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蒙古产业集群战略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by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证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集群化发展是一种比较成功的产业发展模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内蒙古为了能够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进而走向世界,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最好的选择就是走产业集群化道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优势,形成专业化、有特色、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体系,走集群化发展道路,达到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一、内蒙古走产业集群化道路的必要性
  
  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既符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又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
  (一)产业集群化战略是强调内生力量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于内蒙古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有现实意义
  从经济增长的要素来源角度看,区域经济增长模式一般分为“内生式”和“外生式”两种。“内生式”模式指依靠本地力量为主形成增长与发展的模式,“外生式”模式则主要依靠外地资本投入,而带动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模式。“外生式”模式虽然可能会使区域经济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增长,但吸引外部资金需要本地有良好的投资的软、硬环境,而且外部企业进入后还要提高其在本地的“根植性”,如果过分依赖外来资本,本地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机制,未能发挥本地资源和人力资本的优势,特别是企业家的才能,则必然难以带动当地产业环境的变化,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内蒙古不乏有“包钢”“内蒙古一机”“内蒙古二机”等特大型企业,它们大都是在20世纪50、60年代依靠国家大举投资和大量从外地引进人力资本发展起来的,但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惯性作用,内生力量的发展一直受到抑制,没有能够对本地经济起到应有的带动、促进和扩散的效应,只是形成了产业发展的“孤岛”。因而,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内蒙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国家给予大量基础设施投资,地方政府积极吸引外地投资以外,更为基础和重要的应当是培育内蒙古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内生力量,包括市场机制的完善、人力资本的投入、创业意识的树立、企业家的生成以及中小企业的大力发展并形成产业集群等。没有这些内生力量的壮大,内蒙古的稳定持续发展,就会成为空话。
  (二)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化可以改变传统偏重重工业的产业格局,使轻、重工业相协调,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
  内蒙古原有产业格局的突出特点是以工业为主,而在工业中又以重工业为主,与重工业相比,轻工业的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及第三产业发展更为滞后。2003年全部生产总值为2092.86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为947.89亿元,占有45.30%。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707.19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509.74亿元,占53.78%。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轻工业增加值160.72亿元,仅占31.53%;重工业增加值349.02亿元,占68.47%。而国外和东南沿海的发展经验证明:中小企业代表着经济的活力和未来。内蒙古急需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不仅要增加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活力,还要解决普遍存在的缺乏产业联系、小而全、布局分散等问题。内蒙古发展企业集群化可以改变传统偏重重工业的产业格局,使轻、重工业相协调,大中小企业共同发展,促进内蒙古经济整体健康、协调发展。
  然而,目前内蒙古一些地方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没有充分认识,工作重点仍停留在发展大企业上,忽视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更忽视了中小企业的集群,对企业集群的专业分工、中介组织建设、外部环境的培育等均缺乏长远的规划,更缺乏具体的措施,造成了内蒙古产业集群的发展落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一些大企业没有或少有就近配套的中小企业,处于独立无援的状态,经营成本难以降低,产业链条难以延长,比如“包钢”的大量钢铁产品,“一机”“二机”却不能利用,企业间没有产业联系形成各自独立的产品体系,没有形成产业集群,对本地的经济带动作用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内蒙古发展企业集群化有利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
  内蒙古是全国的资源大区,但也是经济穷区。之所以如此,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内蒙古产业关联度小、整体协调性差、产业链缺乏延伸。这就造成资源开发的后向效果差,综合配套加工能力薄弱,附加值低,加上资源性产品的价格扭曲,加工增值链断层,造成了效益通过输出输入结构的“利益双向流失”。内蒙古作为中国的畜牧业大省,拥有丰富的皮毛资源,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将皮革加工业让位于东部发达地区(在浙江海宁皮革制品2000年产值高达89.9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皮革生产基地)。因此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化战略,以大企业为依托,发展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的配套加工生产,特别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充分发挥集群化的优势,延长产业链条,增大产品附加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进而为经济优势。
  
