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小学生心理存在严重失衡和错位的现象屡屡可见,因各种心理障碍而产生的过激行为,给教育者敲响了警钟。据有关研究报道:我国青少年有10%~30%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个别学生还相当严重,这种问题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还有上升的趋势。面对这种现状,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语文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健康成长。
一、巧妙疏导心理,构架学生心灵彩虹
疏导心理,是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教育过程。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学中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例如文章《一定要争气》,描述了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故事;《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歌颂了牛顿不怕嘲笑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听中疏导。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及时解释、引导、点拨。
写中疏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达到用“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作文中优化心理素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对学习语文产生愉悦心理,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适应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7~12岁之间,处在感性的“好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典故或逐渐向学生展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适应学生的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例如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進行意想融会和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某一与众不同之处,及时赞扬,乃至介绍给全班学生;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三、正确实施评价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本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采用“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写得很端正”等语句;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采用“你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等语句;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将鼓励性评价与期待性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在班集体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其成员或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
另外,在语文教育中,优化语文作业是重要的环节。在语文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其潜能,解决心理不适和心理困扰。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日记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笔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高尚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促进小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
一、巧妙疏导心理,构架学生心灵彩虹
疏导心理,是指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学生产生异常心理的教育过程。目的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健康心理的结合点,对学生加强心理疏导,做到教书育人的完美结合。
学中疏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人物耐挫、抗挫的素材,引导学生感受人物的坚定意志,获取潜在力量。例如文章《一定要争气》,描述了童第周不甘落后、发愤读书的故事;《做风车的故事》一课,歌颂了牛顿不怕嘲笑刻苦钻研的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使学生在接受语文训练的同时,懂得要正确认识自己与他人。
听中疏导。陶行知曾说:“运用朋友的关系,彼此自由交换学识,比摆架子好得多。你要了解学生的问题,体谅学生的困难,处处都显示出你愿意帮助学生求学而没有一丝一毫的不耐烦。”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大胆讲自己的所思、所疑、所虑,及时解释、引导、点拨。
写中疏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正面引导和点拨学生,使学生大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虑、所忧。要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达到用“我手写我心”,直抒胸臆,表达情感,从而在作文中优化心理素质。
二、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对学习语文产生愉悦心理,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适应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7~12岁之间,处在感性的“好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典故或逐渐向学生展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适应学生的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例如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進行意想融会和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某一与众不同之处,及时赞扬,乃至介绍给全班学生;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三、正确实施评价提高学生心理水平
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行为或者结果的反馈,是学生获取班级认同和获得“归属需求”的基本途径之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教师与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和对话,也是对学生的心理具有极大影响的一个过程。
根据学生个性实施评价。评价本是一种非常客观的评定行为,有一定的标准且要求公正合理。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和保证。因此,评价要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内容和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对缺乏自信的学生以鼓励性评价为主,采用“你朗读的声音真响亮”、“你的字写得很端正”等语句;对自我意识过强、缺少合作精神的学生以期待性评价为主,采用“你要是能与组里的同学讨论一下,相信你的回答会更精彩”等语句;对喜欢随声附和、缺少独立性的学生将鼓励性评价与期待性评价相结合。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相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步骤,学生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的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样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也不一样。因此,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常言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和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关注学生互相评价。在班集体中,学生与教师都是其成员或参与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班级的主人。同学的评价是表明班级成员被接纳程度的重要表现,也是满足学生“归属需求”的最主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使学生多向交流,进行相互评价、相互学习、模仿,共同体验和提高心理素质。
另外,在语文教育中,优化语文作业是重要的环节。在语文作业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掘其潜能,解决心理不适和心理困扰。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通过日记来合理宣泄自己的情绪,并通过笔谈,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通过课外阅读训练,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高尚的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素质、促进小学生人格优化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