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10月20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对外发布了本年前三季度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在全球经济萎靡的大形势下,中国的经济形势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全球多家媒体对此展开了报道。本文选取中国内地的《经济日报》、中国香港的《文汇报》及美国的《纽约时报》这三家差异较大的媒体的报道作为目标媒体进行比较研究。①《经济日报》作为以经济报道为主的中央级媒体,在内地享有盛誉;香港《文汇报》作为一份香港综合性报纸,在东南亚、北美等多个地区都有发售,影响力不容小觑;而《纽约时报》作为一份世界级报纸,在财经、政治报道方面更是拥有全球性的影响力。比较发现,三家媒体面对同一信息源,相同的数据,报道时取舍不一,对其解读也不尽相同。
选择与解读:有关中国GDP下降的相关数据的使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2008年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首先主动介绍了中国在2008年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一个重要数据,即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9.9%。在答道琼斯通讯社记者关于“第三季度的GDP增长是多少”时,提供了“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这一数据。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数据:“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9.9%”、“第三季度的GDP增长9%”。与此相关,李晓超还就投资与消费、出口、工业等几大经济指标以及国家欲出台政策提供了系列数据与信息。这些数据与信息,成了各大媒体报道选择与解读的依据。我们发现,《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的选择与解读出现较大差异。
数据的选择。具体报道中,《经济日报》在其01版题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GDP增长9.9%》的文章中列举了相关数据56处,其中约37处是关于经济“加快”、“增长”一类的信息,5处属于“回落”、“减少”信息,另有14处属于无增减比较的静态数据。与另两家媒体的报道有两处重要的不同之处:一是它特别提到投资方面的情况,即“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这是其他两家媒体所没有提到的。二是它没有提及“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和“9月工业增加值较8月放缓1.4%”两个信息,而这恰恰是香港《文汇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重点。在这一增一减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日报》强化的是正面信息,有意弱化了负面信息。这与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或者说中国官方的初衷是一致的,更偏向于向受众传达“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这些积极信息。
和《经济日报》比较,香港《文汇报》虽然也选择了“前三季度增速9.9%”这一数据,但它的重点却在“第三季度增长9%”这一数据上。报道以《GDP增速,急降至9%》为大标题,以“订单减成本升,重创工业”、“出口现负增长,顺差续减”以及“通胀回落,恐致产能过剩”为小标题展开报道。比起《经济日报》来,报道还少了“前三季度,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这一数据,增加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9月11.4%,较8月下降1.4%)”。这些信息,加上新闻标题中的“降”、“创”、“减”等字眼,凸显的是“经济显著下滑”这一消极面。
《纽约时报》在数据的选择上,只选择了“第三季度GDP增长9%”上。正如它拟定的标题《中国酝酿新政策 刺激放慢的经济》(China Plans To Bolster Its Slowing Economy)一样,整篇文章的侧重点总体放在中国政府针对下滑的经济增速所采取或即将采取的新政策上,而不仅是数据的引用。整篇报道传达的信息是:尽管9%GDP增长率令人担忧,但是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出台应对政策。
数据的解读。三家媒体对两处关键数据的解读也各不相同。
第一,如何解读9.9%和9%?
关于“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经济日报》给出的解释是“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仍略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而香港《文汇报》给出的解释是“增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修正后的12.2%,也低于今年上半年的10.4%”,“前三季度GDP增速和第三季度GDP增速均为2004年本轮经济增长以来的最低水平”,“终结5年以来双位增长,录得最低水平”。而对于9%这个数据,《纽约时报》则分别在报道中作出了3层解读:(1)“the slowest pace since an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低值);(2)“Policy makersin almost any country except China would be delighted with 9 percent growth,particularly given the financial turmoil that wasworsening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quarter.But China faces a particularly acute need to maintain high growth rates.”(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者都会为9%的经济增长率而感到欢欣鼓舞,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末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只是中国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中国对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来稳定就业有着极高的诉求);(3)“Growth of 9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was slower than most economists had expected”(第三季度9%的增长率让大多数经济学家跌破眼镜)。
第二,如何解读19.4%?
