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导致免疫相关性肺炎

来源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很多肿瘤患者在得到临床诊断时已失去了手术机会.靶向治疗虽然对于携带敏感突变基因的患者可显著延长其生存时间,但该类人群仅占少数,且靶向药物还会产生耐药现象.化疗和放疗虽可短期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其不良反应较大,生存预后也较差.因此,在多种抗肿瘤治疗方案中,产生了一种针对免疫逃逸机制的免疫治疗手段.免疫检查点是机体受到激发时活化的分子,主要包括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以及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等,生理情况下机体依赖各种免疫检查点分子的活化来抑制T细胞信号通路从而避免过度的免疫反应,同时病理情况下可能被肿瘤利用形成免疫逃逸[1-3].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B)通过与免疫检查点分子靶向结合抑制相应的信号通路促进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从而起抗肿瘤细胞的作用[4-5].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深吸气量(IC)及肺总量(TLC)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的预测价值.方法 纳入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因急性加重住院的慢阻肺患者,收集其恢复期资料及出院后1年内的随访资料,并根据是否出现再次急性加重进行分组.结果 共纳入372例患者,其中再次急性加重患者的年龄较大,TLC占预计值百分比(TLC%pred)较高,而IC占预计值百分比(IC%pred)及IC与TLC的比值(IC/TLC)较低.单变量回归分析显示,IC/TLC≤25%为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病情缓解出院后近期再次急
目的 系统评价纤支镜下局部使用曲安奈德联合常规介入方法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根据中英文检索词计算机全面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 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维普、中国知网,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19年8月,收集所有关于纤支镜下局部使用曲安奈德联合常规介入方法治疗良性气道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并逐一对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及方法学质量评价,结合Stata及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