  二、内蒙古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外发达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相比,内蒙古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还处于初期,存在以下问题:
  (一)产业分散、区位优势不明显,未能建立有效的产业集群
  这里比较明显的是大部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杂乱且相互雷同,如呼和浩特有金川、如意、金山、金桥、盛乐等开发区,只有一些行业关联度很低的企业像孤岛似的屹立其中,并没有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大量的产业关联度高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因而,开发区各自的特点也不为外界所广泛了解。这固然是对外宣传不够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所设立的开发区没有明确且严格的产业定位,不利于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再如,包头市拥有丰富的稀土资源,但并未能在已有的稀土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起与当地稀土资源紧密联系并高效运转的中小高科技企业集群,未能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与之相反,没有稀土资源的浙江宁波却通过大量中小高科技企业的集群化发展,成为全国有名的稀土永磁材料的生产基地,产品不仅销往全国,而且出口到世界各地。
  (二)产业龙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产业集群内的带动作用
  作为推进产业集群化经营的两个轮子,龙头企业是各类产业实现市场化、规模化的关键,中介组织是联结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和客户的纽带和提高中小企业组织化程度的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在内蒙古有一些特大型企业,但许多是军工企业,如内蒙古“一机”“二机”“河西公司”等,由于其中央企业与军工企业的属性,在管理和产业链条上都与地方关系不大,对地方产业的带动作用很小。即使这些军工企业搞民营产品,也与当地其他企业的产业衔接不畅。近年来依托畜牧业资源发展起来的几个大型企业,由于本身起步较晚,企业在本行业内正处于创业阶段,未能将其产业集群化问题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放在首位。中介组织的迅速发展,是产业集群提升档次和扩大规模的条件,然而,内蒙古还缺乏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中介组织。
  (三)政府的扶持力度还远远不够
  内蒙古长期偏重发展大型企业战略,局限于公有制特别是国家所有制形式,对民营经济特别是非公有制的民营经济,总是有意无意地设置某些障碍,如繁琐的审批程序,种种不应有的收费和限制。因而,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很少能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力扶持,在资金供应、税收优惠等方面,政府扶持力度远远不够,这也使得内蒙古中小企业长期处于一种长不大的怪圈里,严重影响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恰恰是民营经济快速增长并形成产业集群的结果。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国有经济与发展民营经济,无论在增加社会财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在解决就业压力和扩大财政税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但最大的好处是它的发展不需要国家投资。西部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而现实的问题是国家对偌大的西部没有能力增加大量的投资。
  因此,地方政府要消除对民营经济发展的疑虑,从片面追求经济总量、企业规模的发展战略转向重视产业关联、技术创新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上来,重视和扶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树立民营经济的发展是缩小内蒙古与东南沿海发展差距的重要途径的思想。这样,才能使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内在动力。
  (四)对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降低了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
  产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形成对手难以摹仿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因此,集群通常会以区域内的专有优势资源为依托,建立与资源紧密联系的独特能力。但是,区域内资源高度集中于一个产业或单一产品,可能形成结构单一的专业化产业区,从而降低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因为在专业化产业集群内,企业资产专用性通常比较高,而产业专有资产的存在意味着固定资产投入的风险增大,导致多数企业不愿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开发能力弱,只能提供工艺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企业缺乏独立的创新能力。当产品需求升级换代,或是更具实力的生产企业出现时,原有的产业群既无法提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又难以迅速实现生产转型,便会导致整个集群的衰败。内蒙古现有较弱的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属于依托当地资源发展起来的,这些对当地资源过度依赖的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品种少且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产品开发和推广不够,竞争力低、发展能力受限。因此,“对优势资源的过度依赖降低了集群对市场变化和外界冲击的适应能力”。
  
  三、内蒙古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
  
  内蒙古要发展产业集群,其思路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选择几种适宜的产业,尤其是产业链长、中间环节多、迂回生产方式明显的产业,运用产业集群方式加以培育与发展,形成一定的竞争优势,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这就要求从政府、企业及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着手,发挥各自的作用,以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一)要发挥地方政府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巨大作用
