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学校德育存在弱化、窄化、碎片化等状况,导致学校德育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以阮元实学思想为引领,从德育课程建设的角度出发,明确课程的目标导向,实现校本主张与共性要求的和谐统一,采用参与、体验的活动方式,注重乡土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整体上建构学校德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实效性;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16-03
【作者简介】胡官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25100)校长,高级教师。
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的任务又一次摆在基层学校面前。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尚存在不少误区与盲区。一是德育工作弱化,不少基层学校重视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忽视品性形成;重视文化建设,过分强调个性主张,忽略了解决德育中的共性问题。二是德育窄化,简单地将学校德育理解为品德课和班队活动,忽视学科的整合和系统设计。三是碎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是根据活动主题或上级要求隨意开展,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以阮元实学思想为源,突出德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努力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落到实处。
一、提炼课程核心价值
确立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德育课程核心价值的确立,必须立足时代精神、区域文化和学校自身文化的传统。[1]这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现实需要。公道小学前身系清代大儒阮元在家乡所办学堂,阮元“务求实效”“经世致用”的实学观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我校依据阮元对家乡学子所提“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要求,提炼出学校的校训:“立志宜思尚美恪勤”,即培养具备“有理想、会思考、能吃苦、求卓越”特质的学生。为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以此提醒教师,公道小学的课程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上述目标。
德性的养成在浸润。为此在校园内醒目位置建设了阮元实学文化墙,向师生静悄悄地言说学校的育人主张:立志——以敬仰的方式实现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宜思——努力看见事物背后的奥秘;尚美——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恪勤——始终快乐地保持努力的姿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成长的方向。与此同时,学校的馆舍也努力实现生本特点和教育功能,我校建设了“成长园”,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与小树共成长”的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建设“正德广场”,不仅提醒师生要“立德于行”“明德立行”,同时还在这里举行重大的表彰活动,让仪式成为德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建设孝德墙,选择了最经典的孝德故事,使学校德育有根基、有形态。
这样基于文化溯源的德育课程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自己独特的行走方式,学校在重视德育课程个性化培养目标确立的同时,还注重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向,即学校课程要体现国家意志——要有效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为这些是学校教育必须确立的政治方向,是必须落实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德育过程中要把个性目标与共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做好整合,强化渗透。
二、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应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而绝非仅仅只有德育类课程本身。为此,学校的德育课程的规划应该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入手,用全局、全程、全学科的视野来规划和统整。我校积极推进“实学”课程体系建设,将立德树人的文化主张通过课程建设予以实现。我校的“实学”课程统整了学科课程、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等相关课程领域,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四个层级的课程结构。如下图:
第一层为核心层,即明确我校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和历史传承,我们提出“人”的三大要素,即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朝着成为“有理想、会思考、能吃苦、求卓越”的社会人的目标不断迈进。第二层为分类层,按学科特质对课程进行适当分类。第三层为基础层,是通过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类课程的开设,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方面从能力提升、习惯养成、情智发展的维度使学科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根据学科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第四层为拓展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跨年级、跨学科的各类社团活动,激发兴趣,培养特长,在活动中进行品格塑造。第五层为展示层,体现“实学”精神的要义,让学生在学校特色活动中能力得到发展,品德得到熏陶。
从内容上看,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也蕴含着不一样的德育资源。学校在课程实施时,既要看到这种差异,更要围绕育人目标实现学科间相互融通。我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学科课程共同的目标指向——一是着眼能力提升。确立“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观念,从教材出发,着眼学生行为能力的提升。二是重视习惯养成。习惯养成是最重要的知行转换方式,因此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习惯的养成,我们尝试以树型图的方式,勾勒出对人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突出情智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与心理结构,品德培养的过程更需要教师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去努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最佳发展领域、关键发展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在主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品德教育。
三、明晰课程实施策略
