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霞光渐暗,人和泊船却依旧熙攘拥挤。一位官差从船艏缓步上岸,对焦急等待的众人大声说道:“实在抱歉各位,林大人贵体欠安,特嘱在下向各位致谢,都回去吧!”翘首以盼的长沙官绅名士们顿时围拢问个不休:“是哪位幸运者独享殊荣得以被接见?林大人为什么只见他不见我们?”他们恭候多时只为一睹尊颜的船内的半卧者,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请病假回福州,在长沙暂停是为了一个与他神交已久的年轻人——也就是日后开创马尾船政事业、携棺收复新疆,晚年收拾馬江海战残局、首倡建省台湾的晚清洋务派的重臣左宗棠。
一面之交而忘年畅谈,从朱熹“闽派理学”到长沙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又从中医标本兼治而旁涉军史吏治西域秘密。这是历史性的画面:一位是销烟虎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位是后来疆场“文韬武略济世穷”的佼佼者。“将来兴利除弊唯靠你辈!”临别时林则徐特书赠对,对左宗棠寄以厚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
“溯水岳麓长沙岸,一叶官船梵钟伴;天公降才不拘格,因缘际会湘江浪。”这就是“湘江夜话”的来历。20多年后,左宗棠谨遵“密法”“舆榇出关”,精确情报,凿修水利,垦荒屯军——终于让流放过林则徐的新疆建省……
联手沈葆桢,共筹福建船政
1812年,左宗棠降生在湖南湘阴县一户普通农家。14岁就能写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座右铭,中童子试第一名。20岁中举后就屡试不第,他认为平庸者靠应付科举考试而官场得意,自己怀才不遇只是暂时而已,不如放弃追求功名做点实事,以避同流合污,于是在务农兼教馆之余“遍读三教以外杂书,留意医道兵法堪舆”。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战乱,38岁的左宗棠被聘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私人幕府,协办军务文案。爱才惜才的林则徐曾以“等同进士胡林翼待遇”举荐左宗棠进官场。按理常人应对此感恩不尽,但左宗棠婉言拒绝,被庸人指责“不识抬举”。
“湘江夜话”一年后的道光三十年秋,林则徐驾鹤西去。左宗棠闻噩耗赶到长沙公祭灵堂,撰挽联“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古长城;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草野望其及时雨。”意犹未尽,他又挥毫“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有人疑问“谁是君子谁小人?”他置之不理,竟然旁若无人哀嚎:“魂兮归去遗恨痛哉!”因此又落了个“大癫子”的绰号。
“大癫子”哭灵后突然沉默寡言,从此踏踏实实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府效力。
1860年,迫于平叛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形势需要,曾国藩保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4年,左宗棠率兵追击太平军余部进入福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五处通商口岸,福建就占了两处——福州和厦门。洋人依仗船坚炮利远涉重洋入侵中华,这让左宗棠对西方人的造船和海军之业尤为感叹。当年,他与林则徐在湘江船上彻夜长谈,林公曾提及大清海防的薄弱以及水兵的建设,没有自己的海军和战舰,就只能被迫防守而无法拒敌与海疆之外。1865年,为培养造船与海军人才,刚上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购机器聘洋人,创办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他上疏奏请监造轮船,虽获准试行,但内外交困,求运转经费如被踢皮球。查阅当年7月14日《筹办船政谕》,竟有如此“笑话”:“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至海关结款虽充,而库储而支绌,仍须将此项扣款,按年解赴部库,闽省不得辄行留用。如有不敷,准由该督堤取本省厘税应用。”
