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先生很大度,不计较小事情,受委屈时不气馁。“文革”时他被开除下乡,受了那么多年的委屈,但是他从来不谈这些事。他很爱书,买了那么多书,那些书很宝贵,比如美术全集,一大摞子,几大套,当时很不容易买,也很值钱。当时他以为自己今后不能再继续搞敦煌学了,就都送给资料室。从那种状况过来的人,一定有很多的怨气,但是他没有。他平反回来后,没当领导时不说,当了领导后仍然不说,发牢骚都没有过。当了院长既不吹嘘自己,也不诉说自己的委屈。段先生品格就是这样,对什么事情他都能放得开,从来没有一句怨言,至少我在他跟前没听到过。这种大度一是源于他个人品质是这样,二是源于他看中的还是事业,看中的不是哪一个人。他就是为了敦煌,为了整个事业,我们是接触比较多的,他就一心扑在工作上,扑在敦煌事业上,段先生的这些方面非常值得人敬佩。他为人考虑的不是自己,他考虑的是公,公和私的天平,他是放在公这边的。
他非常重视人才,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敦煌事业的发展。即使他对你某些方面并不满意,但是为了工作,仍然会重用你、培养你。有些人的某些方面我们确实不一定看得中,但是他认为他是个人才就用他,就用他的一技之长;有些人尽管有才,但是德实在不怎么样的话,也不用。在用人爱才上面,段先生的确让人钦佩。为什么很多同事愿意和他在一起工作,愿意多干,这与段先生以身作则、情操高尚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一代宗师,既临摹画画又搞研究,还当领导,几方面都很全。他画画是头一把手,在院里是临摹第一把手,我知道他画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那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画已经被破坏成那个样子,看不清楚了,他是拿着油灯,追踪寻迹,一点一点把线条接起来,有的衣服上只残留有一点点颜色,他就通过这点颜色来填充整个画面,来把画画出来,而且画得那么完满清楚。那么多人物,连头上的头饰,衣服上的花纹、衣纹,都画得很好,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工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再创造。段先生与别人画画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也搞研究。在我们院里,搞研究就是从他开始的,敦煌壁画服饰的研究最早也是他发起的。如果他不进行研究,就出不了那个画(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因为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他就不知道线条怎么接得起来,画出来就不是唐代的味道了。1962年,他去北京的时候中央美院请他讲课,那时能够到中央美院讲课的,院里只有他一个。
随着知识分子落实政策返城,他回到了莫高窟,后来当了所长,当时大家都在一门心思搞研究,想把敦煌学研究搞上去,憋着一股劲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抗争。大家憋着劲却不知道该怎么搞,这时就是他出来鼓励大家说:“你们写,写了我来想办法给大家出版。”他当了所长以后,出版了第一本《敦煌学研究文集》,创办了《敦煌研究》杂志。这两个都是我亲手经过的,所以我知道得很清楚。1979年那段时间,大家写了些东西,由我收集起来,准备内部出个刊物,当时是12万字的文章,如果不是段院长,就准备只出个油印本,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出了研究文集,大家就有了个搞研究的阵地,阵地最重要的就是《敦煌研究》。我有很深刻的感觉,没有段先生的鼓励,《敦煌研究》这个杂志就做不起来。最初,大约1979年左右,所里属于“三不管”的时候,我自己找几个同志来写一些佛经故事,写出来没处发表。当时在敦煌,思想很禁锢,不知道外面已经可以找地方发表。这时段先生就说:“你写,你写出来我找人帮你发表。”段先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搞学问,他就很鼓励。只要你愿意搞,他就极力鼓励,极力创造条件,还鼓励大家集中起来搞。他说如果我们不搞杂志,很可能大家就不写东西,或者写出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得有个阵地,要把大家的东西整合起来,只有让大家觉得写了东西有发表的地方,大家的劲头才更大,研究才更深入。创建这么个杂志,才会使我们的敦煌学通过发表文章,通过讨论甚至争论,通过批评和反批评,一步步往上走,没有这个阵地,敦煌学的前景就只能禁锢在小的方面。
