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年底,我再一次回到故乡。
记忆中,故乡依旧风姿绰约。像乡下的少妇,衣着虽不华美,却健康质朴得让人心动。
车越走景物越荒,坑坑洼洼的泥路,歪斜松垮的草垛,偶尔在街上悠闲地晃过的牛羊……零乱而冷清,走在通向村子的小路上,我只能调动记忆来寻旧事的影子。
不再匆忙,我可以仔细看看故乡了。
村庄变了,又没变。一切都还在原来的地方,柳树、石桥、草垛、还有老屋和老屋里的乡亲。可是,现在的故乡却如藏在我记忆里的彩色照片,放得久了,再拿出来时,已经斑驳不堪,只剩下黑白交叠模糊久远的影子。
远处,一块块的麦田像汉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地躺在那儿。因为是平原,田地的分割也不像山区那样横七竖八的不规则,到处散落着。
家乡雨水不多,极少能遇到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有时好久都没有雨光顾,偶尔几个雨点,也像跟人捉迷藏,落到地上就不见了。下大雨时,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下过雨,他们就光着脚抢宝似地往外跑。女孩子在石桥上踩水玩,男孩子就下湾里扎猛子,吃饭时叫都叫不回家。
走过石桥,湾里的水已经干得没了一点影子,只有湾底下的瘀泥在张着嘴。水大概已经成了桥的记忆,而记忆中的我们光着脚站在石桥上,玩得水花四溅。
进村之后,迎面走来的乡亲用疑惑的目光打量我这个衣着八时的外来客。小孩子是不会认得我了,同学也不会认得我了,倒是叔叔婶婶们还是从我脸上捕捉到了什么,迟疑着提了母亲和外公的名字。我努力地把他们与记忆中的样子对照,年轻时的容颜在他们的脸上已经模糊了,他们在我的脑海里只留下昔日的影子,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与现在的他们在我的脑海里交叠着闪现。
与他们告别,我直奔老屋。
老屋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石子铺的小巷、摸得滑亮的门环、照壁墙、葡萄架、梧桐树、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都在记忆里闪着光。当我怀着寻梦的激动,迈着醉酒般的步子靠近巷口,我真正体会到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恍若隔世感。
老屋原来是我外公一个表哥的。他的表哥去了东北,房子荒在那里,外公退休回来,就把它修葺了一下,住了进来。老屋是麦秸草铺的房顶,那时候,极少见到瓦房。老屋的窗子是木格子的,糊了窗户纸。格子很小很小,大概是为了安全着想,毕竟窗户上不是玻璃,一捅就破。小时候,我经常趴在窗台上,用手指戳一个小窟窿眯着一只眼往外看。
下雨的时候,雨点噼噼叭叭地打在纸上,洇成朵朵水花。那窗纸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像画画用的宣纸,毛糊糊软塌塌的。下雹子的时候,雹子打在窗棂上蹦跳着,像小时候玩的拨浪鼓。有雹子穿过窗户纸钻进来,窗户纸就成了筛子。
老屋一共五间房。中间的是堂屋,吃饭待客的地方。东西两进就是卧房,有两铺大炕,底下通着煤炉,冬天一进屋,热烘烘的。猫冬的时候,也是最舒服的时候。
