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真语文学习注重学生语文关键能力发展,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有效提升,最终实现学生健康快乐发展。立足学生本真语文学习,着力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思考关于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价值;二是重新理解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三是明确关于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四是有效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运行。
关键词:教学研究;学习共同体;学习组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A-0051-03
一、进一步思考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语文课程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不同呈现方式,机械而古板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新时代发展需求,更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目标。回归本真,创建一种更有效的语文学习组织形式——语文学习共同体,既不是对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互联网络平台下的在线语文学习社区的搭建,而是立足语文课程高效学习,审视语文教与学组织形式,聚焦本真学习,设计高效的语文课程学习组织样式。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优化学习者的语文课程学习,有效促进学习者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共同体是聚焦具体的语文课程实施,通过改进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任教师、学习对象、课程专家、教学辅助人员及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的相关语文课程规则、学习资源、课程环境、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等,共同构成的语文课程学习制度安排。
二、重新理解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价值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指引,并采取相同行动的集体学习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内所实施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共性的学习认识为基础条件,学习团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存在着社会协商、脱域交往等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共同愿景。语文学习共同体首先应该建立在共同的语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研究者认为,共享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根本驱动。因此,共同的学习愿景是语文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动力驱动,是学习共同体内成员之间开展对话、互助合作的重要基础,它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支撑作用,不可忽视。
(二)践行合作學习。语文学习共同体践行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指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的几个人一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也不是对常规合作学习小组的机械克隆或简单迁移,而是指学习者在某种特定的语文学习场所,或者以某种语文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各成员在学习共同体中积极发挥着个人独特的作用,使自己的学习方向目标与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愿景达到和谐统一。
(三)创新交往方式。语文学习共同体积极倡导一种积极有效的对话协商学习机制。此种对话协商学习机制是以语文知识背景以及解释框架共享为基础条件,将学习团体内个体理解的认同与融合伴随在协商式的学习交流中,在共享性理解和场景式对话中开阔认知视野、更新学习观念。语文课程学习需要依赖良好的人际交往,它通常借助多元立体的社会化学习互动,有机实现语文学科价值观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成长。
(四)实现智慧共享。学科知识是分布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共享智慧有助于推动学习者认知能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有益于共同体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彼此互动吸收,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和方法,在共同体内成员间达到智慧共享,从而实现学习个体知识、技能、习惯、策略与经验的良性增长[1]。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彼此之间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助式学习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有效实现智慧共享,能够使学习者为实现共同愿景的效益达到最优化,能够保障学习个体在达到观念共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个体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三、明确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围绕学习者这一核心要素,与语文课程学习关联的学习主体、辅学团队、课程资源、技术支持、规范要求等共同构成。
(一)学习主体。共同体中学习主体是以共同的语文学习预期愿景为目标的学习者,彼此通过真实的场所或者虚拟的学习空间以特定的学习方式集合在一起,是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基本形式。学习主体是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将学习主体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主动融入语文学习共同体当中,聚焦预期学习愿景,平等对话协商,实践有意识的合作学习,不断充实、修正和完善语文认知结构。
(二)辅学团队。团队中既有专家也有一线语文教师,同时还有学习辅导者和教育技术支持者等,彼此相互协作。辅学团队成员担任着课程资源提供者、学习过程引导者、学习效果监测者等不同的语文学习辅助角色。他们为学习主体及时提供学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学习观念、认知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另外,还对消解学习焦虑和调控学习情绪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课程资源。谈到语文学习共同体自然就缺少不了进入学习共同体的相关课程学习资源和语文学习情境。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语文课业学习目标计划、具体学习要求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实施方案等,包括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等相关要素,大多体现为物化的文本资料。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具体课程学习情境通常以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知识经验为依据,最大限度满足语文学习者群体交往和个体探究的内在需求,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语文。
