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布满飞行仪表的某型轰炸机前舱里,团参谋长、飞行员刘伟右手熟练把着驾驶杆,左手握紧油门手柄。这个庞然大物正展开它白色的双翼飞在天上,很稳。
飞机在中国中南部某省的上空飞行,月光透过玻璃把刘伟的脸庞映得更加冷峻,汗珠稀稀落落匍匐在他的额头上。在这个2007年11月的冰冷的凌晨,他与他的战友们正在完成一项训练——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后实施下半夜实弹轰炸。满载实弹的数十架轰炸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目标……
师长刘殿君,一位有20多年飞行经验的大校告诉笔者,夜间轰炸相对于白天而言,不仅目标难以寻找,且人体处于低潮疲劳状态,动作容易变形,极易产生射击误差、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刘殿君师长告诉笔者,“针对夜间轰炸训练的难题,我们早在两年前就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摸索出下半夜实弹空投的科学组训方法,各个机组战术已经相当娴熟。”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有洞察力、制度保证和资源投入。我们整体实力相对落后,但并非每一局部和所有层面上都不如人。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突破口,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为什么要“夜训”
某种意义上,刘师长的话道出了夜间轰炸训练的意义:近年来几场高科技战争都是首先从空中打响,并且大都发生在夜间。夜间奔袭轰炸正成为轰炸航空兵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的基本作战样式。
在广空轰炸航空兵某师机关,笔者见到了该师师政委王征。王征介绍,该师是列装多种机型的混编航空兵师,既有远程打击能力,也担负着空中支援保障任务。王政委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师初步具备了胡主席在十七大提出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远程奔袭和夜间轰炸,一直是轰炸航空兵部队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也正成为该师党委组织训练工作的突破口。
他们先以一个飞行团为试点,从打牢基础人手,针对远程奔袭时间跨度长、飞行强度大的特点,加大了飞行人员地面体能训练强度,组织部队进行滚动式飞行训练,夯实部队完成远程奔袭作战任务的身体和心理基础。他们还对飞行员进行了相对固定训练编组,使编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飞行团副团长陆学军告诉笔者,他们团还详细制订了各种演练预案和应急预案,精确计算了多种条件下出动的飞行参数,并在地面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和战术协同训练。“演练中,我们对编队跟进、战斗转场、多机种编队等多个训练重点、难点课目逐个训练,逐个突破。”
为实现成建制夜间轰炸能力特别是下半夜轰炸能力的跃升,该部科学制订方案,按照分段布置,跟踪检查,定期分析,及时纠正完善的方法,分夜间轰炸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强化训练三个阶段,加强了夜间实弹训练的针对性,组织对领航、通讯、投射进行全员夜间真弹普训。经过全体飞行人员的不懈努力,该部摸索出下半夜投真弹的组训方法,一批飞行骨干掌握了这一“杀手锏”。
镜头回到本文开头。此刻,经过数小时连续向某陌生空域机动,跟刘伟一起的第一批战机准时逼近第一个“敌”目标区。“敌”各种干扰纷纷出现。机组人员密切协同,排除干扰,努力在云层的缝隙中寻找稍纵即逝的目标。战机掠过,“敌”机跑道、交通枢纽、指挥通信机构等目标在火光中灰飞烟灭。……
显然,这正是师党委想要的结果。
科学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对工作目标进行评估、筛选和排序,现有的可能被加快进度、停止或者被提高优先级。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一个节油盒的背后