老屋有个大院子。西南角是猪圈,东北角是厨房。除去这两个违章建筑,就是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院子里有一棵大梧桐树。小孩子抱都抱不过来,仰头需要与地面平行才能看到树顶。梧桐树的叶子很大,下雨时,我常常拿它当伞用,在院子里踩水玩。玩得兴起,就扔了叶子,蹲在雨里用泥筑起一道道的小水坝,看雨水在自己的水渠里弯来绕去流。
老屋照壁墙上的画是铅笔画,画的是松鹤延年图。我问外公为什么我们家墙上的画不像别人家一样是彩色的,外公告诉我那是舅舅画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我家照壁墙上的画是最好看的。
老屋几年就得翻新一下屋顶。麦秸革日晒雨淋,时间长了会糟烂。那时候,我特别盼着我们家也能盖一栋有青瓦屋顶、玻璃窗子的新房。后来,我们家刚盖好新房,也接到了返城的通知。新房一天也没住就卖了,至今回故乡时,我还要去偷偷看一眼我们铺好的院子,漆好的大门。
如今的老屋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走在巷子里,恍然我还是当年那个孩子。院墙有些地方已经倒了,只有大门楼还倔强地站在那儿。门环、门槛,门栓……那些往事都静静地守在那里,等着遥归的故人。伸出手,扣住门环一翻转,“嗒”的一声,门栓跳开。推开门,也推开了记忆。
院子里荒得不成样子,草有半人高,枯黄而僵直,像传说中的鬼宅。照壁墙还在,松鹤延年图依稀还有一点淡淡的影子,而照壁下的葡萄架却没了,只剩下一截干枯的断藤。记得小时候七夕时,我曾半夜守在葡萄藤下,为听牛郎织女的私语。
梧桐还挺立着,依旧神气十足。石榴树也还偎在墙角的窗下,沉静而温柔。站在院子里,我穿过时光,回到童年。满院子的花、苹果树上的苹果,在记忆里招手,迎接我的归来。还有那几畦黄瓜、芸豆,似乎还在窃笑我当年的胆小。是的,那时候,架上碧绿的黄瓜馋得我直吞口水,可终究没胆子去摘下来吃。就用手指甲一点点地抠、掐,放在嘴里咂巴味。外婆摘黄瓜时直纳闷,难道这黄瓜被耗子啃了?直到有一天,外婆撞上我在偷掐黄瓜,才又气又心疼地明白了真相。外婆说,想吃就摘,但要告诉大人一声。
一生中最有味道的时光就是在老屋的时光。
春天,我去村外的树上摘桑葚、采槐花,要么就在周末拎着罐头瓶,满地里为庄稼捉虫子;偶尔,晚上我还得跟着堂舅在地里为拔节的小麦浇水守夜。外公外婆身体不好,母亲自小在城里长大,什么也不会干,父亲远在城里,我是老大。夏天,我跟着大人割麦子、打麦捆。太阳底下,少年的我挥汗如雨;夕阳西下,舅舅推着堆满麦捆的独轮车和我一起奔向场院。秋天,满院子都是玉米、大豆,还有花生。收获之后,一到休息天,我们几个同学就扛上铁锨,锨杆上挂着筐子,去翻秋收之后的土地,捡半筐落收的花生回来煮着吃。尽管花生被铲得一半一半的,仍是乐不知返。冬天的夜晚,我跟弟弟妹妹缩在炕里一角,哆哆嗦嗦地缠着母亲讲恐怖的鬼故事。那时候,讲的最多的就是抓特务,《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之类的,吓得我们半夜都不敢出去上厕所。
老屋里盛满了故事。听得最多的还是来我家找外公玩的老头讲的。虽说家在农村,可外公每月都有城里的退休金寄来,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我们家俨然一大户人家。加之外公为人慈爱宽厚,常常接济别人,所以,我家成了最招人的地方,农闲时的晚上,我家简直成了老头俱乐部。喝茶、聊天、打扑克,不到半夜不罢休。虽说闹了些,但我们几个孩子在村里走到哪都有人护着,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公的善良宽厚。
