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1月17日,来自十几个县区的档案局长聚集省档案局老干部活动室。屋外冬雪未消,寒风凛冽;屋内温暖如春,讨论热烈。大家尽情畅谈、交流,给《档案界》网站及《档案管理》杂志提出很多积极和有建设性的意见,同时又对县区级档案工作目前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与前景进行了评介与展望。
一尘(《档案管理》杂志社总编):这次下决心将十几位(每个地市请一位)县区局长请来,是因为县区局长身处档案工作的基层,县区档案工作又是河南档案工作的基础。县区局长的地位举足轻重,既是“指挥员”,又是一线“战斗员”,任何时候都冲在前面,对基层档案工作最有发言权。
据我们粗略统计,目前《档案界》网站在全国所有档案网站中,点击率排名居第四位(上海局居第一位,广东局居第二位,北京局居第三位),《档案界》论坛在目前全国档案论坛中最火爆。省委办公厅综合处专门到《档案管理》杂志社调研,省委书记、三个秘书长都曾有批示。然而网站的基本情况,我们最基层的县区局长竟然都不知道,这里有我们很大的责任和失误,宣传交流不够,这次请大家首先对网站、论坛提出尖锐批评,所以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调研会。
下面先请一诚总管对《档案界》网站做简单介绍。
一诚(郑州航院信息科学院档案学教研室主任,《档案界》网站总管):《档案界》网站于2007年3月中旬开始筹备,4月26日试运行,5月1日正式开通。截至2009年11月16日晚8点,网站浏览量达5114568次,浏览IP数是914913次,注册IP数,中国大陆占97.3%,中国台湾有26个,北美有43个,欧洲有30多个;我们专门购置的服务器,现已占用30多个G,资源主要有“馆藏”、“历史文化”、“专业理论”、“业务研究”、“专业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论文2000篇,是重要的学术资源库。
目前网站论坛平均每日注册会员数8个,已有7328人注册会员,网站论坛访问人数28329276人次,目前论坛版块数34个,平均每日新增帖子数237个,主题数22090个。
《档案界》网站论坛首创“在线访谈名家”和“在线专家业务讲座”,收看率和回帖率很高。其中“杂谈与人物”分区非常活跃,“原创之窗”版块也持续火爆,有很多帖子不亚于专业作家水平。纸版《档案管理》每期都会从上述版块中选用文章;《档案界》网站还专门创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档案界影像》,这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属首创。
金辉(商丘虞城县档案局长):我主要提三个方面的建议:①要实现跨越发展,需增加“高端访问”、“领导论坛”。档案部门长期以来是弱势群体,地位低,我们要引起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网站可以牵头,访问省委书记或其他高层,通过在线或视频,让他们谈谈对档案工作的看法。②要增强与会员、网友的互动,实现《档案界》与最基层民主的交流,增强业务指导。③要增设一些“兰台博客”或“档案天地”,增加可读性强的栏目,要着眼于服务大局,对河南重点项目投资环境进行招商推介,通过互联网为河南经济发展服务。
吕存伟(开封杞县档案局长):杂志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是专家写的,不太好懂,真正基层的文章非常少。对于庞大的档案部门和档案人队伍,杂志应该去接近他们、报道他们。其实档案队伍人才济济,杂志上有他们说话的声音,也会带动他们喜欢上这本杂志;另外,现在倡导“和谐社会”与“全民健康”,要多宣传和谐,关注健康。至于《档案界》网站,我认为现在的队伍很强,通过信息可以了解全省乃至全国的档案工作动态。网站把全国档案部门、全国的档案人联系到一起,非常好!
罗玉(周口郸城县档案局长):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发些档案工作方面的动态、信息什么的,但总觉得专业理论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
一尘:其实文章只要有特色就容易被刊登。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有三类文章最好通过,即“原创性、颠覆性、调研性”。我们有个写作“九字真经”,即“找问题、挑毛病、唱反调”,文章的真正价值在于不可替代性。
罗玉:我们也想写好啊,可有时候不知从何处写起,杂志社能否办个培训班什么的,找几个有文字功底的人去学学?
一尘:培训班以前也曾办过多次,但效果不好。写作是个苦差事,还得要有悟性。
谷遂志(漯河舞阳县档案局长):县区条件太差,库房都没保障,更不用说现代化设施了,我们也很想做事,但条件不允许啊。
孙朝霞(许昌长葛县档案局副局长):我觉得一本杂志应该具有可读性与个性。网站与杂志,我认为,如果能和“每个人都有点关系”,那大家一定会关心,无关痛痒的谁也不喜欢。要说到馆藏,每个馆都会有些独特的宝贝,我们馆一样也有。
一尘:很好。回头你拍些视频或照片发到我们网上,没准还能获大奖呢。现在的“影像志”版主就在主办“2000年前的老照片有奖比赛”,大家都可以参加。
金辉:老照片,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甚至死亡,实在太多了。回去后,整理一些。
一尘:汝州的胡局长,网名叫“胡司令”的,他就非常活跃,拍了很多照片,质量也高,很受欢迎。
金辉:杂志要做到“关注、关心、关联”,关注
“自己身边事”,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事”。
一尘:杂志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基层真正关注。我们也欢迎基层多提尖锐意见,现在最缺业务指导及馆藏问题方面的稿子。基层缺稿原因有:①定位有问题;②来源有问题。省局编研部门今年正和社科院联手编系列丛书。我们每个县档案馆,都应存有历史珍贵档案,把它们整理写出来,就是很好的文章。
孙朝霞:像习仲勋在长葛调研都已编成了书。
杨群生(信阳罗山县档案局长):其实很多馆都有宝贝,但我们也害怕不小心泄了密,后果严重啊!
