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在高校思政课程中增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内容很有必要,实现历史逻辑与高效思政课程有效衔接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完善的内在需求。“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一)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与时俱进,增强“四史”教育的引导力;(二)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四史”教育的实效性;(三)讲好“中国故事”,使之鲜明生动,使“四史”教育内涵化。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25-03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为国育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奋斗者,思政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全方位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造成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旨在“强民族之魂”,筑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加强“四史”教育,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基于当前全球形势和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卓有成效的实践需要丰厚扎实的理论根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理论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不断发展变化、教学要求不断更新的今天,只有做好“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程才会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强化利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动力。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条件保证
第一,将“四史”教育融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同历史教育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思政教育发展进程中,历史类课程历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地位,“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始终。我国百年党史和辉煌新中国史就思政课程的总体性和完善性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只是内容上的充实,更是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不断发展完善,正与历史教育相得益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框架的有效构建,其最根本的根基保证就是扎根于历史,发展于历史,并且成就于历史。新时代,“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是“四史”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更是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充实和细化。
第二,充分将“四史”教育与我国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内在需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放眼党的十九大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内容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说“四史”教育贯穿着高校思政课程的始终,也积极影响着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进一步完善,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落实育人成果。
第三,“四史”教育是实现历史逻辑和高校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未来。有学者指出,“‘四史’与今日之中国息息相关,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基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在性质上、内容上、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二者都体现了当下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一致,都为了使大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能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一,充分将“四史”教育與思政课程有效融合,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程体系构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国思政课程一直坚持在党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使党的理论得以有效宣讲,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发展其自身的理论创新方面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现实特征,因此不断地丰富着思政课程内容,使之内涵化。“四史”教育让学生接触并习得更多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四史”可使学生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来。
第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层次性和实效性。我国思政课程自开设以来,设置相对稳定,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尚未将“四史”内容设为单独的科目或单元进行讲授,但现有的课程体系已有很多内容围绕着“四史”展开。“如果不接触党史和新中国史,就不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谈论民族精神。如果不接触改革开放史,就不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谈论时代精神。”因此,加强“四史”教育可以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翔实,体系更加完善,育人效果更明显。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看,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场疫情大考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堂思政大课也恰恰让大学生们思考国家和历史的选择,从历史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当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利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张扬等特点,利用理论外衣的新潮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腐蚀和迷惑。”“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以史为鉴”的镜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为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收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之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
三、“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面临问题
第一,教育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社会进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学校这座“象牙塔”面对着国情社情激荡,也在遭遇着部分消极的、不良的内容侵蚀和渗透。教育环境受到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如何深入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思政教育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00后”,尚处于思想价值体系形成阶段,虽然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青年学生群体为对象,但由于教育对象自身受到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旧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教育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需要综合考量当今“90后”“00后”青年学生思想的主体性、选择性、复杂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传统的价值观灌输和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也不符合时代发展建设的需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自身发展与时代使命相融合,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第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杂合的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很多内容都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诸如“诚信、友善、奉献、孝顺、无私”等道德标准。近代以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相互对视中逐渐加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择优选择适宜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从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中汲取精华,去粗取精,从大学生的思想源头上出发,阐释好现代文化思想,让大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筑牢思想之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探究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
第一,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与时俱进,增强“四史”教育的引导力。“四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我们应当将“四史”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以史化人”“以史铸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兼顾政治性和学理性,做好历史、理论、实践在逻辑上的关联阐释。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70年》《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目。通过学习“四史”,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政治理论水平,把好“思想之舵”,以“四史”故事丰富党的理论内涵,使之“进头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首先要从培养优秀教师、打造特色课程入手。在当前抗“疫”的特殊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与教学研究。其次要统筹好课堂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多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四史”教育具有“接地气”之感。推动大学生将自我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的自觉行动。最后教师本身也是“活教材”,鼓舞教师思考自身的使命、责任与未来发展路径,推动师生传承迎难而上、努力奋斗的红色精神,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践行使命。“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方法,加上比较的视野,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觉得幸福。”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使之鲜明生动,使“四史”教育内涵化。“中国故事”源于中国历史,“四史”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首先,结合“四史”,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教学。以点带面,提高“四史”故事传播力,重大历史事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案例,这将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其次,结合“四史”,将历史发展脉络融入教学。历史发展脉络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为例,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大学生追根溯源,突出“四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当前仍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问题。最后,要结合“四史”,将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教学。在思政课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在面对文化冲突交流激荡的时局下,正本清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
总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背景下,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时,把握与分析“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条件保证与面临问题,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还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学生的思想灵魂,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补足青年大学生“精神之钙”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历史逻辑和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注释:
①“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②“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2] 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0(11).