他白天做所长、院长的工作,事务很多,没有时间,只能早起,早起来写这些东西。我们那时住在山上,我们两家的房子是斜对面,我那时早上起得很早,三四点钟就起床,但我每次起来,就能看见他家里的灯是亮着的。可以说这点光亮刺破了长空的黑暗,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他的东西写得好,质量很高。
段先生很重视研究和学术交流,重视学术研究这个工作。我谈的所有东西,都旨在说明段先生是一心扑在敦煌、一心扑在工作、一心扑在搞敦煌学上。(根据录音整理)
他非常重视人才,之所以这样是为了敦煌事业的发展。即使他对你某些方面并不满意,但是为了工作,仍然会重用你、培养你。有些人的某些方面我们确实不一定看得中,但是他认为他是个人才就用他,就用他的一技之长;有些人尽管有才,但是德实在不怎么样的话,也不用。在用人爱才上面,段先生的确让人钦佩。为什么很多同事愿意和他在一起工作,愿意多干,这与段先生以身作则、情操高尚有很大的关系。
他是一代宗师,既临摹画画又搞研究,还当领导,几方面都很全。他画画是头一把手,在院里是临摹第一把手,我知道他画130窟的《都督夫人礼佛图》,那是很不容易的。当时的画已经被破坏成那个样子,看不清楚了,他是拿着油灯,追踪寻迹,一点一点把线条接起来,有的衣服上只残留有一点点颜色,他就通过这点颜色来填充整个画面,来把画画出来,而且画得那么完满清楚。那么多人物,连头上的头饰,衣服上的花纹、衣纹,都画得很好,确实是很了不起的工程。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再创造。段先生与别人画画不同的地方还在于,他也搞研究。在我们院里,搞研究就是从他开始的,敦煌壁画服饰的研究最早也是他发起的。如果他不进行研究,就出不了那个画(莫高窟第130窟《都督夫人礼佛图》复原临摹),因为如果不进行深入研究,他就不知道线条怎么接得起来,画出来就不是唐代的味道了。1962年,他去北京的时候中央美院请他讲课,那时能够到中央美院讲课的,院里只有他一个。
随着知识分子落实政策返城,他回到了莫高窟,后来当了所长,当时大家都在一门心思搞研究,想把敦煌学研究搞上去,憋着一股劲与“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的说法抗争。大家憋着劲却不知道该怎么搞,这时就是他出来鼓励大家说:“你们写,写了我来想办法给大家出版。”他当了所长以后,出版了第一本《敦煌学研究文集》,创办了《敦煌研究》杂志。这两个都是我亲手经过的,所以我知道得很清楚。1979年那段时间,大家写了些东西,由我收集起来,准备内部出个刊物,当时是12万字的文章,如果不是段院长,就准备只出个油印本,根本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力。出了研究文集,大家就有了个搞研究的阵地,阵地最重要的就是《敦煌研究》。我有很深刻的感觉,没有段先生的鼓励,《敦煌研究》这个杂志就做不起来。最初,大约1979年左右,所里属于“三不管”的时候,我自己找几个同志来写一些佛经故事,写出来没处发表。当时在敦煌,思想很禁锢,不知道外面已经可以找地方发表。这时段先生就说:“你写,你写出来我找人帮你发表。”段先生就是这样,只要你搞学问,他就很鼓励。只要你愿意搞,他就极力鼓励,极力创造条件,还鼓励大家集中起来搞。他说如果我们不搞杂志,很可能大家就不写东西,或者写出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得有个阵地,要把大家的东西整合起来,只有让大家觉得写了东西有发表的地方,大家的劲头才更大,研究才更深入。创建这么个杂志,才会使我们的敦煌学通过发表文章,通过讨论甚至争论,通过批评和反批评,一步步往上走,没有这个阵地,敦煌学的前景就只能禁锢在小的方面。
他白天做所长、院长的工作,事务很多,没有时间,只能早起,早起来写这些东西。我们那时住在山上,我们两家的房子是斜对面,我那时早上起得很早,三四点钟就起床,但我每次起来,就能看见他家里的灯是亮着的。可以说这点光亮刺破了长空的黑暗,给人一种振奋的感觉,他的东西写得好,质量很高。
段先生很重视研究和学术交流,重视学术研究这个工作。我谈的所有东西,都旨在说明段先生是一心扑在敦煌、一心扑在工作、一心扑在搞敦煌学上。(根据录音整理)