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专题

来源 :地理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mingxh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直击高考
  考情解读
  从2015—2017年20多份试卷分析来看,自然灾害考题较少,因为全国卷在2015年之后把选修模块改为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从近年考题来看,考查热点基本集中于灾害的成因(自然原因)、危害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新课标全国卷在2017年最主要的变化是选修部分删去“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考生从“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模块中任选1个模块作答。虽然删除“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但并不代表不考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作为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的延伸,虽然不作为单独的选修模块,也会在11个单选题或者3道大题中有机融合。考生必须明确各种新型环境问题的多样性和产生的复杂性,争取少失分、不失分。
  考生复习时,要重點把握全球10大环境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中与自然灾害有关联的部分。应从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水体污染、海洋污染、固体废物污染10大全球环境问题中去入手寻找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二、思维构建
  知识网络
  近两年来选修部分的高考命题方向有些许变化,特别是2017年考题中,自然灾害已经不再单独考查,而是融入其它部分考查。特别是环境保护部分越来越多融入自然灾害相关内容,所以必须更加重视建立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之间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见图1~图5)。
  在环境问题和自然灾害的关联上,不能忽视人类活动这一重要因素,因为灾害的诱发、环境问题的加剧,其背后都有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的原因。因此,思考二者相关性时,要重视分析人类活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
  重点剖析
  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思维逻辑主线是:自然灾害加剧环境问题,环境问题诱发自然灾害。这就要求考生基于灾害的区域链发现象和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影响链条进行思考。
  1.自然灾害加剧环境问题
  (1)地质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关联。①滑坡、泥石流可能造成的环境问题。滑坡、泥石流摧毁农田、毁坏森林,破坏土地和生物资源,加剧人地矛盾和资源短缺。泥石流有时也会淤塞河道,不但阻断航运,还可能引起水灾,进而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污染范围扩大等环境问题。②地震与环境问题的关联。地震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并造成链式反应,地震可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
  (2)水文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关联。①洪涝灾害的影响。洪涝在成因上往往与气象灾害关系密切,洪涝灾害还会导致土地资源破坏、水污染范围扩大等环境问题。②风暴潮的影响。风暴潮猛扑海岸或溯江河而上,使滨海地区潮水暴涨,甚至冲毁或漫过海堤、江堤,淹没耕地,造成土地资源的破坏。风暴潮还可引起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进一步加剧区域内的环境问题。③热带气旋的影响。热带气旋所伴随的大风和大雨是加剧环境问题的主因,热带气旋可引起持续的倾盆大雨。在山区的雨势更大,并可能引起河水泛滥,诱发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进而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热带气旋登陆会产生盐风和巨浪,海水的盐分随巨浪被带到陆地,附在植物叶面上导致植物枯萎,植被覆盖率的降低又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水土保持能力变差→生态破坏。热带气旋加强季风寒流或大陆反气旋强度:当热带气旋遇上强烈的大陆寒流时,两者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加,大陆寒流会吸收热带气旋的能量,使寒流增强。热带气旋在沿海地区带来的风暴潮也会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造成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3)气象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关联。①干旱的影响。干旱对自然资源的不利影响。②寒潮的影响。寒潮来临时气温急剧下降,并伴有大风和雨雪天气。寒潮的爆发在不同地域环境下具有不同特点,会造成不同的环境问题。如在西北沙漠和黄土高原,表现为大风少雪,极易引发沙尘暴天气;在南方更多是因为低温冻害造成生物资源的破坏,形成短期的资源短缺。当然寒潮对环境并非只有负面影响。
  (4)生物灾害与环境问题的关联。①病害与环境问题。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外来病原体入侵也会导致病害蔓延;病害会破坏森林、草场和动物资源。②虫害、鼠害与环境问题。由于自然灾害和人类不当行为,导致虫、鼠天敌减少,害虫害鼠大量繁殖,危害森林、草场等资源,造成生态系统失衡。
  2.环境问题诱发自然灾害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造成环境问题,为灾害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1)环境问题诱发地质灾害。如人类的工程活动改变了地形地貌,会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又如,人类在滑坡体上不当的行为,会增加滑坡体的重量,提高滑坡发生的概率。
  (2)环境问题诱发水文灾害。如人类不当行为会造成水土流失,大量泥沙因水土流失而进入河道,导致河道淤塞,为洪涝灾害的形成埋下隐患。
