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几天看电视,又看到两则反应校园师生矛盾的新闻。一则是说某地一小学老师打了学生,学生家长知悉后冲到学校,把老师打得住进了医院;另一则是说某地一小学老师上课时,学生悄悄在其背后衣服上贴纸条。老师察觉后扯下来一看,上写“xxx是大王八”,顿时怒不可遏,狠揍该生一顿,使其脸肿数天不消。家长即率新闻记者,肩扛摄像机入校园找到该老教师,当面训责。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我在看这些新闻报道的时候,感触极深。为什么在校园这个传播知识和文明的场所,会屡屡发生这样的暴力事件呢?教师,本应是细心呵护祖国花朵的辛勤园丁,却为何会对自己的学生拳脚相向呢?我觉得其原因远没有记者说的那么简单。
首先,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当事的老师应负主要责任。是教师的修养不够,不能依法执教。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勤奋学习、长大成材。课堂上,班里的同学都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梦想。但现实总是与梦想有差距的,班里总有一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小声说话,甚至故意捣乱,办老师难堪。看到这种情况,谁都会产生很不愉快的情绪,但作为一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我们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恼怒情绪,怀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冷静机智地处理这个问题。要知道学生毕竟是小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而他们的认知能力、道德水平、自控程度等都很不完善,正是因为此他们才被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所以每当他们在课堂上“捣乱”的时候,我们要抱有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其心灵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的言行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而把故意顶撞自己的学生视为仇敌,失去理智的发飙,这是愚蠢的表现,是教师的一大忌。我觉得这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应牢记两句话:一是要做“君子”,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要做《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对该生要不倦教诲、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记住,在课堂上,有学生“捣乱”的时候,正是考验我们教师的修养、爱心、教育机智、法制观念的时候。
其次,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为了追求升学率,讲求教学质量,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不少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只限于课堂上,上完课夹了课本就走,而课下忙于自己的事务,几乎无暇与学生交往。师生交流的缺少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那么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不听从老师教导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以为,要有效减少乃至避免师生矛盾冲突的发生,老师就应从平时做起,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谈心,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实,一位好的教师,就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老师的理解与信任,“亲其师”,自然而然就“信其道”了。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也想找学生单独谈谈心,可就是总找不到机会。上课时间怕耽误他学习,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平时又忙着改作业、备课。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学生在校的学习确实很紧张,属于他们的空暇时间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只要你时时在心中有这个意识,找学生谈心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同时,我也想提一点建议,学校是否也确立一个师生定期谈心的制度,为师生谈心提供一些专门的时间,提供一些方便?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第三,课堂上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们现行课堂教学的弊端。面对班里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课,甚至故意捣乱的现象,我们老师应该多反观自身,在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而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不听话、不上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刻板,让学生反感?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不够合理,让学生摸不着头绪?我们教学的语言是不是不够生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课下谈论,经常会说起“我最爱上某某老师的课,最不爱上某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为什么会喜欢上别人的课?除了课程本身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应该就是这些老师注意到了上述的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如果你也能反思自己的教学,多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在上你的课时,学生喜欢还来不及,还会捣乱吗?
在近几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党和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乘着这股春风,努力进修、学习,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打学生”的现象成为永远的过去。
第四、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凡是学过教育学的都知道,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但是,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情形呢?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家长自身素质高,又很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到学校自然品学兼优、知礼守规;有的家长只顾忙于自己的事务,对孩子疏于教导,甚至有些家长自身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其道德状况可想而知。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本来就没有个完整的家庭,更谈不上在家里接受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了。总之,我觉得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农村,我们的上级教育部门是不是该多多关注这个方面,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进?比方说长期开办家长学校,多出版些家庭教育的书籍,经常请专家讲座等等。这样,少了一些“家庭问题”,学校就少一些“打学生”的事件。
再看学校教育方面,据我个人的了解,很多学校是把对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的,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远远没有达到“为首”的力度。虽然开设有“思想品德”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总是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好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虽然学校集会,班级班会,老师也通过讲话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效果并不是太明显。我觉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切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细致地告诉他生活中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教会他待人接物的礼仪,让他懂得应遵守的“规矩”,可操作性要强,不能空洞。光知道还不够,还要监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养成习惯,即所谓“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我们可以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等对学生晓之以理,我们更要长期不懈地引导、鼓励、监督学生去把它们贯彻到日常言行中。而“贯彻执行”是个难点,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略的环节。