那个年代,谁家能有个收音机已经很奢侈了。老头们常聚在一起,讲某个事件讲得手舞足蹈,论某个形势争得脸红脖子粗,听戏听得摇头晃脑。我在旁边一声不吭,入神入迷。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年代,从他们嘴里使我有了印象。老屋里的说笑声、甩扑克声是童年里最热闹的记忆。
我最喜欢的还是看书。没有流行的书,就看外公的《诸子百家》、《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十五音》,当时囫囵吞枣地看了,虽不能悟,却也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那时,村里很多家穷得煤油灯和蜡烛都不敢使劲点,除了做饭、吃饭,早早就熄了灯。而我,却在那昏黄的灯豆里身经日历着世界。老屋的灯光,是童年记忆里最温馨最宁静的光亮。
故乡最美的是有月亮的晚上。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城里是没有那么明亮的月光的,亮得天地间跟下了霜一样,亮得能在月光下读书。如今,记忆里还常常闪现月光下的那条碎石小巷,还有月光下那个推开大门的少年。
呆立在院子里,我的回忆抚遍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穿过那破败的屋门和窗户,停在八十年代末我离开老屋的时光。
我们家回城时,全村的人都来送我们,离开故乡时我已是少年。走的前几天,我们家每天都是满院子的亲友和乡亲,那一刻,我再也笑不起来,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外面掉泪。尽管是到大城市去,可我一点也不快活!我知道,我就要永远离开故乡不知何时再回。走的那天,我站在院子里,也像现在一样呆立着,用目光吻别一草一木,一石一瓦。
走出院子的那一刻,我的心从未有过的痛。至今同学和乡亲祝福而依依的神情还留在我朦胧的泪眼里。走了千里路我哭了千里,嘴里偶尔还叨咕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至今,母亲说起这些时,我还会喉咙发堵。
前几天,舅舅打电话来,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地基,商量给些钱用那地基来盖新房。我和母亲唏嘘了半天,都沉默着。舅舅再次打电话来,母亲对舅舅说看着办了吧。我们已经照顾不了老屋,它也等我们等得心力交瘁了。
老屋的地基上将是别人的新房,但在我心里,老屋会永远在那个地方等着我!而故乡也像一枚钉子,已经深深刺在我的骨子里,每到思念,就会隐隐作痛!
记忆中,故乡依旧风姿绰约。像乡下的少妇,衣着虽不华美,却健康质朴得让人心动。
车越走景物越荒,坑坑洼洼的泥路,歪斜松垮的草垛,偶尔在街上悠闲地晃过的牛羊……零乱而冷清,走在通向村子的小路上,我只能调动记忆来寻旧事的影子。
不再匆忙,我可以仔细看看故乡了。
村庄变了,又没变。一切都还在原来的地方,柳树、石桥、草垛、还有老屋和老屋里的乡亲。可是,现在的故乡却如藏在我记忆里的彩色照片,放得久了,再拿出来时,已经斑驳不堪,只剩下黑白交叠模糊久远的影子。
远处,一块块的麦田像汉字,横平竖直、规规矩矩地躺在那儿。因为是平原,田地的分割也不像山区那样横七竖八的不规则,到处散落着。
家乡雨水不多,极少能遇到一场酣畅淋漓的大雨。有时好久都没有雨光顾,偶尔几个雨点,也像跟人捉迷藏,落到地上就不见了。下大雨时,最快乐的就是孩子。下过雨,他们就光着脚抢宝似地往外跑。女孩子在石桥上踩水玩,男孩子就下湾里扎猛子,吃饭时叫都叫不回家。
