂庄稼地和萋萋野草。
   奶奶自18岁嫁给爷爷,便与这个家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一起熬过旧社会,一起跑过鬼子返,一起抚养四五个孩子,一起打理幾亩薄田,又一起赶上了新中国成立。奶奶说早年村子里的唯一大路就是碾盘桥这里,从朱庄南面一直通向村子的北面。在牛马拉大车行走的年代,爷爷经常从这条路往市里、集上运油运粮,下地、收工也是在这条路上来往。自从桥被洪水冲断之后,公社在原路址南面约500米处重新修了一座水闸和一条用水泥、石头砌成的新桥,一条新的乡路便成了。爷爷和其他几位村民便在荒废了的碾盘桥西侧的路面上开荒种粮。
   三十多年前爷爷病逝,碾盘桥头的开荒地便成了奶奶的心头肉。
   这里有爷爷留给她的念想。她不但把原先种庄稼的地方全部种上了菜,还把河边多余的空地也填上土、搭上架子,就连坡上也挖坑埋上菜种。每逢周六、周日或是暑假,奶奶便安排我们堂兄弟几个往碾盘桥运农家肥。一个架子车,上面两三个大筐,我们三个大孩子拉着车子在前面走,奶奶踮着小脚,一手搀着弟弟一手扶着粪箕紧跟在后面。
   到了新桥头,车子就得停下来,河边通往碾盘桥的路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走,空车子过去都很麻烦,何况还是装了肥料的笨重家伙。于是,再把筐分几趟抬进去,一筐放在菜地的最上头,一筐放在菜地的中间,最后一筐匀做几处,那是留给坡地和河沿菜苗的。
   我们在奶奶的指挥下分头给菜分肥,二哥负责已开花的辣椒和茄子,大哥负责坡地刚刚上架子的豆角和黄瓜,我和奶奶负责河沿和边角上的冬瓜、南瓜、西红柿,有时也有扁豆,弟弟坐在粪箕边上唱歌给我们鼓劲,兼看着东西。收工前,每个人可以得到一块或大或小的冰糖作为奖励。
   在众多蔬菜中,蚕豆和毛豆是我们的老相识。在撒了肥料的土里刨个坑,丢两粒蚕豆种,浇半瓢鲍家沟的水,掩了土便可回去等消息了。约莫半个多月,或是一场雨后,再来看时,土里便会钻出两片胖胖的叶芽,新的希望便诞生了。
   蚕豆收获的季节便是奶奶少有的开心时候。叫齐我们四个,带够篮子和蛇皮袋,每人分一小块,把头茬蚕豆全部摘下。第二天一早,由父亲骑脚踏车把装好的蚕豆送到山南头的东站菜市场,奶奶自己则是鸡一叫就起床,带着秤和零钱从村西翻过黄泥山赶过去。吃中饭前准能看到奶奶轻快的身影,中饭过后再到地里转转,直到傍晚才回来。
   接下来隔个三五日,奶奶便去卖一次蚕豆。等蚕豆都下来的季节,奶奶便会分一些蚕豆给我们炒菜吃。再过一段时间,蚕豆老了,我们就可分到更多,或煮或炸,便有更多的美味了。
   另一个老相识便是毛豆,它带给奶奶的收获和我们的欢乐大抵与蚕豆相仿。
   从清明前后直到中秋,碾盘桥上一直可以看到奶奶忙碌的身影。
   10年前,94岁的奶奶无疾而终,想那碾盘桥,如今变成了荒地,怕是再没人去打理了吧。
  责任编辑:秀丽
其他文献
朱鹮在秦岭大古坪安家落户,我们不用去洋县了。   诗人沈奇说到朱鹮,顿时神采飞扬起来,仿佛那神鸟出自他的家乡勉县。他说,其他的是先有鸟儿才有画,而朱鹮是上帝先画了这么一只鸟,才有后来的朱鹮。他这么说的时候,一边比画着,用手摸着自己的头说朱鹮的凤冠翘翘的,手指下滑到脸上说朱鹮的面颊鲜红红的,指着嘴说朱鹮的喙向下弯曲长长的,再拍着胸部说朱鹮的羽毛红白相映淡雅美丽,最后他的双手伸展手指叉开微微下垂,两
期刊
如果你到湖北,没到长寿之乡钟祥;如果你到钟祥,没到纯朴小镇张集;如果你到张集,没到风水宝地黑王寨,这都是一种遗憾。   黑王寨的天是碧蓝的;黑王寨的水是清澈的;黑王寨的山是青黛的;黑王寨的人是淳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原生态的黑王寨,恰好是这样!   黑王寨是钟祥城北八大古寨之一,海拔高约400米。一柱擎天的南山崖与中山寨相连,东西北三面是刀削斧凿般的峭壁,峭壁下蜿蜒着山坳、土丘、水库、
期刊