吕存伟:假如馆藏里有一个圣旨,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们解了密,向社会开放,如果被居心叵测的人盯上,它的安全性就会大打折扣,“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如果弄丢了,你这个局长也别干了。
一尘:档案部门“一怕火二怕水三怕泄密”,所以展示会有顾忌,怕失手,可以理解。
金辉:现在看电视,古装戏里有很多话与事情是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档案工作者就应该拿档案史料来佐证,档案工作者有纠正以讹传讹的责任。
一尘:这些都可以写,但现在我们最头疼的事是有馆藏宝贝,却没人去写,你们可以把资料提供给当地报社或作协去写,联合署名就是了。省馆与《大河报》联手写“解密老档案”,效果很好!
孙朝霞:怕写了也不会登,写了好几篇呢。
周清瑞(南阳社旗县档案局长):我是2005年从外单位调到档案局的。我们单位现在在编的只有8个人,人少,档案工作又太具体,从年头熬到年尾。今年6月份以前,我们共给127个单位立卷。有关文书部门立卷还是档案部门立卷的争论,对基层没有多少指导意义。今年整合民主档案资料,什么军转、知青、婚姻档案,六个门类13卷刚接收,重新整理、编号、 打印进馆,夹杂着指导基层档案室,实在没时间去写稿,即使写了又登不了,心里面凉啊!现在网站缺乏宣传,我们喜欢更贴近档案实际工作的文章。孙朝霞:我们要开拓思路、转变定位,让县级领导支持。
赵天依(焦作武陟县档案局长):是要开拓思路,不能作茧自缚!我来档案部门已经几年了,仍是兰台“新兵”。我觉得档案工作其实就是三个字“收、管、用”,顶多再加一个研究。我们已在《焦作档案信息网》上开了个“解密武陟档案”栏目(http://www.wzdasz.gov.cn/),欢迎大家去看。
孙朝霞: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需要真正能指导工作的。有时也有很多想法,但提笔去写,却很难,
赵天依:比如可以写写大企业立档、新农村建设、如何服务经济建设。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工作中需要。杂志可以从论坛的“专家答疑”或“互动栏目”中发现好话题,相互结合,同步发展。
孙朝霞:本单位也可以结合其他人员,各单位
“笔杆子”联合起来,提高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周清瑞:能否适当分配些写作指标给基层?
一尘:写作不是锄地活,分指标没什么意义,真想写不分指标也能写,真正的写手是有话要说,而不是功利性的写作。
吴雁平(审稿专家):我曾在网站上发过一个“有关电子文件调查”的征稿启事,结果下载的不超过15份,反馈的一份也没有。这里面也都是些高校老师和应付评职称的人。比如国家局关于文书处理部门立卷问题,几千个县都没有一个发言的,重新定也没人提意见。你的问题怎么能真正反映上去呢?
周清瑞:档案部门为了保证每年档案资源体系向前发展,十年进馆,有各级党政机关文书和大量专门档案。另外,文书部门立卷不规范不好,档案部门检查难通过,我们只好包了。我立卷,我收费,包括:打印目录、统一装订、卷盒等。通过创收,有些福利。既调动了档案部门的积极性,也统一了立卷要求,一举两得。南阳有一部分县成立了“文档服务中心”,效果不错。文章中还在讨论“是文书处理部门还是档案部门立卷”,确实没什么意义。
吕存伟:各个县,在文书部门立卷的都是交档案室立卷。
赵天依:现在很多档案员都是兼职,并不是专职。
吴雁平:国务院规定文书处理部门立卷,是考虑到中央机关内设有档案处和文件收发处,分开管理,先文件收发再立卷再自己保存,但定规章时却没有考虑到基层的具体情况,到了基层操作自然就变了。大家应该呼吁修改,但现在缺乏有力的数据、证据去修正。我们应组织调研报告,基层到底有多少人做业务指导,是提供利用还是业务指导,每个单位“收、管、用”的具体情况如何?