在一次飞行机务准备前夕,笔者赶到机场。油车、氧气车、电源车等各种车辆正在停车坪上等候。卸下蒙布、打开油箱,油料人员迅速按照检查程序开始工作:检测,加油……
油料股股长董成新,从事航空油料工作多年,他说:“每一次给飞机加油,因为压力大,油料特别容易溅漏出来,从飞机漏油口流到地面,这不仅造成安全隐患,日积月累也形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师领导看来,能源节约需要一个持续的管理,而贯穿这个过程的就是每个同志的责任心和观念。“节约奖”就是为此而设。笔者翻看奖惩细则,发现油料保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责任人。“这让油料管理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大意。”董成新说。现在,油料股的人员不仅严格履行责任制,而且搞小发明,制作了节油盒——它可以将溅滴的油料进行回收。
建设节约军营,从身边做起。节油盒背后是该场站价值评判导向的变化与创新。“以前单纯追求工作成绩,不重视效率和节约能源。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现代组织应该追求的管理目标。”师党委记录本上这样记着,“科学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对工作目标进行评估、筛选和排序,现有的目标可能被加快进度、停止或者被提高优先级。”
被优先的正是安全和节约。当然,这并非以消极“不作为”为代价。作为飞行油料保障单位,仅2007年,他们就完成了上千万公里、数千吨油料的保障任务。此外,诸如援外物资的倒运,其他单位的飞行伴随保障更是家常便饭。
在三级士官黄唐观的宿舍里,笔者翻看了他的安全工作学习笔记。看来,师党委的管理观念无处不在。笔记内容大多是在师党委的号召下,官兵自己编写的心得,也有从其他地方摘抄的。分为“政策法规”、“科技热点”、“油料安全常识”等。本子都已起了毛边儿。显然,笔记的主人学习态度还是很认真的。
科学发展与人紧密关联,它需要组织内的每个人的热心参与,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一名飞行员的职业命运
由于各种因素,前几年,该师要求停飞的飞行员比较多。陈树海是一名极为出色的飞行员,曾任飞行大队长,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已近三年没有参加过飞行了。
师党委专门成立了“重返蓝天领导小组”,他们的工作就是以最细致的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使因为各种原因搁浅的翅膀再飞起来。陈树海刚从老家探亲回来,师政治部主任胡建生立即拎着慰问品敲开了陈树海的门,并仔细询问了家里的情况,有没有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问题。
从人文关怀人手,把握空勤人员思想深处的脉搏,定期家访,表彰宣传优秀空勤家属等一系列举措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取得了效果。陈树海复飞了,陈远明、王强也复飞了。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期望,同时,他们也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不光重返蓝天,还积极地交流飞行体会,用现代化的高科技知识为自己“充电”。陈树海、王强还和战友们一起研究出“海上超低空轰炸”和“跨昼夜远程准确轰炸”的新训法。
驾驶轰炸机,是一项对每一名飞行员要求都很高的工作。飞行员除了具备胆大心细、反应灵敏、判断准确、果敢冷静的职业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团队精神。
一个客观事实是,轰炸机是六名空勤人员的协同工作。一名机长在控制操纵杆的同时,要随时掌握座舱里200多个飞行仪表的数据,并保证让“正确的开关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位置上”,他必须依靠机组的其他成员。所以,团结成为轰炸机部队的标签性文化。
事实上,新任领导到该师不久,就发现了这支部队具有非常独特的团队文化。他们将团队文化与和谐军营的思想变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为了增强官兵的凝聚力,师党委还邀请部队文艺团体与官兵一起联欢,让明星走进军营,带动官兵的文化热情。