[3] 周迪.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1).
[4]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5] 刘惠,杨莲霞.以史铸魂:“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五重维度[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1-09.
http://www.cssn.cn/sxzzjypd/sxzzjypd_bwsf/202011/t20201
109_5212829.shtml.
作者簡介:孙宏媛(1990—),女,汉族,黑龙江五大连池人,单位为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
关键词:“四史”教育;思政课程;融合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18-0125-03
高校承载着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是为国育人的重要基地。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者和奋斗者,思政教育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进程全方位加速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信息爆炸造成的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就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旨在“强民族之魂”,筑牢大学生的思想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理想信念”作为“灵魂”,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加以强调。加强“四史”教育,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既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做好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有效途径。
基于当前全球形势和国内外环境的风云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卓有成效的实践需要丰厚扎实的理论根基,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不断完善和丰富理论内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内容不断发展变化、教学要求不断更新的今天,只有做好“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有机融合,思政课程才会成为提升高校思政教育效果的强化利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会为实现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重要动力。
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条件保证
第一,将“四史”教育融入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把马克思主义教育同历史教育相结合,是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在思政教育发展进程中,历史类课程历来就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地位,“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理念贯穿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始终。我国百年党史和辉煌新中国史就思政课程的总体性和完善性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只是内容上的充实,更是民族精神的提炼和升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不断发展完善,正与历史教育相得益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政教育框架的有效构建,其最根本的根基保证就是扎根于历史,发展于历史,并且成就于历史。新时代,“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相融合,是“四史”教育本身的发展需要,更是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充实和细化。
第二,充分将“四史”教育与我国思政课程进行有效融合,是高校思政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的内在需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1周年、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放眼党的十九大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高校思政课程设置的内容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历史、唯物史观、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发展史、改革开放史以及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可以说“四史”教育贯穿着高校思政课程的始终,也积极影响着思政课程的育人效果。将“四史”教育融入到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才能进一步完善,深化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融合,落实育人成果。
第三,“四史”教育是实现历史逻辑和高校思政课程有效衔接的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和国家的历史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科学理念,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只有认真学习总结中国历史,才能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汲取经验智慧、汲取坚守人民立场的定力,更好地认识今天,开创未来。有学者指出,“‘四史’与今日之中国息息相关,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基础。”“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在性质上、内容上、目标上都是一致的,二者都体现了当下与未来、中国和世界的一致,都为了使大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将“四史”教育融入到思政课程中,能更有效地实现“立德树人”目标。
二、“四史”教育的时代价值
第一,充分将“四史”教育與思政课程有效融合,是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制度优越性的重要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政课程体系构成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部分。我国思政课程一直坚持在党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积极探索新的授课方式,使党的理论得以有效宣讲,使学生深刻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在发展其自身的理论创新方面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现实特征,因此不断地丰富着思政课程内容,使之内涵化。“四史”教育让学生接触并习得更多的历史和现实材料,“四史”可使学生亲身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越性,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发展建设中来。
第二,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看,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可以有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层次性和实效性。我国思政课程自开设以来,设置相对稳定,教学内容不断拓展深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创新,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帮助了学生深入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当前高校思政课程尚未将“四史”内容设为单独的科目或单元进行讲授,但现有的课程体系已有很多内容围绕着“四史”展开。“如果不接触党史和新中国史,就不能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谈论民族精神。如果不接触改革开放史,就不能以改革创新为核心谈论时代精神。”因此,加强“四史”教育可以为当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翔实,体系更加完善,育人效果更明显。 第三,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看,加强“四史”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不断地学习与实践中,大学生能够充分理解我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积淀下来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场疫情大考让大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身为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这堂思政大课也恰恰让大学生们思考国家和历史的选择,从历史中来,到人民中去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做出的种种努力。当前,“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利用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张扬等特点,利用理论外衣的新潮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行腐蚀和迷惑。”“四史”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们树立“以史为鉴”的镜子,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面对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为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收到去伪存真,正本清源之效,必须对大学生进行“四史”教育。