情境体验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因为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悟,进而接受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引起认识与行动发生静悄悄的改变。[2]实学课程注重采用参与体验的教育方式,力求在实践中进行品德教育。 一是关注节日的活动设计。节日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清明思古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时节;端午话屈原,这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中秋庆团圆,最适宜进行家庭美德教育……节日有着固定的时间,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里进行德育活动的创编和设计,并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年级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既有时间的保障,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是发掘学校设施的育人功能。德育课程有着其他学科课程不一样的特点——较强的自主参与性。根据这一特点,我校特别重视利用学校既有设施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在挂拖把的地方设计了拖把使用的教程。我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突出启发性与交互性,从“挂拖把的绳子坏了怎么办”“怎样清洗拖把最节水”“怎样拖地又快又干净”等十多个方面对拖把使用的规程进行了课程创编。这样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重视仪式的整体设计。仪式教育蕴含着特殊的教育功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凝聚力、心灵震撼力和真情感染力,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校紧扣“八礼四仪”教育,认真做好一年级的“入学礼”、三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礼”的主题设计。入学礼强调尊师与友爱,成长礼强调孝亲与敬长,毕业礼强调感恩与奉献,学生们在不同的仪式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重视举行校本化的仪式教育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挑战吉尼斯”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挑战项目,培养学生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品质;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会设计一个全体儿童参加的庄严仪式——2015年的“放飞理想”,2016年的“写给未来”,2017年的“彩绘明天”……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四、创新课程资源开发
目前品德教学资源单一,教材多城市素材,远离农村生活,[3]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样的心理特点——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界的事物除非涉及他自己、亲人朋友或者兴趣爱好,否则很难融入他的经验。[4]基于实学文化的品德教育课程需要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的”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好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这才是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是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公道鎮是扬州的千年古镇,公小是清代大儒阮元在家乡所办学堂,因此,我校首先围绕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阮元治家严谨,阮元家训曾作为推进家风建设的典范出现在中纪委的官网中。我们将阮元家训引入德育教材,通过寻访阮元后人、知晓阮元家风、宣讲阮元治家故事、践行清正廉洁品德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然地受到了勤俭持家、勤奋学习、清正廉明这些品德的熏陶与教育。
二是用好地方育人阵地。实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公道镇渔业发达,建有渔业产业园。产业园中既有扬州地区所有鱼类的标本,又有现代化渔业生产的可视化模型。为此,我校设计了“走进渔业园”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参观了解家乡渔业发展的历程,在今昔的对比中更深地认识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又可以通过互动体验了解到现代化养殖方法,从而使他们对现代渔业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将来参与家乡建设的豪情。
立德树人是每一所学校肩负的根本任务,也是基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略。我们要整合各类资源,以课程建设的思路,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整合,做实德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只有这样,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钟丽香.成就生命的多姿多彩[J].中小学德育,2014(8).
[2]王方全.体验式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破解[J].今日教育,2017(6).
[3]马慧霞,阚先学.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2).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3-114.
【关键词】德育活动;课程;实效性;体验式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07-0016-03
【作者简介】胡官兴,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江苏扬州,225100)校长,高级教师。
随着《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颁布,“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规范化、实效化”的任务又一次摆在基层学校面前。可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尚存在不少误区与盲区。一是德育工作弱化,不少基层学校重视学生学业水平提升,忽视品性形成;重视文化建设,过分强调个性主张,忽略了解决德育中的共性问题。二是德育窄化,简单地将学校德育理解为品德课和班队活动,忽视学科的整合和系统设计。三是碎片化,没有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而是根据活动主题或上级要求隨意开展,缺乏目的性与针对性。针对这一现状,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公道镇中心小学以阮元实学思想为源,突出德育课程的体系建设,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有机整合,努力将“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要求落到实处。
一、提炼课程核心价值
确立德育课程的核心价值是德育课程建设的首要任务,而德育课程核心价值的确立,必须立足时代精神、区域文化和学校自身文化的传统。[1]这是学校德育课程的现实需要。公道小学前身系清代大儒阮元在家乡所办学堂,阮元“务求实效”“经世致用”的实学观对后世有着较大的影响。我校依据阮元对家乡学子所提“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要求,提炼出学校的校训:“立志宜思尚美恪勤”,即培养具备“有理想、会思考、能吃苦、求卓越”特质的学生。为此,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并以此提醒教师,公道小学的课程必须实实在在地落实上述目标。
德性的养成在浸润。为此在校园内醒目位置建设了阮元实学文化墙,向师生静悄悄地言说学校的育人主张:立志——以敬仰的方式实现对美好未来的期许;宜思——努力看见事物背后的奥秘;尚美——追求的脚步永不停歇;恪勤——始终快乐地保持努力的姿态。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成长的方向。与此同时,学校的馆舍也努力实现生本特点和教育功能,我校建设了“成长园”,与之相对应的是“我与小树共成长”的系列德育活动的开展;我们建设“正德广场”,不仅提醒师生要“立德于行”“明德立行”,同时还在这里举行重大的表彰活动,让仪式成为德育的有效形式;我们建设孝德墙,选择了最经典的孝德故事,使学校德育有根基、有形态。