  从国内外来看,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市场化,但在政府作用相对强大,中小企业发展力量相对弱小的内蒙古,完全靠企业自身自发的成长、壮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要充分发挥政府改善环境(硬环境、软环境)的作用,从而间接的影响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政府的作用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发挥:
  1.宏观引导,建立适合当地资源禀赋的产业集群。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引导作用,制定出清晰的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尤其是要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和既有的企业基础,通过规划而培育与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时,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发展当地资源禀赋具有优势的产业集群,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实现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的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配套发展,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这种战略特别要在政府的招商引资过程中重点考虑,但需要注意强化外来企业的“根植性”,通过各种途径使本地企业为其配套生产服务,将其纳入本地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之中。另外,更要注意培育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也就是注意本地人才、资金、资源等要素潜能的充分挖掘,依靠内生力量发展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集群。
  2.改善区域投资环境,为产业集群发展服务。 政府要致力于积极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具体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的改善可从高水平的基础设施、方便的交通运输、畅通的通讯、配套的服务设施等入手;软环境的改善则有:鼓励企业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提高政府办事效率,提供各种与产业集群发展相关的信息服务。政府在提供公共设施、服务和制度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在企业与研究机构之间牵线搭桥,构筑官产学研一体化的链条;举办相关的研讨会、展销会等,树立地方特色产业品牌形象等等,为产业集群发展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用建立特色园区或产业园区的方式解决产业群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地方政府作为园区的长期规划者,不仅为入园企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还在土地价格、税费减免、融资、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实施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同时,合理规划产业园区、特色工业园区等,把散、乱、小的工业企业引入统一规划的工业区中,促进了集群的发展。在一些地区,特色工业园区的建设为产业群掀起创业高潮,有利于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高,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努力形成产生企业家的外部环境,发挥企业家在产业集群发展中的作用。一个优秀的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他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而一个龙头企业又是产业集群所必不可少的。要想拥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就要创造产生优秀企业家的环境。内蒙古因长期以来国有企业所占比重大,中小企业数量少,因而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数量较少,就是已有的企业家素质也不容乐观。因此,政府要努力创造条件为企业家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来考虑企业家的培养问题,要转换自己角色,搞好宏观调控,让企业到市场中去,让企业家接受市场的洗礼,在市场竞争中去锻炼和接受考验,让企业家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这样才能有利于企业家的真正成长。其次,政府要制定和完善保护企业家合法经营的法律和法规,为企业成长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一方面要保护、支持企业家合法经营,保护其合法的私有财产,在社会上形成对合法的私有财产的尊重的风气;另一方面,对于违反法律、法规,违反市场游戏规则的行为要给予严惩,加大企业的违规成本,形成有力的约束机制。只有从制度、法律、舆论上形成对合法经营的强有力保障,才能使企业家经营行为由短期转为长期,企业集群才能不断发展壮大。再次,放松对中小企业的进入管制,为中小企业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发挥企业在产业集群发展中作用
   以大企业为主是内蒙古产业组织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地的不同之处,所以内蒙古不宜过多地发展水平型的中小企业的产业集群,要结合内蒙古的实际情况,发展以现有的某些大中企业为核心,众多小企业为其配套外包的垂直型产业集群模式,即依托大企业的中小产业集群。这是一种将产业集群优势与内蒙古地区的比较优势相结合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这样通过纵向分工,提高专业化水平,不仅有利于降低大企业经营成本,推动其组织和制度优化,而且能把中小企业组织进来,用产业链条联系进来,降低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1.一些大型企业集团,特别是国有企业集团,要从思想观念上重视并制定具体措施,将能够分解的生产环节尽可能分解开来,充分利用分工专业化生产的好处,利用外包制将周边的中小企业联结起来,扩散企业的协作层次和范围,鼓励中小企业为其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形成大企业为核心、中小企业配套生产的、产业链条为纽带的生产体系。
  2.通过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分拆而形成产业集群。“大而全”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发展的沉重包袱,通过分拆形成一系列“专而精”企业群,既是解决一些国有企业出路的有效办法,也是形成产业集群的重要途径。在国有特大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内蒙古这一方法更为有效。大中型国有企业,虽然进行了改革,但仍然存在人浮于事现象,随着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进入衰退期的企业,要采取措施鼓励企业员工出厂创业,创办私营小企业,并把大企业的辅助性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剥离给小企业经营。形成具有一定联系的大中小企业结合的企业群体。
