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缫丝皇后”的丝路花雨

来源 :四川党的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ming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光照到屋檐,她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日头落到山下,她才捶捶疲累的腰板走出车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个不满30岁的彝家女子已经与蚕茧打了整整13年的交道。一如她的名字——晏鲁作,从日出到日落,一个女子在大凉山的田野上劳作……
  从农家女到缫丝“巧手”
  暮春4月,大凉山南端的宁南县已经燥热起来。从日出那一刻起,气温爬升很快,不久就超过了34摄氏度。蓝天下,桑树漫山遍野,日光倾泻而下,嫩绿的桑叶闪着光亮。
  “采桑葚咯!”操着外地口音的游人穿梭在桑树下,嬉嬉闹闹。对游人而言,桑叶妨碍他们寻找美食,有些恼人。但这一片片翠绿肥大的桑叶却是当地人心中的至宝。
  “蜀锦的名声已经流传了几千年。外地人可能不大清楚,现今我们宁南产的丝绸和蜀锦比起来,质量也是过硬的!”说起蚕、丝和绸,宁南蚕农张连云满脸自信。
  老张说,从养蚕到缫丝,再到织成绸,中间每一步都需要一双又一双巧手接力。在这无数双手之中,有一双手是全宁南桑蚕从业者公认的“巧中之巧”,这双手的主人就是晏鲁作。
  晏鲁作的彝族名字叫吉伍莫鲁作,1992年生于宁南县骑骡沟乡。“那是一个距离县城30多公里的山區,山高水险,偏僻闭塞。”晏鲁作说自己从记事起,就想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然而,脚下只有七拐八绕的道路:“就像蚕宝宝蠕动的路线。”那时的晏鲁作并不知道,她这一生会与年少时用以比喻外出艰难的蚕结下不解之缘。
  像大凉山深处的大多数人家一样,晏鲁作一家生活贫苦。除了上学,她的时间不是耗费在照顾弟弟妹妹上,就是流逝在耕种农田上。“在我这一代人中,我是老大,有责任照顾好弟弟妹妹。”晏鲁作懂事很早,2008年,16岁初中毕业后,她便离开校园去县城打工补贴家用。
  大山深处的宁南县城并不大,但在少时的晏鲁作眼里,它大得“一眼望不到边”。人生地不熟,想找口饭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庆幸的是,这一年,县里的南丝路集团蚕丝车间扩建,需要招聘缫丝工。“蚕丝!”从小生活在桑树之间,本能的亲切感催促着晏鲁作前去应聘。经过体检、考核,视力很好的晏鲁作顺利被聘用到缫丝车间。
  缫丝工艺过程包括煮熟茧的索绪、理绪、茧丝的集绪、拈鞘、缫解、部分茧子的茧丝缫完或中途断头时的添绪和接绪、生丝的卷绕和干燥,特别考验从业者的耐性和眼力。这对一个青春好动的16岁少女而言,委实有些枯燥。
  “每天进入车间,在自动缫丝机前来回踱步,只要发现丝线被卡或者断掉,就赶紧上前,进行手动整理。我要在一秒钟内,找到断掉的蚕丝,然后穿过一个针眼般大小的孔,再跟另一头断掉的丝连接起来……”日复一日,千篇一律,晏鲁作就这样开始了和“单调”打持久战的日子。
  对技术工种而言,熟能生巧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前些年,生产加工自动化程度不高,按单日工作8小时计算,晏鲁作那样的缫丝师傅每天的步行总里程能达到4公里以上。”工友们干了多少工作,南丝路集团公司总经理助理兼市场营销部部长杨碧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
  一年200多个工作日,脚下走出了1000多公里。晏鲁作只用一年时间,就从要靠“老师”带的“徒弟”迅速成长为可以带“徒弟”的“老师”。
  从那往后,一个蚕茧又一个蚕茧,一根蚕丝接一根蚕丝,晏鲁作的双手不知不觉蜕变为远近闻名的缫丝“能手”“巧手”“妙手”。
  “缫丝皇后”炼成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童年读书时代,晏鲁作觉得这只不过是课本上一句“轻飘飘的古文”,直到与蚕茧打上交道,她才明白: “蚕丝越轻盈,这八个字的分量就越重。”