政委王征曾半开玩笑说:“我们不仅要让飞行员在蓝天上看美景,还应该让他们生活在美景之中。”笔者看到营区内花木繁茂,整洁有序,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花园式军营。师副参谋长陈正华告诉笔者,这是师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战士,创石、平地、挖坑、栽种出来的劳动成果。
该师一位领导告诉笔者:“任何一架轰炸机上天,都离不开机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良好沟通,离不开长机与僚机的良好配合,离不开空中与地面的良好指挥链条,离不开良好自然环境与人文软环境,离不开从事这项工作每一名人员的敬业与责任心。所以,和谐军营在这里应该,甚至必须得到良好体现。”
责任编辑:王通化
飞机在中国中南部某省的上空飞行,月光透过玻璃把刘伟的脸庞映得更加冷峻,汗珠稀稀落落匍匐在他的额头上。在这个2007年11月的冰冷的凌晨,他与他的战友们正在完成一项训练——长途奔袭数千公里后实施下半夜实弹轰炸。满载实弹的数十架轰炸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向目标……
师长刘殿君,一位有20多年飞行经验的大校告诉笔者,夜间轰炸相对于白天而言,不仅目标难以寻找,且人体处于低潮疲劳状态,动作容易变形,极易产生射击误差、出现安全隐患。“但是,”刘殿君师长告诉笔者,“针对夜间轰炸训练的难题,我们早在两年前就率先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摸索出下半夜实弹空投的科学组训方法,各个机组战术已经相当娴熟。”
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有洞察力、制度保证和资源投入。我们整体实力相对落后,但并非每一局部和所有层面上都不如人。以“解决核心问题”为突破口,有所为有所不为,我们一样可以达到目的。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为什么要“夜训”
某种意义上,刘师长的话道出了夜间轰炸训练的意义:近年来几场高科技战争都是首先从空中打响,并且大都发生在夜间。夜间奔袭轰炸正成为轰炸航空兵对地面目标实施打击的基本作战样式。
在广空轰炸航空兵某师机关,笔者见到了该师师政委王征。王征介绍,该师是列装多种机型的混编航空兵师,既有远程打击能力,也担负着空中支援保障任务。王政委说:“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师初步具备了胡主席在十七大提出的‘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能力。”’
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远程奔袭和夜间轰炸,一直是轰炸航空兵部队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而这也正成为该师党委组织训练工作的突破口。
他们先以一个飞行团为试点,从打牢基础人手,针对远程奔袭时间跨度长、飞行强度大的特点,加大了飞行人员地面体能训练强度,组织部队进行滚动式飞行训练,夯实部队完成远程奔袭作战任务的身体和心理基础。他们还对飞行员进行了相对固定训练编组,使编组成员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
飞行团副团长陆学军告诉笔者,他们团还详细制订了各种演练预案和应急预案,精确计算了多种条件下出动的飞行参数,并在地面反复进行模拟演练和战术协同训练。“演练中,我们对编队跟进、战斗转场、多机种编队等多个训练重点、难点课目逐个训练,逐个突破。”
为实现成建制夜间轰炸能力特别是下半夜轰炸能力的跃升,该部科学制订方案,按照分段布置,跟踪检查,定期分析,及时纠正完善的方法,分夜间轰炸基础训练、提高训练、强化训练三个阶段,加强了夜间实弹训练的针对性,组织对领航、通讯、投射进行全员夜间真弹普训。经过全体飞行人员的不懈努力,该部摸索出下半夜投真弹的组训方法,一批飞行骨干掌握了这一“杀手锏”。
镜头回到本文开头。此刻,经过数小时连续向某陌生空域机动,跟刘伟一起的第一批战机准时逼近第一个“敌”目标区。“敌”各种干扰纷纷出现。机组人员密切协同,排除干扰,努力在云层的缝隙中寻找稍纵即逝的目标。战机掠过,“敌”机跑道、交通枢纽、指挥通信机构等目标在火光中灰飞烟灭。……
显然,这正是师党委想要的结果。
科学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对工作目标进行评估、筛选和排序,现有的可能被加快进度、停止或者被提高优先级。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一个节油盒的背后