走过石桥,湾里的水已经干得没了一点影子,只有湾底下的瘀泥在张着嘴。水大概已经成了桥的记忆,而记忆中的我们光着脚站在石桥上,玩得水花四溅。
进村之后,迎面走来的乡亲用疑惑的目光打量我这个衣着八时的外来客。小孩子是不会认得我了,同学也不会认得我了,倒是叔叔婶婶们还是从我脸上捕捉到了什么,迟疑着提了母亲和外公的名字。我努力地把他们与记忆中的样子对照,年轻时的容颜在他们的脸上已经模糊了,他们在我的脑海里只留下昔日的影子,像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与现在的他们在我的脑海里交叠着闪现。
与他们告别,我直奔老屋。
老屋在我的心里,在我的梦里。石子铺的小巷、摸得滑亮的门环、照壁墙、葡萄架、梧桐树、火红火红的石榴花,都在记忆里闪着光。当我怀着寻梦的激动,迈着醉酒般的步子靠近巷口,我真正体会到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恍若隔世感。
老屋原来是我外公一个表哥的。他的表哥去了东北,房子荒在那里,外公退休回来,就把它修葺了一下,住了进来。老屋是麦秸草铺的房顶,那时候,极少见到瓦房。老屋的窗子是木格子的,糊了窗户纸。格子很小很小,大概是为了安全着想,毕竟窗户上不是玻璃,一捅就破。小时候,我经常趴在窗台上,用手指戳一个小窟窿眯着一只眼往外看。
下雨的时候,雨点噼噼叭叭地打在纸上,洇成朵朵水花。那窗纸现在想起来觉得有些像画画用的宣纸,毛糊糊软塌塌的。下雹子的时候,雹子打在窗棂上蹦跳着,像小时候玩的拨浪鼓。有雹子穿过窗户纸钻进来,窗户纸就成了筛子。
老屋一共五间房。中间的是堂屋,吃饭待客的地方。东西两进就是卧房,有两铺大炕,底下通着煤炉,冬天一进屋,热烘烘的。猫冬的时候,也是最舒服的时候。
老屋有个大院子。西南角是猪圈,东北角是厨房。除去这两个违章建筑,就是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草。院子里有一棵大梧桐树。小孩子抱都抱不过来,仰头需要与地面平行才能看到树顶。梧桐树的叶子很大,下雨时,我常常拿它当伞用,在院子里踩水玩。玩得兴起,就扔了叶子,蹲在雨里用泥筑起一道道的小水坝,看雨水在自己的水渠里弯来绕去流。
老屋照壁墙上的画是铅笔画,画的是松鹤延年图。我问外公为什么我们家墙上的画不像别人家一样是彩色的,外公告诉我那是舅舅画的。从那以后,我就觉得我家照壁墙上的画是最好看的。
老屋几年就得翻新一下屋顶。麦秸革日晒雨淋,时间长了会糟烂。那时候,我特别盼着我们家也能盖一栋有青瓦屋顶、玻璃窗子的新房。后来,我们家刚盖好新房,也接到了返城的通知。新房一天也没住就卖了,至今回故乡时,我还要去偷偷看一眼我们铺好的院子,漆好的大门。
如今的老屋已经衰败得不成样子。走在巷子里,恍然我还是当年那个孩子。院墙有些地方已经倒了,只有大门楼还倔强地站在那儿。门环、门槛,门栓……那些往事都静静地守在那里,等着遥归的故人。伸出手,扣住门环一翻转,“嗒”的一声,门栓跳开。推开门,也推开了记忆。
院子里荒得不成样子,草有半人高,枯黄而僵直,像传说中的鬼宅。照壁墙还在,松鹤延年图依稀还有一点淡淡的影子,而照壁下的葡萄架却没了,只剩下一截干枯的断藤。记得小时候七夕时,我曾半夜守在葡萄藤下,为听牛郎织女的私语。
梧桐还挺立着,依旧神气十足。石榴树也还偎在墙角的窗下,沉静而温柔。站在院子里,我穿过时光,回到童年。满院子的花、苹果树上的苹果,在记忆里招手,迎接我的归来。还有那几畦黄瓜、芸豆,似乎还在窃笑我当年的胆小。是的,那时候,架上碧绿的黄瓜馋得我直吞口水,可终究没胆子去摘下来吃。就用手指甲一点点地抠、掐,放在嘴里咂巴味。外婆摘黄瓜时直纳闷,难道这黄瓜被耗子啃了?直到有一天,外婆撞上我在偷掐黄瓜,才又气又心疼地明白了真相。外婆说,想吃就摘,但要告诉大人一声。
