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小学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密切协调,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本文试从新形势下,当代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时代特点出发,探索小学德育教育的持续性研究,以促进小学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
1 引言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德育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而展开的德育教育,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而也正是基于此,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试从增强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研究的角度进行切入,探讨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的有效策略。
2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特点无法适配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育,从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其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灌输,来形成对学习者的道德感召,进而形成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但是,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无法契合当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宣传模式的单一,无法契合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而以往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又远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无法引起其共鸣。
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无法与之形成有效互动;而课堂教育形态的落后,则让小学生难以形成对这一课程形态的兴趣。因而无法吸引广大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特别是,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副科思维等偏见,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为支撑的德育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形态上也并未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新的课堂形态的探索。
再者,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德育教育的范畴被局限到课堂教育当中,其未能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效結合,形成合力。其在影响力上,无法形成对于小学生思想行为的持续性影响。而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下,小学生的思想行为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终造成德育教育无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最终造成小学德育教育整体效果的不理想。
3 强化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的路径探析
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能长期保证德育教育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是推动小学德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所在。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时代性特征,通过对小学生精神需求的有效满足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让小学的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校园环境当中,让小学生能够可感可见的具体环境当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进而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持续性。而针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弱点和缺陷,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当中,通过对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究,来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持续性。而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选取上,要具有贴近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要让广大小学生在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学习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对其个人生活经验的有效指导。在德育教育的具体语境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传统教学内容的说教性部分,替换为更具思辨色彩的理性认知,让小学生自己判断选择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在德育教育机制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将德育教育的概念由传统的课堂教育延展到具有体系化、多维度的现实教育环境当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让广大小学生不仅能从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学习,更能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感召力。学校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文艺活动,巧妙与德育教育的主题,形成有效呼应,让广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当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进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推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第三,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題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借助互联网等有效的形式,来强化对小学生的吸引,以声像并茂、形式活泼的课堂教学内容,来提升广大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来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社会变革,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已与社会现实不完全适应,应通过明确德育的主导方向,注重德育实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避免社会负面影响,加强德育的科学研究等措施,以改善学校德育教育。 通过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持续性效益的研究,形成小学德育的持续性影响力,推动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得小学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四川省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小学校)
1 引言
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小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原有的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德育教育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依托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而展开的德育教育,无法形成长效机制。而也正是基于此,其无法对学生的思想动态形成持续性的影响。本文试从增强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研究的角度进行切入,探讨提升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的有效策略。
2 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与小学生心理特点无法适配的原因探究
德育教育,从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其是通过教育内容的灌输,来形成对学习者的道德感召,进而形成对其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有效引导。但是,从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实践来看,单纯依靠课堂教学的德育教育,无法契合当代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教材内容的陈旧与宣传模式的单一,无法契合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群体的心理诉求。而以往英雄人物、典型人物的塑造,又远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无法引起其共鸣。
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脱离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无法与之形成有效互动;而课堂教育形态的落后,则让小学生难以形成对这一课程形态的兴趣。因而无法吸引广大小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当中。而特别是,部分教师仍然存在副科思维等偏见,对于思想品德课程为支撑的德育教育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在课堂形态上也并未通过开放式课堂的构建,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新的课堂形态的探索。
再者,由于受到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德育教育的范畴被局限到课堂教育当中,其未能与学校的文化建设有效結合,形成合力。其在影响力上,无法形成对于小学生思想行为的持续性影响。而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多元化思想的冲击下,小学生的思想行为极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最终造成德育教育无法与学生的生活实践、学习实践结合起来,最终造成小学德育教育整体效果的不理想。
3 强化德育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小学德育教育持续性的路径探析
在新形势下,如何构建小学德育教育体系的长效机制,能长期保证德育教育制度体系的正常运行并发挥预期功能,是推动小学德育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性举措所在。增强德育教育的感染力和时代性特征,通过对小学生精神需求的有效满足来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让小学的德育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校园环境当中,让小学生能够可感可见的具体环境当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进而推动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与持续性。而针对小学德育教育的弱点和缺陷,我们可以在具体的教育环境当中,通过对教育长效机制的探究,来提升小学德育教育的持续性。而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是在教育内容上,在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的选取上,要具有贴近性和时代性的特征,要让广大小学生在进行德育教育内容的学习时,能够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生活经历,形成对其个人生活经验的有效指导。在德育教育的具体语境当中,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来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将传统教学内容的说教性部分,替换为更具思辨色彩的理性认知,让小学生自己判断选择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观相契合的价值取向。
第二,要在德育教育机制上进行观念的更新,将德育教育的概念由传统的课堂教育延展到具有体系化、多维度的现实教育环境当中。教师应积极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文化环境,让广大小学生不仅能从思想品德课堂进行学习,更能在学校的文化氛围中感受到德育教育的感召力。学校通过组织亲子活动月、演讲比赛、书画大赛等文艺活动,巧妙与德育教育的主题,形成有效呼应,让广大学生能够在现实的校园文化环境当中,感受德育教育的魅力。进而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推进自身道德修养的提升。
第三,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运用生动感人的題材和形象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借助互联网等有效的形式,来强化对小学生的吸引,以声像并茂、形式活泼的课堂教学内容,来提升广大小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教育方式来提升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 结语
社会变革,小学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和内容已与社会现实不完全适应,应通过明确德育的主导方向,注重德育实践,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避免社会负面影响,加强德育的科学研究等措施,以改善学校德育教育。 通过对小学生德育教育的持续性效益的研究,形成小学德育的持续性影响力,推动小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提升小学生的思想境界,使得小学德育教育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四川省美姑县佐戈依达乡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