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识型员工是现代企业中的决定性人力资源,与技能操作性员工相比具有不同的特点,现代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中存在着一些误区,应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下建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特点;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31-0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迎接三大挑战,即经济全球化挑战、满足利益相关化群体需要的挑战、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挑战。要赢得与其他企业相比较竞争上的优势,唯一依靠的就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人力资源。而知识的产生、利用与繁殖,以及人员的优化配置,最终都要靠高素质、高绩效的知识承载者——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对于企业而言,了解知识型员工并建立针对性激励机制,将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从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出发,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更好在激励知识型员工。
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学术界暂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于这一定义的界定的角度、内涵均不一样。如屠海群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一般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殖,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我们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掌握和应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当时他所用这一概念特指职业经理人等,而今天已经泛化到一般的白领工作、职业工作者。
2 知识型员工的特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技能操作性员工相比较,知识型员工具有如下特性:
(1)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较而言,本质在于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虽然说两者在工作中都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不仅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上更为完善,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知识资本导致“剩余索取权”的产生。虽然说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也拥有“人力资本”,因而也应具有“价值分享”权,但是与知识型员工相比,它在生产要素中始终处于劳动力的地位。
(2)从工作特性来看,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一般要求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并且其工作的过程富于个性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工人及行政人员的工作那样富于程序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自身的天赋。因而其工作更富于创造性,其工作过程富于个性化。
(3)劳动过程及结果难以量化评估。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工作的产出是无形的知识产品。对于这一知识产品自身的价值如何,因其产品结构的复杂性,产品发生作用的延滞性,很难找到绩效评估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人力資源开发,其工作成果主要是指令、宗旨、企业发展战略等,是软性的,无形的。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而言,其工作绩效难以评估。同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们而言,他的劳动产出的价值在于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而这种战略导向作用只能是等到他工作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然后才能显现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的正确,但是也有可能是以希望企业的长远的效益为代价的。这更增加了绩效评估及管理过程中的困难。
(4)自主意识较强。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较而言,知识型工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不愿把自己禁锢在流水线型的工作场所,而更多的强调自我主导。他们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工作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富有个人的特点。
(5)工作模式的改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模式已经出现了跨团队,跨职业合作,甚至于虚拟团队。企业由过去对员工的点的定位,发展成为对员工的区域定位。
(6)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感都较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的收入,而且也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并期望自身的价值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 目前激励方式上的主要误区及改进
目前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大误区:
(1)过分强调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而忽视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企业经营者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忽视了作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知识资本的载体的战略性激励,那么最后都一定要遭受被社会所淘汰的命运。
(2)把知识型员工和企业一般员工的激励等同。激励的核心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每一个的人需要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企业忽视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操作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3)认为高薪酬、高福利就是激励。令许多企业感到更为困惑的是高薪却不能为留住“高人”,高薪酬高福利在提高用人成本的同时却并未带来预期的高收益。
(4)过于强调激励,而忽略了激励过程中的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员工是为了员工更好更快地工作,但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忽略了对于员工的约束往往适得其反。
(5)把激励简单化为奖励。有的企业在操作过程中过于简单化,发钱发物发卡发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过于生硬机械,违反了科学激励的内涵。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建立,应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下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建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战略性的激励原则。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性的,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应坚持战略性激励原则,要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结合,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新经济形势下,不能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否则,会削弱激励机制的效用。这就是企业花高薪却不能留住人才的主要的原因。
(2)激励管理的自我导向原则。“激励员工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必须让员工和你一起迎接挑战,让他们自己也分担起激励的责任。”企业应把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结合起来。企业知识型员工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他们的工作过程是无形的、软性的。工作的方式是能过思考来实现。这增加了管理监督的困难。因而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和一般技能操作性员工一样。企业要增强知识型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导向意识,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
它强调的是激励的主客体的统一。但是,我们在强调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无为而治”的时候,不等同于是对传统激励方式的否定,而是对它的一种变革。这主要是角色上的一种转换。企业管理者不是作为一个的管理者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而出现。
(3)激励管理的人性化原则。强调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化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把员工当作一个真实的、完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根据GRE理论,人有三种需要:成长需要、人际关系需要、生存需要。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外,还会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而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物质层面的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精神激励。我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著.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屠海群.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四个对应关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4).