李鸿章担心左宗棠无法承担东南沿海海防大任,又惧其羽翼丰满,就让清廷改调他任总督陕甘。左宗棠“反将一军”,保荐在家守孝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班。沈葆桢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又是遵循林则徐“经世致用”训导的“洋务派”。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特命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且授于“专折奏事”权力。一年后,新式造船厂正式运转。鉴于沈葆桢百折不挠巩固船政基业,1875年9月《光绪元年谕》令:“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船厂经费不足,经户部衙门奏明,将闽海关四成洋税项下余银四十万两尽数拨归应用。嗣后船政经费,即由闽海关六成项下,月拨解银五万两,俾资接济。毋稍延缓,致误需要。”足见朝廷对福建马尾船政一事已有相当之重视。
在左宗棠、沈葆桢湘闽两位精英领袖的不懈努力下,马尾船政学堂成为中华海军摇篮,其在科技人才、工业孕育、国计民生甚至民主教育等方面的启蒙和基础建设功德无量,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以及许多爱国志士、能工巧匠都是从马尾船政所属的海军学校走出。
海塞并重,七十携棺收新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铭记林则徐这句箴言,在民族和国家的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退缩求暂时安稳。
1864年,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国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仅两年时间就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伊犁,英国人在西藏也蠢蠢欲动。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库车等广泛发行货币,宣布独立。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告急电报频传,李鸿章以“鱼与熊掌岂可兼得”类比“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而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面对边疆危机,左宗棠忧心如焚,他主动请缨出征却遭强烈反对,由此在清廷引发了一场“海防塞防孰为先后”的辩论。
李鸿章当时权倾朝野,他向慈禧太后奏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左宗棠点燃异议之火:“天山南北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富藏,所谓千里荒漠实则聚宝之盆。”李鸿章嘲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实在得不偿失。新疆不复与肢体元气无伤,况收回伊犁谈何容易?”左宗棠据理分析:“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患,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岂可不未雨绸缪者?”李鸿章辩称:“海防重于塞防故,大清财力极限用之于海防若峰刃;与列强智斗岂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能?”左宗棠力争:“海防塞防理当并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此时海防暂无大碍,收复西域时不我待。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岂容苟且?”清政府权衡再三,终于任命左宗棠为钦差,督办新疆军务。“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早就整顿军务备好粮饷的左宗棠年近七十携棺材随军。 左宗棠以“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为西征战略。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他“先之礼以议论,决之于战阵”,指挥三路大军围歼阿古柏,威迫俄国签定《伊犁条约》。沦陷14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立即上疏“改设新疆为行省,方可收长治久安之效”,实现了林则徐遗愿。
