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品茶论道,于是有了中国茶文化。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茶道”一词,出自唐代,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与封演《封氏见闻记》的“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都率先提出“茶道”之说。这是中国唐人的一道发明,其后传至朝鲜、日本,而派生出“日本茶道”一系。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即品茶的一种最高境界。其文化内涵,中国人或以为是“廉美和敬”,日本人或以为是“和敬清寂”,韩国人或以为是“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关于茶道“四谛”,虽然可以见仁见智,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和”是茶道的核心,也是茶道的灵魂。
和者,合也,和谐也,协调也。茶,首先是茶叶与水的和合之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品茶之源,是茶道之源。
水为茶之母。茶与水的关系,注重的是一个“和”字。明人钟惺《茶诗》三首,其一言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诗云:
水为茶之神,饮水意良足。
但问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茶缘于水,水是茶的寄托,茶是水的溶化;茶艺是人的艺术,也是茶水的艺术,茶与水相依相托,相辅相成,相续相禅,生死与共,才成就了中国茶道,积淀了中国茶文化。明人张源《茶录·品泉》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体也。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茶水,是神与形体的交融合一。非真正的好水就不能表现出茶的神韵,非精美的茶叶就不能窥见茶的形体。许次纾《茶疏》亦曰:“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意思是说,精美的茶所蕴含的清香,是凭借好水而散发出来的。因此黎美周云:“泉以茶为友,以火为师。火活,斯泉真味不失。”(屈大均《广东新语》引)
茶道之“和”,其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所以一般人认为,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而中国茶道则是“美的哲学”。以其是“美的哲学”,故中国茶道特别重在“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和之美,而以天、地、人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三大理论支柱和美学基础。惟其是“天道”,因而种茶、采茶、制茶等特别注重气候、时序、季节、雨水等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惟其是“地道”,因而注重土壤质性、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对茶叶与茶叶生产的影响;惟其是“人道”,因而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力之功,重在中国茶文化的人本意识和美学风格特色。唐人独孤及《慧山寺新泉记》云:“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这样构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维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绿色艺术大厦。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道”就是“人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位一体”。
茶道之“和”,是天道、地道、人道之“和”。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有《茶磨二首》诗,其一对磨茶中的天人关系作了极其深刻的描述:
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此诗前四句以茶磨为喻,茶磨是人取山石雕琢而成的,又以檀香木制成“转脐”(即磨心)。茶磨之运转,如人之运转乾坤。上片磨为天,天为乾;下片磨为地,地为坤。人之磨茶,使上下两片磨叶运转自如,犹如天地乾坤之运转一样,乃是人力之所为,是人的力量在运转乾坤。日月星辰犹如这运转中的茶磨上的蚂蚁一样慢慢爬行,时间一长久既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我,进入一种无我之境。乾坤无迹,日月无言,惟有茶磨运转,茶沫如吐雪,如堆云。这种时间的相对模糊性,像“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一样,以自身的规律性,铸就了多姿多彩的社会人生。
中国人给饮茶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审美义蕴,认为茶之为物,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是天、地、人“三才”的艺术杰作。古人则以有托的饮茶盖杯为“三才杯”:杯盖以为“天”,杯托以为“地”,杯身以为“人”。这正说明天大、地大、人更大的一种哲学思考。如品茶,多习惯于把杯子、杯盖、杯托一起端着,这种品茶方法叫做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果把杯盖、杯托放在桌子上,仅端起杯子品茶,则突出一个“人”而置天地于不顾,称之为“惟我独尊”。这是中国人在饮茶这种日常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与人格力量。
“茶道”一词,出自唐代,释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与封演《封氏见闻记》的“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都率先提出“茶道”之说。这是中国唐人的一道发明,其后传至朝鲜、日本,而派生出“日本茶道”一系。
所谓“茶道”,就是品茶之道,即品茶的一种最高境界。其文化内涵,中国人或以为是“廉美和敬”,日本人或以为是“和敬清寂”,韩国人或以为是“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关于茶道“四谛”,虽然可以见仁见智,但始终都离不开一个“和”字。
“和”是茶道的核心,也是茶道的灵魂。
和者,合也,和谐也,协调也。茶,首先是茶叶与水的和合之物。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品茶之源,是茶道之源。
水为茶之母。茶与水的关系,注重的是一个“和”字。明人钟惺《茶诗》三首,其一言茶与水的密切关系,诗云:
水为茶之神,饮水意良足。
但问品泉人,茶是水何物?
