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心理效应 心理饱和效应 心理认同效应 虚构目的效应
前言:国家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高压下,我们很多的教师非常辛苦,夜以继日,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了很多“善良”的方法,却总不奏效:学生记不住、听不见、学不好,更有甚者,产生了厌学情绪……带着这此问题,我开始去探究:收集了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具体案例,尝试着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慢慢的我开“心眼”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我把这些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案例一:一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样说: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用的心思不比别人少,我加班的时间多,我对我们班的学生是苦口婆心、耐心教育,可是学生的成绩总是上不来,这是为什么?有些题目,我反反复复讲解,多次强调,可考试时学生还是答不出来,还有学生说老师似乎没有讲过,这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所谓的心理饱和效应。在上面的案例中,当老师的话多了,反反复复强调了,在学生的听觉系统中就形成了一种饱和效应。放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以三遍为最佳,第一遍叙述,第二遍强调,第三遍强化,第四遍,无所谓了,第五遍麻木了,再往下由于反复强调变成了“橡皮擦”、“涂改液”:当你刺激的东西过多,个体心理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反感、魇足,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你所强调的应有的作用,相反教师心里也会觉得很冤。我们还发现,任何事情,当你反复强调,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心理适应”。所以当你在布置工作时,尤其在强调某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不要反复强调,切忌反复和原来一样地照搬,这样尤其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饱和,结果适得其反。
案例二:常常听见学生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他一上课,我就想打瞌睡。”还有学生说:“我害怕上某某老师的课,他一上课,我就紧张,根本没心思听课。”我发现,我们很多人都有个别科目没学好,当然他会说:“我没有学这一科目的细胞,我没有学这一科的能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不喜欢某一个老师,心理上产生了就不学好的潜意识。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谓的心理认同效应:一个人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明显地制约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放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具体怎么做呢?一句话,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怎样才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
案例三: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人,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挺好的,可一到课堂举手发言,就脸红心跳,甚至答非所问;一到考试,就高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这又是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谓的虚构目的效应。每个人立身行事的风格都深受其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是他对事物或世界的一种假设,即虚构,这种虚构观念引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因此,称为虚构目的。显然,这种虚构目的可能是有偏差的。放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树立这样的观念:强化学生优点,忽略其缺点,并形成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让学生看得到、感觉得到、体会得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并逐步改变学生的虚构目的,让他们产生自己能够成为中等生,优等生的虚构目的,回到案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具体的表扬其较好的一点或一方面,促使其产生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以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做一些案例分析与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顺!
前言:国家越来越发达,科技越来越进步,随之而来的是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种高压下,我们很多的教师非常辛苦,夜以继日,花了大量的时间,用了很多“善良”的方法,却总不奏效:学生记不住、听不见、学不好,更有甚者,产生了厌学情绪……带着这此问题,我开始去探究:收集了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具体案例,尝试着用心理学的知识进行一一对应的分析,慢慢的我开“心眼”了,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于是,我把这些案例拿出来和大家共享。
案例一:一位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这样说:我花的时间比别人多,用的心思不比别人少,我加班的时间多,我对我们班的学生是苦口婆心、耐心教育,可是学生的成绩总是上不来,这是为什么?有些题目,我反反复复讲解,多次强调,可考试时学生还是答不出来,还有学生说老师似乎没有讲过,这些学生到底是怎么了?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这是所谓的心理饱和效应。在上面的案例中,当老师的话多了,反反复复强调了,在学生的听觉系统中就形成了一种饱和效应。放在教学中:一般情况下,以三遍为最佳,第一遍叙述,第二遍强调,第三遍强化,第四遍,无所谓了,第五遍麻木了,再往下由于反复强调变成了“橡皮擦”、“涂改液”:当你刺激的东西过多,个体心理就产生了一种抵触、反感、魇足,这样的话,就失去了你所强调的应有的作用,相反教师心里也会觉得很冤。我们还发现,任何事情,当你反复强调,效果并不是特别好,这在心理学中有一个专用名词,叫“心理适应”。所以当你在布置工作时,尤其在强调某个比较重要的事情时,不要反复强调,切忌反复和原来一样地照搬,这样尤其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饱和,结果适得其反。
案例二:常常听见学生说:“我不喜欢某某老师,他一上课,我就想打瞌睡。”还有学生说:“我害怕上某某老师的课,他一上课,我就紧张,根本没心思听课。”我发现,我们很多人都有个别科目没学好,当然他会说:“我没有学这一科目的细胞,我没有学这一科的能力。”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不喜欢某一个老师,心理上产生了就不学好的潜意识。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谓的心理认同效应:一个人对事件或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明显地制约了他的态度和行为。放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具体怎么做呢?一句话,多进行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学生,你喜欢什么样的教师?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容易让学生接受?怎样才能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等等……
案例三:一个班上,总有那么几个人,平时学习态度、学习方法都挺好的,可一到课堂举手发言,就脸红心跳,甚至答非所问;一到考试,就高度紧张,导致发挥失常。这又是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从心理角度分析,即所谓的虚构目的效应。每个人立身行事的风格都深受其观念的影响,这种观念是他对事物或世界的一种假设,即虚构,这种虚构观念引导着他的思想和行动,因此,称为虚构目的。显然,这种虚构目的可能是有偏差的。放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树立这样的观念:强化学生优点,忽略其缺点,并形成条件反射。如“望梅止渴”,让学生看得到、感觉得到、体会得到,通过努力可以达到,从而对自己有信心,并逐步改变学生的虚构目的,让他们产生自己能够成为中等生,优等生的虚构目的,回到案例中,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具体的表扬其较好的一点或一方面,促使其产生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当然,在教育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我以为,只要我们静下心来,多问几个为什么,不断地做一些案例分析与研究,我们的教育教学之路一定会越走越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