  (3)环境问题诱发气象灾害。例如,森林和草场被破坏,会直接影响区域局部的水循环,加剧这一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进而诱发旱灾。
  (4)环境问题诱发生物灾害。例如,人类过度排放二氧化碳导致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有时会产生过度高温和潮湿,使病虫害更严重,诱发生物灾害。
  3.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类对自然灾害的科学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或减轻自然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会加剧自然灾害甚至导致多种人为自然灾害的发生。
  (1)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①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度。合理的活动→人地协调 →生态环境稳定→减少或抑制灾害的发生。不合理的活动→人地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破坏→加剧、诱发灾害。②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③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2)人类活动对环境问题的影响。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无节制地污染环境,过度樵采、放牧、垦殖等行为,日益加剧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环境问题。   复习策略
  针对自然灾害部分的复习建议:抓住两头——即灾害的诱因和导致的危害。环境保护部分也是如此——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导致的后果。然后寻找这些因果之间的关联,特别要关注链式的连锁反应,抓住链式反映的核心关联因子加以剖析。在复习过程中应重视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指导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推导并明晰各种灾害之间以及灾害与环境问题之间的相关性(见图6)。
  指导学生厘清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是培养综合思维的重要手段,通过理解各种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学习从单纯记忆达到“活化”地理知识的层面,面对高考时才能发挥想象,进行准确判断和剖析,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取得理想成绩。
  针对近年考查试题多次涉及人类活动的作用,复习时要注重归纳人类活动对灾害和环境的影响,人类活动对灾害和环境问题有“放大和缩小”的作用。
  人地协调情况下——重视区域生态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减少灾害的发生。例如,修建水库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旱灾害,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的超采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破坏环境的稳定性,容易导致灾害频发。例如,干旱区植被的破坏,会导致风蚀加剧,土地沙化严重,沙尘暴出现频率增加。
  这部分内容跨度很大,牵扯到多种能力的应用,考查形式多样,在复习中不应贪大求全,应把主要精力放在训练学生逻辑思维上,只有具备知识迁移和运用的能力,才能适应高考该部分试题对综合思维的较高要求。
  复习时应精选出关联性强,有针对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高考题作为例题,让学生通过做题归纳出这一类型问题所涉及的知识关联,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并运用该思路举一反三,强化训练。
  三、真题透视
  试题回放
  (2017年海南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美国西部森林频发山火。检测显示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图7示意美国西部部分地区2013—2015年山火的分布。
  分别指出该地区山火与水土流失易发的季节,并分析过火林地水土流失加剧的原因。
  【答案】该地区山火易发生时间集中在夏季,水土流失易发生在冬季 原因:过火林地地表植被覆盖低,植被对地表保护能力减弱;地表径流增大,加剧地表侵蚀。
  【解析】通过读图可知,该地区位于30°~40°N大陆的西岸,属于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炎热干燥,不易形成降水,长时间的晴朗天气,加上高温干燥,极易造成山火。冬季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降水集中,水量充沛,地表径流量大,加上山区坡度大,地表径流汇集快,流水对地表的冲刷严重,易发生水土流失。过火林地的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植被覆盖率降低,根系与土壤颗粒作用减弱,植物供给土壤养分减少,流沙扩展,加剧水土流失。
  方法技巧
  解答关于“自然灾害加剧环境问题”类型的试题,关键是找出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因子。
  第一步,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获取文字、图像和表格等素材中的地理信息,再进一步提炼信息,明确重要的、关键的、次要的、无关紧要的信息。然后逐条分析,把握之间的内在联系,实现地理信息的整合。
  第二步,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在理解题目设问的基础上,能迅速把握题目设置的情境和期望解决的问题,与已具备的知识背景中的相关内容建立准确的联系,找出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因子。
  第三步,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自然灾害导致“关联因子”怎样变化,“关联因子”变化又会导致怎样的环境问题。
  训练拓展
  福建省低山丘陵区是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图8示意该区域近年地质灾害各月多年平均发生的次数,据此完成1~3题。
  (1)据图可知,6月份该地区多发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多且多暴雨 B.气温高、蒸发大
