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因素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1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我国高等学校开始试行学分制管理,对推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模式改革起了积极的作用。学分制最大的特点是实行了弹性学制和选课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目前,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必须认真研究解决,进一步促进和完善学分制管理模式的改革,使学生、教师两者能够有机结合,尽快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
  [关键词] 教学管理 学分制 学分制改革
  
  一、引言
  随着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深入进行,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学分制。学分制的本质在于它既坚持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培养方向,又兼顾学生的自我个性发展,实现了人才培养与个性发展的高度结合。完善的学分制能做到使每个学生根据其能力和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安排学习进程。本文就学分制施行过程中,学生和教师与学分制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分别加以说明,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二、学分制改革中的学生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过渡,学生个体情况千差万别,参差不齐,从而学生对学习的要求及目标也呈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发展,无疑以选课制为核心的学分制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带来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选课制重在“选”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能力依据学校制订的专业培养计划选择课程、任课老师、上课时间等;学生学习自己选择的课程,其积极性更高。但是,我们发现,目前,各高校的大学生面对尚属新生事物的选课制仍存在着认识上的一些问题,笔者就这些问题进行阐述。
  1.学生对学分制认识不足
  由于各高校近几年都在相继施行学分制,从新生刚进校门开始,校方就对他们大力宣传学分制、选课制、弹性学制。促进个性发展,自由选择课程等观念深入人心。根据我国的教育背景,学生从高中阶段由老师、家长监督指导学习,并且每个学生都属于某个班级。进入大学以后,由于学分制的实施,使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原来的自然班级不复存在,大家都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突然变成没人看管的自由人,他们会一下子不知如何把握自己。有些刚刚经过高考紧张拼搏的新生认为,既然可以设计自己的学习过程,就在选课过程中表现出避难就易,舍重求轻,故意选择一些容易学、易过关、易得高分的课程来凑足学校要求的最低学分,有些学生甚至故意选一些简单易学的选修课充抵必修课的学分,而把一些专业要求的基础课、必修课放到以后,甚至不选,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学生学不到系统性、逻辑性强的专业知识。因此,造成后面学习任务重而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不得不延长学习年限。
  2.学生自由选课范围窄
  选课制重在选,势必要求比原来数量多的教师、教室等资源,而我国各高校的现状是虽然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从原来的学年制改成学分制,但是很多学校仍然保留原来学年制相同数量的授课教师、教室和实验实习场地等,资源不充分给选课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选课制的目的就是要给同学比以往学年制更多的选择余地,若教师数目与学分制改革前相同,就开不出足够多的课程供同学选择。同一门课程的授课老师短缺,甚至某些老师对一些课程存在垄断,使得同学必须放弃想要选择的课程。特别是一些专业课程,垄断现象更为严重,学生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学校不是根据学生的要求多开出一些课程,而是根据现有老师的情况开出相应的课程。有些专业课程因为专用教室容量有限,专业外同学对这些课程即使再感兴趣也无法选择。造成同学想选的课程没有,不想选的课程又必须上,造成与选课制的主旨极不和谐的现象及形式主义的不良印象。
  3.学生学习质量难以保证
  学分制之后班级概念淡化,自然班级被现在随课程变化的听课班级所代替。每个同学不像以前那样以班级为单位大家共有一张课表,可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活动,召开班会等,有班主任和班长联合及同学之间相互监督管理。选课制意味着一切都是变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课表,自己的作息时间安排。对学生管理由集体转变到个体,学习过程全靠自觉,纪律无法保证,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约束力减弱,很容易使学生学习松弛,尤其对那些缺少自控能力的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更是难以保证。
  三、针对学生在学分制中的问题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1.导师制势在必行
  建立和完善导师制,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低年级学生独立设计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目标模式比较模糊,实现目标的学习方案也难以进行优化选择,所以,配合学分制要设立指导教师。导师制是学分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导师可以指导学生正确地修读课程,缩短学生对学分制的适应期,保证学生选课及学习质量,避免选课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导师制也是为了使教师更好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任,随着学分制的实施,原来意义上的班级已不复存在,这给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不便,导师制可以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2.给学生更多自主权
  根据高等教育教学过程大众化、民主化、双向性、开放性的要求,学生有权根据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能力、授课特点、以往学生的评价等因素,再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接受特点等,慎重地选择任课教师,这种选择权主要包括:(1)开课前对教师的选择。教学部门对下一阶段要开的课程提前告示,把拟任课的教师名单及基本情况,包括年龄、学历、毕业学校、技术职称、教学年限、教学经历、教学成果、学生评价等情况向学生介绍。(2)开课后前两周对教师的选择。此时,应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流动听课,经过两周的亲身感受和相互比较,对各位教师有了直接、客观的了解,再行使第二次选择的权力。(3)上课过程中对教师的选择。这是一种受限制的选择权,因为学生应对自己前两次选择负责,也应当保证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和统一性,但不能完全排除特殊情况下学生的第三次行使选择权。如任课教师严重不负责任,师生关系严重恶化,教学内容严重滞后等,为了避免更大的教学损失,必须赋予学生有限度的再选择权。
  四、学分制改革中的教师因素
  面对学分制,教师对自己的工作要有清醒的认识,激发起高度的责任心,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身上,充分了解学生,启发引导、因材施教。
  1.教师的积极性由最初的高涨渐趋平淡