(四)现代技术。现代技术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技术丰富、发展和更新了人们对于时空的重新定义,促进了语文意义学习的发生。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习共同体建构及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整合多维学习路径,可以活用多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进行多元混合学习。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课堂时空界限,有效贯通课堂内外,将虚拟社区交互与课堂人际交往有机联通,实现学习共同体在线学习和实体课堂学习优势互补。
(五)共同规则。语文学习共同体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它也是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和民主协商的基本保障。有研究者认为,学习交往主体要想做到彼此了解,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将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成为共同体学习的一种文化,这样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实践证明,这种学习共同体文化能够让学习者形成自律学习要求和行为规范,有机推动语文学习活动实现自组织运行,形成良性学习状态,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觉行为。 四、有效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运行
(一)预设共同体学习任务。语文学习共同体内的辅学团队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语文学习问题的价值意义建构,科学创设语文学习问题情境,帮助语文学习者在新语文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建立贯通的联系,将新知与旧知有效融合,在学习主体内部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信息的解码、加工和成形过程。在语文学习价值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紧扣语文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来设计半结构化的问题,导引语文意义学习,使学习者明确语文学习意义建构方向。预设共同体学习任务是学习主体价值意义建构的关键所在。在设定共同体学习任务时是要做到尊重学习主体的需要和兴趣,同时要注意提供宏观问题情境,因为语文课程学习的意义建构是比较复杂的,不是机械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简单,要求辅学团队必须在共同体学习中充分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让意义学习活动建立于学习主体内因动机基础之上。
(二)创设共同体学习情境。倡导创设语文学习活动情境,是因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主体积极参与的学习实践过程。共同体内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学习主体与课程目标任务紧密相联,是真实的学习行为。它是以解决语文学习问题为重点,辅助学习主体由学习认知发展走向学习身份建构。在具体语文课程学习实践中,教师积极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训练言语实践运用能力,调节学习认知与学习实践之间平衡关系。学习主体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聚焦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汲取和内化相关语言学习概念和规则等,自主理解并主动参与语文课程学习实践活动[2]。共同体内的辅学团队提供相关的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创设学习情境让语文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主参与言语实践的能力。总之,语文学习不是单一的言语技能训练,是思维与能力两者有机的统一。
(三)重构共同体学习课堂。重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其实是将语文学习行为当作一种社会交往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学习建立在互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在实施的过程中,课程主体与课程资源积极互动发生,课程主体彼此之间交往适切、自然、有效,他们的交往互动在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合作与交流。有研究者认为,语文学习即是一种社会交往,学习过程中凸显开放性互动与人际交往。辅学团队积极营造社会化交往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共创,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个体学习经验快速增长。学习主体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体存在,但又是以群体的方式寄于共同体中,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实体课堂展开互动交流和人际交往。学习者原有的信念、方式和经验是社会化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正视个体学习差异,要学会换位理解。学习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磋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在共同体内沟通、分享不同发现和见解,最终在彼此交流下达成理解、形成共识。
(四)联通共同体学习网络。当前多媒体网络成功联通课堂内外,显然,语文学习已成为一种分布式认知活动。这里的“分布式認识”是指学习认知分布社会、文化、个体、环境、媒介等介质中。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环境具有分散性,通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运用现代技术,达到让学习主体在多种情境下学习的效果,及时而有效地满足个体学习需求。分布式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的封闭,它更多层面上倡导的是一种社会化合作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局限的课堂时空边界在现代网络背景下逐步扩展和消解,自然学习也会慢慢从集权式掌控逐步向分散式合作迈进。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中,只有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规则,才能将学习主体聚集起来,实现语文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交流和网络化的语文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将线下语文实体课堂学习和网络在线语文学习有效贯通起来,实现学习主体快速聚集和自由组织学习,使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文军萍,陈晓端.超越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7(4):42-48.
[2]潘洪建,沈文涛.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2:88.