  C.植被破坏严重 D.河流水位高
  (2)该地区7月份地质灾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A.气温高、蒸发大 B.植被茂盛
  C. 副高控制,降水少 D.人类活动多
  (3)该地为减少滑坡、泥石流灾害可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① 采取工程措施,加固山体稳定性 ②加大山地开发,发展经济 ③ 在滑坡易发地段,建设护坡工程 ④封山育林、植树造林 ⑤ 加大河流开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答案】 (1)A (2)C (3)C
  作者單位:1.福建省福州市教育学院附属中学(350001);2.福建省福州市第三中学(350001);3.福建省福州市格致鼓山中学(350001)
其他文献
[摘要]对我国目前的德育现状进行反思,并提出在中学德育重建将要面对的诸多问题,以及学校德育重建的几条措施。  [关键词]中学德育 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 G6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5)120110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弟子规》中就有:“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
“三七”与“土三七”仅一字之差,对人体健康来说意义相距甚远。一个是名贵中药,另一个却是有毒性的草药,误食 “土三七”将损伤身体,甚至危及生命。“土三七”引发严重肝损伤  近年来,误服“土三七”的人越来越多。  镇江54岁的王老先生说,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偏方:用 “土三七”泡药酒喝,能够治疗跌打损伤或腰腿痛。不少人就在自家地里种上了“土三七”,泡了药酒每天喝一点。我也移植了一些“土三七”,晒干了泡酒
我当姑娘时,就听人说做婆婆的心都狠,所以一想起结婚就有点害怕。然而,我还是有了婆家。临过门那天,我妈再三叮嘱我:“去了那边,要多干活,要长眼色,要懂礼貌,要少说话……”我牢记妈的话,在一片鞭炮声中,走进了婆家的小院。  新婚第一天,吃了3顿饭,婆婆说了3次“吃饭吧”。是客气,还是不耐烦?我摸不透她的脾气,小心翼翼地“哎”了3次。  第二天,话还是那么多。不过,她多做了一件事:早晨起床后,我开门一看
颈椎病是40岁以上年龄的常见病之一。男性多于女性,身体较胖者易患此病。本病形成的主要病因是在颈椎各组织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加上颈椎长期负重而成的积累性损伤。  本病主要症状是颈部不适,僵硬,发板或酸痛,严重者可有压迫神经根症状,如肩臂、手指麻木的出现。  在治疗上很难找出一种满意的疗法。笔者从1978年4月开始采用晃海方法治疗了20例颈椎病病人,男性14例,女性6例。经治疗后显效11例,好转8例
近期我听了一节校级语文公开课,课文是《蓝蓝的威尼斯》。整堂课老师只是蜻蜓点水,轻描淡写,起到一个组织者的作用。而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思维敏锐,自主学习的氛围是浓烈的,课堂效果不错。我感觉这堂课比较好,是推进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值得倡导的课型,我在小组评课时用了“淡抹使相宜”来对其进行总体评价。    一、课堂剪录    片断一:  ……打开课件,展示威尼斯的图片。  师:请同学们欣赏威尼斯的几幅图片,谈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际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创新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的竞争。而人才的来源和素质取决于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而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创新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改进和完善自己已有的教学风格,并尽可能地掌握和使用多种教学方法,不拘泥于自己的教学风格。探索如何把素质教育目标体系转化为学生素质和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变传
关于感冒的预防,目前尚无特效办法。1968年,我因病住院,偶尔看到《浙江中医杂志》上报导四川省一位老中医,平时经常感冒,后来他在民间得到一种方法,用后十几年,从来没有感冒过,另一位青年医生知道后,照办不误,亦几年不感冒。我见此报导,喜出望外,除自己试用外,并推荐给许多亲友,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具体方法是:自己用大指和食指(左手或右手均可)在“人中穴”和“风府穴”两个部位各担十几下即可(为方便起
〔关键词〕自我接纳;家庭教育;辅导个案  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人、很多事,也会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人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你是自信的还是自卑的,是接纳自己的还是否定自己的,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在这些因素中,家庭因素起主导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用爱心去感染孩子,用爱心去关怀孩子,是家庭教育之根本所在,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在孩子的一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那些自信心不
每天到底睡多长时间合适?  睡眠时间因人而异,不能以睡眠的多少来看睡眠质量,有4~12小时这么大的范围。儿童可能是9~10个小时,成年人可能七八个小时合适。七八个小时是一个平均值,如果睡了6个小时但睡眠质量很好,白天的工作、活动也能够胜任就没有问题。  有过这方面的实验,让一个年轻人连续一周每天只睡4个小时,这个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机体代谢方面的紊乱,比如血糖升高了。有的人晚上只睡4~5个小时,白天
我今年65岁,由于患有“三高”,每天要服不少胶囊药。然而自从“毒胶囊事件”发生后,我就产生了严重的“厌囊心理”,总想剥开胶囊直接吞下其中的药物。请问能否这样做?  山西 钟东坡  钟东坡读者:  用胶囊制药是出于以下考虑:① 药物入口味道特别,难以下咽。胶囊可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方便服用。② 某些药物刺激性较强,易灼伤食管或胃,装入胶囊可降低药物的刺激性,避免刺激、损伤食管及胃。③ 延长药物作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