  对教师来说,高校学分制引进的同时也引进了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选课制之前教师大都处在稳定状态,普遍没有危机感。刚开始施行选课制,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压力和危机感,教师的情绪较高,为了在竞争中取胜,他们精心备课,认真钻研教材,更新教学方法,精心设置自己的个人介绍,老师都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同学选自己担任的课程。但是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深入,相应的工作量、应得资源测算方法却没有改变。一些特别受欢迎的老师,上课人数多,作业批改量大,付出的精力比小班上课要多几倍,但是这些老师并没有从中得到与工作量相符的报酬,极大地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加之目前大多数高校施行的学分制只是指学生单方面的,也就是学生可以选择老师,而老师却必须被动的接受选定的学生,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2.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学分制实行之前,多以固定班级为单位上课,老师对班里同学可以熟悉掌握,这样,老师就可以根据班里同学的学习情况,具体调节课程进度和教学计划,改变教学方法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实施学分制之后,一个听课班级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院系,不同专业,老师无法掌握学生情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诸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这些基础课,在理工科院校基本上每个专业都需要学,这些课程也大都分两个学期才可以完成。学分制之前如果没有特殊情况,通常同一门课程两个学期都由同一位老师讲授。经过一个学期的磨合,老师对班级甚至个别同学的情况可以很好地掌握,对第二个学期的授课,老师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而学分制之后,每个学期都要由学生在网上选课,由于资源限制、具体安排不同、学生选择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很多同学不能做到在同一位老师那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同样,第二学期老师又会面对一个全新的班级,师生之间的磨合重新开始,这无疑给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均带来不便,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另外,有些老师为了吸引同学选择自己的课程,故意在教学上放松警惕,平时上课要求不严格,考试时给同学开绿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造成教学质量下降。
  3.学校对教师过于人情化
  按照选课制的优胜劣汰,不受同学欢迎、教学方法陈旧的老师,在连续遭到同学拒绝选择的情况下,应该取消其继续担任此课程教师的资格,但是目前,很多学校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有些老教师,几十年一直沿用同一本教材,同一本备课记录,甚至在课堂上固定的时间举固定的例子。对于处在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他们对新知识,专业前沿的东西如饥似渴,他们不再需要仅仅靠老师的灌输得到一点有限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需要一种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创新的观念和思维。有些老师已经非常不适应这种状态,但学校往往念及老教师一生奉献教育事业,不忍心辞退,继续将其硬指派给学生,这既削弱了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也给同学带来学分制只停留在形式上的错觉。
  五、完善教师对选课制的对策
  1.实行师生双向互选
  试讲、试听全面放开,给老师和同学更大的自由。北京大学的公共选修课就采取了老师试讲,学生试听的模式,得到师生的一致认可。国外学分制的执行也是如此,给双方充分的自由度,各自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选课之前,可以组织老师试讲课程的主要内容,也包括对自己的自我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授课特点及将讲授课程的基本内容。这样,学生在选择时就会有的放矢,同时也给老师一定的主动权。
  2.建立合适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通过将教师的薪酬与学生对教师的选择结合起来,从而直接体现对教师的奖励与惩罚,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可以通过教师的年终考核,评优等激发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最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教育水平。
  随着我国各高校实行学分制的不断深入,我们对学分制的认识也逐渐理性化。从最初的跟风开始走向思考,各高校及诸多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也都在理性的分析学分制给我们带来的深远意义。各高校也都在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分制进行入乡随俗的改造和优化。通过大家共同的努力,认真分析和解决学分制执行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褚平.以学生为本: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理念.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叶取源.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6,(1).
  [3]建立符合中国高校实际的学分制.中国高等教育,2005,(17).
  [4]周孝清.时代呼唤完全学分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2).
其他文献
由精棉籽油经氢化和利用溶剂分提结晶可获得代可可脂,同时也生成硬脂和软脂,使得代可可脂生成率不高。正是从提高可可脂的得率这一思想出发,着重阐明从硬脂中 溶剂分提结晶提取
[摘要] 要合理购置仪器设备,提高仪器设备管理工作水平,充分发挥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研究内容。只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强仪器设备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达到管理出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 仪器设备 合理购置 投资效益 规范化管理    仪器设备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科研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它标志着教学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实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罗汝芳是泰州学派诸学人中极特别的一位。他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首先,罗氏本人学说有博采众家的特点。他是一位集儒释道思想于一身,取长弃短成其自家之说的心学家
和谐校园已成为当代中国教育的关键词。文章从人的现代化视角,阐释高校师生法律意识与和谐校园的关系,并提出培育高校师生与和谐校园相适应的良好法律意识的途径;认为高校师生法
任中敏对于现代词学的主要贡献是词学研究方法,他从词乐、词律、词集、词法四个方面,为初学者指明研究从入之方法和路径。通过他的词学研究方法论,可以归纳出其冶学上比较的
从小说《白鹿原》到改编成电影《白鹿原》,时间相隔19年。在电影《白鹿原》中,由于改编者的急功近利、理解偏差与原作者迁就、失语,因而出现忽视原著精神内核、审美价值的非
介绍了高技术纤维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将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即邀请多位资深教授讲授其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的同时,通过一系列大型实验的操作及深入到企业中
今存《虞书》5篇居《书》之首,以尧、舜、禹的叙述为文理的核心,孔子、孟子指引当世施行仁政王道的重要典据,是儒家经学义理的关键。《礼记·中庸》《史记·孔子世家
备课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备课投入的多少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紧密的相关性。本文考察了教师的备课依据,提出和分析了备课类型和内容的一个矩
箱庭疗法是由瑞士心理治疗师Dora Kalff基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所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而中医箱庭空间系统分析法则是在融合传统箱庭疗法及中国易道哲学(包括中医哲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