责任编辑:颜莹
关键词:教学研究;学习共同体;学习组织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6A-0051-03
一、进一步思考语文学习共同体的价值
语文课程学习的组织形式可以有不同呈现方式,机械而古板的教学组织形式无法满足知识经济新时代发展需求,更不能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目标。回归本真,创建一种更有效的语文学习组织形式——语文学习共同体,既不是对传统课堂组织形式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互联网络平台下的在线语文学习社区的搭建,而是立足语文课程高效学习,审视语文教与学组织形式,聚焦本真学习,设计高效的语文课程学习组织样式。构建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切实优化学习者的语文课程学习,有效促进学习者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语文学习共同体是聚焦具体的语文课程实施,通过改进语文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课任教师、学习对象、课程专家、教学辅助人员及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积极影响的相关语文课程规则、学习资源、课程环境、教学策略和技术支持等,共同构成的语文课程学习制度安排。
二、重新理解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内涵价值
共同体是具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具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指引,并采取相同行动的集体学习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内所实施的语文学习活动以共性的学习认识为基础条件,学习团体之间存在着差异,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存在着社会协商、脱域交往等方面的特征。
(一)具有共同愿景。语文学习共同体首先应该建立在共同的语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有研究者认为,共享愿景是学习共同体形成的根本驱动。因此,共同的学习愿景是语文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动力驱动,是学习共同体内成员之间开展对话、互助合作的重要基础,它在语文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方向支撑作用,不可忽视。
(二)践行合作學习。语文学习共同体践行的合作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指我们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看到的几个人一小组的合作交流学习小组,也不是对常规合作学习小组的机械克隆或简单迁移,而是指学习者在某种特定的语文学习场所,或者以某种语文学习方式结合在一起,各成员在学习共同体中积极发挥着个人独特的作用,使自己的学习方向目标与共同体的共同发展愿景达到和谐统一。
(三)创新交往方式。语文学习共同体积极倡导一种积极有效的对话协商学习机制。此种对话协商学习机制是以语文知识背景以及解释框架共享为基础条件,将学习团体内个体理解的认同与融合伴随在协商式的学习交流中,在共享性理解和场景式对话中开阔认知视野、更新学习观念。语文课程学习需要依赖良好的人际交往,它通常借助多元立体的社会化学习互动,有机实现语文学科价值观和学生个体学习能力的自我更新和自我成长。
(四)实现智慧共享。学科知识是分布的,语文学习共同体共享智慧有助于推动学习者认知能力螺旋上升式的发展,有益于共同体完成复杂的学习任务。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交流分享,彼此互动吸收,借鉴他人成功经验和方法,在共同体内成员间达到智慧共享,从而实现学习个体知识、技能、习惯、策略与经验的良性增长[1]。有研究者认为,学习共同体内学习者彼此之间的身份地位是平等的,这是一个去中心化的互助式学习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有效实现智慧共享,能够使学习者为实现共同愿景的效益达到最优化,能够保障学习个体在达到观念共识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个体语文素养整体提升。
三、明确语文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围绕学习者这一核心要素,与语文课程学习关联的学习主体、辅学团队、课程资源、技术支持、规范要求等共同构成。
(一)学习主体。共同体中学习主体是以共同的语文学习预期愿景为目标的学习者,彼此通过真实的场所或者虚拟的学习空间以特定的学习方式集合在一起,是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存在的基本形式。学习主体是语文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将学习主体从传统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主动融入语文学习共同体当中,聚焦预期学习愿景,平等对话协商,实践有意识的合作学习,不断充实、修正和完善语文认知结构。
(二)辅学团队。团队中既有专家也有一线语文教师,同时还有学习辅导者和教育技术支持者等,彼此相互协作。辅学团队成员担任着课程资源提供者、学习过程引导者、学习效果监测者等不同的语文学习辅助角色。他们为学习主体及时提供学术支持,主要体现在学习观念、认知和智力发展等方面。另外,还对消解学习焦虑和调控学习情绪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课程资源。谈到语文学习共同体自然就缺少不了进入学习共同体的相关课程学习资源和语文学习情境。语文课程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语文课业学习目标计划、具体学习要求以及与语文学习相关实施方案等,包括语文课程学习内容和方式方法等相关要素,大多体现为物化的文本资料。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具体课程学习情境通常以学习者的发展需求和知识经验为依据,最大限度满足语文学习者群体交往和个体探究的内在需求,让学习者更高效地学习语文。
