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地启发、引导、训练、不断创造条件。充分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每一位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创造活动中去。而课堂教学是创造力培养的主阵地,无疑在思维型创新中担负着主要角色。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阐述了数学教师在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往往就是一种顿悟,往往就是跳出旧圈圈,不为旧的思维习惯所束缚而产生的心灵火花。围绕这一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引入达到思维宽度上的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缺乏思维的长度和宽度,那做什么事情只能看到眼前一步,而不能把前前后后的信息利用起来,综合考虑解决问题。可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宽度大门。思维宽度的活跃性往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赞可夫曾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入中十分注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第二课时引入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学生可以列出3+3+3+3+2=3×4+2=3×5-1=2×5+4=……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我在数学教学引入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在同一层面上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宽度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通过练习达到思维广度上的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个好的练习,发挥好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闪出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品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练习时,我激励学生:把一张白纸平均折成8份,说说其中3份怎样表示?看谁想出的方法多。当时课上就热闹开来,学生们纷纷动手折起来,左折右折,纷纷举手抢答。我并不急于让他们说,而是走到跟前,让学生悄悄把几种折法折给我看,然后我宣布有几种折法了,然后再问有没有更多种数的。学生都想自己折的种数最多,都想让老师表扬自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通过老师的激励,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方法多且全,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凭借老师的激励,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中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通过引伸达到思维高度上的创新。
一节新授课,往往喜欢新授——练习——作业,作业和练习的习题跟新授题类似,强化了学生定势思维。而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定势思维情境下,如果穿插少量“意外”题、“开放”题,则可以达到“峰回路转”,可让学生吃惊不小,产生激烈的撞击,进一步利用已学知识,丰富思路,求得好方法。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最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如图,
图中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这个图形中圆的面积。让大家讨论,看哪位学生能求出。一开始学生拼命求半径 r,学生不知道r2已直接给出,可以运用。通过这一题目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不要仅仅局限在非要求圆的半径上,而从其他高度去思考,去顿悟。从而放开了束缚,学生的思路得到创新。
每个老师都知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虚无飘渺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起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来,又在解决问题的欣愉中得到加强。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启迪,去激发,都离不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共存,才能有所顿悟,有所创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按照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个性,对数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笪佐领 朱曦 《创造教育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
3、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11月
4、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23日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学以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课本上的题目和材料的呈现过程大都循着一个模式,学生习惯于按照书上写的与教师教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智力能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然是不够的。创新往往就是一种顿悟,往往就是跳出旧圈圈,不为旧的思维习惯所束缚而产生的心灵火花。围绕这一目的,我在课堂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
一、通过引入达到思维宽度上的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缺乏思维的长度和宽度,那做什么事情只能看到眼前一步,而不能把前前后后的信息利用起来,综合考虑解决问题。可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培养学生思维的宽度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欢乐愉快的最佳心理状态,从而打开思维宽度大门。思维宽度的活跃性往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赞可夫曾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引入中十分注意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例如:在二年级上册《乘法初步认识》第二课时引入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二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学生可以列出3+3+3+3+2=3×4+2=3×5-1=2×5+4=……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我在数学教学引入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在同一层面上引导他们用不同的方法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再如,在学习二年级上册“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宽度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通过练习达到思维广度上的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的,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一个好的练习,发挥好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进行激发,可以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创新教学重视学习过程,尤其是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自己去获得知识的结论,从而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过程闪出学生思维创新的火花,培养了学生“善于探究,善于发现”的品质,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
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练习时,我激励学生:把一张白纸平均折成8份,说说其中3份怎样表示?看谁想出的方法多。当时课上就热闹开来,学生们纷纷动手折起来,左折右折,纷纷举手抢答。我并不急于让他们说,而是走到跟前,让学生悄悄把几种折法折给我看,然后我宣布有几种折法了,然后再问有没有更多种数的。学生都想自己折的种数最多,都想让老师表扬自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这样通过老师的激励,学生学会了自主探究,学会了独立思考,学会了合作,方法多且全,动手能力强、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培养。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结论,这样凭借老师的激励,学生在拼摆、交流、争论中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三、通过引伸达到思维高度上的创新。
一节新授课,往往喜欢新授——练习——作业,作业和练习的习题跟新授题类似,强化了学生定势思维。而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在定势思维情境下,如果穿插少量“意外”题、“开放”题,则可以达到“峰回路转”,可让学生吃惊不小,产生激烈的撞击,进一步利用已学知识,丰富思路,求得好方法。
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最后出示这样一道题:如图,
图中正方形面积是5平方厘米,求这个图形中圆的面积。让大家讨论,看哪位学生能求出。一开始学生拼命求半径 r,学生不知道r2已直接给出,可以运用。通过这一题目练习,让学生的思维不要仅仅局限在非要求圆的半径上,而从其他高度去思考,去顿悟。从而放开了束缚,学生的思路得到创新。
每个老师都知道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困难的。创造性思维不是虚无飘渺的,只有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起来,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体现出来,又在解决问题的欣愉中得到加强。总之,不管从哪个方面去启迪,去激发,都离不开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学生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共存,才能有所顿悟,有所创新。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按照数学思维的发展规律,结合学生个性,对数学中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笪佐领 朱曦 《创造教育概论》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1年
2、陈龙安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年1月1日
3、何克抗 《创造性思维理论 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年11月
4、教育部 《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