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习惯受益一生,坏习惯贻害终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课堂管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努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和健康成长。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其他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良行为习惯:上课扯掉网线,偷走机械鼠标的滚轮,用口香糖粘住光电鼠标发光点,交换键盘上的按键,带零食和饮料进机房,随地乱扔垃圾纸屑,在显示器边缘乱涂乱写,上课故意不停敲打键盘发出极大声响,经常性迟到早退,利用网络乱发恶意信息,偷偷打游戏,不专心听讲,课堂练习不认真,不带教材来上课,不按正常程序开关机,等等。虽然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在班级只占少数,但是他们能让机房各种设备降低使用寿命,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甚至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最终造成班级成绩整体性下降,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认真分析这些行为,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没有纪律观念的行为,比如经常性迟到、早退,扯网线,偷走鼠标滚轮,随地乱扔垃圾纸屑,在教室里面进食,等等;有的是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兴趣不大,例如不带教材上课,上课不听讲,不认真练习,甚至自暴自弃完全不学;还有的是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方面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就想上网,偷偷打游戏,甚至还有拷贝一些简单的黑客软件,在机房局域网大肆发送数据包,堵塞网络,等等。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
从学生进入电脑室直到离开电脑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讲秩序的习惯,让一切做到有序,有序进入,有序离开,让使用物品有序归位,让学生有序就座。学生开机后马上坐好,等待老师上课。如果电脑有故障,学生就应举手等待老师解决,而不是大呼小叫。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养成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老师进行屏幕演示操作时,如果学生电脑屏幕显示有问题,没有被控制,学生应立即自觉地看旁边同学的屏幕,而不是急于向老师反映自己电脑没有被控制的情况。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老师讲过的东西、布置的任务要求都得重复几遍。老师有时候就得“狠下心”,做到“好话不说第二遍”,让这些不听讲的学生知道上课不听讲的后果。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的结合中,学生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电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利用趣味视频演示吸引学生。例如,教学《视频图片处理》这一节时,我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而是让他们欣赏我课前制作好的关于他们自己平时搞活动时的视频和图片的组合视频。他们看后,兴趣盎然,没想到自己平时的活动能这样串接起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利用电脑的应用性,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结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问题任务教学,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Word软件编辑自己的作文;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学习制作网页的知识后,让学生制作介绍淮安风景和人文地理的网站,并把它们发到互联网上,以介绍淮安,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淮安旅游,这个任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所学还能为发展地方经济作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益智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要怕学生会因此迷上游戏,关键在老师恰当引导、严格要求。
(三)善于交流,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今的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学生要想在各方面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1.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FrontPage过程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利用FrontPage做一份专题网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自己的感想等,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这样,同学们有的收集材料,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激发团队精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而要把这种精神激发出来,举行小组辩论会是很好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以案例辨析为手段,给出近期网络上最具争议的事件。如《中学生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收集该事件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以此为基础举行辩论会。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总之,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繁琐性、困难性,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更需要教师用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真心去温暖、用诚心去激励、用信心去鼓舞、用耐心去完善,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督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2]王西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家访.互动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一、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
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其他所有在场的人对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报以热烈的掌声。
事实上,大多数科学家认为,他们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就是幼儿园老师教给他们的良好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叶圣陶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习惯。他说:“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多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事实上,习惯是一种惯性,也是一种能量的储蓄。只有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能发挥出巨大的潜能。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每一位教师都需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习惯培养。