(四)现代技术。现代技术发展可谓是突飞猛进,在某种程度上它也成为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现代技术丰富、发展和更新了人们对于时空的重新定义,促进了语文意义学习的发生。现代教育技术在语文学习共同体建构及完善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整合多维学习路径,可以活用多种学习方式,还可以进行多元混合学习。同时,现代教育技术打破了课堂时空界限,有效贯通课堂内外,将虚拟社区交互与课堂人际交往有机联通,实现学习共同体在线学习和实体课堂学习优势互补。
(五)共同规则。语文学习共同体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它也是共同体成员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平等交流和民主协商的基本保障。有研究者认为,学习交往主体要想做到彼此了解,须遵守一定的规范,要将合作意识和契约精神成为共同体学习的一种文化,这样才能使其作用最大化。实践证明,这种学习共同体文化能够让学习者形成自律学习要求和行为规范,有机推动语文学习活动实现自组织运行,形成良性学习状态,让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觉行为。 四、有效组织语文学习共同体的运行
(一)预设共同体学习任务。语文学习共同体内的辅学团队有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实现语文学习问题的价值意义建构,科学创设语文学习问题情境,帮助语文学习者在新语文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建立贯通的联系,将新知与旧知有效融合,在学习主体内部顺利完成语文学习信息的解码、加工和成形过程。在语文学习价值意义建构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文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紧扣语文课程目标和学习情境选择来设计半结构化的问题,导引语文意义学习,使学习者明确语文学习意义建构方向。预设共同体学习任务是学习主体价值意义建构的关键所在。在设定共同体学习任务时是要做到尊重学习主体的需要和兴趣,同时要注意提供宏观问题情境,因为语文课程学习的意义建构是比较复杂的,不是机械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那么简单,要求辅学团队必须在共同体学习中充分起到组织和引导作用,让意义学习活动建立于学习主体内因动机基础之上。
(二)创设共同体学习情境。倡导创设语文学习活动情境,是因为语文学习本身是主体积极参与的学习实践过程。共同体内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在特定的情境中发生,学习主体与课程目标任务紧密相联,是真实的学习行为。它是以解决语文学习问题为重点,辅助学习主体由学习认知发展走向学习身份建构。在具体语文课程学习实践中,教师积极引导学习者主动参与语文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训练言语实践运用能力,调节学习认知与学习实践之间平衡关系。学习主体自主参与言语实践活动,聚焦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汲取和内化相关语言学习概念和规则等,自主理解并主动参与语文课程学习实践活动[2]。共同体内的辅学团队提供相关的课程学习资源以及创设学习情境让语文学习活动真正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学习者自主参与言语实践的能力。总之,语文学习不是单一的言语技能训练,是思维与能力两者有机的统一。
(三)重构共同体学习课堂。重构语文课堂学习活动,其实是将语文学习行为当作一种社会交往的实践过程。语文课程学习建立在互动学习交往的过程中。在实施的过程中,课程主体与课程资源积极互动发生,课程主体彼此之间交往适切、自然、有效,他们的交往互动在课程实施中表现为有意义的语文学习合作与交流。有研究者认为,语文学习即是一种社会交往,学习过程中凸显开放性互动与人际交往。辅学团队积极营造社会化交往氛围,倡导自由、民主、共创,在更高层面上促进个体学习经验快速增长。学习主体在一定意义上是个体存在,但又是以群体的方式寄于共同体中,借助虚拟学习社区和实体课堂展开互动交流和人际交往。学习者原有的信念、方式和经验是社会化语文学习的基础,要正视个体学习差异,要学会换位理解。学习个体在与他人进行磋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建构,在共同体内沟通、分享不同发现和见解,最终在彼此交流下达成理解、形成共识。
(四)联通共同体学习网络。当前多媒体网络成功联通课堂内外,显然,语文学习已成为一种分布式认知活动。这里的“分布式認识”是指学习认知分布社会、文化、个体、环境、媒介等介质中。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环境具有分散性,通过合理创设学习情境,灵活运用现代技术,达到让学习主体在多种情境下学习的效果,及时而有效地满足个体学习需求。分布式认知理念指导下的学习,不是学习者个体的封闭,它更多层面上倡导的是一种社会化合作学习。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局限的课堂时空边界在现代网络背景下逐步扩展和消解,自然学习也会慢慢从集权式掌控逐步向分散式合作迈进。虚拟的网络学习平台中,只有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规则,才能将学习主体聚集起来,实现语文网络在线学习平台交流和网络化的语文学习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将线下语文实体课堂学习和网络在线语文学习有效贯通起来,实现学习主体快速聚集和自由组织学习,使语文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文军萍,陈晓端.超越课堂:课程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 2017(4):42-48.
[2]潘洪建,沈文涛.大班额教学新视野:学习共同体构建与教学方式变革[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2012:88.
责任编辑:颜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