在一次飞行机务准备前夕,笔者赶到机场。油车、氧气车、电源车等各种车辆正在停车坪上等候。卸下蒙布、打开油箱,油料人员迅速按照检查程序开始工作:检测,加油……
油料股股长董成新,从事航空油料工作多年,他说:“每一次给飞机加油,因为压力大,油料特别容易溅漏出来,从飞机漏油口流到地面,这不仅造成安全隐患,日积月累也形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师领导看来,能源节约需要一个持续的管理,而贯穿这个过程的就是每个同志的责任心和观念。“节约奖”就是为此而设。笔者翻看奖惩细则,发现油料保障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相应的评分标准和责任人。“这让油料管理人员任何时候都不能疏忽大意。”董成新说。现在,油料股的人员不仅严格履行责任制,而且搞小发明,制作了节油盒——它可以将溅滴的油料进行回收。
建设节约军营,从身边做起。节油盒背后是该场站价值评判导向的变化与创新。“以前单纯追求工作成绩,不重视效率和节约能源。而这些,恰恰是一个现代组织应该追求的管理目标。”师党委记录本上这样记着,“科学发展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我们要对工作目标进行评估、筛选和排序,现有的目标可能被加快进度、停止或者被提高优先级。”
被优先的正是安全和节约。当然,这并非以消极“不作为”为代价。作为飞行油料保障单位,仅2007年,他们就完成了上千万公里、数千吨油料的保障任务。此外,诸如援外物资的倒运,其他单位的飞行伴随保障更是家常便饭。
在三级士官黄唐观的宿舍里,笔者翻看了他的安全工作学习笔记。看来,师党委的管理观念无处不在。笔记内容大多是在师党委的号召下,官兵自己编写的心得,也有从其他地方摘抄的。分为“政策法规”、“科技热点”、“油料安全常识”等。本子都已起了毛边儿。显然,笔记的主人学习态度还是很认真的。
科学发展与人紧密关联,它需要组织内的每个人的热心参与,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官兵的积极性。
——师党委常委会记录
一名飞行员的职业命运
由于各种因素,前几年,该师要求停飞的飞行员比较多。陈树海是一名极为出色的飞行员,曾任飞行大队长,但由于种种原因,他已近三年没有参加过飞行了。
师党委专门成立了“重返蓝天领导小组”,他们的工作就是以最细致的思想交流和心理疏导,使因为各种原因搁浅的翅膀再飞起来。陈树海刚从老家探亲回来,师政治部主任胡建生立即拎着慰问品敲开了陈树海的门,并仔细询问了家里的情况,有没有需要组织帮助解决的问题。
从人文关怀人手,把握空勤人员思想深处的脉搏,定期家访,表彰宣传优秀空勤家属等一系列举措在平等、和谐的交流中取得了效果。陈树海复飞了,陈远明、王强也复飞了。他们感受到了组织的关怀和期望,同时,他们也感到了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不光重返蓝天,还积极地交流飞行体会,用现代化的高科技知识为自己“充电”。陈树海、王强还和战友们一起研究出“海上超低空轰炸”和“跨昼夜远程准确轰炸”的新训法。
驾驶轰炸机,是一项对每一名飞行员要求都很高的工作。飞行员除了具备胆大心细、反应灵敏、判断准确、果敢冷静的职业心理素质外,还必须具备团队精神。
一个客观事实是,轰炸机是六名空勤人员的协同工作。一名机长在控制操纵杆的同时,要随时掌握座舱里200多个飞行仪表的数据,并保证让“正确的开关在正确的时间在正确的位置上”,他必须依靠机组的其他成员。所以,团结成为轰炸机部队的标签性文化。
事实上,新任领导到该师不久,就发现了这支部队具有非常独特的团队文化。他们将团队文化与和谐军营的思想变成了一系列可操作的行为规范。为了增强官兵的凝聚力,师党委还邀请部队文艺团体与官兵一起联欢,让明星走进军营,带动官兵的文化热情。
政委王征曾半开玩笑说:“我们不仅要让飞行员在蓝天上看美景,还应该让他们生活在美景之中。”笔者看到营区内花木繁茂,整洁有序,是一个标准的现代化花园式军营。师副参谋长陈正华告诉笔者,这是师领导带领机关干部、战士,创石、平地、挖坑、栽种出来的劳动成果。
该师一位领导告诉笔者:“任何一架轰炸机上天,都离不开机组成员之间的信任和良好沟通,离不开长机与僚机的良好配合,离不开空中与地面的良好指挥链条,离不开良好自然环境与人文软环境,离不开从事这项工作每一名人员的敬业与责任心。所以,和谐军营在这里应该,甚至必须得到良好体现。”
责任编辑: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