李晓超在发言中提到“前三季度企业利润增长19.4%”,对此,《经济日报》这样写道:“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4%”;而香港《文汇报》的解读是:“企业利润增长进一步放缓,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从去年同期的30%放慢到目前的19.4%”。同样是19.4%,一个是作为“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的数据,另一个是作为下滑10多个百分点的依据,结论之迥然,令人深思。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面对发言人提供的数据,三家媒体的选择与解读是不一样的。不妨说,《经济日报》是乐观派,香港《文汇报》是悲观派,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比较客观公正,它不偏于积极或消极的事实数据,而是借具体的国家政策与下滑的经济形势形成信息平衡,不妨称之为客观派。
请谁解读GDP:三家媒体声音来源比较
声音来源分布比较。关于中国GDP下降的解读,三家媒体选择的声音来源也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中可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我们将媒体的声音来源作了简要的统计。三家媒体中,《经济日报》的声音来源只有一处,即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话。香港《文汇报》共引用9处声音:3处来自经济学家,4处来自政府官员,1处来自国际金融机构,1处来自中国国家机构。《纽约时报》的声音来源共14处:3处为经济学家,2处为商家,2处为中国官员,2处为政府机构,1处为投资银行调查报告,1处为工人,1处为社会经济组织,1处为媒体,1处为经济调查。
《纽约时报》和香港《文汇报》分别选取了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身份的人士的观点展开对各项数据的解读。其中,香港《文汇报》引用了包括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人在内的新闻观点,声音来源也较丰富。而《纽约时报》除了采集中央官员、政府公告等官方声音以外,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包括东莞工人、广交会商家、渣打银行调查报告、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发言等多个信息渠道,观点来源最广。《经济日报》只用一家之言,这是中国媒体长期充当政府喉舌使命的习惯性使然。然而,单纯地倚重官方观点,对其他社会观点只字不提,容易让受众产生媒体是政府声音“扩音器”之感,难以提供让读者多维思考的平台,媒体在受众心中的独立形象也会打折扣。
观点的导向比较。三家媒体观点来源不一,观点内容也不尽相同。
以对当下经济态势以及走向的分析为例。《经济日报》援引李晓超的话说“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良好”、“随着‘一保一控’为目标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今年以来整个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
同样是对经济态势作出的反应,香港《文汇报》则引用了经济分析师的话表述道:“三季度GDP大幅度回落至9%,实际低于近年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显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伴随经济下滑,未来或需关注通货紧缩的风险。”
而作为三家媒体中引用声音种类最多的一家,《纽约时报》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组观点的对弈,阐述了对当前经济以及未来走势的看法。对弈一方来自温家宝总理的发言,报纸援引温家宝的话说,“Our economy remains vigorous and has the capability to defend itself against intemational risks”(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充满活力并且有能力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另一方则是来自渣打银行和香港工业联盟主席的观点:渣打银行在近期的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economic growth would continue to weaken,from 11.9 percent last yearto 9.6 percent for all of this year,7.9percent next year and just 7.1 percent in 2010.”(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持续下滑,去年的数据为11.9%,到今年可能降至9.6%,明年可能是7.9%,到2010年可能只有7.1%),而香港工业联盟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说,“The Worst impact,the worst situation,is not here yet.I do believe 2009 will be worse than2008.”(最消极的影响,最坏的情况还没有来。我相信2009年将比2008年更糟)。从两方的发言来看,观点发生了对立,没有像前两份报纸那样提供给受众一个或消极或积极的明显信号,但从整个信息的传达上看,通过观点持有人不同身份以及不同观点内容的对弈,信息得到很好的平衡,给受众留下了自我思考总结的空间。
在随后的观点陈述中,《纽约时报》又在“导致经济下滑的因素”以及“目前中国的就业情况”上分别出现了一组观点的对峙和补充,与前一组观点的处理一样,这两次也没有出现一派观点压倒另一派观点的情况,而是在互相对峙和互相支持中客观地向受众传递着信息。
