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罗非班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术中的预防性应用研究

来源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g18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颅内未破裂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FD)置入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9年10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介入科应用FD治疗的256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56例患者共337个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其中170例(66.4%)有较高血栓形成风险的患者,在FD释放时或释放后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治疗(简称替罗非班组);86例(33.6%)患者仅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简称常规治疗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结果、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动脉瘤的最大径、位置、形态、是否应用弹簧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所应用的支架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56例患者的337个动脉瘤均成功置入支架,成功率为100%。FD均完全覆盖瘤颈且贴壁良好,载瘤动脉通畅。术后有3.1%(8/256)的患者发生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非班组的发生率为1.2%(2/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7.0%(6/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256)的患者发生出血性事件,其中替罗非班组的发生率为0.6%(1/170),常规治疗组的发生率为2.3%(2/8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时和末次随访时的mR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对于采用F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患者,在传统应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术中预防性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且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其他文献
中职会计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与实践操作技能,还应该重视诚信教育,会计活动必须将客观的账目情况反映清楚,坚决杜绝做假账行为的发生。结合中职会计教学的实
期刊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论证、推理与
期刊
目的 探讨临时阻断技术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锁孔入路显
目的初步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指导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的单中心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应用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的2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TEG检测将患者分为标准组(58例)与调整组(182例)。标准组术后采用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聚集治疗(阿司匹林100 mg和氯吡格雷75 mg)。调整组的患者采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化多通道听觉脑干植入设备(ABI)对2型神经纤维瘤病(NF2)患者进行听力重建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前瞻性纳入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存在单侧或双侧听力损伤、且需要切除前庭神经鞘瘤的NF2患者。手术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在切除肿瘤后进行ABI电极植入。术中通过记录电诱发听觉脑干反应(EABR)辅助定位耳蜗核,以确保电极贴附于耳蜗核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