这样基于文化溯源的德育课程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了自己独特的行走方式,学校在重视德育课程个性化培养目标确立的同时,还注重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向,即学校课程要体现国家意志——要有效落实《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因为这些是学校教育必须确立的政治方向,是必须落实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教育方针和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学校德育过程中要把个性目标与共性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做好整合,强化渗透。
二、建构德育课程体系
我们认为德育课程应有完整的课程体系,而绝非仅仅只有德育类课程本身。为此,学校的德育课程的规划应该从学校的课程设置入手,用全局、全程、全学科的视野来规划和统整。我校积极推进“实学”课程体系建设,将立德树人的文化主张通过课程建设予以实现。我校的“实学”课程统整了学科课程、社团活动、综合实践等相关课程领域,围绕培养目标,形成四个层级的课程结构。如下图:
第一层为核心层,即明确我校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结合学校实际和历史传承,我们提出“人”的三大要素,即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朝着成为“有理想、会思考、能吃苦、求卓越”的社会人的目标不断迈进。第二层为分类层,按学科特质对课程进行适当分类。第三层为基础层,是通过国家课程中各个学科类课程的开设,着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一方面从能力提升、习惯养成、情智发展的维度使学科教学目标得以有效落实,另一方面根据学科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第四层为拓展层,为学生提供可选择的、跨年级、跨学科的各类社团活动,激发兴趣,培养特长,在活动中进行品格塑造。第五层为展示层,体现“实学”精神的要义,让学生在学校特色活动中能力得到发展,品德得到熏陶。
从内容上看,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育人目标,也蕴含着不一样的德育资源。学校在课程实施时,既要看到这种差异,更要围绕育人目标实现学科间相互融通。我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寻找到了学科课程共同的目标指向——一是着眼能力提升。确立“教材仅仅是个例子”的观念,从教材出发,着眼学生行为能力的提升。二是重视习惯养成。习惯养成是最重要的知行转换方式,因此我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特别突出习惯的养成,我们尝试以树型图的方式,勾勒出对人生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学习、生活习惯,作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三是突出情智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唯一,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认知与心理结构,品德培养的过程更需要教师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去努力寻找每一个学生的最佳发展领域、关键发展期,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内心体验,在主动积极的心态中进行品德教育。
三、明晰课程实施策略
情境体验是德育实践的重要方式,因为在体验的过程中能够产生积极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悟,进而接受德育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最终引起认识与行动发生静悄悄的改变。[2]实学课程注重采用参与体验的教育方式,力求在实践中进行品德教育。 一是关注节日的活动设计。节日是重要的德育资源。清明思古人,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最佳时节;端午话屈原,这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水到渠成;中秋庆团圆,最适宜进行家庭美德教育……节日有着固定的时间,我们在每一个节日里进行德育活动的创编和设计,并且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不同年级设计各具特色的活动,这样的课程既有时间的保障,又贴近学生的生活,使他们在参与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二是发掘学校设施的育人功能。德育课程有着其他学科课程不一样的特点——较强的自主参与性。根据这一特点,我校特别重视利用学校既有设施进行德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例如,根据实际情况,在挂拖把的地方设计了拖把使用的教程。我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突出启发性与交互性,从“挂拖把的绳子坏了怎么办”“怎样清洗拖把最节水”“怎样拖地又快又干净”等十多个方面对拖把使用的规程进行了课程创编。这样的课程深受学生的喜欢,也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要,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是重视仪式的整体设计。仪式教育蕴含着特殊的教育功能,以其特有的思想凝聚力、心灵震撼力和真情感染力,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手段。一方面,我校紧扣“八礼四仪”教育,认真做好一年级的“入学礼”、三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毕业礼”的主题设计。入学礼强调尊师与友爱,成长礼强调孝亲与敬长,毕业礼强调感恩与奉献,学生们在不同的仪式中受到感染,得到教育。另一方面,我们重视举行校本化的仪式教育活动。我们通过开展“挑战吉尼斯”活动,让学生自主设计挑战项目,培养学生突破自我、追求卓越的品质;每年“六一”儿童节,我们都会设计一个全体儿童参加的庄严仪式——2015年的“放飞理想”,2016年的“写给未来”,2017年的“彩绘明天”……这些活动的开展给了学生不一样的成长体验。
四、创新课程资源开发
目前品德教学资源单一,教材多城市素材,远离农村生活,[3]并且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这样的心理特点——他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狭隘的世界,具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外界的事物除非涉及他自己、亲人朋友或者兴趣爱好,否则很难融入他的经验。[4]基于实学文化的品德教育课程需要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发贴近学生生活的、“适合的”的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利用好乡土资源,对学生进行品德塑造,这才是一条有效的实施路径。
一是引入乡土文化资源。公道鎮是扬州的千年古镇,公小是清代大儒阮元在家乡所办学堂,因此,我校首先围绕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阮元治家严谨,阮元家训曾作为推进家风建设的典范出现在中纪委的官网中。我们将阮元家训引入德育教材,通过寻访阮元后人、知晓阮元家风、宣讲阮元治家故事、践行清正廉洁品德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自然地受到了勤俭持家、勤奋学习、清正廉明这些品德的熏陶与教育。
二是用好地方育人阵地。实践是实现德育目标的重要方式。公道镇渔业发达,建有渔业产业园。产业园中既有扬州地区所有鱼类的标本,又有现代化渔业生产的可视化模型。为此,我校设计了“走进渔业园”主题实践活动。活动中,学生既可以通过参观了解家乡渔业发展的历程,在今昔的对比中更深地认识到家乡的发展和变化,又可以通过互动体验了解到现代化养殖方法,从而使他们对现代渔业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将来参与家乡建设的豪情。
立德树人是每一所学校肩负的根本任务,也是基层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方略。我们要整合各类资源,以课程建设的思路,做好德育课程的开发整合,做实德育课程的实施与评价,只有这样,学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1]钟丽香.成就生命的多姿多彩[J].中小学德育,2014(8).
[2]王方全.体验式德育实践中的问题及其破解[J].今日教育,2017(6).
[3]马慧霞,阚先学.农村小学德育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的价值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4(2).
[4]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M].赵祥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