  3.对于现有的依托大中型企业的产业集群,要注意大中小企业的错位经营,实行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应尽力避免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直接竞争,减少集群的内耗损失。
  4.中小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竞争力。要发展产业集群,中小企业自身也需要建立科学的符合企业未来发展趋势的企业制度和文化。当前内蒙古的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集群化程度低,经营管理水平落后,市场信用度低,因而不宜采用现在广为流行的现代企业制度,而是要采用个体、家族式管理体制为主。因为在企业规模不大时,家族式管理不需要产权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实施。企业的所有权是个人的,企业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紧捆绑在一起,不存在委托代理的关系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采取家族式经营管理是最佳选择。而目前家族式管理普遍面临家族成员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最为关键的是企业制度的缺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不高,这是制约内蒙古中小企业发展的内在瓶颈。所以,内蒙古中小企业经营者应把提高自身素质(文化、道德理念、管理能力等)作为企业发展的头等大事。在这方面,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以从外部通过企业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发展。
  5.企业主动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积极参与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产业集群因其强大的集群效应而有力地提升群内企业的竞争优势,并且这种集群效应越大对企业的促进作用越强。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一个企业选择在一个合适的区域落户,相对较容易地获得竞争优势;并且认为,某产业集群是该产业内企业的最佳“栖息地”。因此,企业应主动积极地实施基于地点的竞争战略,处于集群外的企业应尽可能地进入集群之中;尚未形成集群地区的企业则应努力形成产业集群;而处于集群之中的企业则要不断地参与集群的发展,强化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形成更多的共同行动,从而扩大集群的效应。
  (三)发挥行业协会为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服务的作用
  各类中介组织亦是产业集群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之一,也是产业集群效应充分发挥的重要基础,因此,要鼓励并引导这些中介组织参与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作为中介组织的一种形式,是产业集群中的重要角色之一。众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协会而能联成一个整体。
   随着政府职能转变过程的完成,行业协会逐步成为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政府可能通过行业协会了解企业的情况或间接调控企业。同时,企业要依靠协会了解政府的有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或向政府反映自己的各种呼声、困难和要求。行业协会对上可以接受政府的委托,在发展规划、服务质量、技术培训、计量等方面进行行业管理;对下可以为会员企业服务。随着企业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的作用会越来越大,行业协会不仅可以在加强集群内企业之间沟通,增进信任和团结,协调企业间矛盾纠纷,促进企业间交往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可作为中小企业代表,在促进集群内外和不同行业间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行业协会要规范行业行为,对行业协会会员提出自律要求是协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协调职能,使产业集群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四)要把产业集群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增长较快,体现在钢铁、电解铝、电石、水泥等工业原料生产量大幅度增长,电力、煤炭供不应求。然而,近年的增长仍然没有摆脱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发展模式,其增长主要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环境的污染为代价的。所以,内蒙古产业集群建设必须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这是内蒙古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产业集群中的每一个企业必须进行绿色生产、清洁生产,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企业的竞争是技术的竞争,是提高资源和能源效率的竞争。产业集群中每一个企业都要通过采用高新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因此,产业集群建设中必须对资源利用和管理方式做出调整,要增强企业的环境成本意识,注意环境保护的绿色品牌设计。
  内蒙古各地区要明确产业集群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和方针、目标以及各类项目的总体布局,包括发展绿色产业战略、指导思想和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各区域建设绿色产业原料基地和环保措施;建立发展高科技绿色产业监测体系和质量保证体系等等。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社会经济活动与生态系统之间不平衡的物质交换关系,走产业集群建设与循环经济发展协调统一的道路。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政治经济系)
其他文献
一、企业物流业务外包的概念    物流业务外包,即制造企业为集中资源、节省管理费用,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将其物流业务以合同的方式委托给专业的物流公司(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说物流外包是一种长期的、战略的、相互渗透的、互利互惠的业务委托和合约执行方式。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进行的“全球物流外包(BPO)预测与分析(2002-2006)”研究表明,全球物流业务外包平均每年将增长17%,至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