西方媒体注意观点来源的廣泛性与平衡性,以此来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平衡要求记者在撰写报道时给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以平等的权利……平衡意味着公正,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照顾到来自各方的观点,避免任意站在争论的一方,这样才能保持新闻媒介的客观立场。”②具体来说,一是各方意见特别是对立双方的意见要在报道中体现;二是意见的援引要注意到多方面的代表性。可以说,《纽约时报》的报道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的要求,读来更能令人信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报道虽然只选择了“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这一数据,但它不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比起其他两家媒体来,它多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中国政府针对此已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报道详细列举了中国政府在6个方面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出口退税、加大西南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增加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支出等多项政府计划出台措施。所以,综合整篇文章来看,尽管9%的GDP增长率令人担忧,但是由于提供了国家计划出台应对政策这些信息,又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信息的传达更加客观全面,避免了单纯向受众传递消极信息或者积极信息的“一边倒”的局面。这样的报道针对性强,解答了读者对中国GDP下降的担忧。
通过对三家媒体同题报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日报》作为中国内地的主流媒体,基本上是以政府喉舌的身份出现的,对中国下降的GDP的看法,与政府发言人的观点一致。而香港《文汇报》表现出的悲观,恐怕主要是对国情的了解不够,也与香港经历过金融风暴有关。三家媒体中,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最具分量,它的重心在于回答了面对GDP下降,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这是世界范围内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正体现了它作为世界级大报的眼光。还有,它对事件的解读,注意多种声音的来源,多种视角的观照,用客观与平衡的方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 释:
①分别为2008年10月21日的《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和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
②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郭光华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贾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编校:张红玲
选择与解读:有关中国GDP下降的相关数据的使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李晓超在2008年10月20日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首先主动介绍了中国在2008年的前三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提出了一个重要数据,即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9.9%。在答道琼斯通讯社记者关于“第三季度的GDP增长是多少”时,提供了“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这一数据。这样,就出现了两个关键性的数据:“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长率为9.9%”、“第三季度的GDP增长9%”。与此相关,李晓超还就投资与消费、出口、工业等几大经济指标以及国家欲出台政策提供了系列数据与信息。这些数据与信息,成了各大媒体报道选择与解读的依据。我们发现,《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和《纽约时报》三家媒体的选择与解读出现较大差异。
数据的选择。具体报道中,《经济日报》在其01版题为《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前三季度GDP增长9.9%》的文章中列举了相关数据56处,其中约37处是关于经济“加快”、“增长”一类的信息,5处属于“回落”、“减少”信息,另有14处属于无增减比较的静态数据。与另两家媒体的报道有两处重要的不同之处:一是它特别提到投资方面的情况,即“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这是其他两家媒体所没有提到的。二是它没有提及“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和“9月工业增加值较8月放缓1.4%”两个信息,而这恰恰是香港《文汇报》和《纽约时报》报道的重点。在这一增一减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经济日报》强化的是正面信息,有意弱化了负面信息。这与新闻发言人李晓超或者说中国官方的初衷是一致的,更偏向于向受众传达“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中国经济基本面是好的”这些积极信息。
和《经济日报》比较,香港《文汇报》虽然也选择了“前三季度增速9.9%”这一数据,但它的重点却在“第三季度增长9%”这一数据上。报道以《GDP增速,急降至9%》为大标题,以“订单减成本升,重创工业”、“出口现负增长,顺差续减”以及“通胀回落,恐致产能过剩”为小标题展开报道。比起《经济日报》来,报道还少了“前三季度,社會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2%”这一数据,增加了“前三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2%(9月11.4%,较8月下降1.4%)”。这些信息,加上新闻标题中的“降”、“创”、“减”等字眼,凸显的是“经济显著下滑”这一消极面。
《纽约时报》在数据的选择上,只选择了“第三季度GDP增长9%”上。正如它拟定的标题《中国酝酿新政策 刺激放慢的经济》(China Plans To Bolster Its Slowing Economy)一样,整篇文章的侧重点总体放在中国政府针对下滑的经济增速所采取或即将采取的新政策上,而不仅是数据的引用。整篇报道传达的信息是:尽管9%GDP增长率令人担忧,但是中国政府正在积极出台应对政策。
数据的解读。三家媒体对两处关键数据的解读也各不相同。
第一,如何解读9.9%和9%?