  事实上,自桑蚕丝绸行业诞生以来,不论古代手工缫丝,还是近现代的机器缫丝,缫丝工序一直存在一个难题——蚕丝容易扯断。本来,作为天然蛋白质纤维,蚕丝最大的优势是,它属于长丝,微观上是一种光滑的圆柱状结构,直接就可以用来织绸,这就省去了纺纱这一道工序。如果缫丝的断丝率较高,纺织时就得不断接线,这不但会降低后续工作效率,还会降低丝织品的质量。
  “近年来,蚕丝加工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能创出一套既便于操作、又降低强度、又提高效率的缫丝手法来,岂不是可以进一步凸显桑蚕丝绸工业的优势?”想想容易,做起来却十分困难。“毕竟我只是个初中生,书读得少。”
  晏鲁作的苦恼很快一扫而尽。因为,她这个小姑娘爱动脑子,自怨自艾从来都不是她的风格。此后她冥思苦想很多天,却还是没找到什么头绪。晏鲁作这才反应过来:“新缫丝方法只靠抠脑壳肯定是想不出来的,还得实践。”
  那段时间,每当所有人下班后,晏鲁作却一个人久久地站在机床前比划。记不清比划多少次、研究了多少次;记不清每一段时间的缫丝巡回检查情况统计了多少次、比对了多少次。晏鲁作终于在自动缫丝机车速、蚕茧质量情况和巡回检查次数上找到了最佳结合点,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操作手法。
  “她将这套手法用得精妙娴熟,一般缫丝工人只能操作40-50绪,而她可以同时操作70绪。”宁南县农业农村局分管蚕桑的副局长徐应品说,“这等于将效率一下子提高了40%-60%。”
  凭借精湛的技术,每一年的技能评比中,晏鲁作总是可以取得缫丝损耗、质量、产量全厂最优的成绩,晏鲁作“缫丝皇后”的绰号也不胫而走。2010年至2013年,晏鲁作连续三年荣获凉山州缫丝能手称号,成为了宁南县乃至凉山州缫丝业的一面先进旗帜。当时,她才不过20岁。
  此后,属于晏鲁作的荣誉纷至沓来。22岁获评凉山彝族自治州劳动模范,23岁获评四川省劳动模范,28岁获评全国劳动模范。不管别人怎么想,对晏鲁作而言,荣誉是最佳的“清醒剂”“镇静剂”:“我就是个缫丝工,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好好缫丝。”
  “南丝路集团是国内第一家获得‘有机桑园和有机蚕茧’认证的企业,生产的生丝也获得了欧盟有机生丝的认证。好蚕茧只有在好缫丝工手里才能缫出好生丝。”一连三个“好”,南丝路集团董事长林平道出了晏鲁作这名“缫丝妙手”的举重若轻。   踏实工作,本分做人。晏鲁作像宁南一茬一茬的蚕茧一样,不声不响地“吐着”绵长的丝线。正如她自己所说:“我只不过是宁南这一块绚丽丝绸上的一根蚕丝而已。”
  编织乡村振兴的锦缎
  “晏鲁作同志在工作中甘于奉献、踏实肯干、勇于创新,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去年冬天,晏鲁作从北京载誉而归,生活中一贯与她嘻嘻哈哈惯了的姐妹们,“冷不丁”送给她这样一句“有板有眼的赞誉”。
  不等晏鲁作回过神儿,姐妹们又迅速恢复到往昔状态,爽朗的笑声在蚕茧丝绸中间萦绕而去。不過,姐妹们还是郑重其事地告诉晏鲁作:“这是大家发自内心对你十几年兢兢业业、刻苦钻研的公评。”
  宁南县南丝路集团银鸿丝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刘怀学代表公司发给晏鲁作1万元奖金,称她“获得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是宁南蚕业的荣誉,更是南丝路人的骄傲”。
  听到这样的赞誉,晏鲁作脸唰地一下子红了,讲话也磕巴起来。领导和工友们都知道,这个本分的彝家女子只有手里捏着蚕茧的时候才会由内而外散发着自信。那份自信背后是她16岁那年走上岗位后从一根根蚕丝里“抽”出的坚韧。
  从1998年到2021年,13年来,与乡亲们的奋斗脚步同频,晏鲁作从蚕茧里“抽”离了贫困。“走在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接下来就该加速度跑起来了!”