一尘:调研性的稿子容易通过,是原创,具有不可替代性,文章相对有价值。档案部门最缺乏调研,写文章需要思考,需要“第三只眼”。
吴雁平:写调研文章需要把关,还要掌握分寸,既能反映问题又不要伤着当地领导,要学会变通。
翟云远(省档案局业务处正处级调研员,挂职光山县常委副县长,审稿编辑):针对这次会议提出的意见,今后编辑部稿件初审要更多考虑到基层;业务处今后的工作安排也要多向基层倾斜;期待大家在这个杂志与网站的平台上,多发多写有分量的稿件,争取有更多好稿子出现。
赵天依:《档案界》网站还是很贴近实际的,对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比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的。我觉得今后一要贴近高层,二要贴近基层,三要贴近社会动态。得到领导支持对工作有帮助,高层的一言一行对基层领导启发很大。要贴近工作实际,现在正是机构改革的时候,重庆下的一个有关“交通规费”的文件就很好,今年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就借鉴了“重庆经验”。要反映社会生活,档案与普通老百姓到底有多大关系?诸如社会文明、民主、物权法实施,价值与面积多少?等等。
张丽娜(平顶山市魏东区档案局长):我们可以从馆藏、第一手资料中写,这些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好东西。
一尘:写作是个精巧活儿,要“朴素、自然、简洁”。真正的好稿子非常朴实,越是大家文字越朴实。
金辉:有段时间省局下发编研任务,组织写《走进河南档案》,市局分下来任务,要我们局写五篇。我又分下去,县局四十五岁以下每人一篇,不写也不行。我指导并最后把关。结果交上来,有的一辈子也没写过文章的,写得竟然还不错。我修改后交到市局,市局很满意。写作有时候也并不是难事。
一尘:网站相对好办,干扰少些,增加资源、增加人气、搞好服务就行了。专业杂志就复杂多了,好编辑代替不了好作者。另外,办杂志干扰因素太多,“坚守一方净土”不容易。
孙朝霞:看杂志先看文章,写好稿子不容易啊!
金辉:写文章,想写就写,不想写时别逼迫自己,当然也有“应景之作”。至于如何当好“一把手”,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大度不失度,要宽容也不要失去原则;二是掌权不揽权,该让副职干的就放手去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放手不撒手。
张丽娜:我们很关心自己回去后能帮助网站做些什么?
金辉:大工作干不成,咱们就写写稿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愿意把县区的信息网站挂到《档案界》这个平台上,搭上快车。
一尘:我们很愿意提供这个平台。现在《档案界》网站总点击率位居全国第四,很有发展前景。一局之长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局长动起来,整个县也就发动起来了。
周清瑞:现在每个地区的信访局大楼都盖得非常漂亮,国家投入的经费也很多,而档案部门却被忽视,这并不是个好现象。档案部门太老实了啊。
吕存伟:沈阳市档案馆,每年收入4000万元,他们建有“多功能展览厅”,每年靠展览馆藏收入不菲。他们只有60名工作人员,其余全是招聘人员,并且招聘人员是正式人员的好几倍,搞得相当红火。我现在就联系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共同开发县局馆藏,也准备把展览馆弄起来。现在利用一页档案多少钱?如果查一页就收一卷的钱,如果一卷有300页呢?那复印费、查询费、咨询费呢?
罗玉:20元,不超过200元。
刘子芳(许昌县档案局副局长,审稿专家):建议增加“基层工作动态”,同时发到网站上。
一尘:大家都可以写,论坛中说话相对真实、自由、平等。论坛是检验文章好坏的最好办法。
刘子芳:设个“档案局长”论坛。
一尘:不如叫“县区交流”论坛,你们都得上,并带领部下一起写。
刘子芳:不要求“高、大、全”,怎么说怎么弄。
一尘:豫东有个压压井,碗大点口,打几十米,水很清亮。如果挖个很大的坑深度只有几米,费劲不小,却不出水。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开口要小,选题要巧。”
刘子芳:怎么整合资源?怎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角度要新,不能“撞车”。
一尘:写专业文章要学会“察新”,你要保证你的文章无可替代性才能用。
谷遂志:要上下互动,县区、市区都要讲讲课,让爱好写作的人上来,培训引导一下。今天这个形式就很不错。有些档案工作方面的问题不清楚的,能请 专家讲讲最好。
一尘:最简单的方法是上《档案界》,点击“新手问答”,里面有关于写作的几十个帖子链接,含各个角度:高校、基层、怎么写帖子、哪些帖子好通过,等等。《档案》的总编甘肃老姜就把有关审稿中出现的大量问题放上去了。这些都是最好的学习渠道啊。
谷遂志:来了才知道,不来还真不知道啊!倾向于基层很有必要,基层有很多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档案界》论坛上的“业务研究”、“实践交流”不错,有时候推荐给业务部门看。看来网站上有更多知识可以学习,网站比杂志更好。
一尘:《档案界》论坛有个“文案大全”版块,里面有大量的计划、总结、通知、报告等文书样本和学习总结。全国所有的档案法规、标准、条例《档案界》网站上都有。明年《档案界》要正式出电子期刊,今年已经试出了两期,效果很好,定位是“工具性、指导性、实用性”。每期20万字,明年每月一期。
谢建波(省档案局技术处处长,审稿专家):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信息方面的帖子。
刘子芳:现在基层档案室认证还要有一条:在哪期报纸杂志上登过文章?这一分不好挣!