一生中最有味道的时光就是在老屋的时光。
春天,我去村外的树上摘桑葚、采槐花,要么就在周末拎着罐头瓶,满地里为庄稼捉虫子;偶尔,晚上我还得跟着堂舅在地里为拔节的小麦浇水守夜。外公外婆身体不好,母亲自小在城里长大,什么也不会干,父亲远在城里,我是老大。夏天,我跟着大人割麦子、打麦捆。太阳底下,少年的我挥汗如雨;夕阳西下,舅舅推着堆满麦捆的独轮车和我一起奔向场院。秋天,满院子都是玉米、大豆,还有花生。收获之后,一到休息天,我们几个同学就扛上铁锨,锨杆上挂着筐子,去翻秋收之后的土地,捡半筐落收的花生回来煮着吃。尽管花生被铲得一半一半的,仍是乐不知返。冬天的夜晚,我跟弟弟妹妹缩在炕里一角,哆哆嗦嗦地缠着母亲讲恐怖的鬼故事。那时候,讲的最多的就是抓特务,《一双绣花鞋》、《绿色尸体》之类的,吓得我们半夜都不敢出去上厕所。
老屋里盛满了故事。听得最多的还是来我家找外公玩的老头讲的。虽说家在农村,可外公每月都有城里的退休金寄来,这在当时可不得了,我们家俨然一大户人家。加之外公为人慈爱宽厚,常常接济别人,所以,我家成了最招人的地方,农闲时的晚上,我家简直成了老头俱乐部。喝茶、聊天、打扑克,不到半夜不罢休。虽说闹了些,但我们几个孩子在村里走到哪都有人护着,这一切都是因为外公的善良宽厚。
那个年代,谁家能有个收音机已经很奢侈了。老头们常聚在一起,讲某个事件讲得手舞足蹈,论某个形势争得脸红脖子粗,听戏听得摇头晃脑。我在旁边一声不吭,入神入迷。那些我不曾经历的年代,从他们嘴里使我有了印象。老屋里的说笑声、甩扑克声是童年里最热闹的记忆。
我最喜欢的还是看书。没有流行的书,就看外公的《诸子百家》、《增广贤文》、《治家格言》、《十五音》,当时囫囵吞枣地看了,虽不能悟,却也得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那时,村里很多家穷得煤油灯和蜡烛都不敢使劲点,除了做饭、吃饭,早早就熄了灯。而我,却在那昏黄的灯豆里身经日历着世界。老屋的灯光,是童年记忆里最温馨最宁静的光亮。
故乡最美的是有月亮的晚上。月亮明晃晃地挂在天上,城里是没有那么明亮的月光的,亮得天地间跟下了霜一样,亮得能在月光下读书。如今,记忆里还常常闪现月光下的那条碎石小巷,还有月光下那个推开大门的少年。
呆立在院子里,我的回忆抚遍院子里的一草一木,穿过那破败的屋门和窗户,停在八十年代末我离开老屋的时光。
我们家回城时,全村的人都来送我们,离开故乡时我已是少年。走的前几天,我们家每天都是满院子的亲友和乡亲,那一刻,我再也笑不起来,一个人偷偷地跑到外面掉泪。尽管是到大城市去,可我一点也不快活!我知道,我就要永远离开故乡不知何时再回。走的那天,我站在院子里,也像现在一样呆立着,用目光吻别一草一木,一石一瓦。
走出院子的那一刻,我的心从未有过的痛。至今同学和乡亲祝福而依依的神情还留在我朦胧的泪眼里。走了千里路我哭了千里,嘴里偶尔还叨咕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至今,母亲说起这些时,我还会喉咙发堵。
前几天,舅舅打电话来,说有人看上了我家的地基,商量给些钱用那地基来盖新房。我和母亲唏嘘了半天,都沉默着。舅舅再次打电话来,母亲对舅舅说看着办了吧。我们已经照顾不了老屋,它也等我们等得心力交瘁了。
老屋的地基上将是别人的新房,但在我心里,老屋会永远在那个地方等着我!而故乡也像一枚钉子,已经深深刺在我的骨子里,每到思念,就会隐隐作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