茶缘于水,水是茶的寄托,茶是水的溶化;茶艺是人的艺术,也是茶水的艺术,茶与水相依相托,相辅相成,相续相禅,生死与共,才成就了中国茶道,积淀了中国茶文化。明人张源《茶录·品泉》云:“茶者,水之神也;水者,茶之体也。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曷窥其体。”茶为水之神,水为茶之体;茶水,是神与形体的交融合一。非真正的好水就不能表现出茶的神韵,非精美的茶叶就不能窥见茶的形体。许次纾《茶疏》亦曰:“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论茶也。”意思是说,精美的茶所蕴含的清香,是凭借好水而散发出来的。因此黎美周云:“泉以茶为友,以火为师。火活,斯泉真味不失。”(屈大均《广东新语》引)
茶道之“和”,其哲学基础是中国哲学中的“天人合一”学说。所以一般人认为,日本茶道是“美的宗教”,而中国茶道则是“美的哲学”。以其是“美的哲学”,故中国茶道特别重在“天人合一”,强调天地人和之美,而以天、地、人为“三才”,天道、地道、人道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三大理论支柱和美学基础。惟其是“天道”,因而种茶、采茶、制茶等特别注重气候、时序、季节、雨水等自然生态环境之美;惟其是“地道”,因而注重土壤质性、地理环境、民族风情、地域文化对茶叶与茶叶生产的影响;惟其是“人道”,因而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力之功,重在中国茶文化的人本意识和美学风格特色。唐人独孤及《慧山寺新泉记》云:“夫物不自美,因人美之。”这样构成的“天时、地利、人和”的三维式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则造就了中国茶文化的绿色艺术大厦。因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茶道”就是“人道”,是天道、地道、人道的“三位一体”。
茶道之“和”,是天道、地道、人道之“和”。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有《茶磨二首》诗,其一对磨茶中的天人关系作了极其深刻的描述:
楚匠斫山骨,折檀为转脐。
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
吐雪夸春茗,堆云忆旧溪。
北归唯此急,药臼不须挤。
此诗前四句以茶磨为喻,茶磨是人取山石雕琢而成的,又以檀香木制成“转脐”(即磨心)。茶磨之运转,如人之运转乾坤。上片磨为天,天为乾;下片磨为地,地为坤。人之磨茶,使上下两片磨叶运转自如,犹如天地乾坤之运转一样,乃是人力之所为,是人的力量在运转乾坤。日月星辰犹如这运转中的茶磨上的蚂蚁一样慢慢爬行,时间一长久既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我,进入一种无我之境。乾坤无迹,日月无言,惟有茶磨运转,茶沫如吐雪,如堆云。这种时间的相对模糊性,像“乾坤人力内,日月蚁行迷”一样,以自身的规律性,铸就了多姿多彩的社会人生。
中国人给饮茶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和审美义蕴,认为茶之为物,天涵之,地载之,人育之,是天、地、人“三才”的艺术杰作。古人则以有托的饮茶盖杯为“三才杯”:杯盖以为“天”,杯托以为“地”,杯身以为“人”。这正说明天大、地大、人更大的一种哲学思考。如品茶,多习惯于把杯子、杯盖、杯托一起端着,这种品茶方法叫做天、地、人“三才合一”;如果把杯盖、杯托放在桌子上,仅端起杯子品茶,则突出一个“人”而置天地于不顾,称之为“惟我独尊”。这是中国人在饮茶这种日常生活方式上所表现出的一种与众不同的民族文化性格与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