二、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存在以下不良行为习惯:上课扯掉网线,偷走机械鼠标的滚轮,用口香糖粘住光电鼠标发光点,交换键盘上的按键,带零食和饮料进机房,随地乱扔垃圾纸屑,在显示器边缘乱涂乱写,上课故意不停敲打键盘发出极大声响,经常性迟到早退,利用网络乱发恶意信息,偷偷打游戏,不专心听讲,课堂练习不认真,不带教材来上课,不按正常程序开关机,等等。虽然具有不良行为习惯的人在班级只占少数,但是他们能让机房各种设备降低使用寿命,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甚至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良好班风的形成,最终造成班级成绩整体性下降,对学生的成长和今后的发展非常不利。
认真分析这些行为,我发现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没有纪律观念的行为,比如经常性迟到、早退,扯网线,偷走鼠标滚轮,随地乱扔垃圾纸屑,在教室里面进食,等等;有的是学习习惯不好,对学习的内容没有兴趣或是兴趣不大,例如不带教材上课,上课不听讲,不认真练习,甚至自暴自弃完全不学;还有的是信息技术素养和道德方面的行为习惯,比如上课就想上网,偷偷打游戏,甚至还有拷贝一些简单的黑客软件,在机房局域网大肆发送数据包,堵塞网络,等等。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
从学生进入电脑室直到离开电脑室,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讲秩序的习惯,让一切做到有序,有序进入,有序离开,让使用物品有序归位,让学生有序就座。学生开机后马上坐好,等待老师上课。如果电脑有故障,学生就应举手等待老师解决,而不是大呼小叫。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过程中,要教育学生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正确规范的操作,养成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老师进行屏幕演示操作时,如果学生电脑屏幕显示有问题,没有被控制,学生应立即自觉地看旁边同学的屏幕,而不是急于向老师反映自己电脑没有被控制的情况。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老师讲过的东西、布置的任务要求都得重复几遍。老师有时候就得“狠下心”,做到“好话不说第二遍”,让这些不听讲的学生知道上课不听讲的后果。在课堂示范教学和上机指导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习惯,这样才能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注意常规与有意识训练的结合中,学生良好的上机行为习惯才能真正养成。
(二)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动力和源泉。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因而,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电脑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育心理学讲,形象、直观的事物往往能直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时利用趣味视频演示吸引学生。例如,教学《视频图片处理》这一节时,我不是直接给学生讲解操作步骤,而是让他们欣赏我课前制作好的关于他们自己平时搞活动时的视频和图片的组合视频。他们看后,兴趣盎然,没想到自己平时的活动能这样串接起来,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利用电脑的应用性,巩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结合一些实用性较强的问题任务教学,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Word软件编辑自己的作文;利用Excel的计算功能,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学习制作网页的知识后,让学生制作介绍淮安风景和人文地理的网站,并把它们发到互联网上,以介绍淮安,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到淮安旅游,这个任务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所学还能为发展地方经济作贡献,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3.利用电脑中的游戏,发展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恰当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益智游戏,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发展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不要怕学生会因此迷上游戏,关键在老师恰当引导、严格要求。
(三)善于交流,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如今的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学生要想在各方面取得成功,就要学会与人合作,组织、协调各种力量。此外,与人合作的精神会产生一种和谐亲密的人际环境,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一定要创造机会,让学生与他人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伙伴间的友谊和真情,从而愿意与他人进行交往与合作。
1.培养合作意识
新课程标准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强化学生的合作观念,使他们认识到依靠与人合作的重要性。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操作由于采用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式,因而非常适合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意识。例如:在学习FrontPage过程中,我经常启发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要求学生利用FrontPage做一份专题网站,内容包括文字、图片、自己的感想等,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就需要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地与他人交流,并树立学生敢于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观念,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学生自由分组或由教师根据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程度搭配分组,这样,同学们有的收集材料,有的写感想,有的收集新闻,有的设计版面,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认识到自己在小组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共同协作精神,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2.激发团队精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种集体荣誉感,而要把这种精神激发出来,举行小组辩论会是很好的方法。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我经常以案例辨析为手段,给出近期网络上最具争议的事件。如《中学生与互联网“亲密接触”,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等,让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收集该事件的资料,加以整理,并以此为基础举行辩论会。这样的辩论会,让学生们在小组中进行了交流与学习,在合作中进行了探讨与提高,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让学生在辩论中明白了一些人生道理。
总之,信息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其实施过程的复杂性、繁琐性、困难性,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中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学生坚持不懈地努力,更需要教师用持之以恒的精神,用真心去温暖、用诚心去激励、用信心去鼓舞、用耐心去完善,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督促和引导。
参考文献:
[1]韩玲玲,李晓东.中小学信息课现存问题与应对策略[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
[2]王西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刘家访.互动教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
[4]郭芳.浅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任务”设计[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