吴雁平:写文章要用“第四媒体”,在网站论坛上发文章也算。网站是工具、是平台,你有什么问题,输入到网上一查就知道。目前一百多个县区档案局长只有一两个学档案专业的,其他都是“空降兵”身份降临这个岗位上的,带来很多好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应在“棱角”没被磨平时就把好东西“倒出来”。
一尘:档案工作太琐碎,时间长了容易谨小慎微,怕出事。而且一些人员都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进来是想太平舒服的。档案局长面临这么一支队伍,这支“部队”怎么打胜仗?档案部门最大问题其实就是内部问题。
赵天依:现在的情况是档案人员没关系进不来,而档案局长没人愿干。
周清瑞:进个人得领导批条子,这些人与编制有关系啊。我来当局长,人少,可活儿也得干啊,我就参照事业化管理:一是人来了就记考勤,凭考勤发奖金;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承包到个人或小组,定好期限,期限内完成后有奖;三是评分,完成的对应百分制,年底按你的分值提成奖金,奖金从立卷费里出。
一尘:这是企业化管理了。
周清瑞:我们今年接收的婚姻档案就有几万多,市里还有要求,搬卷、复印、上架。这些活儿都得去干。人少,不想办法根本就不行。年底完不成目标管理还是要扣钱的。所谓的目标管理,不能靠嚷嚷,和谐社会求发展,达标管理遇到难题怎么办?这些都要想办法去解决,不然就干不下去。
罗玉:一个县100多个单位,有些企业很多年都不立卷。如何处罚,现实中实行起来很难。
刘子芳:我们从1999年开始执法。一般执法时不罚,一年找一个跟他较真。有些单位,我们执行不了就往法院交。罚钱不是目的,执法存在难度。档案系统怕得罪人,而且执法对象都是强势机关。执法与业务指导应该各是各的,业务指导无执法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首先就是违法的。
赵天依:一个单位档案不立卷,还有损坏,该罚,执起法来却没力度。
刘子芳:你能处分人家?实行不了的。
赵天依:买、卖、损坏档案,要赔偿,但不按期立卷,不归档,怎么处罚?《档案法》里却不提及。会计档案不归档,税务材料也不归档……
刘子芳:会计资料不归档有这种情况,去年有个人私藏会计档案,判了两年刑。另外,卫生局有位医院人员,不上班十几年了,前年调单位想上班了,去原来单位找档案,没了。卫生局档案员换了几任了,你找准去?处理谁?最后只好采用沈阳补救档案的办法,重新给他补了个档案。
赵天依:很多档案人不是专职,只是兼职。
刘子芳:计划生育工作有补助,信访工作有补助,只有档案人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待遇啊。
谢建波:1984年,《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国家档案局修改提意见有补助。
周清瑞:最好能和财政局一起共同下发文件,文化系统都有补助。
谢建波:每年增加多少米,可以增加一个档案员,新出版的文件没有说明具体量,将有害补助量化。
谷遂志:现在让村级建档,村里首先会问:有什么好处?没好处不干。
罗玉:搞村史建设,很受欢迎,因为有资金投入。但建档让村里出钱就不干!省里出点扶持政策才行。
谢建波:说是让各省给乡里建档配电脑,但这钱从哪里出?今年国家出了4万个亿拉动内需,国家档案局为什么不去切块“蛋糕”呢?让财政局要钱买电脑呢?搭人家平台,光靠档案局底气弱。刘子芳:新农村建设,文化局无偿给农民图书。档案部门要求村级建档,能给农民什么?
谢建波:民生档案像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一尘:论坛上对民生档案有争论,认为是“伪概念”。
周清瑞:婚姻档案算专门档案,涉及人的档案,民生档案都包括完了。
罗玉:核心期刊与面向基层的矛盾未解决,宗旨是前还是后?
吴雁平:业务指导人员写东西很少,专业实践稿少,高校稿“铺天盖地”,还有大量“文苑稿”要控制使用。
谢建波:我也给一线业务人员打过一些电话,他们以忙为借口说写不出来。
一尘:基层只干活不说话,没人想写。刘东斌曾经出了个组稿计划,结果无人响应。
周清瑞:写文章是很难,硬着头皮,行政领导逼着,不得不写,难啊!