认识老乡是因为雷歌。   记得那天早上,我边听着自己写的那首雷歌边煮早餐,由于注意力不集中,电磁炉上煮的粥沸了,锅盖没及时打开,顿时沸出来满灶台的水,水碰到电引起短路电掣跳闸,家里没电了,电老虎自己又不敢动它,于是,就打电话到物业管理处求援,接电话的小姐说:“您要稍等一下,我们的维护人员都派出去了……”我问要等多久?我还在煮饭呢!对方回答,说不准,有师傅回来就尽快派过去,我挂了电话,手机里继续播
期刊
一场夜雨,淋透了公园的每一个角落,夜里的狂风,让清晨的公园一片狼藉。   花儿凋谢了些许,没凋谢的也都有气无力地耷拉着,憔悴尽显;草儿也少了往日的向上与倔强,横斜着身子强打精神;树叶飞得满地都是,迷茫中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脆弱的枝干被风刮到地面,横七竖八地躺着,有的跌在小路上,有的跌在草丛里,有的早已是枯干,有的虽有绿意,却生机尽失。昨晚吹皱了的湖面零星地漂浮着一些树叶和枯枝,游弋的小金鱼让湖面荡
期刊
我是一个80岁的老作家、老兵、老人,干什么事情都想干好,经历的事情多了,认识得也比较深刻,我去年就写了一篇《十八岁哥哥告诉小英莲》,前年写了《十八岁的墓碑》,获“三毛散文奖”。   写《十八岁哥哥告诉小英莲》的时候,我专门到甘南去了一趟,因为刚当兵的时候,我参加了两次平叛,一次是甘南平叛,一次是西藏平叛。先到甘南,我是汽车兵, 1957年年底到甘南的时候,我还没开车,是副驾驶员。到了大概2012
期刊
五爹姓马,村里人也叫他马家五爹。   谁都不知道他到底有多大年纪,有人说九十岁,有人说一百岁,也有人说一百零八岁。六七十岁的老人叫他五爹,三四十岁的中年人也叫他五爹,就连四五岁的小家伙也“五爹”“五爹”地凑着热闹喊来喊去。   五爹并不在意。或者,他根本就没有听到?他的心思似乎全在他那一挑窑货上。五爹是一个贩窑货的,一双赤膊,一条大裆短裤,一双赤脚,肩一挑窑货在乡间的小路上不紧不慢悠来荡去。 
期刊
桃湖是个值得慢慢翻阅的村庄。   桃湖,隶属于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观美社区。徐俨夫时代,桃湖原属于平阳县亲仁乡,有一条江穿过桃湖的腹地,把桃湖这块平原,切成了桃湖和竹排头两块“面包”,这样,桃湖与竹排头遥江相望了。至于桃湖村何时建制,一直是个疑问。   桃花,在桃湖别有一番景象。徐俨夫著作称之为《桃渚集》,他有《春望》一诗,描述当时的桃湖景象:“门掩深春过岁稀,绿阴时复数红飞。疏帘半卷酴酥雨,小
期刊
今年8月5日清晨,我独自一人驱车前往,经过一小时的颠簸终于到了。刚一下车,忽然听到了王欢演唱的《君宝茗泉唱明天》:“凤凰展翅白云间,楠木深处有炊烟。一眼古井装日月,三丰点化得此泉。好水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觅其源。劝君常饮明心智,君宝茗泉唱明天。” 这美丽动人的歌声把我迷住了,特别是“一眼古井装日月,三丰点化得此泉” 令我百思不得其解,仙人张三丰也到过此处吗?他来此处有何贵干?   原来,明初沈萬
期刊
道林的天空,是一页页经卷。   麒麟山上,鸟群在如雨的歌谣中飘飞。靳江,一次又一次把远古的传说洗得干干净净。一条江,在蜿蜒的流淌中奔腾而过。如果你能读懂江边的一块石头,你就知道了道林的过去。走过曾经的码头,难以掌控的弯曲,在山与山之间蔓延。有一种声音,仿佛自云端飘来,天生的流淌,流向远方。   在江邊,聆听风的脚步,一条思念的河流,像吹去尘埃的微笑,带你走进一片神秘的境地。   途经两岸的乡
期刊
一   三婶嫁到老屋场,是八抬大轿抬进门的。   那时我还小,四五岁的样子,跟着迎亲的队伍跑前跑后,围着花轿打转转。轿夫故意将轿子颠来晃去,罩在轿子上的红色轿裙随之一闪一闪,后生们趁机凑过来看新娘子,媒婆拦在轿前,点燃鞭炮往拥上来的人堆里扔,炸得哎哟哎哟一片叫喊。   我感兴趣的倒不是藏在花轿里低声哭嫁的新娘,而是那忽闪忽闪的轿裙。大红的洋布上,绣满了模样相似的男童,还有莲蓬和荷叶,当时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