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早在建造金字塔之时,埃及人便使用起了最原始的升降系统,类比一下,每到饭点宿舍楼外那上上下下专门用来实现货币与食物的等价交换的吊篮可算是极其民用的一个升降设施了。此外,还别忘了生活中另一个常见的升降设施一电梯。
不咬人的大嘴
升降梯的安全感从何而来?这么说吧,如果你和猫哥一样,每天都“享受”着公交车带来的拥挤“福利”,一定见过被公交车门夹住头、脖子、手、脚、包等各式人体器官或随身物品的场景。也许这一场景着实让某位电梯设计师心碎,于是为了避免无辜的乘客受害,在大多数升降梯自动控制的轿厢门之间都会有一对机械触板或者安全光幕,甚至是机械触板混合安全光幕来保障安全。当机械触板直接接触被夹物体,使得接触开关被接通时,或者当有物体在关门期间探进安全光幕阻断了光幕之间从发射器到接收器间的调制信号时,它们都会立刻告诉电梯控制器:“别关门,门之间有东西!”然后升降梯会赶紧停止关门的进程,有礼貌地缓缓打开,为乘客留下充足的时间上下电梯,再重新尝试关门。
对抗重力的安全钳
升降梯的安全性不仅仅局限在控制系统里,更以机械设计的方式写在最基础的结构里。自从1854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在世博会上展示了安全电梯以来,他发明的安全钳和限速器就成了安全电梯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器件。限速器是将离心离合器放在一个有齿形内表面的棘轮、里面,离心离合器一般情况下随着电梯移动而旋转,棘轮则是不转的。当电梯超速时,离心离合器就会因为转速过高而将棘爪甩出离合器外沿并钩在棘轮上,然后棘轮与离合器一起转动,带动触发安全钳的钢缆。安全钳是一对或多对楔块装在一个菱形的槽中,平时与导轨间留有一定距离,当安全钳被棘轮连着的钢缆沿着导轨方向拉动时,楔块被顺着菱形的槽拉动,就会咬住导轨,锁止轿厢。
安全钳的功能非常可靠,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有确切记录的安全电梯自由落体到底的事故只发生过三起(武汉的超载施工电梯并不是安全电梯)。前两次事故的起因都一样——飞机撞大厦,一次是1945年B-25轰炸机撞到帝国大厦,升降梯里只有一位电梯操作员,她从75楼随着升降梯自由落体到一楼,虽然伤得很重,好在幸运地活了下来。另一次则是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大楼204台电梯中的一些随着楼体本身做自由落体而下坠。最后一次则是2008年香港大埔的某升降梯由于维护不当,对重脱落,安全钳没能将电梯刹死,所幸事故发生时升降梯内的人已经撤离。除了安全钳,升降梯天井的底部还有最后一道安全措施:缓冲弹簧,那位倒霉又幸运的电梯操作员能活下来,也许就是缓冲弹簧发挥了作用。总的来说,由于设计成熟,又经过经年累月的多次改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我们在生活中常坐的曳引式安全电梯事故率极低。国内的数据是三万分之一,比飞机、汽车、火车、自行车都低多了。这么说来,这个隐藏在大楼骨架里的大个子果真是个久经考验的家伙。
升降梯的成长史
正如每个今天看起来都成熟稳重的大叔在20年前都是莽撞少年一样,很久以前,升降梯也并不这么让人放心。撇开那些历史上以自己或其他畜力为动力,用各种滑轮和绳子做到了自己把自己提起来或者别人把自己提起来的升降梯原型不提,第一部机器驱动的现代升降梯出现在160年前。当时的升降梯是结构简单的液压式,轿厢下面有一个液压升降柱,通过水泵控制水压进而控制升降梯的升降。轿厢的顶上则系着一根绳子,通过滑轮连接配重,所以液压柱就不必负载轿厢和乘客的全部重量。不过由于液压升降柱在底层时需要沉入地下,即使折叠式也得挖一个深如楼高几分之一的坑才能容得下,所以这时的升降梯升得并不高。
过了几年,人们把嘴含火焰眼冒白烟的蒸汽机介绍给升降梯做动力,把液压升降柱替换成了拴在轿厢头顶的钢缆,升降梯就进入了一蹦老高的少年时代。看到升降梯蹦得高,大家当然很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可以造更高的楼了。但是钢缆一断大家部得玩失重,半秒张张嘴,一秒断条腿,惴惴不安的设计师们正是在这个阶段给升降梯安上了多根钢缆,让每根钢缆都能独立承载升降梯额定负重再加上20%余量。这个传统沿用至今。
再后来,奥的斯给升降梯装上了安全钳,大家才安心地从爬楼梯的辛苦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那时的升降梯还没有自动控制系统,也没有能检测相对楼层位置的传感器,仍需要电梯操作员手动操作才能准确停在正确的位置。据说实习操作员都是彬彬有礼,轿厢的门打开了却离地三尺,于是,他们就会说道:
“您好先生,三层到了。请问您跳下去前能先搭把手把下面的乘客拉上来么?拜托了。”我们所熟悉的比较舒适的现代升降梯,直到1892年才出现。那年美国发明家弗兰克-朱利安。斯普拉格发明了升降梯的自动控制系统,其中包括了楼层定位,到站前缓慢减速等和舒适性相关的功能。弗兰克凭借极其良好的升降梯乘坐体验和出色的运载能力,成立了自己的升降梯公司,但几年后他就把公司卖给奥的斯,自己做铁路自动控制系统去了。
不咬人的大嘴
升降梯的安全感从何而来?这么说吧,如果你和猫哥一样,每天都“享受”着公交车带来的拥挤“福利”,一定见过被公交车门夹住头、脖子、手、脚、包等各式人体器官或随身物品的场景。也许这一场景着实让某位电梯设计师心碎,于是为了避免无辜的乘客受害,在大多数升降梯自动控制的轿厢门之间都会有一对机械触板或者安全光幕,甚至是机械触板混合安全光幕来保障安全。当机械触板直接接触被夹物体,使得接触开关被接通时,或者当有物体在关门期间探进安全光幕阻断了光幕之间从发射器到接收器间的调制信号时,它们都会立刻告诉电梯控制器:“别关门,门之间有东西!”然后升降梯会赶紧停止关门的进程,有礼貌地缓缓打开,为乘客留下充足的时间上下电梯,再重新尝试关门。
对抗重力的安全钳
升降梯的安全性不仅仅局限在控制系统里,更以机械设计的方式写在最基础的结构里。自从1854年伊莱沙·格雷夫斯·奥的斯在世博会上展示了安全电梯以来,他发明的安全钳和限速器就成了安全电梯中必不可少的安全器件。限速器是将离心离合器放在一个有齿形内表面的棘轮、里面,离心离合器一般情况下随着电梯移动而旋转,棘轮则是不转的。当电梯超速时,离心离合器就会因为转速过高而将棘爪甩出离合器外沿并钩在棘轮上,然后棘轮与离合器一起转动,带动触发安全钳的钢缆。安全钳是一对或多对楔块装在一个菱形的槽中,平时与导轨间留有一定距离,当安全钳被棘轮连着的钢缆沿着导轨方向拉动时,楔块被顺着菱形的槽拉动,就会咬住导轨,锁止轿厢。
安全钳的功能非常可靠,以至于到今天为止,有确切记录的安全电梯自由落体到底的事故只发生过三起(武汉的超载施工电梯并不是安全电梯)。前两次事故的起因都一样——飞机撞大厦,一次是1945年B-25轰炸机撞到帝国大厦,升降梯里只有一位电梯操作员,她从75楼随着升降梯自由落体到一楼,虽然伤得很重,好在幸运地活了下来。另一次则是2001年9月11日,纽约世贸中心大楼204台电梯中的一些随着楼体本身做自由落体而下坠。最后一次则是2008年香港大埔的某升降梯由于维护不当,对重脱落,安全钳没能将电梯刹死,所幸事故发生时升降梯内的人已经撤离。除了安全钳,升降梯天井的底部还有最后一道安全措施:缓冲弹簧,那位倒霉又幸运的电梯操作员能活下来,也许就是缓冲弹簧发挥了作用。总的来说,由于设计成熟,又经过经年累月的多次改良,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统计,我们在生活中常坐的曳引式安全电梯事故率极低。国内的数据是三万分之一,比飞机、汽车、火车、自行车都低多了。这么说来,这个隐藏在大楼骨架里的大个子果真是个久经考验的家伙。
升降梯的成长史
正如每个今天看起来都成熟稳重的大叔在20年前都是莽撞少年一样,很久以前,升降梯也并不这么让人放心。撇开那些历史上以自己或其他畜力为动力,用各种滑轮和绳子做到了自己把自己提起来或者别人把自己提起来的升降梯原型不提,第一部机器驱动的现代升降梯出现在160年前。当时的升降梯是结构简单的液压式,轿厢下面有一个液压升降柱,通过水泵控制水压进而控制升降梯的升降。轿厢的顶上则系着一根绳子,通过滑轮连接配重,所以液压柱就不必负载轿厢和乘客的全部重量。不过由于液压升降柱在底层时需要沉入地下,即使折叠式也得挖一个深如楼高几分之一的坑才能容得下,所以这时的升降梯升得并不高。
过了几年,人们把嘴含火焰眼冒白烟的蒸汽机介绍给升降梯做动力,把液压升降柱替换成了拴在轿厢头顶的钢缆,升降梯就进入了一蹦老高的少年时代。看到升降梯蹦得高,大家当然很高兴,因为这就意味着可以造更高的楼了。但是钢缆一断大家部得玩失重,半秒张张嘴,一秒断条腿,惴惴不安的设计师们正是在这个阶段给升降梯安上了多根钢缆,让每根钢缆都能独立承载升降梯额定负重再加上20%余量。这个传统沿用至今。
再后来,奥的斯给升降梯装上了安全钳,大家才安心地从爬楼梯的辛苦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但那时的升降梯还没有自动控制系统,也没有能检测相对楼层位置的传感器,仍需要电梯操作员手动操作才能准确停在正确的位置。据说实习操作员都是彬彬有礼,轿厢的门打开了却离地三尺,于是,他们就会说道:
“您好先生,三层到了。请问您跳下去前能先搭把手把下面的乘客拉上来么?拜托了。”我们所熟悉的比较舒适的现代升降梯,直到1892年才出现。那年美国发明家弗兰克-朱利安。斯普拉格发明了升降梯的自动控制系统,其中包括了楼层定位,到站前缓慢减速等和舒适性相关的功能。弗兰克凭借极其良好的升降梯乘坐体验和出色的运载能力,成立了自己的升降梯公司,但几年后他就把公司卖给奥的斯,自己做铁路自动控制系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