左宗棠将福建船政办洋务的经验全用在西北任上,他一连创办了兰州制造局、机器织呢局(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等。为保证军粮供给,他发展新疆经济,在林则徐推广“坎儿井”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授民农法以尽地利”。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他发扬林则徐的文韬武略,军队开到哪绿树种到哪。如今的“左公柳”绿树成阴造福后人,左宗棠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义务植树的先驱”。美国人史密斯1890年出版的《中國人的气质》一书,高度评价声东击西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
悯国悲天,长逝福州魂归长沙
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任上,左宗棠游刃有余。他埋头研究综合列强情报,以便施展博古通今强军尚武才干时,又不乏圆通灵变的政治文化战略思想。不过,中法战争前后他虽两度入京任军机大臣,被赐封恪靖侯在总理衙门管理兵部事务,但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脾气加上李鸿章精明圆滑地掣肘,让多疑的清廷不可能真正重用他。直到1884年6月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清廷才放他“钦差善后”,收拾一塌糊涂的烂摊子。11月,左宗棠由上海抵马尾,迅速查清福建水师全军覆灭的前因后果。他明白,纵观世界潮流如全览围棋格局,百废待兴更须下好最关键的一步,于是将自己所募菩后专款组建了“恪靖援台军”守护台湾。当年林则徐向朝廷举荐左宗棠“三十七岁布衣诧为绝世奇才”,左宗棠则在日记赞颂其“前辈名臣天人合一”。他想圆这个古老民族一个梦,以告慰林公的知遇之恩。
1885年(光绪十一年)初夏的一天早晨,左宗棠看完京师发来的电报,狠狠地将自己最心爱的元清花盏摔碎在地。原来,李鸿章与法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左宗棠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未败认败”割地赔款的丑行。有好事者借上海洋人报纸调侃:“日本国伊藤博文首相赞‘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西洋列强争长短者,非李中堂莫属’。较之李中堂情愿落千古骂名而误苍生社稷,倔老头左宗棠坏脾气岂非无地自容自讨没趣?”据传,李鸿章闻知此事恼羞成怒,以“拥兵自重罪”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墩。此举引发众多军官前往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今福州市华林路三角井附近)“拜访”,要求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者络绎不绝。面对彷徨者,左宗棠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
夜深人静,左宗棠养神闭目,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现的不是天山脚下因自己的严明军纪而祭刀的违纪戮俘官兵的哭泣,就是被腐败官僚出卖的马江战死英魂的哭诉。从小就受母亲悲悯情怀熏染的左宗棠开始习禅定而过午不食,侍者见此焦虑万分,他于心不忍便淡笑留言于便签:“《老子·道德经》虽言天地不仁遂以万物为刍狗,然戎马生涯毕竟杀业障重,故为哀民祈福,愿请开元寺法师持咒减寿消灾。”
左宗棠与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交好。这天,台风过尽,不燥不热。左宗棠正同宝松和尚品茶谈玄之际,恰巧永泰方广寺僧通明和尚前来拜会。通明和尚焚香抚琴,轻吟梵呗,左宗棠闻香识曲,精神兴奋。两人话语投机,深感一见如故。宝松和尚点悟机缘:“一个苏东坡投胎,一个法印转世;我看恪靖侯就此皈依了方广寺,唱和山水林泉,通明法师也就此还俗戎装渡海去台湾,替恪靖侯抚慰恪靖定边军。你们各得其所各了心愿吧。”
左宗棠突然表情肃然,利用现成的笔墨,挥亳书写“显密圆通”四字馈赠通明和尚。通明和尚也泼墨写意了一幅虬曲老干、怒放新枝的梅花图回赠。通明和尚略作思考,用行草补上“岩悬花倒开,石压笋斜出”的诗句。左宗棠像老顽童般就要收走,宝松和尚说道:“都留下,由我这东道主帮你们裱褙好了派人送去吧,”