赵天依:行政干预比较好,中国一出现大事,举国之力,全国力量搞一个局部。省局给工作必须干,必须理直气壮。经过几年文章也出来了,哪怕是抄,也给逼出来了。
吴雁平:硬压的结果就是抄袭应付,文章内容要真,谈县区档案工作,县区级各有各的做法。调查研究是最好的东西,相对也是最容易的写作。
周清瑞:搞编研的人员,县里没有,即使有,行不行也是个问题。现在职称不评了,大都参照公务员管理了。原来应付职称还写,现在更不写了。
赵天依:武陟县有的是参照公务员,有的没有,作为话题,应该呼吁一下。
一尘:写作需要有悟性,更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没有别的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写你熟悉的工作,写你思考过的问题,写同行没有发现没有说过的问题,才有价值,也才会被杂志刊登。希望局长们回去后,多发动本局人员多到《档案界》论坛发帖,练习写作,时间长了自会大有长进。座谈会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到《档案界》论坛继续发帖讨论。
(摘自《档案界》网站)
一尘(《档案管理》杂志社总编):这次下决心将十几位(每个地市请一位)县区局长请来,是因为县区局长身处档案工作的基层,县区档案工作又是河南档案工作的基础。县区局长的地位举足轻重,既是“指挥员”,又是一线“战斗员”,任何时候都冲在前面,对基层档案工作最有发言权。
据我们粗略统计,目前《档案界》网站在全国所有档案网站中,点击率排名居第四位(上海局居第一位,广东局居第二位,北京局居第三位),《档案界》论坛在目前全国档案论坛中最火爆。省委办公厅综合处专门到《档案管理》杂志社调研,省委书记、三个秘书长都曾有批示。然而网站的基本情况,我们最基层的县区局长竟然都不知道,这里有我们很大的责任和失误,宣传交流不够,这次请大家首先对网站、论坛提出尖锐批评,所以这次座谈会也是一次调研会。
下面先请一诚总管对《档案界》网站做简单介绍。
一诚(郑州航院信息科学院档案学教研室主任,《档案界》网站总管):《档案界》网站于2007年3月中旬开始筹备,4月26日试运行,5月1日正式开通。截至2009年11月16日晚8点,网站浏览量达5114568次,浏览IP数是914913次,注册IP数,中国大陆占97.3%,中国台湾有26个,北美有43个,欧洲有30多个;我们专门购置的服务器,现已占用30多个G,资源主要有“馆藏”、“历史文化”、“专业理论”、“业务研究”、“专业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学术论文2000篇,是重要的学术资源库。
目前网站论坛平均每日注册会员数8个,已有7328人注册会员,网站论坛访问人数28329276人次,目前论坛版块数34个,平均每日新增帖子数237个,主题数22090个。
《档案界》网站论坛首创“在线访谈名家”和“在线专家业务讲座”,收看率和回帖率很高。其中“杂谈与人物”分区非常活跃,“原创之窗”版块也持续火爆,有很多帖子不亚于专业作家水平。纸版《档案管理》每期都会从上述版块中选用文章;《档案界》网站还专门创建了自己的视频网站——《档案界影像》,这在全国同行业中也属首创。
金辉(商丘虞城县档案局长):我主要提三个方面的建议:①要实现跨越发展,需增加“高端访问”、“领导论坛”。档案部门长期以来是弱势群体,地位低,我们要引起领导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网站可以牵头,访问省委书记或其他高层,通过在线或视频,让他们谈谈对档案工作的看法。②要增强与会员、网友的互动,实现《档案界》与最基层民主的交流,增强业务指导。③要增设一些“兰台博客”或“档案天地”,增加可读性强的栏目,要着眼于服务大局,对河南重点项目投资环境进行招商推介,通过互联网为河南经济发展服务。
吕存伟(开封杞县档案局长):杂志百分之九十的文章都是专家写的,不太好懂,真正基层的文章非常少。对于庞大的档案部门和档案人队伍,杂志应该去接近他们、报道他们。其实档案队伍人才济济,杂志上有他们说话的声音,也会带动他们喜欢上这本杂志;另外,现在倡导“和谐社会”与“全民健康”,要多宣传和谐,关注健康。至于《档案界》网站,我认为现在的队伍很强,通过信息可以了解全省乃至全国的档案工作动态。网站把全国档案部门、全国的档案人联系到一起,非常好!
罗玉(周口郸城县档案局长):其实我们平时也经常发些档案工作方面的动态、信息什么的,但总觉得专业理论水平达不到标准要求。
一尘:其实文章只要有特色就容易被刊登。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独一无二的东西。有三类文章最好通过,即“原创性、颠覆性、调研性”。我们有个写作“九字真经”,即“找问题、挑毛病、唱反调”,文章的真正价值在于不可替代性。
罗玉:我们也想写好啊,可有时候不知从何处写起,杂志社能否办个培训班什么的,找几个有文字功底的人去学学?
一尘:培训班以前也曾办过多次,但效果不好。写作是个苦差事,还得要有悟性。
谷遂志(漯河舞阳县档案局长):县区条件太差,库房都没保障,更不用说现代化设施了,我们也很想做事,但条件不允许啊。
孙朝霞(许昌长葛县档案局副局长):我觉得一本杂志应该具有可读性与个性。网站与杂志,我认为,如果能和“每个人都有点关系”,那大家一定会关心,无关痛痒的谁也不喜欢。要说到馆藏,每个馆都会有些独特的宝贝,我们馆一样也有。
一尘:很好。回头你拍些视频或照片发到我们网上,没准还能获大奖呢。现在的“影像志”版主就在主办“2000年前的老照片有奖比赛”,大家都可以参加。
金辉:老照片,每个人从出生到成长甚至死亡,实在太多了。回去后,整理一些。
一尘:汝州的胡局长,网名叫“胡司令”的,他就非常活跃,拍了很多照片,质量也高,很受欢迎。
金辉:杂志要做到“关注、关心、关联”,关注
“自己身边事”,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事”。
一尘:杂志现在的问题是缺乏对基层真正关注。我们也欢迎基层多提尖锐意见,现在最缺业务指导及馆藏问题方面的稿子。基层缺稿原因有:①定位有问题;②来源有问题。省局编研部门今年正和社科院联手编系列丛书。我们每个县档案馆,都应存有历史珍贵档案,把它们整理写出来,就是很好的文章。
孙朝霞:像习仲勋在长葛调研都已编成了书。
杨群生(信阳罗山县档案局长):其实很多馆都有宝贝,但我们也害怕不小心泄了密,后果严重啊!
