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17日,作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东道主”,上影集团宣布,将重新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着力聚焦发展“上影市场”、“上影出品”、“上影片场”三大重点,打造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
在本届电影节上,上影集团除了发布其出品的贾樟柯新作《山河故人》,还公布了2015年电影计划——“顶级IP电影”《盗墓笔记》《九州·华胥引》,以及成龙主演的《铁道飞虎》、王家卫导演的《繁花》、徐克导演的《法门寺密码》……
此外,上影集团还宣布成立可能改变业界生态的“四海电影发行联盟”,以上影发行为主导,联合多家院线,建立覆盖全国的电影发行平台。
2003年,任仲伦接任上影集团党委书记、总裁时,“中国电影正处于低迷时期,上影是低迷中的低迷。”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当时上影集团负债率高达70%,银行借款5个多亿,很多创作人员的月工资只有300元。
这位文人出身的掌舵者准备大干一场,他的信心来源于上影的版权资源。“我们有800多部故事片、500多部动画片、1000多部译制片、1000多部纪录片的版权资源,一旦释放出来,不得了。”
当初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目前,上影集团根据自有IP重新制作的动画电影《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宣布定档8月7日。
数据显示,目前上影股份旗下影院总数249家,覆盖全国23个省份、90座城市,银幕数1319块。2014年票房收入22.74亿元,占全国总票房约8%。
未来3年,上影股份电影发行业务的目标是:市场占有率达到10%,联和院线市场份额达到10%。在线票务的票房收入超过10亿元,会员总量接近1000万。
任仲伦说:“过去十几年,上影在部署全产业链上作了各方面的努力,也因为分散,看起来动静并不很大,今年是上影集中发力的一年。”
利润最大的不是制片而是市场板块
《瞭望东方周刊》:你原来是电影学者,转型成为产业经营者,思维需要有怎样的转变?
任仲伦:我原来是在大学当教授的,还是中国电影评论家协会会长,自认为对电影理解得比较透彻,但那时对企业管理是不懂的。为了从外行变成内行,我第一个行动是去上海交大进修了高级工商管理硕士班。
第二个行动,是去走访美国七大电影公司和美国电影协会。当时主要的问题是电影到底赚不赚钱?怎么赚钱?那次考察回来之后,我有了两个概念,一是版权交易,二是产业链。
美国大电影公司都有一个产业链框架。完备的产业链包括制片、发行、片场经营、媒体、主题公园,以及其他相关产业,能保证“东方不亮西方亮”。制片永远处在风险状态中,你如果只是一个制片公司,很难保证每个季度的平衡和收入。很多独立制片公司都在潮起潮落、生生死死,而美国几家大公司都能像航空母舰一样稳定驱动,因为它有较完整的产业链。
《瞭望东方周刊》:这是否给了你打造上影集团产业链的启发?
任仲伦:是的。我从美国回来后,在上影也发展了一套产业链。
首先是多片种的制片体系,上影的作品分为电影、电视剧、译制片、美术片和纪录片,片种比较齐全,每年也出了不少好片以及电视剧、网剧。
第二是跨区域的市场体系。在老牌的电影国企中,我们较早、很自觉地进入市场,建影院。在全国23个省市区、90多个城市建有240多家影院,1319块银幕。我们的影院创造了全国电影市场票房的8%,我们发行的电影占据了全国总票房的6%。
第三是电影的现代技术服务。我们有自己的车墩片场,每年有100多部影视剧在那里拍摄,道具30万件,道具枪支可以配备一个正规师,还有各种名牌老车70多辆,7个摄影棚。我们还和美国最大的特技公司合作。
第四是先进的传播体系。有东方电影频道,还有杂志社、音像出版社,加上酒店、美术设计公司,共同构成了整个产业体系。
在整条产业链中,理论上讲制片应该是利润空间最大的,但是目前我们盈利最大的是市场板块,包括发行、放映、影院、院线、营销,占利润的50%以上。
有些公司可能因为制片、发行、营销的某一方面而一鸣惊人,但很少有像上影这样整体推进的。
上影在中国电影企业中开放最早,最先引进国外IMAX技术,最先与国外公司合作IP电影《木乃伊3》,最早投资外国电影《蓝莓之夜》,最早参加全球分账的《伯爵夫人》,在国外得奖也是最多的。
健全产业链是我们过去10年的追求,现在我们要在国际化上取得突破,成为中国电影产业的主力军。
让黑猫警长成为中国式的超级英雄
《瞭望东方周刊》:上影对艺术电影很支持,投了贾樟柯导演的7部影片,还有王家卫导演的《蓝莓之夜》《2046》。为什么愿意冒着市场风险支持艺术影片?