1885年7月27日晨,左宗棠在福州任上无痛离世,享年74岁,朝廷谥号“文襄”:其遗著《楚军营制》与条规、文牍、奏稿被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当年左宗棠曾表愿:“日后与尔等远别,还望将老骨头就地正法烧灰清净。倘若魂归湘阴与夫人长相厮守,则心满意足矣!”晚年的左宗棠常说最对不起的莫过于他的贤内助——周诒端。当丈夫是一介寒士时,她并不因为自己出身富家千金而后悔:而丈夫封侯腾达后,她也不因做了一品夫人而张扬。除去与丈夫在福建总督衙门同住6个月,她都在湘阴乡下持家教子。她59岁病逝长沙时,左宗棠正督军西北收复山河,他只挥泪写下“珍禽双飞失其俪,绕树悲鸣凄以沥”。这可谓出自驰骋疆场、铁骨铮铮“硬罗汉”的一掬肺腑英雄泪。
左家后代将左宗棠墓葬于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除了“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碑,就是封建规制的华表刻溢美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
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左宗棠少年时屡试不第,后转而留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来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收复新疆维护中国统一等重要历史事件。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春,霞光渐暗,人和泊船却依旧熙攘拥挤。一位官差从船艏缓步上岸,对焦急等待的众人大声说道:“实在抱歉各位,林大人贵体欠安,特嘱在下向各位致谢,都回去吧!”翘首以盼的长沙官绅名士们顿时围拢问个不休:“是哪位幸运者独享殊荣得以被接见?林大人为什么只见他不见我们?”他们恭候多时只为一睹尊颜的船内的半卧者,正是民族英雄林则徐。
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请病假回福州,在长沙暂停是为了一个与他神交已久的年轻人——也就是日后开创马尾船政事业、携棺收复新疆,晚年收拾馬江海战残局、首倡建省台湾的晚清洋务派的重臣左宗棠。
一面之交而忘年畅谈,从朱熹“闽派理学”到长沙岳麓书院的“实事求是”匾;又从中医标本兼治而旁涉军史吏治西域秘密。这是历史性的画面:一位是销烟虎门“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一位是后来疆场“文韬武略济世穷”的佼佼者。“将来兴利除弊唯靠你辈!”临别时林则徐特书赠对,对左宗棠寄以厚望:“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邱”。
“溯水岳麓长沙岸,一叶官船梵钟伴;天公降才不拘格,因缘际会湘江浪。”这就是“湘江夜话”的来历。20多年后,左宗棠谨遵“密法”“舆榇出关”,精确情报,凿修水利,垦荒屯军——终于让流放过林则徐的新疆建省……
联手沈葆桢,共筹福建船政
1812年,左宗棠降生在湖南湘阴县一户普通农家。14岁就能写出“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座右铭,中童子试第一名。20岁中举后就屡试不第,他认为平庸者靠应付科举考试而官场得意,自己怀才不遇只是暂时而已,不如放弃追求功名做点实事,以避同流合污,于是在务农兼教馆之余“遍读三教以外杂书,留意医道兵法堪舆”。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战乱,38岁的左宗棠被聘入湖南巡抚张亮基私人幕府,协办军务文案。爱才惜才的林则徐曾以“等同进士胡林翼待遇”举荐左宗棠进官场。按理常人应对此感恩不尽,但左宗棠婉言拒绝,被庸人指责“不识抬举”。
“湘江夜话”一年后的道光三十年秋,林则徐驾鹤西去。左宗棠闻噩耗赶到长沙公祭灵堂,撰挽联“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泽在,庙堂倚之古长城;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草野望其及时雨。”意犹未尽,他又挥毫“附公者不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有人疑问“谁是君子谁小人?”他置之不理,竟然旁若无人哀嚎:“魂兮归去遗恨痛哉!”因此又落了个“大癫子”的绰号。
“大癫子”哭灵后突然沉默寡言,从此踏踏实实为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府效力。