我个人认为,在我国家庭教育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更应该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让那些“出格”的孩子回到“规矩”之中,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
目前,校园暴力仍时不时上演,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何时才能“了结”?老师何时才不打学生?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用长期的努力做出回答。
首先,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当事的老师应负主要责任。是教师的修养不够,不能依法执教。每一位教师都真心希望自己所教的学生能勤奋学习、长大成材。课堂上,班里的同学都自觉遵守纪律、认真听课、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这是每一位老师的梦想。但现实总是与梦想有差距的,班里总有一些学生的表现不尽如人意。不是做小动作,就是小声说话,甚至故意捣乱,办老师难堪。看到这种情况,谁都会产生很不愉快的情绪,但作为一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的教师,我们应学会克制自己的恼怒情绪,怀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冷静机智地处理这个问题。要知道学生毕竟是小孩子,活泼好动是他们的特点,而他们的认知能力、道德水平、自控程度等都很不完善,正是因为此他们才被送到学校接受教育的。所以每当他们在课堂上“捣乱”的时候,我们要抱有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采取恰当的方式对其心灵进行教育,引导他们的言行回归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而把故意顶撞自己的学生视为仇敌,失去理智的发飙,这是愚蠢的表现,是教师的一大忌。我觉得这些老师在处理问题时,应牢记两句话:一是要做“君子”,因为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要做《大话西游》中的唐僧,对该生要不倦教诲、循循善诱、谆谆教导。
记住,在课堂上,有学生“捣乱”的时候,正是考验我们教师的修养、爱心、教育机智、法制观念的时候。
其次,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出了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为了追求升学率,讲求教学质量,我们现在的大多数学校,学生上课时间安排得很紧凑。不少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只限于课堂上,上完课夹了课本就走,而课下忙于自己的事务,几乎无暇与学生交往。师生交流的缺少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那么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不听从老师教导的现象就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以为,要有效减少乃至避免师生矛盾冲突的发生,老师就应从平时做起,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谈心,改善师生关系,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其实,一位好的教师,就应当主动与学生做知心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内心世界的苦恼与忧愁。这样,教师才会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也加深了对老师的理解与信任,“亲其师”,自然而然就“信其道”了。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我也想找学生单独谈谈心,可就是总找不到机会。上课时间怕耽误他学习,下课时间只有十分钟,平时又忙着改作业、备课。我们应该看到,虽然学生在校的学习确实很紧张,属于他们的空暇时间不多,但也不是没有,只要你时时在心中有这个意识,找学生谈心的机会还是很多的。同时,我也想提一点建议,学校是否也确立一个师生定期谈心的制度,为师生谈心提供一些专门的时间,提供一些方便?
能走进学生心灵的老师,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第三,课堂上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了我们现行课堂教学的弊端。面对班里有些学生不认真听课,甚至故意捣乱的现象,我们老师应该多反观自身,在自己身上多找找原因,而不能一味归咎于学生不听话、不上进。我们的教学内容是不是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方式是不是过于刻板,让学生反感?我们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不是不够合理,让学生摸不着头绪?我们教学的语言是不是不够生动,激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们在课下谈论,经常会说起“我最爱上某某老师的课,最不爱上某某某老师的课”。学生为什么会喜欢上别人的课?除了课程本身的原因外,最主要的应该就是这些老师注意到了上述的这些问题,在这些方面做得很好,能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如果你也能反思自己的教学,多多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那么在上你的课时,学生喜欢还来不及,还会捣乱吗?
在近几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党和国家也加强了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力度。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会,乘着这股春风,努力进修、学习,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师,让孩子们在我们的引导下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让“打学生”的现象成为永远的过去。
第四、打学生事件的发生,反映了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德育教育的不足。凡是学过教育学的都知道,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德育为首”。但是,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情形呢?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们的道德和文化素质是良莠不齐的。有的家长自身素质高,又很注意对孩子进行教育,这些家庭的孩子到学校自然品学兼优、知礼守规;有的家长只顾忙于自己的事务,对孩子疏于教导,甚至有些家长自身在待人接物方面都存在缺陷,那么从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其道德状况可想而知。还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或其他原因,本来就没有个完整的家庭,更谈不上在家里接受言传身教的道德教育了。总之,我觉得我国家庭教育方面的状况是不容乐观的,特别是农村,我们的上级教育部门是不是该多多关注这个方面,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改进?比方说长期开办家长学校,多出版些家庭教育的书籍,经常请专家讲座等等。这样,少了一些“家庭问题”,学校就少一些“打学生”的事件。
再看学校教育方面,据我个人的了解,很多学校是把对学生的“智育”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上的,而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远远没有达到“为首”的力度。虽然开设有“思想品德”课程专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总是流于形式,学生学习好像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并没有落实于日常行为之中。虽然学校集会,班级班会,老师也通过讲话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效果并不是太明显。我觉得,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切实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具体细致地告诉他生活中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教会他待人接物的礼仪,让他懂得应遵守的“规矩”,可操作性要强,不能空洞。光知道还不够,还要监督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贯彻,养成习惯,即所谓“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我们可以结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弟子规》等对学生晓之以理,我们更要长期不懈地引导、鼓励、监督学生去把它们贯彻到日常言行中。而“贯彻执行”是个难点,也是很多学校容易忽略的环节。
我个人认为,在我国家庭教育不容乐观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更应该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以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让那些“出格”的孩子回到“规矩”之中,让他们的心灵健康成长。
目前,校园暴力仍时不时上演,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何时才能“了结”?老师何时才不打学生?这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用长期的努力做出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