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挑战。"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就曾明确提出,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就必须加快教育的信息化。 如何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本文通过本人近几年来亲身经历的网络教学,对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初中历史 教学
"国际互联网络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和他们以后生活其中的社会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不仅要让他们获得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的必须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判别信息、形成新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什么是"网络教学"?惟存教育实验室的柳栋老师说得好:"网络教学是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网络信息实验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包括文字(课文中的知识点、材料、思考题等)、图片(照片、画片、地图、连环画等)、视频(电影剪辑的历史镜头、艺术再现的历史场面、历史纪录片等)等材料,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
近几年来亲身经历了初中历史网络教学,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心得与体会。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初中历史教与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历史知识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历史过程发生后便是事过景迁、过眼烟云。它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可以再现万有引力、氢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往的历史学习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不是每一位历史学习者都能全面地接触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可以比较全面反映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时代特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恢宏气势,但并不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去参观领略的。如果将网络上的电影剪辑或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形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学习、领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重现历史是很有作用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的转变。
二、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学生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联机讨论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要求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历史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现在是信息时代,有些人认为在使用网络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经过实践后,我认为不一定如此。虽说网络上的资源丰富,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只能给学生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太多的教学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它会使学生出现"信息过载",学生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新的"注入式教学"的唯一进步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进化成了"机灌"、"电灌",它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又从何谈起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当然,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网络技术必将会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
关键词:网络环境 初中历史 教学
"国际互联网络是一个浪潮。它将冲击计算机工业以及许多其他的工业,淹没那些在这一浪潮中还没有学会游泳的人。"在二十一世纪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人类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化,信息决定着我们的生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今天学生所处的社会和他们以后生活其中的社会与以往已大不相同。因此,教学不仅要让他们获得前人的丰富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他们的学生时代,培养他们在信息社会的必须能力,包括收集信息、判别信息、形成新信息并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
什么是"网络教学"?惟存教育实验室的柳栋老师说得好:"网络教学是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新型学习生态环境的有机因素,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主体地位,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兴起与蓬勃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校开设了网络信息实验班。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指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环境,包括文字(课文中的知识点、材料、思考题等)、图片(照片、画片、地图、连环画等)、视频(电影剪辑的历史镜头、艺术再现的历史场面、历史纪录片等)等材料,学生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对话进行学习的一种形式。
近几年来亲身经历了初中历史网络教学,下面谈谈本人对这一教学模式的心得与体会。
一、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在初中历史教与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更有利于体现新课改的精神
历史知识最显著和最基本的特征是历史知识的过去性,历史过程发生后便是事过景迁、过眼烟云。它无法像物理、化学实验那样,可以再现万有引力、氢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往的历史学习只能凭借前人遗留下来的间接的历史材料(包括历史遗址、历史文物、文字记载、照片及实录性的音像材料)来认识历史过程,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并不是每一位历史学习者都能全面地接触的。如秦始皇陵兵马俑遗址可以比较全面反映秦汉时期中国雕塑的时代特征,及其所表现出来的恢宏气势,但并不是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去参观领略的。如果将网络上的电影剪辑或图片,配以文字说明,形成课件让学生在课堂中观看、学习、领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复原历史形象的原貌,这对于学生学习历史、重现历史是很有作用的。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老师将学生引入网络知识的海洋,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的选择任务,对网络资源进行筛选,主动的完成任务,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注重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学生个性的发展。所以,它体现的是新课改的精神,实现的是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去索取知识的转变。
二、网络资源引入课堂教学,可以变革学生原来的学习方式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要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开放式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
丰富多彩的网络资源为历史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很好的空间和舞台。历史是已经发生过了的人物和事情,单靠老师的讲授并不能够让学生消化理解知识,要引导学生去体验历史、感悟历史,去与历史人物进行心灵的对话。正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所说:"记录在纸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脚印,我们也能看到他走过的路径,但若是想知道他在路上看见了什么东西,就必须用我们自己的眼睛。"而网络手段的引入,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体验历史、探究历史、实现学习方式转变的机会,学生的这种体验和探究历史的过程,就是他获得丰富的理智和情感的体验过程,和发展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与方法的过程以及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的过程。"读史使人明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学生的优秀的智慧品质,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网络资源应用于历史教学,构建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课标倡导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突出以人为本,把握教育的本质,即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这都需要更新原有的师生关系,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而网络资源引入历史教学以后,课堂教学结构也将随之发生重大变化,学生在课堂上不必再按照老师所设计的固定模式去展开,他们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思考去探究历史。因此,在原来的师生问答的环节中间增加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必须根据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教学思路,做到与学生的同步发展,师生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是原来的知识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了,教师已经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习上的伙伴和朋友。在整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始终穿梭于学生之间,和学生在一起,对于学生的学习给予必要的指导。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以往传统教学活动中的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满堂灌的现象,取而代之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景、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初中历史教学中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历史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行为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老师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在我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的老师认为老师只要给学生布置任务以后简直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其实不然。历史教师在一堂网络课的前前后后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是编导、导演、演员,同时也是导游。在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里如果没有老师的指引,学生很有可能会迷失方向;网络课堂上不能单单依靠学生们在联机讨论上的交流,还应该有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而要充当好这些重要角色,要求历史老师不断的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和理念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历史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发挥网络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2、历史网络课堂的问题设计及课堂学习在课后的延续
按照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而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网络教学,必须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问题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以学生为中心,面向真实世界,问题要略高于学生目前水平,以便发展学生的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的整合,有一个过程,要循序渐进,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最终才能够实现从一堂课到一门课的整合。
网络既然可以从课外延伸到课堂,它当然也可以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我在上完《民族团结》一课后,有兴趣的同学继续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学生在课后将自己找到的资源放到论坛里,和其他同学一起实现资源共享,和老师、同学做进一步的交流。这不但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交流,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在无形之中提高了自己的水平和能力。
3、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教学信息
历史网络课堂中呈现给学生的信息是不是越多越好呢?现在是信息时代,有些人认为在使用网络教学时,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经过实践后,我认为不一定如此。虽说网络上的资源丰富,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而且只能给学生呈现有效的教学信息。太多的教学信息不但不可能提高教学效率,相反,它会使学生出现"信息过载",学生面对巨大的网络信息资源,思维会处于休眠状态。如果是这样的话,网络教学也就成为了一种新的"注入式教学",这种新的"注入式教学"的唯一进步只不过是由原来的"人灌"进化成了"机灌"、"电灌",它同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上的惰性和依赖性,又从何谈起启迪学生的思维呢?
当然,关于网络环境下的初中历史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索。网络正日益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敢于实践、勇于探索,网络技术必将会给初中历史教学带来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