关于“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9%”,《经济日报》给出的解释是“经济仍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仍略高于改革开放以来9.8%的年平均增速”;而香港《文汇报》给出的解释是“增速大大低于上年同期修正后的12.2%,也低于今年上半年的10.4%”,“前三季度GDP增速和第三季度GDP增速均为2004年本轮经济增长以来的最低水平”,“终结5年以来双位增长,录得最低水平”。而对于9%这个数据,《纽约时报》则分别在报道中作出了3层解读:(1)“the slowest pace since an outbreak of SARS in 2003”(2003年非典爆发以来经济增长的最低值);(2)“Policy makersin almost any country except China would be delighted with 9 percent growth,particularly given the financial turmoil that wasworsening at the end of the third quarter.But China faces a particularly acute need to maintain high growth rates.”(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决策者都会为9%的经济增长率而感到欢欣鼓舞,尤其是在第三季度末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只是中国不是他们中的一员,因为中国对保持高速经济增长来稳定就业有着极高的诉求);(3)“Growth of 9 percent in the third quarter was slower than most economists had expected”(第三季度9%的增长率让大多数经济学家跌破眼镜)。
第二,如何解读19.4%?
李晓超在发言中提到“前三季度企业利润增长19.4%”,对此,《经济日报》这样写道:“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1~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19.4%”;而香港《文汇报》的解读是:“企业利润增长进一步放缓,今年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从去年同期的30%放慢到目前的19.4%”。同样是19.4%,一个是作为“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的数据,另一个是作为下滑10多个百分点的依据,结论之迥然,令人深思。
从以上比较中可以看出,面对发言人提供的数据,三家媒体的选择与解读是不一样的。不妨说,《经济日报》是乐观派,香港《文汇报》是悲观派,而《纽约时报》的报道比较客观公正,它不偏于积极或消极的事实数据,而是借具体的国家政策与下滑的经济形势形成信息平衡,不妨称之为客观派。
请谁解读GDP:三家媒体声音来源比较
声音来源分布比较。关于中国GDP下降的解读,三家媒体选择的声音来源也有很大的差别,比较中可发现很多令人深思的东西。
我们将媒体的声音来源作了简要的统计。三家媒体中,《经济日报》的声音来源只有一处,即新闻发言人李晓超的话。香港《文汇报》共引用9处声音:3处来自经济学家,4处来自政府官员,1处来自国际金融机构,1处来自中国国家机构。《纽约时报》的声音来源共14处:3处为经济学家,2处为商家,2处为中国官员,2处为政府机构,1处为投资银行调查报告,1处为工人,1处为社会经济组织,1处为媒体,1处为经济调查。
《纽约时报》和香港《文汇报》分别选取了三种或三种以上不同身份的人士的观点展开对各项数据的解读。其中,香港《文汇报》引用了包括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首席宏观分析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林毅夫、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人在内的新闻观点,声音来源也较丰富。而《纽约时报》除了采集中央官员、政府公告等官方声音以外,更是将触角伸向了包括东莞工人、广交会商家、渣打银行调查报告、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发言等多个信息渠道,观点来源最广。《经济日报》只用一家之言,这是中国媒体长期充当政府喉舌使命的习惯性使然。然而,单纯地倚重官方观点,对其他社会观点只字不提,容易让受众产生媒体是政府声音“扩音器”之感,难以提供让读者多维思考的平台,媒体在受众心中的独立形象也会打折扣。
观点的导向比较。三家媒体观点来源不一,观点内容也不尽相同。
以对当下经济态势以及走向的分析为例。《经济日报》援引李晓超的话说“面对国内接连不断发生的严重自然灾害的冲击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震荡多变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总体运行良好”、“随着‘一保一控’为目标的各项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今年以来整个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明显,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未发生改变”。