吕存伟:假如馆藏里有一个圣旨,价值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我们解了密,向社会开放,如果被居心叵测的人盯上,它的安全性就会大打折扣,“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如果弄丢了,你这个局长也别干了。
一尘:档案部门“一怕火二怕水三怕泄密”,所以展示会有顾忌,怕失手,可以理解。
金辉:现在看电视,古装戏里有很多话与事情是当时不可能出现的,我们档案工作者就应该拿档案史料来佐证,档案工作者有纠正以讹传讹的责任。
一尘:这些都可以写,但现在我们最头疼的事是有馆藏宝贝,却没人去写,你们可以把资料提供给当地报社或作协去写,联合署名就是了。省馆与《大河报》联手写“解密老档案”,效果很好!
孙朝霞:怕写了也不会登,写了好几篇呢。
周清瑞(南阳社旗县档案局长):我是2005年从外单位调到档案局的。我们单位现在在编的只有8个人,人少,档案工作又太具体,从年头熬到年尾。今年6月份以前,我们共给127个单位立卷。有关文书部门立卷还是档案部门立卷的争论,对基层没有多少指导意义。今年整合民主档案资料,什么军转、知青、婚姻档案,六个门类13卷刚接收,重新整理、编号、 打印进馆,夹杂着指导基层档案室,实在没时间去写稿,即使写了又登不了,心里面凉啊!现在网站缺乏宣传,我们喜欢更贴近档案实际工作的文章。孙朝霞:我们要开拓思路、转变定位,让县级领导支持。
赵天依(焦作武陟县档案局长):是要开拓思路,不能作茧自缚!我来档案部门已经几年了,仍是兰台“新兵”。我觉得档案工作其实就是三个字“收、管、用”,顶多再加一个研究。我们已在《焦作档案信息网》上开了个“解密武陟档案”栏目(http://www.wzdasz.gov.cn/),欢迎大家去看。
孙朝霞: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我们需要真正能指导工作的。有时也有很多想法,但提笔去写,却很难,
赵天依:比如可以写写大企业立档、新农村建设、如何服务经济建设。有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工作中需要。杂志可以从论坛的“专家答疑”或“互动栏目”中发现好话题,相互结合,同步发展。
孙朝霞:本单位也可以结合其他人员,各单位
“笔杆子”联合起来,提高在单位领导心目中的地位。
周清瑞:能否适当分配些写作指标给基层?
一尘:写作不是锄地活,分指标没什么意义,真想写不分指标也能写,真正的写手是有话要说,而不是功利性的写作。
吴雁平(审稿专家):我曾在网站上发过一个“有关电子文件调查”的征稿启事,结果下载的不超过15份,反馈的一份也没有。这里面也都是些高校老师和应付评职称的人。比如国家局关于文书处理部门立卷问题,几千个县都没有一个发言的,重新定也没人提意见。你的问题怎么能真正反映上去呢?
周清瑞:档案部门为了保证每年档案资源体系向前发展,十年进馆,有各级党政机关文书和大量专门档案。另外,文书部门立卷不规范不好,档案部门检查难通过,我们只好包了。我立卷,我收费,包括:打印目录、统一装订、卷盒等。通过创收,有些福利。既调动了档案部门的积极性,也统一了立卷要求,一举两得。南阳有一部分县成立了“文档服务中心”,效果不错。文章中还在讨论“是文书处理部门还是档案部门立卷”,确实没什么意义。
吕存伟:各个县,在文书部门立卷的都是交档案室立卷。
赵天依:现在很多档案员都是兼职,并不是专职。
吴雁平:国务院规定文书处理部门立卷,是考虑到中央机关内设有档案处和文件收发处,分开管理,先文件收发再立卷再自己保存,但定规章时却没有考虑到基层的具体情况,到了基层操作自然就变了。大家应该呼吁修改,但现在缺乏有力的数据、证据去修正。我们应组织调研报告,基层到底有多少人做业务指导,是提供利用还是业务指导,每个单位“收、管、用”的具体情况如何?
