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巴赫的亲密“约会”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8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台上,数十名乐手围绕于巴洛克时期的羽管键琴旁,他们中有提琴手、长笛手,亦有双簧管和小号手。他们在用巴洛克时代的古董乐器演释一场巴赫的盛宴——全套《勃兰登堡协奏曲》。
  2019年5月8日,丹麦哥本哈根协奏团在上海大剧院带领观众与巴赫进行了一场亲密的“约会”。古乐团的演释不同于我们熟知的现代交响乐团,在乐器的构成与乐曲的风格诠释上都尽可能地还原那个时代的艺术风格和氛围。当美妙的弦乐声响起,现场的观众们仿佛回到了十七世纪的欧洲……


哥本哈根协奏团

打破常规的“出场”


  《勃兰登堡协奏曲》创作于巴赫生活较为安稳惬意的一段时期(科腾时期),1721年3月24日他将这套作品题献给了勃兰登堡的克里斯蒂安·路德维希侯爵。巴赫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将巴洛克时期复调的作曲技法发展到了巅峰,几乎运用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实际上,这六首协奏曲原本并非一套,创作时并没有刻意的连贯性。这些作品完成的时间跨度在三至四年间,因而每首曲风都略有不同,尽显各自的特点。与同时期的协奏曲相比,《勃兰登堡协奏曲》具有鲜明的独创性,尤其是在探讨各种不同乐器组合间的配器方式方面在当时实属罕有,这种意欲获得更加丰富音响效果的尝试充分地揭示了巴赫音乐作品中的深刻内涵。


01哥本哈根协奏团的圆号手


02音乐总监莫特森

  《勃兰登堡协奏曲》是有顺序编号的六首作品,但此次哥本哈根协奏团却并未按常理“出牌”——上半场演奏了第三、第四、第二和第五号作品,下半场则演奏了第六和第一号作品。对于此次演出曲目顺序的“不走寻常路”,乐团总监莫特森表示:“从一至六的演奏顺序对于音乐会来说效果不够好,它以最盛大的曲目开场,然后渐渐变得平静,而我们希望音乐会有不一样的流动感,我们想要以更宏大的曲目作为结尾。也正是因为巴赫作曲时并没有将演奏顺序完全限定,因此我们在编排曲目顺序时做了一些调整,希望能给观众带来更富愉悦感、更激动人心的音乐。”
  现场体验也确如莫特森所言,由观众熟悉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开场。当富丽堂皇、节奏鲜明的主题音乐响起,一下子将现场的观众带回到了十七世纪的欧洲。巴赫的传记作家帕雷曾说“《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是这一组作品中最为杰出的一部,它真正脱离了古老协奏曲的概念”。巴赫在这首作品中使用了三组各三件弦乐器(三把小提琴、三把中提琴、三把大提琴及数字低音加强音效),没有使用管乐,使乐曲呈现出醇厚的室内乐气氛。
  接下来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是一首小提琴和竖笛的三重协奏曲,也是这套协奏曲中最为轻快的一首,三乐章的作品如同一首精致的小曲,雅致、妩媚、俏皮。随后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属于大协奏曲类型,乐队编制由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和高音小号组成,是典型的四重协奏曲。其中尖锐的高音小号旋律最为突出,极富感染力。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作品是作于1720年至1721年的《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在三乐章的该作品中,巴赫将乐队分为独奏组与合奏组,体现小组乐器与大组乐器间的竞争对抗,亦是典型的巴洛克时期大协奏曲。这部作品的重头戏当属其中华丽的羽管键琴独奏段落,在形状、音色皆与现代钢琴相去甚远的古老键盘乐器上,奔腾不息的音符为上半场的演出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下半场首先演奏的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它是整套协奏曲中最早完成的一首,其最为特别之处在于这首作品虽是为弦乐队而作,但却没有小提琴声部,这可能与当时巴赫通常演奏中提琴,而侯爵演奏古大提琴有关。本场音乐会的最后一首作品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亦是这套协奏曲中最为辉煌动人的一首。但或许是因为用于演奏作品最主要的独奏部分的高音小提琴早已被淘汰的原因,现如今这首乐曲是整套作品中上演频率最少的。

五彩斑斓的器乐声响


  在《勃兰登堡协奏曲》中,乐器的编排是最为别出心裁的地方。巴赫几乎运用了当时所有可能的乐器编制,即使是规模最小的第六号作品也使用了七件乐器。巴赫并未按照当时传统协奏曲的做法,将一组同类独奏乐器作为中心,而是采用了互不相同的独奏乐器。

