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医学的迅猛发展,针灸不再被局限于一种医技手段来认识,而是作为一门医学学科为世人所接受。持续的针灸学科研活动及其丰硕的成果已促使一门新兴学科——实验针灸学诞生。它做为一门新兴学科,必须不断地注入新的理念和方法,才能得到发展。因此,探讨《实验针灸学》教学学法,有利于《实验针灸学》的进一步发完善。
1明确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化是传统针灸学的一大优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以往的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重视人体的整体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针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医学规律,从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综合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研究领域广泛渗透、结合,表现出与传统医学理论的综合,这标志着医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传统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综合型、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实验针灸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
多元化是实验针灸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内涵。实验针灸学吸收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2重建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教学框架
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由具体到抽象。针灸实验学是实验学的一分支,其教学模式也应符合其学科的认知规律。而现行的实验针灸学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即由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针灸作用,由经络腧穴原理到指导临床治疗效应,由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到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这与其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故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框架为:
⑴ 实验针灸学通过现代实验手段,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即经络功能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不同刺灸参数的效应差异性、针灸治疗治疗的科学性,即到外在的针灸治疗实验现象揭示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⑵ 学习与掌握融会贯通的针灸现代原理知识为基础,只有从具体的针灸效应入门,才能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形成假说、演绎推论、检验推论,肯定或否定假说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即由效应推导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到揭示作用途径从而认识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的归纳模式。
通过以上的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针灸能对各种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调节效应入门,即针灸能够治病的基础,归纳各种针灸效应的共同点,引导他们认识针灸效应的作用规律,如双向调节、整体调节,进而深入认识其作用途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既启发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适应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教学框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改进以往综述性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均采取三步教学法:理论教学是先效应、后规律、再途径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即先讲针灸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化效应,在对此有较丰富的认识后,再归纳出针灸作用规律,继之引导探讨其作用途径,如此思路清晰,知识连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先验证性实验,再指导性实验,再设计性实验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用品、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针灸实验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验证已有知识;指导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自己拟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设计性实验过渡;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查资料,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制定实验步骤,拟出数据处理方案,完成实验,做出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方法应用于针灸实验教学,既突出了针灸学特色,又揭示了针灸科学内涵。同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尝识了以上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了针灸学发展方向。使实验针灸学符合现代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能够为广大医学界所认可,同时又突出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传统针灸学。
作者简介:郜新莲(1958-),汉族,河南封丘人,实验师。
1明确整体化、综合化,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的精髓,整体化是传统针灸学的一大优点。现代医学快速发展也逐渐改变以往的重局部、轻整体的观念,重视人体的整体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的整体联系和人与社会的整体联系。只有把人类与自然、社会看作一个立体网络系统,把健康与疾病放在整个自然、社会的背景下,运用整体观念、系统方法,研究针灸与机体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及特殊规律,才能引导学生探索医学规律,从而促进中医事业的发展。
综合化就是现代科学技术向医学研究领域广泛渗透、结合,表现出与传统医学理论的综合,这标志着医学研究领域对传统中医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提出挑战,传统医学将更多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综合型、边缘性的交叉学科——实验针灸学正是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为培养高层次人才,起到重要促进作用的一门学科。
多元化是实验针灸学得以迅速发展的内涵。实验针灸学吸收多学科、多种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一元化的研究方法,开拓了实验理论、微观、宏观、个体、群体、多元的研究途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巩固学生基础理论,拓宽学生知识面。
2重建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教学框架
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由外到内、由效应到原理、由具体到抽象。针灸实验学是实验学的一分支,其教学模式也应符合其学科的认知规律。而现行的实验针灸学沿用的是传统的针灸学教学模式,即由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到外在的针灸作用,由经络腧穴原理到指导临床治疗效应,由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到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这与其学科的认知规律是相违背的。故应改变原有的教学框架为:
⑴ 实验针灸学通过现代实验手段,从实验现象分析,归纳揭示传统针灸学的现代科学内涵:即经络功能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功能相对特异性、不同刺灸参数的效应差异性、针灸治疗治疗的科学性,即到外在的针灸治疗实验现象揭示内在的经络腧穴功能。⑵ 学习与掌握融会贯通的针灸现代原理知识为基础,只有从具体的针灸效应入门,才能遵循肯定现象、探索规律、形成假说、演绎推论、检验推论,肯定或否定假说的认识过程与规律,即由效应推导出其作用原理。⑶由具体的针灸作用规律到揭示作用途径从而认识抽象的经络网络联系的归纳模式。
通过以上的模式教学引导学生,从针灸能对各种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产生调节效应入门,即针灸能够治病的基础,归纳各种针灸效应的共同点,引导他们认识针灸效应的作用规律,如双向调节、整体调节,进而深入认识其作用途径。这样激活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深入学习的求知欲,既启发引导他们如何应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又帮助学生建立融会贯通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3改进方法,适应科学发展
新的发展方向与新的教学框架要求新的教学方法和内容来适应,改进以往综述性理论教学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方法。理论与实验教学均采取三步教学法:理论教学是先效应、后规律、再途径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即先讲针灸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化效应,在对此有较丰富的认识后,再归纳出针灸作用规律,继之引导探讨其作用途径,如此思路清晰,知识连贯,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温故知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验教学是先验证性实验,再指导性实验,再设计性实验的三步循序渐进式教学。验证性实验是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用品、注意事项、数据处理方式均交待清楚,学生按图索骥地完成实验,其目的是使学生们了解针灸实验的基本程序,掌握基本技能,验证已有知识;指导性实验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验目的,提供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自己拟出实验步骤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逐步向设计性实验过渡;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查资料,提出实验目的、选择实验方法与技术条件,制定实验步骤,拟出数据处理方案,完成实验,做出总结。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些方法应用于针灸实验教学,既突出了针灸学特色,又揭示了针灸科学内涵。同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又学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了科研意识和动手能力。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逐渐尝识了以上教学理念和方法,明确了针灸学发展方向。使实验针灸学符合现代实验学科的认知规律,能够为广大医学界所认可,同时又突出了针灸学理论体系的现代科学内涵;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们更加热爱传统针灸学。
作者简介:郜新莲(1958-),汉族,河南封丘人,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