三、“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面临问题
第一,教育环境的变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国外两个大局同步交织、相互激荡,世情国情社情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社会进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学校这座“象牙塔”面对着国情社情激荡,也在遭遇着部分消极的、不良的内容侵蚀和渗透。教育环境受到国内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思政工作者如何深入学习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论述,思政教育如何扎根中国大地,把好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二,教育对象的变化。高校大学生绝大多数都是“90后”“00后”,尚处于思想价值体系形成阶段,虽然高校思政教育一直以青年学生群体为对象,但由于教育对象自身受到教育环境的发展变化影响,旧式的教育方式无法教育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教育改革创新需要综合考量当今“90后”“00后”青年学生思想的主体性、选择性、复杂性特征,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和“对症下药”。传统的价值观灌输和死记硬背应对考试模式已经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也不符合时代发展建设的需求,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以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自身发展与时代使命相融合,这是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战。
第三,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交融杂合的冲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很多内容都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了诸如“诚信、友善、奉献、孝顺、无私”等道德标准。近代以来的东西方社会在相互对视中逐渐加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对思政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方向。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冲突;文明的长久发展需要融合、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高校思政教育应当择优选择适宜内容开展教学工作,从不同传统文化思想观念中汲取精华,去粗取精,从大学生的思想源头上出发,阐释好现代文化思想,让大学生正确对待文化冲突,筑牢思想之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探究和解决出现的新问题。
四、“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有效融合的途径
第一,准确把握“四史”教育的政治性,与时俱进,增强“四史”教育的引导力。“四史”反映我们党的政治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的政治选择历程,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四史”内容各有侧重,但整体讲的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实践史,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四史”的主线。我们应当将“四史”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有效结合,真正做到“以史化人”“以史铸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兼顾政治性和学理性,做好历史、理论、实践在逻辑上的关联阐释。帮助大学生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新中国70年》《习近平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选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书目。通过学习“四史”,提升大学生的思政政治理论水平,把好“思想之舵”,以“四史”故事丰富党的理论内涵,使之“进头脑”,打牢学生成长成才的思想基础,指引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增强“四史”教育的实效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秉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理念。高校拥有丰富的学科资源和人才资源。首先要从培养优秀教师、打造特色课程入手。在当前抗“疫”的特殊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积极参与培训与教学研究。其次要统筹好课堂与实践之间的关系,创新多种教学方式,开展多种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四史”教育具有“接地气”之感。推动大学生将自我发展融入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将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的自觉行动。最后教师本身也是“活教材”,鼓舞教师思考自身的使命、责任与未来发展路径,推动师生传承迎难而上、努力奋斗的红色精神,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自我,积极践行使命。“只有教师有正确的立场、正确的方法,加上比较的视野,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时候才能让学生觉得幸福。”
第三,讲好“中国故事”,使之鲜明生动,使“四史”教育内涵化。“中国故事”源于中国历史,“四史”是中国故事的重要篇章。首先,结合“四史”,将重大历史事件融入教学。以点带面,提高“四史”故事传播力,重大历史事件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案例,这将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的艰辛过程。其次,结合“四史”,将历史发展脉络融入教学。历史发展脉络链接过去、现在和未来,以中华民族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进程为例,理清历史发展脉络,帮助大学生追根溯源,突出“四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当前仍要树立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问题。最后,要结合“四史”,将历史发展规律融入教学。在思政课程中,教育引导大学生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揭示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趋势。在面对文化冲突交流激荡的时局下,正本清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做出新时代青年的人生选择。
总结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优良传统。新时代背景下,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时,把握与分析“四史”教育与思政课程融合的条件保证与面临问题,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不仅有助于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政治性与学理性、灌输性与启发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还能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与亲和力,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丰富学生的思想灵魂,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补足青年大学生“精神之钙”的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历史逻辑和高校思政课程的有效衔接,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导向性、层次性和实效性。
注释:
①“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②“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宋俭,廖玉洁.将“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20(7).
[2] 贾钢涛,魏晨,赵普兵.“四史”教育与高校思政课建设高端论坛综述[J].社会科学动态,2020(11).
[3] 周迪.传统文化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0(11).
[4] 田传信.大思政视野下高校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模式及其价值[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
[5] 刘惠,杨莲霞.以史铸魂:“四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五重维度[D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1-09.
http://www.cssn.cn/sxzzjypd/sxzzjypd_bwsf/202011/t20201
109_5212829.shtml.
作者簡介:孙宏媛(1990—),女,汉族,黑龙江五大连池人,单位为沈阳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御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