1860年,迫于平叛太平天国起义军的形势需要,曾国藩保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1864年,左宗棠率兵追击太平军余部进入福建。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开放广东、福建和浙江三省五处通商口岸,福建就占了两处——福州和厦门。洋人依仗船坚炮利远涉重洋入侵中华,这让左宗棠对西方人的造船和海军之业尤为感叹。当年,他与林则徐在湘江船上彻夜长谈,林公曾提及大清海防的薄弱以及水兵的建设,没有自己的海军和战舰,就只能被迫防守而无法拒敌与海疆之外。1865年,为培养造船与海军人才,刚上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购机器聘洋人,创办福建马尾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他上疏奏请监造轮船,虽获准试行,但内外交困,求运转经费如被踢皮球。查阅当年7月14日《筹办船政谕》,竟有如此“笑话”:“所需经费,即著在闽海关税内酌量提用。至海关结款虽充,而库储而支绌,仍须将此项扣款,按年解赴部库,闽省不得辄行留用。如有不敷,准由该督堤取本省厘税应用。”
李鸿章担心左宗棠无法承担东南沿海海防大任,又惧其羽翼丰满,就让清廷改调他任总督陕甘。左宗棠“反将一军”,保荐在家守孝的江西巡抚沈葆桢接班。沈葆桢既是林则徐的外甥兼女婿,又是遵循林则徐“经世致用”训导的“洋务派”。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特命沈葆桢总理船政大臣”,且授于“专折奏事”权力。一年后,新式造船厂正式运转。鉴于沈葆桢百折不挠巩固船政基业,1875年9月《光绪元年谕》令:“颁发关防:凡事涉船政,由其专奏请旨以防牵制;船厂经费不足,经户部衙门奏明,将闽海关四成洋税项下余银四十万两尽数拨归应用。嗣后船政经费,即由闽海关六成项下,月拨解银五万两,俾资接济。毋稍延缓,致误需要。”足见朝廷对福建马尾船政一事已有相当之重视。
在左宗棠、沈葆桢湘闽两位精英领袖的不懈努力下,马尾船政学堂成为中华海军摇篮,其在科技人才、工业孕育、国计民生甚至民主教育等方面的启蒙和基础建设功德无量,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以及许多爱国志士、能工巧匠都是从马尾船政所属的海军学校走出。
海塞并重,七十携棺收新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左宗棠铭记林则徐这句箴言,在民族和国家的核心利益问题上绝不退缩求暂时安稳。
1864年,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浩罕国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仅两年时间就控制了新疆大部分地区。沙皇俄国趁火打劫强占伊犁,英国人在西藏也蠢蠢欲动。1872年6月,阿古柏在新疆喀什、和田、阿克苏、库车等广泛发行货币,宣布独立。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告急电报频传,李鸿章以“鱼与熊掌岂可兼得”类比“力难兼顾”,主张放弃“塞防”而将“停撤之饷即匀作海防之饷”。面对边疆危机,左宗棠忧心如焚,他主动请缨出征却遭强烈反对,由此在清廷引发了一场“海防塞防孰为先后”的辩论。
李鸿章当时权倾朝野,他向慈禧太后奏称:“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左宗棠点燃异议之火:“天山南北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富藏,所谓千里荒漠实则聚宝之盆。”李鸿章嘲笑:“乾隆年间平定新疆,倾全国之力徒然收数千里旷地,实在得不偿失。新疆不复与肢体元气无伤,况收回伊犁谈何容易?”左宗棠据理分析:“我朝定鼎燕都,蒙部环卫北方,百数十年无烽燧之患,故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徙薪宜远,曲突宜先,岂可不未雨绸缪者?”李鸿章辩称:“海防重于塞防故,大清财力极限用之于海防若峰刃;与列强智斗岂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能?”左宗棠力争:“海防塞防理当并重,鱼与熊掌可以兼得。此时海防暂无大碍,收复西域时不我待。胜固当战,败亦当战!岂容苟且?”清政府权衡再三,终于任命左宗棠为钦差,督办新疆军务。“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念”,早就整顿军务备好粮饷的左宗棠年近七十携棺材随军。 左宗棠以“先北后南,缓进速战”为西征战略。1879年,中俄“伊犁交涉”,他“先之礼以议论,决之于战阵”,指挥三路大军围歼阿古柏,威迫俄国签定《伊犁条约》。沦陷14年之久的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左宗棠立即上疏“改设新疆为行省,方可收长治久安之效”,实现了林则徐遗愿。