[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知识型员工;特点;激励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9-0131-02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下生存和发展,必须迎接三大挑战,即经济全球化挑战、满足利益相关化群体需要的挑战、高绩效工作系统的挑战。要赢得与其他企业相比较竞争上的优势,唯一依靠的就是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人力资源。而知识的产生、利用与繁殖,以及人员的优化配置,最终都要靠高素质、高绩效的知识承载者——知识型员工来实现。对于企业而言,了解知识型员工并建立针对性激励机制,将是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试从知识型员工的特性出发,探讨在当前新形势下,企业如何更好在激励知识型员工。
1 知识型员工的概念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定义,学术界暂时还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对于这一定义的界定的角度、内涵均不一样。如屠海群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一般从事生产、创造、扩展和应用知识的活动,为企业带来知识资本增殖,并以此为职业的人员。我们把知识型员工定义为:“那些掌握和应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和信息工作的人。”最早提出这一观点的是美国的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当时他所用这一概念特指职业经理人等,而今天已经泛化到一般的白领工作、职业工作者。
2 知识型员工的特性
与一般意义上的技能操作性员工相比较,知识型员工具有如下特性:
(1)知识型员工与非知识型员工相比较而言,本质在于知识型员工拥有“知识资本”。虽然说两者在工作中都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前者与后者相比较,不仅有知识、技能和能力结构上更为完善,而且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创新能力。知识资本导致“剩余索取权”的产生。虽然说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也拥有“人力资本”,因而也应具有“价值分享”权,但是与知识型员工相比,它在生产要素中始终处于劳动力的地位。
(2)从工作特性来看,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一般要求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并且其工作的过程富于个性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工作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工人及行政人员的工作那样富于程序化。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脑力劳动,他更多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以及自身的天赋。因而其工作更富于创造性,其工作过程富于个性化。
(3)劳动过程及结果难以量化评估。知识型员工从事的是富于创造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其工作的产出是无形的知识产品。对于这一知识产品自身的价值如何,因其产品结构的复杂性,产品发生作用的延滞性,很难找到绩效评估的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个企业经营管理者而言,其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决策、计划、人力資源开发,其工作成果主要是指令、宗旨、企业发展战略等,是软性的,无形的。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而言,其工作绩效难以评估。同时,对于企业经营管理者们而言,他的劳动产出的价值在于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而这种战略导向作用只能是等到他工作的几年甚至是十几年然后才能显现出来。企业当前的效益可能得益于企业经营者的决策的正确,但是也有可能是以希望企业的长远的效益为代价的。这更增加了绩效评估及管理过程中的困难。
(4)自主意识较强。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较而言,知识型工人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他们不愿把自己禁锢在流水线型的工作场所,而更多的强调自我主导。他们在工作场所、工作时间、工作方式、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都富有个人的特点。
(5)工作模式的改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模式已经出现了跨团队,跨职业合作,甚至于虚拟团队。企业由过去对员工的点的定位,发展成为对员工的区域定位。
(6)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工人相比,知识型员工的成就感都较强,更加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喜欢富于挑战性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获得高的收入,而且也是为了发挥自己的专长,并期望自身的价值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3 目前激励方式上的主要误区及改进
目前企业在激励知识型员工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几大误区:
(1)过分强调企业经营者的激励,而忽视的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企业经营者的作用固然重要,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如果忽视了作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首要资源——知识资本的载体的战略性激励,那么最后都一定要遭受被社会所淘汰的命运。
(2)把知识型员工和企业一般员工的激励等同。激励的核心在于满足人的需要。而每一个的人需要都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能搞“一刀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有的企业忽视了知识型员工的特点和心理需要,在操作过程中缺乏针对性。
(3)认为高薪酬、高福利就是激励。令许多企业感到更为困惑的是高薪却不能为留住“高人”,高薪酬高福利在提高用人成本的同时却并未带来预期的高收益。
(4)过于强调激励,而忽略了激励过程中的约束机制的建立。激励员工是为了员工更好更快地工作,但员工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结果需要一定的约束机制,忽略了对于员工的约束往往适得其反。
(5)把激励简单化为奖励。有的企业在操作过程中过于简单化,发钱发物发卡发证,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过于生硬机械,违反了科学激励的内涵。
4 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探讨
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的设计与建立,应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下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建立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机制:
(1)战略性的激励原则。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战略性的,对于企业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也应坚持战略性激励原则,要把企业目标与员工目标相结合,把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在新经济形势下,不能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否则,会削弱激励机制的效用。这就是企业花高薪却不能留住人才的主要的原因。
(2)激励管理的自我导向原则。“激励员工并不是你一个人的事情,你必须让员工和你一起迎接挑战,让他们自己也分担起激励的责任。”企业应把制度约束与自我约束结合起来。企业知识型员工过程不同于一般的技能操作性员工,他们的工作过程是无形的、软性的。工作的方式是能过思考来实现。这增加了管理监督的困难。因而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能和一般技能操作性员工一样。企业要增强知识型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导向意识,使员工由他律走向自律。
它强调的是激励的主客体的统一。但是,我们在强调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无为而治”的时候,不等同于是对传统激励方式的否定,而是对它的一种变革。这主要是角色上的一种转换。企业管理者不是作为一个的管理者而出现,而是作为一个领导者而出现。
(3)激励管理的人性化原则。强调对知识型员工的人性化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把员工当作一个真实的、完全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根据GRE理论,人有三种需要:成长需要、人际关系需要、生存需要。人除了赖以生存的物质需要外,还会追求人际关系的和谐,追求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因而企业在对员工进行物质层面的激励的同时,也应注重对知识型员工的精神激励。我为员工提供自我发展的机会,提供发挥才能的舞台。
参考文献
[1]雷蒙德.A.诺伊著.人力资源管理:赢得竞争优势(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屠海群.知识型员工激励的四个对应关系[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1,(4).
[3]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