任仲伦:有些电影真的不赚钱,但我觉得中国电影的繁荣格局应该是百花齐放,上影必须担当一点文化责任,不能有钱就赚,没钱就不拍。
我对艺术电影的原则是:坚持不懈地支持,控制成本,让它的艺术价值极致释放。
像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实际上只投了400万元,却至少得了17个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奖项。而且贾樟柯的电影是能赚钱的,在欧洲有一定的市场,没有造成亏损。
企业必须赚钱,那我用其他影片和市场板块赚来的钱来支撑。你看世界艺术史,有很多宫廷贵族在供养画家、艺术家,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更纯粹地创作好作品。 2014年上影净利润跟2013年相比,增加了38%,在整个文化系统,我们的增长速度数一数二。因为企业整体实力强,所以用点钱去支持艺术片、文化电影,哪怕亏损了也可以承担风险。
《瞭望东方周刊》:上影刚刚发布了新版动画电影《黑猫警长》即将上映的消息,如何让老牌国产动漫品牌重新焕发活力?我注意到《黑猫警长》这个IP是电影和手游同时开发的。
任仲伦:动画产业不是单单靠影片来盈利,而是包括电影本身、发行和衍生产品。漫威做过30多部影片,每部平均收益达30亿美元,并不是单纯通过影片票房回收的,而是形成一个产业链。
上影旗下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做《黑猫警长》,最大的优势是拥有版权,我们将把《黑猫警长》打造成中国式的超级英雄形象,不只做影片,还包括手游、玩具,期待它成为一个好的盈利模式。
美影厂还拥有《孙悟空》《葫芦娃》等一大批经典动画版权,其实我们第一个开发的动画是《孙悟空》,把50年前的原版修复成3D版,2012年票房达到5500万元。
打造覆盖4000块银幕的电影发行联盟
《瞭望东方周刊》:在制片之外,上影把影院建设和发行业务提到了战略位置,为什么?
任仲伦:今天影院建设处于黄金时期,过去建影院,回收期一般需要四五年,现在两三年,有的甚至第一年就盈利。今年我们要投资15家影院,影院板块将争取上市,希望在资本市场有更多融资,支撑市场板块的发展。
我们要把影院建设成影像娱乐城,除了放映本身,映前广告、爆米花、咖啡馆、游戏厅都能创造利润。中国影院票房外的收入以前只占3%,现在好点的能到10%~15%。而美国影院放映以外的收入平均在15%。
第二是优先发展发行。发行是电影中最有活力、最具革命性的环节,可以影响上游制片和下游放映,并且通过版权销售影响到业内外,包括航空、汽车、火车、网络、电视等领域,同时它可以跨越海内外。凡是国际大公司,发行强公司一定强。
决定中国电影命门的最重要一环是影院排片。有时院线影响力比较强,比如万达有150家影院,排片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很多零散公司不在院线系统里,发行的能力就需要很强。
上影将与浙江时代电影大世界有限公司、江苏幸福蓝海院线、河南奥斯卡院线、四川省电影公司一起,组建“四海电影发行联盟”,旗下共有750家影院、4000块银幕,覆盖全国票房前50名的所有票仓城市,在全国约占20%的市场份额。
联盟在宣传、票务、排片方面资源共享,采用统一的发行和排片策略,将有助于发行的影片获得更大的渠道优势,获得更高的排片率,增强我们的市场竞争力。
中国电影市场会逐渐从原来企业和企业的竞争合作模式,转向企业联盟和企业联盟的竞争合作模式,我们希望以终端为核心,提升上影和盟友的发行能力。
同时,“四海”模式也将让各成员单位获得更高的发行费率,实现双赢。
各个环节都缺专业人才
《瞭望东方周刊》:你预计,中国电影产业规模能达到什么程度?
任仲伦:中国电影产值的发展一定超出我们的想象。现在我们都讲票房,互联网如果将付费电影模式建立起来,那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陶醉于现在的300亿元,以后可能就是3000多亿元了。
《瞭望东方周刊》:你怎么看待IP电影热潮?
任仲伦:IP的出现,实际上因为电影处在一个改朝换代的时代,以文学创作为主的电影产品的基础,被各种概念瓦解或者说充实了,电影的外延、市场在扩大,但最终还是文学的力量决定一部作品的生命力。
像网络小说IP改编电影,也存在很大困难,比如上影新片计划里的《华胥引》,是比较散漫的故事,做电影就需要用文学来统筹它,如果没有人物塑造、情节、结构和情感,只有一些天马行空的东西是不行的。
创意可能是瞬间的想法,但创作是一个过程,创作人才是更稀缺的。
1958年我记得提过“人人都是诗人”的口号,结果留下多少诗歌?每年中国需要800部电影的时候,没有800个优秀编剧。我们拍了那么多电影,留下的不会超过千分之一。
《瞭望东方周刊》:现在中国的电影市场成长起来了,但影片的质量被诟病。2016年、2017年进口片放开配额,很多人担心,中国电影如何守住本土市场?
任仲伦: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最快的是市场,但我们反过来去看市场的构成,美国及其他国外影片88部,占中国票房45%左右,而国产电影380多部,占票房的55%,这表明我们整体的竞争力还很弱。如果我们再不提高国产影片的质量,中国迅速发展的市场,就有可能变成美国电影的市场。
还有海外市场的拓展。现在达到10亿元票房以上的电影不多,没有3亿元砸下去,很难做出技术上高质量的电影,而这个投资规模的电影要在本土回本,至少需要10亿元票房,但只靠国内市场要做到非常难。美国电影为什么敢投资两三亿美元做电影?因为有全球市场。
中国电影产业要进一步发展,各个环节都需要更多专业人才,现在最缺的是制片人。制片人整体比导演更弱,如果制片人强于导演,这个行业肯定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