同样是对经济态势作出的反应,香港《文汇报》则引用了经济分析师的话表述道:“三季度GDP大幅度回落至9%,实际低于近年来中国的潜在经济增长率,显示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增加。伴随经济下滑,未来或需关注通货紧缩的风险。”
而作为三家媒体中引用声音种类最多的一家,《纽约时报》更是别出心裁地采用了一组观点的对弈,阐述了对当前经济以及未来走势的看法。对弈一方来自温家宝总理的发言,报纸援引温家宝的话说,“Our economy remains vigorous and has the capability to defend itself against intemational risks”(我们的经济发展依然充满活力并且有能力抵御国际金融风险);另一方则是来自渣打银行和香港工业联盟主席的观点:渣打银行在近期的调查报告中明确表示“economic growth would continue to weaken,from 11.9 percent last yearto 9.6 percent for all of this year,7.9percent next year and just 7.1 percent in 2010.”(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将持续下滑,去年的数据为11.9%,到今年可能降至9.6%,明年可能是7.9%,到2010年可能只有7.1%),而香港工业联盟主席在接受采访时说,“The Worst impact,the worst situation,is not here yet.I do believe 2009 will be worse than2008.”(最消极的影响,最坏的情况还没有来。我相信2009年将比2008年更糟)。从两方的发言来看,观点发生了对立,没有像前两份报纸那样提供给受众一个或消极或积极的明显信号,但从整个信息的传达上看,通过观点持有人不同身份以及不同观点内容的对弈,信息得到很好的平衡,给受众留下了自我思考总结的空间。
在随后的观点陈述中,《纽约时报》又在“导致经济下滑的因素”以及“目前中国的就业情况”上分别出现了一组观点的对峙和补充,与前一组观点的处理一样,这两次也没有出现一派观点压倒另一派观点的情况,而是在互相对峙和互相支持中客观地向受众传递着信息。
西方媒体注意观点来源的廣泛性与平衡性,以此来体现报道的客观性。“平衡要求记者在撰写报道时给持不同意见的各方以平等的权利……平衡意味着公正,记者在报道中应尽量照顾到来自各方的观点,避免任意站在争论的一方,这样才能保持新闻媒介的客观立场。”②具体来说,一是各方意见特别是对立双方的意见要在报道中体现;二是意见的援引要注意到多方面的代表性。可以说,《纽约时报》的报道充分体现了这两方面的要求,读来更能令人信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纽约时报》报道虽然只选择了“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这一数据,但它不停留在对这一现象的解读,比起其他两家媒体来,它多出了一个重要的内容,即中国政府针对此已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报道详细列举了中国政府在6个方面已经采取和将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增加出口退税、加大西南震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鼓励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增加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支出等多项政府计划出台措施。所以,综合整篇文章来看,尽管9%的GDP增长率令人担忧,但是由于提供了国家计划出台应对政策这些信息,又起到了平衡的作用,使信息的传达更加客观全面,避免了单纯向受众传递消极信息或者积极信息的“一边倒”的局面。这样的报道针对性强,解答了读者对中国GDP下降的担忧。
通过对三家媒体同题报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日报》作为中国内地的主流媒体,基本上是以政府喉舌的身份出现的,对中国下降的GDP的看法,与政府发言人的观点一致。而香港《文汇报》表现出的悲观,恐怕主要是对国情的了解不够,也与香港经历过金融风暴有关。三家媒体中,美国《纽约时报》的报道最具分量,它的重心在于回答了面对GDP下降,中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这是世界范围内读者最关心的问题。这正体现了它作为世界级大报的眼光。还有,它对事件的解读,注意多种声音的来源,多种视角的观照,用客观与平衡的方法,这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注 释:
①分别为2008年10月21日的《经济日报》、香港《文汇报》和10月20日的《纽约时报》。
②李良荣:《西方新闻事业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15页。
(郭光华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院长;贾茜为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学生)
编校:张红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