羽管键琴的“华彩”乐章


  哥本哈根协奏团的特色之一就是他们使用的乐器无论在构造、外观,还是功能上都与巴洛克时期几乎相同。他们使用了羽管键琴来代替钢琴,音色清脆明亮。在此次演出中,令人最为惊喜的是在《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五号》第一乐章中,羽管键琴有一段“即兴性”的炫技演奏,这在以往的作品中是没有的,那串联的快速弹奏似珍珠落地般连绵不断,令人印象深刻。

管乐器组


  高音竖笛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它的音色轻盈秀美、清澈明亮。《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四号》就是一首小提琴和竖笛的三重协奏曲。在第二乐章中,小提琴与竖笛的轮奏主题一强一弱,乐曲的情感在音乐中流动,彷佛旷野中的回声。
  高音小号出现在《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二号》中,巴赫在创作这部协奏曲时选择了木管乐器、小號、小提琴为独奏乐器组,这种乐器组合在当时非常独特,尤其是高音小号在现代的乐队中是很难听到的,它高昂优美的音色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活力和动感。
  圆号的音色柔和、丰满,与木管、弦乐器的声音能很好地融合。在《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一号》第三乐章中,圆号穿过密集的音响织体展现出它的音色,而后小提琴奏出了欢愉的旋律。这两件乐器交替演奏,展现出了不同乐器音色之间的对比,增加了音乐的律动感和乐曲的趣味性。

弦乐器组


  “提琴家族”当之无愧是《勃兰登堡协奏曲》中最重要的乐器担当,尤其是《勃兰登堡协奏曲第三号》和《勃兰登堡协奏曲第六号》,这两首作品都没有使用管乐器,几乎全部由弦乐器作为主奏乐器,使音乐更具有多层次的表现力,呈现出灵动的音乐色彩。