左宗棠将福建船政办洋务的经验全用在西北任上,他一连创办了兰州制造局、机器织呢局(中国第一个机器纺织厂)等。为保证军粮供给,他发展新疆经济,在林则徐推广“坎儿井”水利工程的基础上“授民农法以尽地利”。在治理生态环境方面,他发扬林则徐的文韬武略,军队开到哪绿树种到哪。如今的“左公柳”绿树成阴造福后人,左宗棠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义务植树的先驱”。美国人史密斯1890年出版的《中國人的气质》一书,高度评价声东击西收复新疆的左宗棠“彻底完成了他的使命,其伟绩在任何现代国家史册上都是最卓越的”。
悯国悲天,长逝福州魂归长沙
在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任上,左宗棠游刃有余。他埋头研究综合列强情报,以便施展博古通今强军尚武才干时,又不乏圆通灵变的政治文化战略思想。不过,中法战争前后他虽两度入京任军机大臣,被赐封恪靖侯在总理衙门管理兵部事务,但是他特立独行的个性脾气加上李鸿章精明圆滑地掣肘,让多疑的清廷不可能真正重用他。直到1884年6月法国舰队在福州马尾发动突然袭击,清廷才放他“钦差善后”,收拾一塌糊涂的烂摊子。11月,左宗棠由上海抵马尾,迅速查清福建水师全军覆灭的前因后果。他明白,纵观世界潮流如全览围棋格局,百废待兴更须下好最关键的一步,于是将自己所募菩后专款组建了“恪靖援台军”守护台湾。当年林则徐向朝廷举荐左宗棠“三十七岁布衣诧为绝世奇才”,左宗棠则在日记赞颂其“前辈名臣天人合一”。他想圆这个古老民族一个梦,以告慰林公的知遇之恩。
1885年(光绪十一年)初夏的一天早晨,左宗棠看完京师发来的电报,狠狠地将自己最心爱的元清花盏摔碎在地。原来,李鸿章与法国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左宗棠实在无法接受这种“未败认败”割地赔款的丑行。有好事者借上海洋人报纸调侃:“日本国伊藤博文首相赞‘大清帝国唯一有能耐可与西洋列强争长短者,非李中堂莫属’。较之李中堂情愿落千古骂名而误苍生社稷,倔老头左宗棠坏脾气岂非无地自容自讨没趣?”据传,李鸿章闻知此事恼羞成怒,以“拥兵自重罪”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墩。此举引发众多军官前往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今福州市华林路三角井附近)“拜访”,要求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者络绎不绝。面对彷徨者,左宗棠自责“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死不瞑目”。
夜深人静,左宗棠养神闭目,在他脑海里不断闪现的不是天山脚下因自己的严明军纪而祭刀的违纪戮俘官兵的哭泣,就是被腐败官僚出卖的马江战死英魂的哭诉。从小就受母亲悲悯情怀熏染的左宗棠开始习禅定而过午不食,侍者见此焦虑万分,他于心不忍便淡笑留言于便签:“《老子·道德经》虽言天地不仁遂以万物为刍狗,然戎马生涯毕竟杀业障重,故为哀民祈福,愿请开元寺法师持咒减寿消灾。”
左宗棠与福州开元寺住持宝松和尚交好。这天,台风过尽,不燥不热。左宗棠正同宝松和尚品茶谈玄之际,恰巧永泰方广寺僧通明和尚前来拜会。通明和尚焚香抚琴,轻吟梵呗,左宗棠闻香识曲,精神兴奋。两人话语投机,深感一见如故。宝松和尚点悟机缘:“一个苏东坡投胎,一个法印转世;我看恪靖侯就此皈依了方广寺,唱和山水林泉,通明法师也就此还俗戎装渡海去台湾,替恪靖侯抚慰恪靖定边军。你们各得其所各了心愿吧。”
左宗棠突然表情肃然,利用现成的笔墨,挥亳书写“显密圆通”四字馈赠通明和尚。通明和尚也泼墨写意了一幅虬曲老干、怒放新枝的梅花图回赠。通明和尚略作思考,用行草补上“岩悬花倒开,石压笋斜出”的诗句。左宗棠像老顽童般就要收走,宝松和尚说道:“都留下,由我这东道主帮你们裱褙好了派人送去吧,”
1885年7月27日晨,左宗棠在福州任上无痛离世,享年74岁,朝廷谥号“文襄”:其遗著《楚军营制》与条规、文牍、奏稿被辑为《左文襄公全集》。
当年左宗棠曾表愿:“日后与尔等远别,还望将老骨头就地正法烧灰清净。倘若魂归湘阴与夫人长相厮守,则心满意足矣!”晚年的左宗棠常说最对不起的莫过于他的贤内助——周诒端。当丈夫是一介寒士时,她并不因为自己出身富家千金而后悔:而丈夫封侯腾达后,她也不因做了一品夫人而张扬。除去与丈夫在福建总督衙门同住6个月,她都在湘阴乡下持家教子。她59岁病逝长沙时,左宗棠正督军西北收复山河,他只挥泪写下“珍禽双飞失其俪,绕树悲鸣凄以沥”。这可谓出自驰骋疆场、铁骨铮铮“硬罗汉”的一掬肺腑英雄泪。
左家后代将左宗棠墓葬于长沙县跳马乡白竹村,除了“清太傅大学士属靖侯左文襄公之墓”碑,就是封建规制的华表刻溢美联语:“汉业唐规西陲永固,秦川陇道塞柳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