一尘:调研性的稿子容易通过,是原创,具有不可替代性,文章相对有价值。档案部门最缺乏调研,写文章需要思考,需要“第三只眼”。
吴雁平:写调研文章需要把关,还要掌握分寸,既能反映问题又不要伤着当地领导,要学会变通。
翟云远(省档案局业务处正处级调研员,挂职光山县常委副县长,审稿编辑):针对这次会议提出的意见,今后编辑部稿件初审要更多考虑到基层;业务处今后的工作安排也要多向基层倾斜;期待大家在这个杂志与网站的平台上,多发多写有分量的稿件,争取有更多好稿子出现。
赵天依:《档案界》网站还是很贴近实际的,对工作也有指导意义,比如“国家的大政方针”什么的。我觉得今后一要贴近高层,二要贴近基层,三要贴近社会动态。得到领导支持对工作有帮助,高层的一言一行对基层领导启发很大。要贴近工作实际,现在正是机构改革的时候,重庆下的一个有关“交通规费”的文件就很好,今年市政府机构改革中就借鉴了“重庆经验”。要反映社会生活,档案与普通老百姓到底有多大关系?诸如社会文明、民主、物权法实施,价值与面积多少?等等。
张丽娜(平顶山市魏东区档案局长):我们可以从馆藏、第一手资料中写,这些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好东西。
一尘:写作是个精巧活儿,要“朴素、自然、简洁”。真正的好稿子非常朴实,越是大家文字越朴实。
金辉:有段时间省局下发编研任务,组织写《走进河南档案》,市局分下来任务,要我们局写五篇。我又分下去,县局四十五岁以下每人一篇,不写也不行。我指导并最后把关。结果交上来,有的一辈子也没写过文章的,写得竟然还不错。我修改后交到市局,市局很满意。写作有时候也并不是难事。
一尘:网站相对好办,干扰少些,增加资源、增加人气、搞好服务就行了。专业杂志就复杂多了,好编辑代替不了好作者。另外,办杂志干扰因素太多,“坚守一方净土”不容易。
孙朝霞:看杂志先看文章,写好稿子不容易啊!
金辉:写文章,想写就写,不想写时别逼迫自己,当然也有“应景之作”。至于如何当好“一把手”,我有三点体会:一是大度不失度,要宽容也不要失去原则;二是掌权不揽权,该让副职干的就放手去干,“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是放手不撒手。
张丽娜:我们很关心自己回去后能帮助网站做些什么?
金辉:大工作干不成,咱们就写写稿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我们愿意把县区的信息网站挂到《档案界》这个平台上,搭上快车。
一尘:我们很愿意提供这个平台。现在《档案界》网站总点击率位居全国第四,很有发展前景。一局之长对于档案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局长动起来,整个县也就发动起来了。
周清瑞:现在每个地区的信访局大楼都盖得非常漂亮,国家投入的经费也很多,而档案部门却被忽视,这并不是个好现象。档案部门太老实了啊。
吕存伟:沈阳市档案馆,每年收入4000万元,他们建有“多功能展览厅”,每年靠展览馆藏收入不菲。他们只有60名工作人员,其余全是招聘人员,并且招聘人员是正式人员的好几倍,搞得相当红火。我现在就联系了一家文化发展公司,共同开发县局馆藏,也准备把展览馆弄起来。现在利用一页档案多少钱?如果查一页就收一卷的钱,如果一卷有300页呢?那复印费、查询费、咨询费呢?
罗玉:20元,不超过200元。
刘子芳(许昌县档案局副局长,审稿专家):建议增加“基层工作动态”,同时发到网站上。
一尘:大家都可以写,论坛中说话相对真实、自由、平等。论坛是检验文章好坏的最好办法。
刘子芳:设个“档案局长”论坛。
一尘:不如叫“县区交流”论坛,你们都得上,并带领部下一起写。
刘子芳:不要求“高、大、全”,怎么说怎么弄。
一尘:豫东有个压压井,碗大点口,打几十米,水很清亮。如果挖个很大的坑深度只有几米,费劲不小,却不出水。写作也是这个道理。“开口要小,选题要巧。”
刘子芳:怎么整合资源?怎么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角度要新,不能“撞车”。
一尘:写专业文章要学会“察新”,你要保证你的文章无可替代性才能用。
谷遂志:要上下互动,县区、市区都要讲讲课,让爱好写作的人上来,培训引导一下。今天这个形式就很不错。有些档案工作方面的问题不清楚的,能请 专家讲讲最好。
一尘:最简单的方法是上《档案界》,点击“新手问答”,里面有关于写作的几十个帖子链接,含各个角度:高校、基层、怎么写帖子、哪些帖子好通过,等等。《档案》的总编甘肃老姜就把有关审稿中出现的大量问题放上去了。这些都是最好的学习渠道啊。
谷遂志:来了才知道,不来还真不知道啊!倾向于基层很有必要,基层有很多存在的问题需要解决。《档案界》论坛上的“业务研究”、“实践交流”不错,有时候推荐给业务部门看。看来网站上有更多知识可以学习,网站比杂志更好。
一尘:《档案界》论坛有个“文案大全”版块,里面有大量的计划、总结、通知、报告等文书样本和学习总结。全国所有的档案法规、标准、条例《档案界》网站上都有。明年《档案界》要正式出电子期刊,今年已经试出了两期,效果很好,定位是“工具性、指导性、实用性”。每期20万字,明年每月一期。
谢建波(省档案局技术处处长,审稿专家):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关信息方面的帖子。
刘子芳:现在基层档案室认证还要有一条:在哪期报纸杂志上登过文章?这一分不好挣!