哥本哈根协奏团之魅


  乐团总监拉尔斯·乌尔里克·莫特森在舞台上,具有艺术家的张扬,表现力堪称完美,灵巧的指尖游走于羽管键琴的黑白键上,时而温柔细腻,时而热烈奔放。而舞台下的他也极具人格魅力,面对采访,他侃侃而谈,不时地手舞足蹈,其思想的活跃和敏捷以及对音乐的深层感知和大胆创新,无不让听者着迷。
  推广巴洛克音乐,引导儿童和年轻人了解并欣赏古典乐一直是哥本哈根协奏团秉承的音乐理念。尽管近些年,巴洛克古乐团形式的演出团队日益兴起,但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无论是主流音乐演出机构的节目编排,还是唱片出版和媒体曝光,都更集中在巴洛克之后的时代,即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巴洛克作品的演出相对显得较为冷门。但莫特森认为,正是巴洛克音乐的“即兴”元素赋予了每一次演奏不一样的体验,这是演奏者和观众共同参与的过程。比起既定的音乐曲目,这种“即兴”的方式能带给观众更多的“互动融入”体验。
  这种引导式的鉴赏方式一直是乐团致力于推广的,他们与哥本哈根国家美术馆合作,让孩童们在乐手的古乐伴奏下,欣赏馆藏丰富的十八世纪绘画,并让孩子们发挥想象力创作自己的故事。最终孩子们以讲故事的形式,与乐团合作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来呈现他们的作品。这种综合十八世纪艺术形式的项目正是融合了乐团一贯秉承的音乐理念——通过更多样的互动形式,把音乐带给更多的大众。
其他文献
当我们提到瑞典作曲家时,或许最先想到的是约瑟夫·马丁·克劳斯和弗朗茨·贝瓦尔德,但在这两位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最享誉盛名的瑞典作曲家之外,我们还不能忘记约阿希姆·尼古拉斯·埃格特,他不光撑起了克劳斯死后瑞典作曲家断档的空白,同时将欧洲大陆优秀的音乐作品带到了瑞典。  埃格特出生于德国波罗的海沿岸的吕根岛上的一个鞋匠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优秀的音乐天赋,但直到十二岁才开始系统学习音乐。在完成了音乐教育之后
期刊
肖邦彻底地革新了传统的钢琴音乐,并创造了键盘的新艺术。他将自己的原则引入旧有艺术法则的领地之中,他的浪漫主义风格在打破陈规的同时也成为了新生的经典。即使在此之前,钢琴艺术已经在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的篇章之中蓬勃发展,但是唯有肖邦发现了钢琴的精神并赋予了它独特的诗意。肖邦创造了真正的钢琴音乐,他的作品源于钢琴并且为钢琴所用,一切将他的作品改编为其他乐器演奏的尝试,不是扭曲了这些作品的本来面目,就是以
期刊
几年前,我正是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以下简称东艺)欣赏了黄英演唱亨德尔的著名咏叹调《让我痛哭吧》。她是位擅长诠释亨德尔作品的歌唱家,在访谈中,她也确认了这一点。为了准备这次的巴洛克专场演出,歌唱家先后赴欧洲和美国,跟随不同的声乐指导学习。通过声乐指导掌握原作意境和韵味,是黄英在歌剧表演中一直所倡导的实践。  ● - 张可驹 ○ - 黄英● 请问巴洛克音乐是从何时开始进入你职业生涯?  ○ 其实巴洛克
期刊
那些因“艾”而产生的艺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艾滋病向世界投下一枚重磅炸弹,引起人们的巨大恐慌。最早在美国出现的艾滋传染病毒,因其至今没有治愈的方法,加上人们对它的传播途径存在误解,导致它在今天仍旧是人们谈虎色变的对象。我们知道,每个时代的大事件总是能在当时的各个领域有迹可循,文学艺术作品作为其中最直观的媒介,忠诚地为我们展示了社会的缩影。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艾滋病首次爆发的美国有大量优秀的艾
期刊
签约安天旭、发布“柴赛”典藏系列长江钢琴闪耀上海乐器展  汇集中外名品乐器,集聚业内名家大咖。2019年10月11日,中国(上海)国际乐器展览会上,“荣登‘柴赛’,再造巅峰——长江钢琴TCH柴科夫斯基大赛典藏系列新品发布会暨长江钢琴艺术家签约仪式”在柏斯音乐集团展位隆重举行。  依托中国品牌的强大实力与文化自信,长江钢琴发布复刻“柴赛”辉煌的品质力作,签约当今炙手可热的青年钢琴演奏家安天旭,收获无
期刊
说来有趣,听音乐时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你在不同的地方听过同一首乐曲很多遍,但却不知道背后的作曲家是谁。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我与意大利作曲家鲁多维科·艾奥迪(Ludovico Eindaudi)之间。  我第一次接触到艾奥迪,是在商场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的广告里。作为当时的兰蔻广告曲,艾奥迪的《经历》(Experience)以渐近回转的旋律和不断冲击着的音符瞬间抓住了我的心。发现好音乐的激动情绪令我如获
期刊
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匈牙利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炫技大师。李斯特幼时便开始学习钢琴并以“神童”著称。父亲去世后,十六岁的他移居法国巴黎,并在此长期生活。二十六岁时,李斯特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巡演生活,他巡演于欧洲各国,受到观众的热烈追捧。  李斯特是一位钢琴炫技大师,他的钢琴曲难度系数极大,对于演奏者手掌的大小以及技巧的敏捷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
期刊
琵琶,俗称“民乐之王”,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民乐文明中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琵琶”中的“珏”字,《说文》译为“珏,二玉相合为一珏。”二玉相碰迸发出动人的乐音。“琵”意为右手前扫弹奏,“琶”则意为右手后挑拨奏,以此表明琵琶是拨弦类乐器。  “枇杷,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像其鼓时,因此为名。”这便是《释名》对琵琶的记述,也是最早出现的目前仍可考究的关于琵琶的记载。而实际上,当时的琵琶也囊括了其
期刊
全新公益品牌“艺树”计划启动  2019年7月15日,由中共上海市黄浦区委宣传部与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联合主办、上汽集团赞助的“艺树”计划正式启动。“艺树”取“艺术”谐音,表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之意。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全新公益品牌,“艺树”计划以“艺术让生活更美好”为宗旨,秉承民族性、普及性、大众性等特点,每年针对不同民族艺术门类,向“零基础”群体开展活动。“艺树”计划力图通过至少三年至五年
期刊
钢琴家李坚推出的“演绎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音乐会”,毫无疑问是今年国内最值得关注的钢琴独奏会之一。现场演奏贝多芬全套鋼琴奏鸣曲意味着什么呢?这是一个带领听众感受音乐的深邃美妙的过程,但同时这也意味着演奏者将自己的形象置于到了随时面临“崩塌”的危险境地。当我得知李坚这一演出计划,我感到他似乎有些过分冒险,但当我听完他的前两场音乐会后,我只想说,他早该这样弹了,为何要等到今天呢?艰巨的考验,是否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