  要想在乡村振兴这条大道上跑得快,仅靠晏鲁作一个人当然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公司的掌舵人,林平明白:“如果能够培养出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晏鲁作式的优秀技术工人,公司一定会铺设出更加开阔的丝路。”
  晏鲁作深知,自己命运的改变得益于企业提供的工作平台。帮助工友,尤其是教授新人成了她这个“年轻的老前辈”的重要职责。近年来,除正常上班外,晏鲁作将自创的“绝活”—— “晏式操作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车间其他工友。随着“晏式操作法”在全公司推广,缫丝工的操作技术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晏鲁作手把手教授培养的二十多名新人,不仅个个成长为缫丝高手,还屡次获得公司缫丝能手、节约标兵等荣誉称号。
  “有效降低了缫丝劳动强度,最大限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作日渐得心应手,但在工友们心里,对晏鲁作多少有些过意不去,“带新人学习缫丝技术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工作,不仅会加重自己的负担,而且还会影响工资收入……”
  “都是大山里走出来的女孩子,都是乡村振兴道路上齐头并进的姐妹,互相帮助是应该的。一个人好不是好,众人好企业才更好。”帮助他人,晏鲁作一点儿不觉得自己吃亏。
  金沙江从横断山脉奔涌而来,切开了云南省巧家县和四川省宁南县,波涛汹涌的白鹤滩头,横空出世的水电站即将坐上中国水电站规模的亚军宝座。距离轰鸣作响的水电站几十公里外,晏鲁作和她的工友们,沉默而细致地侍弄着手中的蚕茧,将一根根丝抽离混沌、理出经纬,为大凉山编织出乡村振兴的五彩锦缎……(作者单位/王咏 中共宁南县委宣传部)(责编/冯雅可)
其他文献
春观梨花,夏品葡萄,秋摘柑橘,冬采草莓……凭借发展乡村旅游,客家古村换新颜。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宝胜村成功争创国家级“绿色村庄”,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四好村”“百強名村”“精品村寨”。
期刊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成都轨道集团党委紧紧围绕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创新理论,牢牢把握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的要求,聚焦理论、历史、精神、实践四个维度,抓实党史学习教育,争当“学党史的时代先锋、悟思想的理论先锋、办实事的为民先锋、开新局的行业先锋”。  聚焦理论维度,学史明理当先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增强自觉贯彻落实党的创新理论的坚定性。成都轨道集团党
期刊
一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科学精神教育。  (2016年12月7日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
期刊
【开篇的话】  法治兴则国家兴。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  四川省始终突出政治引领,坚决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全面依法治省全过程和各方面,以深化党委依法执政、科学民主依法立法、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高效、社会有效治理为主线,把解决法治领
期刊
新長青村由新林村和长青村合并而成,由心灵湖和大片花海构成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村里吸引投资、促进发展的优势资源。近年来,新长青村以梅花产业为依托,借助北林绿道优势,全力打造黄碾梅林环线,引进民宿、书院等项目,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的特色乡村振兴之路,获评2020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摄影/廉钢)(责编/冯雅可)
期刊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在会议召开期间,我的二姐罗瑞先(到延安后改名为罗蜀华)在四川省中江县下罗家祠的左厢房呱呱坠地。16年后,她奔赴陕北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  罗蜀华,这位见证了党的百年风华的老党员有着怎样的革命经历?日前,罗蜀华的六弟罗先怀着无比崇敬和惦念的心情,对其二姐的革命经历娓娓道来:  信仰之光照亮人生路  1921年7月25日,我的二姐出生
期刊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开局之年。川渝两地聚焦“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重点任务举措、重大工程项目、重要改革事项全面落地落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川渝两地如何联动、如何起步成势,实现成渝地区一体化发展?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  以“新动力源”
期刊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紧紧围绕落实党中央部署和要求,聚焦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以学促做,努力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履行公益职责使命、服务患者健康的强大动力,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在服务发展上出实招、在为民办事上当先锋,切实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  突出“领”,发挥头雁效应  2月20日,党中央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以后,医院党委立
期刊
7月2日,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在成都召开,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乘势而上、接续奋斗,以万丈豪情凌云壮志启航新征程、谱写新篇章,奋力推动新时代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四川力量。  省委副书记、省長黄强
期刊
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四川省“两优一先”表彰大会在成都举行,省委书记彭清华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七一勋章”颁授仪式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精神,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大力营造崇尚先进、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将榜样力量转化为攻坚克難、砥砺奋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征程上不断创造新的业绩、铸就新的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