吴雁平:写文章要用“第四媒体”,在网站论坛上发文章也算。网站是工具、是平台,你有什么问题,输入到网上一查就知道。目前一百多个县区档案局长只有一两个学档案专业的,其他都是“空降兵”身份降临这个岗位上的,带来很多好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应在“棱角”没被磨平时就把好东西“倒出来”。
一尘:档案工作太琐碎,时间长了容易谨小慎微,怕出事。而且一些人员都是领导的“七大姑”“八大姨”,进来是想太平舒服的。档案局长面临这么一支队伍,这支“部队”怎么打胜仗?档案部门最大问题其实就是内部问题。
赵天依:现在的情况是档案人员没关系进不来,而档案局长没人愿干。
周清瑞:进个人得领导批条子,这些人与编制有关系啊。我来当局长,人少,可活儿也得干啊,我就参照事业化管理:一是人来了就记考勤,凭考勤发奖金;二是实行目标管理,承包到个人或小组,定好期限,期限内完成后有奖;三是评分,完成的对应百分制,年底按你的分值提成奖金,奖金从立卷费里出。
一尘:这是企业化管理了。
周清瑞:我们今年接收的婚姻档案就有几万多,市里还有要求,搬卷、复印、上架。这些活儿都得去干。人少,不想办法根本就不行。年底完不成目标管理还是要扣钱的。所谓的目标管理,不能靠嚷嚷,和谐社会求发展,达标管理遇到难题怎么办?这些都要想办法去解决,不然就干不下去。
罗玉:一个县100多个单位,有些企业很多年都不立卷。如何处罚,现实中实行起来很难。
刘子芳:我们从1999年开始执法。一般执法时不罚,一年找一个跟他较真。有些单位,我们执行不了就往法院交。罚钱不是目的,执法存在难度。档案系统怕得罪人,而且执法对象都是强势机关。执法与业务指导应该各是各的,业务指导无执法权。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自己首先就是违法的。
赵天依:一个单位档案不立卷,还有损坏,该罚,执起法来却没力度。
刘子芳:你能处分人家?实行不了的。
赵天依:买、卖、损坏档案,要赔偿,但不按期立卷,不归档,怎么处罚?《档案法》里却不提及。会计档案不归档,税务材料也不归档……
刘子芳:会计资料不归档有这种情况,去年有个人私藏会计档案,判了两年刑。另外,卫生局有位医院人员,不上班十几年了,前年调单位想上班了,去原来单位找档案,没了。卫生局档案员换了几任了,你找准去?处理谁?最后只好采用沈阳补救档案的办法,重新给他补了个档案。
赵天依:很多档案人不是专职,只是兼职。
刘子芳:计划生育工作有补助,信访工作有补助,只有档案人既没有地位也没有待遇啊。
谢建波:1984年,《机关档案工作条例》,国家档案局修改提意见有补助。
周清瑞:最好能和财政局一起共同下发文件,文化系统都有补助。
谢建波:每年增加多少米,可以增加一个档案员,新出版的文件没有说明具体量,将有害补助量化。
谷遂志:现在让村级建档,村里首先会问:有什么好处?没好处不干。
罗玉:搞村史建设,很受欢迎,因为有资金投入。但建档让村里出钱就不干!省里出点扶持政策才行。
谢建波:说是让各省给乡里建档配电脑,但这钱从哪里出?今年国家出了4万个亿拉动内需,国家档案局为什么不去切块“蛋糕”呢?让财政局要钱买电脑呢?搭人家平台,光靠档案局底气弱。刘子芳:新农村建设,文化局无偿给农民图书。档案部门要求村级建档,能给农民什么?
谢建波:民生档案像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一尘:论坛上对民生档案有争论,认为是“伪概念”。
周清瑞:婚姻档案算专门档案,涉及人的档案,民生档案都包括完了。
罗玉:核心期刊与面向基层的矛盾未解决,宗旨是前还是后?
吴雁平:业务指导人员写东西很少,专业实践稿少,高校稿“铺天盖地”,还有大量“文苑稿”要控制使用。
谢建波:我也给一线业务人员打过一些电话,他们以忙为借口说写不出来。
一尘:基层只干活不说话,没人想写。刘东斌曾经出了个组稿计划,结果无人响应。
周清瑞:写文章是很难,硬着头皮,行政领导逼着,不得不写,难啊!
赵天依:行政干预比较好,中国一出现大事,举国之力,全国力量搞一个局部。省局给工作必须干,必须理直气壮。经过几年文章也出来了,哪怕是抄,也给逼出来了。
吴雁平:硬压的结果就是抄袭应付,文章内容要真,谈县区档案工作,县区级各有各的做法。调查研究是最好的东西,相对也是最容易的写作。
周清瑞:搞编研的人员,县里没有,即使有,行不行也是个问题。现在职称不评了,大都参照公务员管理了。原来应付职称还写,现在更不写了。
赵天依:武陟县有的是参照公务员,有的没有,作为话题,应该呼吁一下。
一尘:写作需要有悟性,更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没有别的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写你熟悉的工作,写你思考过的问题,写同行没有发现没有说过的问题,才有价值,也才会被杂志刊登。希望局长们回去后,多发动本局人员多到《档案界》论坛发帖,练习写作,时间长了自会大有长进。座谈会到此结束。欢迎大家到《档案界》论坛继续发帖讨论。
(摘自《档案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